纪录片《脑海脉动》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通脑有术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大脑,拥有人体中最密集的血管网络。160万千米的血管滋养着多如繁星的神经细胞,使人类拥有了更丰富的智慧,但也意味着更加不堪一击。
在中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突发脑血管疾病,每28秒就有1人因此离世。这是否注定我们生活在疾病的恐惧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意识不清楚,现在完全是偏瘫的。颅内大血管堵了,这是比较严重的脑梗。重度卒中的良好预后率只有百分之十几。10个病人里,有1个以后能自理,那9个都不行了,还有死亡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4个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脑卒中。在中国人三大死亡原因之中,脑卒中超过了心脏病和癌症,占到总死亡率的22%左右。
"他的这个片子已经出来了。你看梗的地儿很多,所以为什么他这次这么重呢?这次是一个大主干血管急性的脑梗。"
先进的影像设备扫描显示,患者脑部的白色区域就是脑血管发生梗死的病变位置。而正常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应该是黑色的。
"脑卒中它有两种:一种就是血管堵塞了,就是脑子没血了;一种是出血性,血管爆掉了。5分钟如果脑细胞没有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的话,就可以产生死亡(脑组织)不可逆性的。所以这个是跟时间赛跑。"
病变的血管时刻威胁着人体的神经中枢,危及生命。人类的大脑血管为什么如此脆弱?为什么在生物界,只有人脑会发生卒中?从人脑快速进化的那一天起,也许就注定了疾病的到来。
"脑的血管为什么那么密集?是因为脑的功能。脑控制我们的运动、我们的感觉以及情感,都是由我们的脑这个司令部来控制的。它需要非常丰富的血液供应。"
"脑跟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它需要大量的血液带着氧气、带着营养到达大脑的脑组织中,为它(大脑)提供很多的能量。这样的话,大脑才能正常地工作。"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大脑体积使得脑血管比其他动物更加密集。如果把所有大脑血管连在一起,总长度达到160万千米,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4倍。
"进入脑的这个血管,与同级别血管的直径相比,它要比其他部位细。所以血管的粗细以及血管网的密集程度上,脑的血管是更密集、直径更小。"
数量庞大的脑血管供养着大脑内多如繁星的神经网络,它们支配着我们的呼吸、心跳、思维、意识。作为点亮生命的源头,超长且纤细的脑血管意味着它比其他血管更容易发生狭窄和堵塞。
更与众不同的是,大脑不像心肺、肠道那样能跳动、膨胀或收缩。因此,缺乏运动的大脑血管壁比身体其他部位血管壁更薄。
"我们的血管壁一般是三层,脑子的血管更薄更容易破。大脑血管的负担是非常重的。一个很细的血管供应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一旦它发生病变、栓塞或者出血,这个时候人就会受到生命威胁。"
这是在印度流行的一种古老疗法,称作放血疗法。它曾经被古人认为是卒中等疾病治疗的手段。
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对包括卒中在内的一些疾病建立了自己的思想,认为它是由于血液不平衡引发的疾病。于是人们希望通过放血来减少血容量的方法治疗疾病。
"18世纪在西方,他们认为生了病以后,病邪进到全身,所以血液里边有很多病邪,必须放血把它排掉。美国之父华盛顿,他骑马受外伤以后发生了类似于卒中的一些表现,他们诊断为卒中。结果他就说我过5天、过几天,我要在国会上讲话,所以你们得赶快给我治好。他的一帮医生说咱们就用最好的办法放血。这样放到第3次还是第4次的时候,他就不行了,然后就死掉了。"
上世纪30年代,现代医学指出脑卒中的治疗不再使用放血疗法。那么如何才能在复杂且细密的神经血管网中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
早在18世纪末,医学已经进入文明阶段。为了在最小化损伤下得到人体深处疾病诊断的佐证,人们开始寻找诊断疾病的新方法。
德国著名的维尔茨堡大学位于美因河畔。1895年,在这间古老的物理实验室里,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的一个意外发现改变了世界。
