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见青山》文字稿整理

2025-08-21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百家讲坛》20250821 特别节目《我见青山》(7)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识别工具下载:幕析图像 - 网页视频硬字幕实时提取工具|一键框选字幕OCR转文字|内嵌字幕导出工具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意义重大。

首先,湖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能够通过水文调节、碳汇储存、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为早期人类定居提供水源保障和食物供给。湖泊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像一座座生命的宝库,守护着无数物种的生存密码。

湖泊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枢纽,它的生态价值远超单纯的水体存在。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蒸发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区域气候。比如在江西的鄱阳湖,全球98%的白鹤选择在这里越冬,它们翩跃的身影让湖面变成了银白色的童话世界;而在新疆的赛里木湖,通过治理让16万亩草场休养生息,如今95%的湖岸都已经回归自然,84种浮游生物重新安家,这里成了中亚候鸟迁徙途中最温暖的"加油站"。

湖泊还是天然的净水器。太湖边的芦苇荡就像一张巨大的滤网,每年都能够"清洗"污水。这些生动的例子都告诉我们,湖泊不仅是万千生灵的家园,更是气候的"调节师"、环境的"守护者"。它们的存在,直接关系着人类能否在这片土地上长久安居。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去过云南大理?在当地,有一种特色的植物——海菜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洱海上,海菜花随波荡漾,这个画面实在是太美了。它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海菜花开放被视为湖泊健康的重要标志。如今云南的洱海,海菜花的种植业发展得非常好,既净化水质,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种植收益的良性循环。这背后,其实是离不开洱海治理工作带来的成效。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青海湖。这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湛蓝区域,湖面海拔就有3196米高,湖水面积达到4650.08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安全的核心,它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屏障功能,被称为西北"气候调节器"。青海湖宛如一位默默守护的巨人,用宽广的湖面拦截风沙,守护着下游数百万百姓的水源。这里更是生命的"基因库",像湟鱼、棕头鸥、普氏原羚,构成了"水-草-鱼-鸟-兽"这样一个共生的生态链,维系着高原的生态平衡。

然而就在上个世纪末,青海湖也陷入了困境。当时湖面萎缩,沙地蔓延,草场大面积退化,生物链濒临断裂。面对着青海湖岌岌可危的生态境况,要如何破局,让青海湖能够获得重生呢?

转机就出现在2015年,当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公园试点,开启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保护的新篇章。在青海湖中,有一种珍贵的水生物叫"青海湖裸鲤",又被称作"湟鱼"。这种鱼仅仅分布在中国青海湖及其水系当中,它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为了保护湟鱼,青海湖实施十年禁渔,拆除了拦河坝,修建洄游通道,放流鱼苗。同时,青海湖也为普氏原羚开辟了一条生路,拆除了很多网围栏,建立了生态廊道。这个种群已经从2004年只有257只,恢复到了3400多只。

如今青海湖重现生机,湿地植被增加了,生态功能增强了,盐碱地减少了,沙地裸地减少了。这就是咱们说的"三增三减"。在这个政策的治理下,青海湖的屏障功能重焕生机。

下面咱们再来说说江苏的高邮湖。在高邮湖的湿地里,藏着充满生态智慧的一种以"稻鸭鱼蟹"为核心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大家想象一下:在水面上层,鲢鱼充当水面的"清洁工",专吃浮游的有机碎屑和恼人的蓝藻;而底层的虾蟹则成为"分解者",忙着处理鱼儿的排泄物和底栖生物。它们环环相扣,这样就构建了一条高效的物质循环链,还能够让湖水更加清澈。高邮的咸鸭蛋流油飘香,成了响当当的地理标志。蟹农们更是智慧满满,他们还保留了让鸟类自然捕食那些弱蟹的环节,让食物链自然地运行,不去做人为的干扰。鸭产业也非常讲究,通过控制湖面放养的总量,采用集约化的笼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水体的污染。

人们治理湖泊,湖泊反馈给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生态产品。这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密码。

更多文稿下载: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甜美广西》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山谷暖风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平原少。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少污染。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这成为了广西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而其中的山多与天热,更成为得天独厚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原产并非中国的植物在此落地生根

    61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阳明悟道》解说词丨第1集:山水引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身名门的王阳明被整个家族寄予了厚望。他自幼便显示出天赋异禀。"先生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耳。"这是年仅12岁的王阳明向私塾老师发出的叩问。"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先生,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番惊世骇俗的辩驳,注定王阳明将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39纪录片2025-09-15
  • 纪录片《中华文明地标》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礼出红山

    考古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与古人对话的过程。我们依靠一次次的考古发现,来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灿烂的文明。远古的智慧像一道道曙光,跃出东方地平线。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三才的同体共融。

    88纪录片2025-10-10
  • BBC纪录片《文明》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创世纪的第二个瞬间

    在南非海岸角,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岩洞。一位身处其中的先祖有股强烈的冲动,要对自己的世界加以修饰润色,进行评判。这个鲍鱼壳在2008年被发现时,可能已拥有十万年之久的历史,其中还残存着人造颜料的痕迹。它或许曾被用来制作肖像,抑或身体或面部的装饰。它里面甚至可能盛的是防晒品,因为这些颜料即便今天也有这样的用途

    95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天人合一

    秦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塑造之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秦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而秦岭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文明价值和精神品格,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

    54纪录片2025-09-05
  • 纪录片《脑海脉动》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通脑有术

    大脑,拥有人体中最密集的血管网络。160万千米的血管滋养着多如繁星的神经细胞,使人类拥有了更丰富的智慧,但也意味着更加不堪一击。在中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突发脑血管疾病,每28秒就有1人因此离世。这是否注定我们生活在疾病的恐惧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33纪录片2025-09-15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51纪录片2025-08-27
  • 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一集:纵横

    食物链最顶端的霸主——野牦牛,高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狼群展开攻击,受惊扰的牛群快速聚集保护小牛。成年野牛重达五百公斤,拥有10倍以上狼的体魄。初生的小牛成为狼群的攻击对象。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母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它久久不愿离去。

    29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 万山之祖

    欧亚大陆腹心之地,帕米尔高原等待又一个黎明。帕米尔高原横跨中国、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作为"万山之祖",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交汇于此。在这里,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峰就有4座。中国古代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

    83纪录片2025-09-11
  • 纪录片《大国农业》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耕海牧鱼

    要想知道一片海域的渔业资源详细情况,需要多年持续的数据积累。像挪威、日本、意大利等捕捞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十几艘甚至几十艘千吨级以上的专业船只,长年进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时间跨度最长的已经近百年,调查范围远至南极。而中国一直缺乏大型的专业调查船只,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

    61纪录片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