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甜美广西》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山谷暖风

2025-09-01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甜美广西》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平原少。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少污染。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这成为了广西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而其中的山多与天热,更成为得天独厚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原产并非中国的植物在此落地生根。

从数十年到上千年,在人们不断地选育优化下,他们把异乡变故乡,在此枝繁叶茂。山谷间的暖风,吹拂出甜美与富饶。

10月的一个清晨,林间工人在整理一套独特的工具,为马上开始的采收做着准备。

**香蕉**,主打一个关键词——大。首先是果串大。同样是多个果实成组连接在一起、用"串"作为量词的水果,把一串葡萄放在一串香蕉边上,就显得很可爱。它原产于东南亚,是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而中国最早关于香蕉的记载《广志》出自西晋时期,除了短点,样貌甚至产地还真跟现在的香蕉很一致。

广西地界种植香蕉已有数千年历史。平均每一串25公斤左右,一亩林大约100串,2500公斤的产量。由于果实脆弱、成熟度有差异,加上植株和成长环境地貌多样,放眼全球,大家都无法对香蕉进行机械化采摘。这种特殊的索道设计,已经是对人背肩扛最好的辅助。

因为大,香蕉的收获是名副其实的沉甸甸的幸福。然而承载那么重果实的并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草——一棵巨大的草。事实上,香蕉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之一。同样是草本,大白菜在它面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白菜。

每株香蕉只会结果一次,因此在被采摘后便会被砍掉。从横截面便能看出它跟木头的巨大差异。不必心疼,香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新的芽会不断从地下破土而出。树木需要10年,但长草只需要10个月——从新芽到结果,9到12个月即可。

香蕉的生长对温度和水的需求都很大。大面积的叶子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广西的阳光雨露。但如此的水润并没有直观地传递给果实。虽然叫水果,但香蕉看上去一点都不水。相比别的水果动辄超过90%的含水量,香蕉75%的含水量在视觉和口感上都有差异,呈现一种黏稠感。但也因此,它比别的水果更能带来饱腹感,并且是真正的来自碳水化合物和简单糖类的快速补充能量的满足感。加上它便携、方便食用,香蕉成为许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必备。

事实上,采蕉工人在现场吃到的绝不可能是刚刚摘下的香蕉。在现代农业中,人们会精准控制采摘的时机,确保运输和保存的安全,同时通过控制成熟过程来保证香蕉从产地到餐桌的品质和口感。

"好蕉跟差的次蕉都放这里,好蕉就放中间。然后到这里了就上转盘。我们在这里准备过秤啊。这条是我们的流水线,把香蕉给吹干。然后到这里来了就贴商标、插把。插把完了就装箱。现在是装完箱了,他们就抽空、抽真空。抽真空了就盖一箱盖,就上车就完事了。"

广西的香蕉还有一大——产量大。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香蕉生产国,而广西占了中国香蕉年产量的约30%。从空中看,巨大的植株填满了大地,与喀斯特峰林一起,在此时此地成为了广西的地貌特征。

中秋夜,两位姐妹在夜空下哼唱着一首关于月亮的小曲。她们就这样简单直接地将此刻南宁的月亮以及她们眼前的灯海唱给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位于隆安的5000多亩火龙果种植基地今天把所有的补光灯打亮。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限定版灯海。面对这样的浩瀚璀璨,人们或兴奋、或沉醉、或表达祝福、或传递爱意,甚至连候鸟也都参与其中。但眼前的浪漫其实是一个谎言——一个80多万盏补光灯以及它们背后的主谋共同撒的谎。

他们欺骗的对象是火龙果,确切说是火龙果的花。
"主要是给火龙果一个信号。因为火龙果是属于一个长日照的植物,在光照达到12个小时以上的时候,它才会发芽分化、去开花。在秋分之后,它整个光照时长是不足12个小时的。那这个时候的话呢,我们通过开启这个补光灯欺骗一下它,告诉它光照还够,还有这个光照时长,我还可以继续地生长发育、继续开花结果。然后它就出来了。"

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原生环境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

