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王阳明》解说词文本丨第二集:困

2025-09-24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王阳明》第二集 困 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隔着时间的迷雾,阅读王阳明的文字,是我接近他的必由之路。那首据说留在武夷山寺院墙壁上的《泛海》诗,在后世传播很广。穿过看似豪放不羁的诗行,我似乎窥探到青年王阳明身上的某种复杂性。他内心充满困惑,但始终不肯放弃探索。那些视荣辱为浮云的年少轻狂的言语和行为,似乎是王阳明向这个世界发出的追问和质询。而"夜静海涛三万里"的夸张词句,却留下了谜题,让人去猜测一场或许是虚构的生死迷途。

眼前这座巨大的宫殿建筑,建于六百多年前。这片如今作为世界著名博物馆而存在的空间遗迹,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触摸那个遥远的明帝国,提供了一点想象的依据。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但在这里仍然依稀可寻大明王朝远去的背影。我当然不奢望在故宫护城河的水波里望见王阳明的青春身影,但水面倒映的角楼与宫墙,还是让我可以更好地对历史展开视觉联想。

因为状元父亲在朝为官,王阳明的青少年岁月在京城和江南故乡两地度过。彼时正逢弘治皇帝当政,天下小康,百姓富庶,史家称之为"弘治中兴"。在那段难得的和平安乐的时期,王阳明读遍了父亲书架上的儒学典籍。饱读诗书的王阳明21岁就乡试中举,却在随后的两次京城会试中都落榜。面对旁人的惋惜,他却不以为意,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这并不是一时的大话,王阳明后来曾对门人徐爱说:"君子穷达,一听于天。但既业举子,便须入场,亦人事宜尔。若期在必得,以自窄辱,则大惑矣。"可见他对科举早有清晰的认知,考取功名并非最终目的,只不过是博一张学以致用的入场券而已。

眼前这条小街再普通不过,只有路牌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读书人的鱼跃龙门之地。每隔三年的早春二月,各地的举子都纷纷聚集到贡院参加春闱。在弘治十二年的春风里,28岁的王阳明跃过龙门,考中进士。白衣书生的生涯即将结束,莫测的仕途在等他入场。他还真的没有把考取进士这件事情当作是一个头等大事来抓,当作一个头等大事来做。他倒反而是借此机会四书五经读遍,所以孟子一句话叫"达则兼济天下",你要兼济天下你必须达,必须达就必须考科举。

如今的午门已是各路旅行者的旅游打卡地,但对踏入仕途不久的王阳明来说,却是人生磨砺的起始处。满怀治国雄心的他,险些因午门外的四十廷杖丢了性命。那是弘治十八年,给大明王朝带来短暂美好时光的弘治帝轰然驾崩,15岁的太子朱厚照登基,改年号为正德。无论翻阅正史还是野史,都很容易读到关于正德皇帝专宠宦官和沉迷玩乐的记述。以大太监刘瑾为首的八人宦官集团,"八虎"号称,基本把持了当时的朝政,一手遮天。至于宦官专权的情节,为各种历史影视作品所热衷,无须我们在此再多作演绎。

总之,初入官场的王阳明卷入了戴铣等人上书弹劾大太监刘瑾的政治风波。作为远离权力斗争的一名兵部六品官员,他挺身而出,慨然将自己投进政治漩涡的中心,去殉自己心中认定的正义。"你这个王守仁是何许人也,是不是这个时候还敢来说话?打,抓来!"那就是所谓的廷杖,就是打板子。打完了以后丢进死牢。那么这个事情是王阳明人生整个过程当中在政治上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

刘瑾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是对王阳明的一种成全,使他由长期和士大夫这个圈子里头跳出来,体验最底层民众的这种生活,所以对他一生带来极大的影响。

"臣闻君仁则臣直。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今在廷之臣莫不以此举为非宜,然而莫敢为陛下言者,岂其无忧国爱君之心哉?惧陛下复以罪铣等者罪之,则非惟无补于国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过举耳。然则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从而闻之?陛下聪明超绝,苟念及此,宁不寒心?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圣德昭布远迩,人民胥悦,岂不休哉?"

