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甜美广西》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山谷暖风

2025-09-01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甜美广西》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平原少。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少污染。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这成为了广西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而其中的山多与天热,更成为得天独厚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原产并非中国的植物在此落地生根。

从数十年到上千年,在人们不断地选育优化下,他们把异乡变故乡,在此枝繁叶茂。山谷间的暖风,吹拂出甜美与富饶。

10月的一个清晨,林间工人在整理一套独特的工具,为马上开始的采收做着准备。

**香蕉**,主打一个关键词——大。首先是果串大。同样是多个果实成组连接在一起、用"串"作为量词的水果,把一串葡萄放在一串香蕉边上,就显得很可爱。它原产于东南亚,是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而中国最早关于香蕉的记载《广志》出自西晋时期,除了短点,样貌甚至产地还真跟现在的香蕉很一致。

广西地界种植香蕉已有数千年历史。平均每一串25公斤左右,一亩林大约100串,2500公斤的产量。由于果实脆弱、成熟度有差异,加上植株和成长环境地貌多样,放眼全球,大家都无法对香蕉进行机械化采摘。这种特殊的索道设计,已经是对人背肩扛最好的辅助。

因为大,香蕉的收获是名副其实的沉甸甸的幸福。然而承载那么重果实的并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草——一棵巨大的草。事实上,香蕉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之一。同样是草本,大白菜在它面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白菜。

每株香蕉只会结果一次,因此在被采摘后便会被砍掉。从横截面便能看出它跟木头的巨大差异。不必心疼,香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新的芽会不断从地下破土而出。树木需要10年,但长草只需要10个月——从新芽到结果,9到12个月即可。

香蕉的生长对温度和水的需求都很大。大面积的叶子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广西的阳光雨露。但如此的水润并没有直观地传递给果实。虽然叫水果,但香蕉看上去一点都不水。相比别的水果动辄超过90%的含水量,香蕉75%的含水量在视觉和口感上都有差异,呈现一种黏稠感。但也因此,它比别的水果更能带来饱腹感,并且是真正的来自碳水化合物和简单糖类的快速补充能量的满足感。加上它便携、方便食用,香蕉成为许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必备。

事实上,采蕉工人在现场吃到的绝不可能是刚刚摘下的香蕉。在现代农业中,人们会精准控制采摘的时机,确保运输和保存的安全,同时通过控制成熟过程来保证香蕉从产地到餐桌的品质和口感。

"好蕉跟差的次蕉都放这里,好蕉就放中间。然后到这里了就上转盘。我们在这里准备过秤啊。这条是我们的流水线,把香蕉给吹干。然后到这里来了就贴商标、插把。插把完了就装箱。现在是装完箱了,他们就抽空、抽真空。抽真空了就盖一箱盖,就上车就完事了。"

广西的香蕉还有一大——产量大。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香蕉生产国,而广西占了中国香蕉年产量的约30%。从空中看,巨大的植株填满了大地,与喀斯特峰林一起,在此时此地成为了广西的地貌特征。

中秋夜,两位姐妹在夜空下哼唱着一首关于月亮的小曲。她们就这样简单直接地将此刻南宁的月亮以及她们眼前的灯海唱给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位于隆安的5000多亩火龙果种植基地今天把所有的补光灯打亮。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限定版灯海。面对这样的浩瀚璀璨,人们或兴奋、或沉醉、或表达祝福、或传递爱意,甚至连候鸟也都参与其中。但眼前的浪漫其实是一个谎言——一个80多万盏补光灯以及它们背后的主谋共同撒的谎。

他们欺骗的对象是火龙果,确切说是火龙果的花。
"主要是给火龙果一个信号。因为火龙果是属于一个长日照的植物,在光照达到12个小时以上的时候,它才会发芽分化、去开花。在秋分之后,它整个光照时长是不足12个小时的。那这个时候的话呢,我们通过开启这个补光灯欺骗一下它,告诉它光照还够,还有这个光照时长,我还可以继续地生长发育、继续开花结果。然后它就出来了。"