让我们复习一下生物知识: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水果植物想要结果,必须先要开花。因为水果是由植物的子房发育而来,而子房是花的组成部分。开花才能授粉,授粉才能结果。

"正常的花开的话呢,它是能够打开,呈一个喇叭口的形状。那现在来说它变成什么样子呢?它变成了花粉已经萌发了,意味着这个花是可以正常授粉了。但是这朵花因为光照不足,它开不出来,就需要我们人工把它开了之后,再拿这个鸡毛或者鸭毛——那个胸脯的绒毛做成一个鸡毛掸子。用那个绒毛的细微能黏住一些粉,从这里拿到粉之后再弹到这个柱头上面。这是我们一个土办法。"

其实在正常的春夏季,火龙果的花一定是自然开放,也会有昆虫帮忙授粉。而在广西,正常的秋冬季,只要补光,花大概率也能自己绽放,然后辅以人工授粉提高成功率。然而这一年的11月却不太正常。

"今年来说的话呢,是我们做火龙果那么多年以来第一次碰到。11月份寒潮来得很快,然后开不出花。这是我们做火龙果这十年以来第一次碰到。大部分都是这样啊,这个几天了都不见动静啊。"

看上去何业昕这位技术能人有办法带领果农们在不开花的情况下也进行人工授粉。但是规模农业就是这样,每多增加一个动作就意味着工作量翻倍。

"效率很低。因为像这块地的一亩地有接近3500个花到4000个花。它的花量太多了之后,我们的人工是有限的。"

有一句调侃是这么说的:如果有什么水果太贵,那一定是广西人还没开始种。其实广西果农就是严控每一个生产细节,通过无数个细节把价格打下去的。

好在第二天竟然晴天了。
"出太阳了!出太阳果也长得更好。有能量,光合作用强了。"
而我们也能一睹火龙果开花的胜景。

对了忘了介绍,火龙果花和昙花同属一科,而它们也都一样——夕开朝谢,仅有几小时的花期。趁着开花,人们抓紧授粉。

南宁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量达32万吨,是中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区,占全国火龙果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全国每5个火龙果就有一个来自南宁。南宁火龙果果大形美,肉质细腻,味道清甜,营养丰富,花青素含量高。而这一夜这几个小时,决定了两个月后人们是否能吃上冬天的南宁火龙果。

闷热的午后,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更加活跃,身体为了散热而扩张血管,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表面而非大脑,从而引发嗜睡。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天气,而是疲倦。

如果你6月来到广西百色,空气中都会弥漫着芒果收获的味道——是"芒"中偷闲,是"芒"中偷乐。

在全国的芒果各主产市县中,百色芒果产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超过100万吨,占广西全区的80%以上。

芒果原产于南亚次大陆,有着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据说是在唐朝由玄奘从印度带入中国并开始种植的。而百色地区绝对是种植芒果最早的地区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右江河谷气候优势,让这里的芒果在宋元时期就作为地方名产进贡朝廷。

在这里不是每个人都种芒果,但似乎每个人都在与芒果产生着关联。百色种植有多个品种的芒果。近年来的新贵叫桂七芒,因为它有一种别的芒果不具有的香味,能让喜欢的人欲罢不能。不过据说桂七芒也有一个缺点——纤维多。但这好像是所有芒果的通病。

套用一句老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请他吃芒果吧,每一口都有金黄色阳光的味道;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他吃芒果,他一定会塞牙。但现在有人甚至会把吃剩的芒果核进行精心处理和打扮,利用纤维做成一种叫"芒果狗"的宠物。这是有多喜欢芒果?