除了档案馆里留存的奏章,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找到王阳明曾经留在这座城市的其他痕迹。但我们知道,他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激越和失意,但更多的是内心的执着追寻。很显然,明哲保身的官场文化并未溶解掉一个人天性中的耿直、叛逆和追寻道义的自我意识。

这一年,王阳明35岁,已不再是那个日夜格竹、策马关外的狂放少年,但初心始终未曾改变。宦官乱政之际,本可以保持沉默的他,发自内心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宁可舍身,也要取义。

正德元年腊月,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拖着承受四十廷杖后的伤痛身体,王阳明被投入诏狱。有文献记载,当时担任礼部侍郎的父亲王华得知消息后说出一句:"吾子得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这句在今天看来有些迂腐的话,其实透着一个父亲彻骨的绝望。毕竟很多人进了锦衣卫大牢都没能活着离开。这场弹劾风波主角之一的戴铣就是廷杖之后伤重不治,死于狱中。

可以想象王阳明在狱中度过的那个丁卯新年,应该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个新年。我们今天得以重返那个暗无天日的空间,全都有赖于王阳明留下了记录当时心境的《狱中诗十四首》。透过充满生命力的诗句,我们足以感知王阳明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修复身体和精神所遭受的创伤。

第一首诗题为《不寐》,简朴坚硬的文字瞬间就将我们带入1506年岁末无法入睡的寒冷冬夜。透过铁窗,看到一个孤傲而豁达的灵魂。接下来,笔锋一转,王阳明化用《诗经》里"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典故,明白地表达了面对政治迫害的大风大浪,自己内心的无比坚定。

但是我在想,有没有某一个刹那,已成为阶下之囚的王阳明会回忆起自己在大明官方体系中最初始的登场时刻?因奉命督造威宁伯王越墓表现出色,那个工部新来的年轻见习官员获赠了一代名将王越生前佩带的威宁剑。28岁的王阳明肯定猜不到故事后来的走向。

几百年以后,当历史爱好者在谈论明朝那些事的时候,常常会将有明一代仅有的三个因军功封爵的文官相提并论:他们是威宁伯王越、靖远伯王骥,还有多年以后会被封为新建伯的王阳明。仿佛宿命一般,获赠威宁剑的同一年,听闻边关告急,自小熟读兵书的王阳明向朝廷上奏《陈言边务疏》。没有证据表明朝廷采纳了这些来自初出茅庐的下层官员的边防策略,但这是王阳明多年研读兵书的心得第一次在公共事务空间进行输出,也如草蛇灰线,为差不多二十年后的屡建军功埋下伏笔。

身陷图圄的他自然无法预知还未发生的诸多事情,也许经略四方的远大抱负就此烟消云散。从狱中诗第三首《读易》可以获知,像很多中国文人一样,身处困厄之境的王阳明也是从《易经》这部古代哲学著作里寻找精神力量。诗中还引用另一儒家经典《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求仁得仁之乐:"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似乎已生出归隐之意,却等来了流放的判决。

最后一首狱中诗中,王阳明写下"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和"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这样的句子与狱友告别。死里逃生再见天日,他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所谓罪责,专心致力于圣贤之道,并且充满喜悦之情。

又是一个早春二月,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对当时人们的地理认知而言,那里几乎是地图的尽头。此时的王阳明经历了杖责和牢狱的折磨,身体状况似乎难以承受这样一场漫长的贬迁之旅,于是决定先离开京城,南下杭州略做调养。

即将启程离京,至交好友湛甘泉为王阳明送行,作《九章》赠别(湛甘泉仿楚辞作),王阳明回赠《八咏》。这些惜别的诗作既有与朋友分离的感伤,也在传达志同道合的精神认同:"道义日与寻,一身当三益。誓死以同襟,此心还此理。宁论己与人,千古一嘘吸。谁为叹离群,浩浩天地内,何物非同春。"