对于X射线的发现,伦琴非常兴奋。他将不同的物质放置于空气放电管和水晶之间,比如木头、尺码、线团等物体,甚至他妻子的手。随后,他把所有拍摄到的照片展示于众。仅短短几个小时,这一发现就传遍了全世界。
X射线的发现实现了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这让西方医务工作者欢欣鼓舞。借助X射线,人们可以通过颅骨的变形情况大致推测病变位置。但是这种间接的影像对于脑部血管的成像不够理想。
当时,为了解决大脑里疾病的主要问题,需要观察患者的脑内情况。但除了X光检查之外,没有其他更加有效的方法。
这是当时医生为患者拍摄大脑影像时的场景。患者大脑内被注入空气,这样人们可以通过脑室的形态推测大脑肿瘤等病变的位置。
"用空气作为一个造影剂。不打空气就看不到,打了空气看到脑室了,可以间接判断肿瘤在什么位置。但是这个检查很痛苦。"
1921年,葡萄牙神经外科医生莫尼兹意识到,是否可以通过往不容易成像的脑血管中注射一种化学物质来加强图像的清晰度。这种化学物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不能被X光穿透,但能安全输入大脑的毛细血管。
他将几种溴化物溶液放入不同的小试管中,然后进行X射线拍摄,并通过此方法研究辐射透明度越好,(影像的)对比度越好。
这张照片是莫尼兹将装有不同浓度化学物质的试管放入尸体大脑后拍摄的影像。在数十次实验后,莫尼兹发现一种叫碘化钠的造影剂在脑血管成像清晰度和安全性上都很理想。
"当时应该是15只动物,莫尼兹和利马(助手)才成功地观察到了狗的动脉。"
1927年6月28日下午,就是在这张手术台上,莫尼兹第一次尝试将一种碘化钠造影剂从患者的颈部注入大脑动脉获得成功。在显影剂的作用下,人类第一次无须打开头颅就看到了大脑内血管的形态。
"他做成了,迅速地传遍全世界。血管造影的发明没有莫尼兹,(血管内治疗)就不可能有介入。因为介入(血管内治疗)的每一步都是在造影的监视下进行的。对医学的发展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王忠诚在中国第一个通过颈动脉穿刺实现了脑血管造影,并完成中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成分的造影剂和影像设备应用在不同血管类型的显影中。
这是一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脑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大脑内有一根重要动脉鼓出一个血泡,随时可能破裂。为了避免快速且高压的血流继续冲击薄如蝉翼的血泡,医生通过搭桥的方式为病变的血管建立了一个新的通路。
然而新的通路是否能够正常输送血液,医生也无法仅靠肉眼做出准确判断。
"荧光剂打一下,等一下我要溶。"医生在患者血管内打入一种荧光造影剂。"5毫升(荧光剂)给完了。"
屏幕上,荧光闪烁的区域是血液正常流动的影像,代表新的血管通路建立成功了。荧光造影剂的使用无疑对于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大利器。
"有了血管造影之后,对于血管病的治疗就突飞猛进。(疾病)只要看到,我们后面就有办法给它解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看见仅仅是治疗的第一步。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虽然脑血管造影技术得以突破,但是莫尼兹最初是通过暴露颈动脉往大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这样的方式存在造影创伤大、范围不准确等问题。
"一开始做脑血管造影的时候,是神经外科大夫和放射科大夫合作一起来做。那么神经外科大夫就是在颈动脉直接地扎个针进去,那么放射科大夫就是连上一个导管,然后往里头打造影剂。"
如何在不切开血管的情况下,使得造影剂能够准确到达血管内的病变位置,是阻碍大脑血管疾病治疗发展的技术难关。
转机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德国的一位心脏外科医生福斯曼冒着生命危险切开了自己的静脉,把一根65厘米长的导尿管穿过心脏,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心腔造影。至此,探索人体血管影像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你看这个导管技术,你能插到心脏,那我也能插到脑子。因为脑血管或者脑子是最复杂的。打破神经系统这个禁区,来应用到我们的脑子、脑血管和脊髓。"
如今,借助导管技术,医生不再切开颈部,而是通过一种创伤更小的穿刺方法,使得造影剂更加精确且微创地进入人脑。
此时,医生从大腿根部切一个两毫米的小口子,在影像的引导下,通过预先进入的导管通路,将治疗器械沿着大腿股动脉一路向上穿行,通过迂回的血管到达大脑的目标位置,解除病患。