广西人喜欢茶点。茶点在这里不是具体指某一种食物,而是一种行为、一种氛围。在崇左左江边,泡上六堡茶,再弄点坚果点心,几个小时就这样普通又完美地溜走了。

坚果本身是一个统称。之所以叫坚果,倒不是这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有多硬,更多是指它们通常有一个坚硬的壳。杏仁、腰果、核桃都叫坚果。但如果在坚果前面加上一个地名,那这个坚果便成为了一个特指的品种——澳洲坚果。

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后来被引入夏威夷,成为最主要的产地之一,风靡北美,于是开始有更多人叫它夏威夷果。不过现在广西人准备让它有个新名字——崇左坚果。

"就想当年刚来的时候,那时候光秃秃的,看不到什么绿色。"

黄素芳是崇左第一批大规模种植坚果的企业家之一。跟着她一起上山,满眼望去都是好几年前种下的勇气。
"我自己都不懂得,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一个决心来做这个。这一整片,你说那么大。当时他们来搞团建的时候,一上到这个山顶,'哇芳姐觉得你好伟大,你怎么会想到要种那么多?'我自己因为已经扎进去了,就想着要做就要把它做好。"

坚果从幼苗种植到第一次收获通常需要5到7年,而要达到高产则一般需要10到12年。回报时间越长通常意味着风险越大。好在品种给力,好在广西的山水人和气候都给力。

"今年它是一个丰收年,会比往年挂果率都会高。植物来说是风调雨顺它都会长得好。我们的这个果树它是比往年都会大,每一年都会递增。"

引进一个外来物种,哪怕广西的气候水土再得天独厚,也绝不仅仅是拿过来就种这么简单,而是需要非常漫长的选育过程。今天在广西甚至云南成为坚果主栽品种的"桂热1号",很难想象它的选育是从1989年便开始的。

"我背后的话呢,这棵是澳洲坚果。这个就是我们南亚所选育的这个'桂热1号'的母树。整个选育的话,经过两代的科研人员。从1986年引进来,在2005年的时候才获得这个登记。整个广西包括国内所有的这个'桂热1号'的品种,就从这里这个母树这里繁育推广出去的。到2020年后,整个国家审定这个品种,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2020年,"桂热1号"成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澳洲坚果新品种,并且经过了市场的检验。也因此,崇左人有底气也有信心新立门户,要让人们在"澳洲坚果"、"夏威夷果"外记住"崇左坚果"。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做我们崇左坚果的一个生产标准。那么现在呢,我们也向国家商标总局已经申报了'崇左坚果'这个区域公用品牌。所以我们以'崇左坚果'来定位我们的夏威夷坚果,也就是俗称的澳洲坚果。我们觉得这个'桂热1号'是我们自己选育培育的,所以我们对得起'崇左坚果'这个称号。"

崇左坚果口感细腻,油脂丰富,质地如奶油般柔滑,还带着些许甜味。它是茶点的独特选择,尤其再配上茶或咖啡,那便更能品尝到它的风味。但没经过处理的坚果那是真的坚呐。想要徒手开坚果,别说是人,大猩猩都没戏。

曾经有人观察到黑猩猩用石头砸开坚果,还一度引发热议——莫非黑猩猩要进化了?可就算它真进化了,像人类一样有诸多工具可以选择,也未必就能吃上一颗干净完整的坚果。其实只要一个小小的豁口,就能让开坚果变得优雅。

而今天在工厂,精细破壳这个步骤已经能跟脱壳、清洗、烘干、分级、筛选、烘烤等一系列工作流水线高效完成。毕竟,有一个执念——广西人对所有的果子都有一个执念:不仅要让它好吃,还要让它好容易吃的好吃。

来自澳洲的坚果、南亚次大陆的芒果、中南美洲的火龙果、东南亚的香蕉,今天都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一方面是广西的阳光雨露给了它们适宜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广西农业人孜孜不倦,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的研究选育。

在位于崇左的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我们又看到了一些在市场上还没那么流行的水果:这是原产于美洲的鳄梨(也叫牛油果)、原产南亚的菠萝蜜,还有原产中国但我们几乎没吃过的物种——这叫苹婆、这叫木奶果。在它们边上,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总觉得他们的性格都有些淡然佛系。也许从投身这一行起,他们就明白:能选育出一个可以兼顾产量、果实品质、抗病虫害能力、适应不同土壤和水资源、有较长生长期和采收期、有较好贮藏和运输能力、能满足市场和产业需求的品种,是一个急不得、必须等待、充满耐心的过程。