王阳明与湛甘泉结交是在他获罪入狱前一年的年初,两人一见定交,发誓共同倡明圣学。他们的结盟被史家定义为明代学术史的高光时刻。湛甘泉由此也成了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这座夹在现代化建筑之间的孤独的古桥被视为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但这座我们借以怀古的明代石桥在王阳明的时代还未被建造。尽管如此,为了更好地体悟王阳明的生命历程,我还是尽可能地在已经沧海桑田的中国大地上寻找他消逝的踪迹,像一个试图穿越时空的侦探,更像一个不自量力的考古者。

距离故乡不远的杭州对于王阳明来说并不陌生。他选择了始建于唐代的胜果古寺休养调息。今天寺庙主体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一片遗址。我踩着瓦砾走在时间的废墟之上,忽然被某种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传递的心绪所缠绕,挥之不去。

我想如果非要在眼前这个空间里找到和王阳明之间共同的物质联系,似乎只有吴越时期就镌刻在石壁上的西方三圣及十六罗汉像。隔着五百多年的时光见证王阳明和我不同心境的到访。借着被风雨侵蚀消磨的石像,我试着想象当年王阳明在此获得了怎样的片刻安宁,以至于对正在悄悄接近的潜在威胁浑然不知。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富春咫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把这首《移居胜果寺》诗当作考古证据,我们可以穿过历史地表修复出淡泊温润的王阳明正殷殷向往着东汉高士严子陵富春隐居的诗意情境。

而如果将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所写的关于王阳明生平传奇的《王阳明靖乱录》也当做考古证据,我们则大可以画风一变,在钱塘江边重建出一幅扣人心弦的惊险场面。

冯梦龙是说故事的高手,他用一支生花妙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太监刘瑾派人一路追杀王阳明的故事。但我个人觉得文学成分大过于史学,只能当做我们追寻正德二年王阳明生死危局的一个参照。

最被史家认可的《阳明先生年谱》只有"托言投江"这样简略得不能再简略的记述,让事件的细节湮没在时间的迷雾之中。我们无法踏进王阳明当年所面对的钱塘江水,就像先哲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而江流石不转,无论历史的雾霭多么浓,人心总还有某些相通之处。

望着茫茫江面,我带着多年来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人物的经验,尽力揣摩王阳明站在江边那一刻的心理活动:挺过了四十廷杖的伤痛和屈辱,熬过了诏狱铁窗的凄寒苦冷,以为可以就此远离官场、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却在钱塘江上再遇生死激流。是在劫难逃,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又一次考验?

综合分析各种文献或详或略的记叙,我们算是搭建起一个基本的事实框架:刺客将王阳明挟持而去,同住胜果寺的两位仗义的邻人追到江边,设了简单的酒宴,说服两个刺客暂不动手,只等入夜后让王阳明投水自尽,便可回京城复命。

生死一线,王阳明请邻人帮忙取来纸笔,从容写下诀别文字:"我今夕故必一死,当烦以报家人收吾尸也。"

关于王阳明投水的细节,冯梦龙在《王阳明靖乱录》中的描述被后人引用得最多:临近午夜,云月朦胧,刺客趁着酒兴逼阳明投水。由于酒醉步伐不稳,加上恰逢江水涨潮,刺客嫌河滩泥泞,并没有一直紧跟,只是站在岸边远望。王阳明从江岸的滩涂往江中走去,直到他们听到了入水的声音。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

王阳明用篆书将"阳明已入水"几个字写在长长的绝命辞的最后。不知当时是真的去意已决,还是心中已然策划好一个瞒天过海的计谋。

在另外留下的绝命诗中,王阳明自比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首诗道尽忠臣孝子至情。沉浮生死,永恒一般漫长,又仿佛只是刹那之间。

当王阳明从无边暗黑中再次看到光亮,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在重生。那个格竹的执着少年从未离开,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生命体认世界,格万物,致良知。

历史总是由真实和想象共同写成。纵观王阳明的个人史,剧情最迷离的章节应该就是36岁那年投江泛海的逃亡之路。

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在钱塘江投水后乘小舟从海上漂到福建北部。在福建武夷山,神秘的无为道人现身,二人在山中一番长谈。无为道人指点迷津,打消了王阳明本来想就此隐姓埋名藏于深山的念头,并且点拨他应该迎头面对磨难。