100岁高龄的刘承基教授是中国脑血管外科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就职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的刘承基有机会接触到很多脑血管疾病患者。
正是借助造影和导管技术,使得很多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成为可能。"好多的脑血管病、动脉瘤、(血管)畸形都有的。出血,出血你找不到出血的地方,出血的原因找不到,那你毫无办法。那时候是毫无办法。只有在动脉造影中间把这个病变发现了,你才能治疗。关键问题在诊断。"
当时,在中国的很多大型综合医院里都有一个科室叫导管室。医生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造影、读片、出造影诊断报告。这个职业就是随着造影和导管技术的出现,在西方诞生的。那个时候全世界的造影师只做诊断,不做治疗。
就在同一时期,美国造影师多特的一个意外发现彻底改变了放射学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方式的局面,开启了大脑血管内治疗技术发展的大门。
1963年,他在一次意外的造影过程中发现病人动脉很狭窄,他就插一根导管进去先把它扩开。扩开以后,他就说那病人可以出院了。外科医生说不行,我们要观察一个星期。观察一个多星期,病人越来越好,他满地走。多特一下就出名了。
在多特的提议下,造影技术从单纯诊断向外科治疗转型。大脑血管内介入手术就此诞生了。
"现代意义上的介入治疗就是从多特使用这种导管去扩张狭窄血管开始的。从单纯的诊断性的一个方向,带入了治疗的这样的一个广阔的前景里面。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次变革。"
1972年,刘承基在中国第一次使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了选择性血管造影、椎动脉造影。"这是我最早做的。开头的时候都是用普通的管子、塑料管。我就从股动脉这个地方插个管子,插个塑料管往上送送送送,送到主动脉弓这个地方的话,它就顺着到椎动脉去了。"
脑血管造影术和导管技术的突破开启了脑血管治疗的新局面。但是由于大脑血管相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加复杂且脆弱,如何在庞大的血管网中清晰并且精确地定位病灶,成为新时代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
这是专门针对血管成像的数字减影影像。不同于普通X光片的平面影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将细到数微米的脑血管被单独分离出来。
它就像大脑血管网络的卫星导航,帮助医生更加明确接近血管病变的通路。"(影像)因为它把骨头把什么都减掉了,这样你的(血管)影像变得非常清楚了。相当于你把背景全都删掉了,就是一个血管,就非常好、非常清晰了。当然就造成了整个造影和介入的改变。"
最新的血管影像技术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90年代初,凌锋作为中国介入神经放射第一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神经介入专业书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她率先将脑血管疾病的神经放射影像学理论和实践结合,使得中国的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迅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三维影像中,病变位置一目了然。通过导管和取栓器械,医生在两毫米的血管内成功取出血栓。
今天的外科手术,医生已经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通过导管等手术器械到达大脑血管内的病变位置,疏通血管,解除病患。
"有这么一个词就是'离苦得乐'。实际上就是帮助病人的时候,它能够减少他的这种损伤,让他得到应该得到的健康和结果。所以就有人去尝试神经介入,就是从血管内去治疗。"
"神经介入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一个技术,或者是成为一个学科。不管是血管堵了、狭窄,还是血管破了、突出,它的优势在于它用血管的腔道,就是在血管里面进行操作。所以神经介入从一开始出现了这项技术到现在就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发展得非常迅速。"
从19世纪X射线的发现到今天的数字减影三维导航技术,从开放的血管穿刺技术到大脑血管导管器械的发明,在短短的100年间,神经介入医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