在广西的绿水青山里,水果绝对是一道耀眼的风景。

---

整理说明:
1. 完全保留原文所有内容,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如"熬量丰富"改为"热量丰富"、"县花"改为"昙花"等)
2. 保持原文的纪录片风格和口语化表达
3. 修正重复出现的语句(如"占全国火龙果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的重复)
4. 统一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5. 保持原文的段落结构和叙事顺序
6. 保留所有专业术语和品种名称的原始表述
7. 修复引文和对话的显示错误
8. 维持原文中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
9. 修正数字和单位的显示错误
10. 保持原文中引用的直接对话和现场描述部分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本稿丨第三集 水流

    在陆地上,斑海豹喜欢拥挤的集体生活。它们聚在一起,又为争夺地盘用短小的前肢互相打闹。再过一周时间,它们就将离开渤海,迁往太平洋西北部的其它海域,度过夏季和秋季。今年新生的小海豹正在强化游泳技术的训练,为迁徙做着准备。之后小海豹要跟随族群在一个月内游过1000公里的距离。

    48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我们的故宫》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走进朋友圈的故宫

    1925年10月10号,故宫博物院成立。605年的紫禁城,它实际上是承载着这五千年的文明,从一个帝王的宫殿,变成了人民的博物馆。后来变成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地去加大它的保护力度,不断地去挖掘它的价值,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要结合起来。

    39纪录片2025-10-17
  • 纪录片《长城内外》解说词文字丨第2集:千年关贸

    最早的茶马互市源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唐朝。唐王朝积极的边贸政策也使得它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个不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筑长城的王朝。但宋代之后,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继续壮大,宋朝皇帝开始加强对茶马互市的控制。但控制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导致草原与中原的战争愈加激烈。最后蒙古铁骑一路南下,踏破江南。

    98纪录片2025-09-22
  • 央视《我的大学》解说词文字稿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电师资力量雄厚,这里大咖云集:国家级教学名师、两院院士,还有各种国家级平台。小小的我,甚至也可以和大国工程、大国重器携手同行。踏入西电这扇大门,未来在通信、网络安全、电子信息等就业领域都缺不了你的身影。

    79纪录片2025-09-29
  • 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解说词文本稿丨第5集 水脉是文脉

    尤其在南宋以后,涌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家和学派:朱熹提出"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吕祖谦提出"治经史以致用",陈亮提出"事功之学",叶适讲究"功利之学"。孔子思想更多的从庙堂来到了民间。"经世致用"是这时期儒家学派的主流。

    43纪录片2025-09-07
  • 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一集:纵横

    食物链最顶端的霸主——野牦牛,高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狼群展开攻击,受惊扰的牛群快速聚集保护小牛。成年野牛重达五百公斤,拥有10倍以上狼的体魄。初生的小牛成为狼群的攻击对象。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母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它久久不愿离去。

    33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岭南医道》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少年行

    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抵达了这里。进山时已是暮色四合,一夜星河入梦。贬官广东惠州的苏东坡终于得偿所愿,与心中的老师对话:勇敢坚持自己的理想,乐观对待人生的苦难。这是一座历代文人无比向往的山,让他们在骨感的现实中看到理想的人生微光。谢灵运、韩愈、杨万里、刘禹锡、汤显祖,他们和苏轼一样,不远万里相继登临这座海拔1296米的南粤群山之祖。

    67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中医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妙手

    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各国民众的共同追求。中医药已经庇护了中国人的健康数千年之久。而今,这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限于中华大地,它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86个国家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约有八万多个中医诊所,数十万中医从业人员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74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中华文明地标》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礼出红山

    考古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与古人对话的过程。我们依靠一次次的考古发现,来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灿烂的文明。远古的智慧像一道道曙光,跃出东方地平线。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三才的同体共融。

    94纪录片2025-10-10
  • 纪录片《脑海脉动》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通脑有术

    大脑,拥有人体中最密集的血管网络。160万千米的血管滋养着多如繁星的神经细胞,使人类拥有了更丰富的智慧,但也意味着更加不堪一击。在中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突发脑血管疾病,每28秒就有1人因此离世。这是否注定我们生活在疾病的恐惧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33纪录片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