传说中最有传奇性的细节是:二十年前王阳明在婚礼当天与无为道人在铁柱宫初遇问道,临别约定二十年后当再见于海上。果然他们不仅奇迹般地重逢,而且又一次萌生遁世归隐之念的王阳明从出世的道家那里得到激励他入世的意见。

后人之所以想象出这样一段插曲,或许是源于王阳明留下的那首痛快淋漓的《泛海》诗。而这首诗除了豪情四溢,其实还暗藏玄机:诗的首句与尾句分别藏着"夷"和"明"二字。《阳明先生年谱》上记载王阳明在道人指点迷津后自己算了一卦,卦象就是明夷。《周易》中有一句卜辞叫"利艰贞",暗示遭遇明夷时要学会忍耐并隐藏自己的智慧,否则会身陷险境不能匡扶人间正道。

据说算完这一卦,王阳明提笔在寺庙墙上写下《泛海》,然后决然取小道从武夷山返回。

冲破生死迷雾,王阳明心中再无犹豫。他已决意奔赴龙场。

翻阅过一些关于王阳明生平的著作,大多关切的焦点都在龙场悟道,而去往龙场之路往往一笔带过。平时看电影就喜欢公路片的我,倒是对这段旅程颇感兴趣。其实从古至今,行路都是一个关于人生的隐喻,一个生命的修炼模式。

《王文成公全书》中同一个主题下收录诗作数量最多的就是《赴谪诗五十五首》。王阳明用自己的诗心记述了从北京与友人告别到最终抵达龙场的空间行程和心路历程。

明代画家董其昌关于气韵的养成写过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我觉得王阳明正是以这一次行的万里路,结合自幼以来读的万卷书,为之后龙场的刹那顿悟完成了从身体到心灵、从观念到行为的准备和铺垫。

王阳明从杭州出发,经钱塘江入须江而下,踏上遥遥望不见终点的旅程。进入江西省玉山县的草萍驿,王阳明写下这段行程的第一首诗,其中一句"本与宦途成懒散,颇因诗景受闲忙"就很有些无奈自嘲之意。

在玉山东岳庙,他遇到旧时相识的一个占星术士。估计老友是要帮他算一卦,他婉拒后写下:"行藏无用君平卜,请看沙边鸥鹭群。"想必王阳明是一个恋旧的人。

在广信,他选择二十年前落脚的石亭寺投宿。当年相识的僧人已不知去向,只有江边传来夜雨敲打船篷的声音,引发他的客途愁绪:"白璧屡投终自信,朱弦一绝好谁听。扁舟心事沧浪旧,从与渔人笑独醒。"诗中王阳明表明自己心如白璧,初衷不改,并引《楚辞》的典故自比"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屈原,而无所谓沧浪之水清与浊的渔人是老庄无为思想的化身。

从广信府继续沿须江南下,经鄱阳湖转入赣江逆流而上。五百多年前的赣江两岸的地貌应该比我们今天所见的要险峻许多。但王阳明似乎渐渐开始享受在路上的过程感。他以《杂诗三首》抒写了去往袁州府分宜的途中所遇的艰险和自己的心境:

"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琴瑟在我御,经书满我几。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晴。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

拿路途的凶险排解无聊,把崎岖坎坷视为坦途。我们隐约感受得到《易经》再次给王阳明注入了精神力量。

继续前行,王阳明到达江西萍乡。我们找到当时他们所住的一处叫武云观的道观,虽然建筑已经面目全非,却在院子里发现了刻着《宿萍乡武云观》诗的石碑: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翠色绝云开远嶂,寒声隔竹隐晴溪。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

鉴湖就是故乡的镜湖。看来在萍乡的那个夜晚王阳明生出了些许思乡之情。

此时王阳明所倡导的身心之学已经吸引了很多弟子文人。流放途中慕名而来的追随者令他这一路并不孤寂。而在长沙他也像自己仰慕的朱子一样举办了颇具规模的讲学活动,并留下一首《长沙答周生》诗。其中"愿子且求志,蕴蓄事涵泳"一句谆谆教诲表明王阳明非常重视孟子的心性存养之学。而他在长沙留下的几首诗多次提到曾点和颜回的典故,也流露出对沂水春风歌咏而归的洒脱和虽身居陋巷却笃定豁达的箪瓢之乐心向往之。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阳明的万里南行之路有点像一次人类学田野调查,让他看到很多书斋和官场看不到的民生现场。