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原生环境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

让我们复习一下生物知识: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水果植物想要结果,必须先要开花。因为水果是由植物的子房发育而来,而子房是花的组成部分。开花才能授粉,授粉才能结果。

"正常的花开的话呢,它是能够打开,呈一个喇叭口的形状。那现在来说它变成什么样子呢?它变成了花粉已经萌发了,意味着这个花是可以正常授粉了。但是这朵花因为光照不足,它开不出来,就需要我们人工把它开了之后,再拿这个鸡毛或者鸭毛——那个胸脯的绒毛做成一个鸡毛掸子。用那个绒毛的细微能黏住一些粉,从这里拿到粉之后再弹到这个柱头上面。这是我们一个土办法。"

其实在正常的春夏季,火龙果的花一定是自然开放,也会有昆虫帮忙授粉。而在广西,正常的秋冬季,只要补光,花大概率也能自己绽放,然后辅以人工授粉提高成功率。然而这一年的11月却不太正常。

"今年来说的话呢,是我们做火龙果那么多年以来第一次碰到。11月份寒潮来得很快,然后开不出花。这是我们做火龙果这十年以来第一次碰到。大部分都是这样啊,这个几天了都不见动静啊。"

看上去何业昕这位技术能人有办法带领果农们在不开花的情况下也进行人工授粉。但是规模农业就是这样,每多增加一个动作就意味着工作量翻倍。

"效率很低。因为像这块地的一亩地有接近3500个花到4000个花。它的花量太多了之后,我们的人工是有限的。"

有一句调侃是这么说的:如果有什么水果太贵,那一定是广西人还没开始种。其实广西果农就是严控每一个生产细节,通过无数个细节把价格打下去的。

好在第二天竟然晴天了。
"出太阳了!出太阳果也长得更好。有能量,光合作用强了。"
而我们也能一睹火龙果开花的胜景。

对了忘了介绍,火龙果花和昙花同属一科,而它们也都一样——夕开朝谢,仅有几小时的花期。趁着开花,人们抓紧授粉。

南宁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量达32万吨,是中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区,占全国火龙果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全国每5个火龙果就有一个来自南宁。南宁火龙果果大形美,肉质细腻,味道清甜,营养丰富,花青素含量高。而这一夜这几个小时,决定了两个月后人们是否能吃上冬天的南宁火龙果。

闷热的午后,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更加活跃,身体为了散热而扩张血管,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表面而非大脑,从而引发嗜睡。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天气,而是疲倦。

如果你6月来到广西百色,空气中都会弥漫着芒果收获的味道——是"芒"中偷闲,是"芒"中偷乐。

在全国的芒果各主产市县中,百色芒果产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超过100万吨,占广西全区的80%以上。

芒果原产于南亚次大陆,有着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据说是在唐朝由玄奘从印度带入中国并开始种植的。而百色地区绝对是种植芒果最早的地区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右江河谷气候优势,让这里的芒果在宋元时期就作为地方名产进贡朝廷。

在这里不是每个人都种芒果,但似乎每个人都在与芒果产生着关联。百色种植有多个品种的芒果。近年来的新贵叫桂七芒,因为它有一种别的芒果不具有的香味,能让喜欢的人欲罢不能。不过据说桂七芒也有一个缺点——纤维多。但这好像是所有芒果的通病。

套用一句老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请他吃芒果吧,每一口都有金黄色阳光的味道;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他吃芒果,他一定会塞牙。但现在有人甚至会把吃剩的芒果核进行精心处理和打扮,利用纤维做成一种叫"芒果狗"的宠物。这是有多喜欢芒果?