山一程,水一程,终于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王阳明一行进入贵州境内的第一站是思州府的平溪卫。进入贵州以后沿途其实都是军事化的卫所,所以王阳明的诗句里也平添了一些边塞诗的气韵。

在清平卫原址所在的凯里山区,我们遇到了一场苗族的葬礼。苗族人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死亡就是人转为另一种生命形式,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不知当年王阳明是否有机会了解苗族人的生死观,但无论如何在离此不远的龙场镇有一座钟乳石洞,一场关于生死的顿悟在等着他。

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龙场驿南路2号。在这座普通的机关大院门口,我用力望向历史的纵深,看向1508年的春天。

正德三年春,王阳明一行四人到达贵州龙场,担任他一生中最小的吏职——龙场驿驿丞。同一个地理坐标隔着五百年岁月,很难想象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我们知道在王阳明看来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新世界,他孜孜以求的圣人气象正在等待他推开最后一扇大门。

而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切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他将面临他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生存。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四季中国》英文解说词文本丨立秋

    二十四节气中,“立”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立秋是秋季的开端,一般在公历八月七至九日交节。尽管酷暑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但秋日已经悄然而至。《逸周书·时训解》:“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从物候上看,凉风的到来、露珠的凝结和寒蝉的鸣叫,都预示着暑气将消,秋意渐浓。

    85纪录片2025-09-22
  • 纪录片《甜美广西》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山谷暖风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平原少。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少污染。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这成为了广西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而其中的山多与天热,更成为得天独厚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原产并非中国的植物在此落地生根

    61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潮涌长三角》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科创先锋

    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安徽合肥,长三角占其二。上海还是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长三角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谱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23纪录片2025-08-19
  • 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见青山》文字稿整理

    如今青海湖重现生机,湿地植被增加了,生态功能增强了,盐碱地减少了,沙地裸地减少了。这就是咱们说的"三增三减"。在这个政策的治理下,青海湖的屏障功能重焕生机。

    99纪录片2025-08-21
  • 央视节目《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文字稿

    这里是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蚕丝在这里诞生;2200多年前,蒙恬改良的湖笔,书写了半部中国书画史;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这里写下了世界第一本《茶经》。这里人们诗意地栖居,沃土生金碧水含情。湖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绿色变革,向世界递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80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大敦煌》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再造敦煌

    夜色下的敦煌城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人潮汹涌,恰如当年的繁盛景象。中华大地历经王朝更迭、沧桑变化,今天的敦煌已不再承担历史的重任。沉寂千年之后的它,更像一个传说,以人类曾经共有的璀璨,讲述着悠悠往事,迎接着四面八方、全球各地前来朝拜的客人。

    62纪录片2025-09-06
  • 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解说词文本稿丨第5集 水脉是文脉

    尤其在南宋以后,涌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家和学派:朱熹提出"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吕祖谦提出"治经史以致用",陈亮提出"事功之学",叶适讲究"功利之学"。孔子思想更多的从庙堂来到了民间。"经世致用"是这时期儒家学派的主流。

    41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天人合一

    秦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塑造之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秦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而秦岭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文明价值和精神品格,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

    52纪录片2025-09-05
  • 纪录片《中国》解说词文本丨第一季第7集:南渡

    这是公元307年,西晋末年。司马睿和王导风尘仆仆一路向南。在他们逐渐远离的北方大地上,八个诸侯王争夺王朝控制权的内乱正在进入尾声。历时16年的这场"八王之乱",盘踞北境的匈奴、鲜卑等部族也借机不断侵入。晋朝一直在风雨中飘摇。

    51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阳明悟道》解说词丨第1集:山水引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身名门的王阳明被整个家族寄予了厚望。他自幼便显示出天赋异禀。"先生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耳。"这是年仅12岁的王阳明向私塾老师发出的叩问。"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先生,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番惊世骇俗的辩驳,注定王阳明将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38纪录片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