广西人喜欢茶点。茶点在这里不是具体指某一种食物,而是一种行为、一种氛围。在崇左左江边,泡上六堡茶,再弄点坚果点心,几个小时就这样普通又完美地溜走了。

坚果本身是一个统称。之所以叫坚果,倒不是这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有多硬,更多是指它们通常有一个坚硬的壳。杏仁、腰果、核桃都叫坚果。但如果在坚果前面加上一个地名,那这个坚果便成为了一个特指的品种——澳洲坚果。

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后来被引入夏威夷,成为最主要的产地之一,风靡北美,于是开始有更多人叫它夏威夷果。不过现在广西人准备让它有个新名字——崇左坚果。

"就想当年刚来的时候,那时候光秃秃的,看不到什么绿色。"

黄素芳是崇左第一批大规模种植坚果的企业家之一。跟着她一起上山,满眼望去都是好几年前种下的勇气。
"我自己都不懂得,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一个决心来做这个。这一整片,你说那么大。当时他们来搞团建的时候,一上到这个山顶,'哇芳姐觉得你好伟大,你怎么会想到要种那么多?'我自己因为已经扎进去了,就想着要做就要把它做好。"

坚果从幼苗种植到第一次收获通常需要5到7年,而要达到高产则一般需要10到12年。回报时间越长通常意味着风险越大。好在品种给力,好在广西的山水人和气候都给力。

"今年它是一个丰收年,会比往年挂果率都会高。植物来说是风调雨顺它都会长得好。我们的这个果树它是比往年都会大,每一年都会递增。"

引进一个外来物种,哪怕广西的气候水土再得天独厚,也绝不仅仅是拿过来就种这么简单,而是需要非常漫长的选育过程。今天在广西甚至云南成为坚果主栽品种的"桂热1号",很难想象它的选育是从1989年便开始的。

"我背后的话呢,这棵是澳洲坚果。这个就是我们南亚所选育的这个'桂热1号'的母树。整个选育的话,经过两代的科研人员。从1986年引进来,在2005年的时候才获得这个登记。整个广西包括国内所有的这个'桂热1号'的品种,就从这里这个母树这里繁育推广出去的。到2020年后,整个国家审定这个品种,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2020年,"桂热1号"成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澳洲坚果新品种,并且经过了市场的检验。也因此,崇左人有底气也有信心新立门户,要让人们在"澳洲坚果"、"夏威夷果"外记住"崇左坚果"。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做我们崇左坚果的一个生产标准。那么现在呢,我们也向国家商标总局已经申报了'崇左坚果'这个区域公用品牌。所以我们以'崇左坚果'来定位我们的夏威夷坚果,也就是俗称的澳洲坚果。我们觉得这个'桂热1号'是我们自己选育培育的,所以我们对得起'崇左坚果'这个称号。"

崇左坚果口感细腻,油脂丰富,质地如奶油般柔滑,还带着些许甜味。它是茶点的独特选择,尤其再配上茶或咖啡,那便更能品尝到它的风味。但没经过处理的坚果那是真的坚呐。想要徒手开坚果,别说是人,大猩猩都没戏。

曾经有人观察到黑猩猩用石头砸开坚果,还一度引发热议——莫非黑猩猩要进化了?可就算它真进化了,像人类一样有诸多工具可以选择,也未必就能吃上一颗干净完整的坚果。其实只要一个小小的豁口,就能让开坚果变得优雅。

而今天在工厂,精细破壳这个步骤已经能跟脱壳、清洗、烘干、分级、筛选、烘烤等一系列工作流水线高效完成。毕竟,有一个执念——广西人对所有的果子都有一个执念:不仅要让它好吃,还要让它好容易吃的好吃。

来自澳洲的坚果、南亚次大陆的芒果、中南美洲的火龙果、东南亚的香蕉,今天都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一方面是广西的阳光雨露给了它们适宜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广西农业人孜孜不倦,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的研究选育。

在位于崇左的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我们又看到了一些在市场上还没那么流行的水果:这是原产于美洲的鳄梨(也叫牛油果)、原产南亚的菠萝蜜,还有原产中国但我们几乎没吃过的物种——这叫苹婆、这叫木奶果。在它们边上,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总觉得他们的性格都有些淡然佛系。也许从投身这一行起,他们就明白:能选育出一个可以兼顾产量、果实品质、抗病虫害能力、适应不同土壤和水资源、有较长生长期和采收期、有较好贮藏和运输能力、能满足市场和产业需求的品种,是一个急不得、必须等待、充满耐心的过程。

在广西的绿水青山里,水果绝对是一道耀眼的风景。

---

整理说明:
1. 完全保留原文所有内容,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如"熬量丰富"改为"热量丰富"、"县花"改为"昙花"等)
2. 保持原文的纪录片风格和口语化表达
3. 修正重复出现的语句(如"占全国火龙果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的重复)
4. 统一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5. 保持原文的段落结构和叙事顺序
6. 保留所有专业术语和品种名称的原始表述
7. 修复引文和对话的显示错误
8. 维持原文中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
9. 修正数字和单位的显示错误
10. 保持原文中引用的直接对话和现场描述部分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央视节目《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文字稿

    这里是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蚕丝在这里诞生;2200多年前,蒙恬改良的湖笔,书写了半部中国书画史;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这里写下了世界第一本《茶经》。这里人们诗意地栖居,沃土生金碧水含情。湖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绿色变革,向世界递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74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解说词文字稿丨第6集:山河并流

    怒江位于三条大江的最西边。它的西侧就是山高坡陡的高黎贡山,垂直高差超过4000米。人迹罕至的中缅边境密林中,生活着一种神秘的金丝猴。它们毛色灰黑,行踪飘忽,直到2010年才被中国科学家最终确认——这就是金丝猴的新种:怒江金丝猴。

    92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甲午》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开国

    鸦片战争爆发前六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违反大清国对外国人活动区域限制的规定,双方矛盾激化,清军与英舰交火。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与列强的第一次武装冲突。那一年也是一个甲午年(1833)……

    104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神奇的真菌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19世纪,自然学家们开始着手对生物界进行分类。这就是树状分类法,它由4个主要分支组成。其中两个分支都是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或浮游生物。第三个分支是动物。最后一个分支是植物,包括有花和无花的植物。真菌最初被分到了植物这个分支。

    45纪录片2025-09-02
  • 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

    39纪录片2025-08-30
  • 央视《健康中国》20250817文字稿:捕捉肾脏的求救信号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致残致死率位居所有慢病之首,发病率高达8%~16%,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2亿,患病率高达10.8%。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约有11.4%的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压肾脏病。康康在这里温馨提醒大家,慢性肾脏病如同隐形杀手,悄然侵蚀健康,一定要早重视早发现,才能守护肾脏安康。

    80纪录片2025-08-21
  • 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 太空新视角

    所有的旅程都源于这个大水塘。河马的轨迹起到了泄水阀的作用。水和营养物质因此得以流入三角洲的深处。通过河马的运动所形成的通道,帮助众多生命得以延续。它们的通行轨迹创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绵延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路网络,将非洲南部的中心沙漠变成了绿洲。

    71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丨第1集:何止青绿

    伊犁,少数民族语言中意思是"光明显达"。为这处位于天山北麓的"光明显达"涂上浓墨重彩的就是历史。古道是历史的"注脚"。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踏过冰川,涉过激流,翻越达坂,将北疆的伊犁和广阔的南疆连在一起。

    86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蔡襄》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心系天下

    蔡襄生于1012年,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人,祖辈务农。仙游虽处东南滨海,却是崇文重教之地,历史上“科甲冠八闽”。5岁时,母亲送他到外祖父家与舅舅卢锡同读,在虎岩寺水岩洞习文。岩壁上至今留有凿石架屋的孔洞。

    80纪录片2025-08-25
  • 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见青山》文字稿整理

    如今青海湖重现生机,湿地植被增加了,生态功能增强了,盐碱地减少了,沙地裸地减少了。这就是咱们说的"三增三减"。在这个政策的治理下,青海湖的屏障功能重焕生机。

    87纪录片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