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文脉春秋·历史文化名城篇》解说词丨第2集 四川阆中

2025-10-15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文脉春秋·历史文化名城篇》第2集 四川阆中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仅校正OCR识别错误(特别是“阆”字误识别问题)、错别字及乱码,强制统一人名/专有名词(如“落下闳”“张桓侯祠”),并依据内容逻辑合理分段。所有表达风格和句式均与原文完全一致:

《文脉春秋》
第2集:四川阆中

公元764年初春的一天,唐代诗人杜甫登上一座山峰,他将一座山水围绕的城池,尽收眼底。杜甫认为自己看到了世间罕见的美景,一首名为《阆水歌》的诗,记录着杜甫当时的心境。这并不是诗人传世的不朽名篇,但它却引发了后世中国人对一座古城的无限想象。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说文解字》释义,“门高也”。而在汉语中,它还特指一个地理名称。这里山围四面,三水环绕,形似高门,而城建于其中,“阆中”之名由此而来。

千年的时光里,阆中始终保持着山水城彼此相依的古朴风貌。许多人来到这里,寻找着古人营城智慧的秘密。或许,中国人向往的天人合一,在阆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清晨,石板上的脚步声唤醒古城。阆中人的一天,就从这些小街小巷开始。这是延续在血脉里的生活方式。无论时代的变迁,还是游客的喧嚣,阆中的市井烟火从未改变。古城与这里的人们相生相伴,历史伴随着生活,而生活也融入了历史。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偏北,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史料记载,公元前314年,秦国在位于今天四川北部的巴国故地置巴郡、设阆中县。阆中古城自此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此后历代皆为郡、州、府、道的治所。今天阆中古城的面积为1.78平方公里,是四川保存规模最大的古城。

“我们中国人选址就特别在意,在山水中去营城去建城。”

鞠德东,从事城市规划和历史名城研究二十余年,几乎对中国所有古城的信息都了然于胸。作为名城保护的专家,鞠德东和他的团队始终将阆中古城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那么对阆中来讲,它的城的选址,整个一个半岛,北面有一座山,南面是弯曲的河水,从它的古城周围环绕,水之外就是整个扇面形的山。阆中这座古城特别独特的一点,就是它的城市和周围的山水环境是非常非常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阆中,中国古代城市营城理念中,“国必依山川”的典范。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绕城而过的河水如同一个巨大“U”形环带,冲刷出一片平坦的土地。城市则以嘉陵江环水中央的台地居中而建,契合着古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

从空中鸟瞰,阆中古城如同一个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城在其中如同堂屋,嘉陵江从三面环抱如同鱼池,而四面的山则是院子的围墙。这是中国古代最理想的城市格局,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

今天的阆中古城,是中国旅游的热门城市。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以中天楼为坐标,开启古城之旅。因为这里是阆中古城的原点。

中天楼,意为“天下之中”、“天地之中”之意。中国古代城市以“中”为尊,城市中心是城市布局的重中之重。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之处,所有街道以它为核心,按照“九经九纬”的棋盘式格局次第扩散开来。

今天的中天楼,是一栋明清风格的三层木楼,楼高二十五米。从高空俯瞰,这里连接着阆中的四面八方。一千年的时光里,唐宋时代的城市格局未曾改变,如同一幅工笔图徐徐展开。
阆中古城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近百条,而明清时期的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深深浅浅的青石板路,把一个个院落连缀在一起。阆中古民居将西南建筑的风格与北方四合院、江南园林建筑相融合。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

雕饰繁复的窗花,是阆中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之一。

木匠老田,熟悉阆中建筑中的木雕类型和样式。对他来说,这亲手传承着的木雕手艺是一生的挚爱。

“我们阆中的木雕就是,从东阳木雕这方面作比较的话,阆中的木雕就看着显得很土气,但是在土气中,它还透着一种大气的样子,看起来就很随和。”

阆中的花窗格扇,安放在柱与柱之间,代替墙面。这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留出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它将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到民居的角角落落,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

“阆中的窗花,随和中也有规矩。雕刻用的刀,有平刀、斜角刀、三角刀。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大小的刀。因为我们刻画的是日常的生活,既要好看还要生动。”

老田专注自己这门手艺,一做就是四十年,即使足不出户也口碑在外。古城的街坊邻居们,无论兴建土木还是小修小补,都来找他。

阆中人世代的邻里关系,在这些鳞次栉比的古老民居中得以延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广汉,自1998年与阆中古城结缘。他不仅是这座千年古城的关注者,更是古城发展的规划者。对阆中,张广汉倾注了特有的深情。

“我们在看这些古城,这些民居,它们在建设的时候也是有互助的精神,就是邻里的关系。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墙挨着墙,屋顶搭着屋顶,关系都非常好。也体现了我们阆中人民的互助文化的内涵,很强的人情味,那么也是宜居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2013年,来自山东威海的翟树玲第一次来到阆中旅游。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古老厚重的历史痕迹,让她有了在阆中生活定居的念头。

“这是一座明末的老城墙,它现在成为了我们书栈的一部分。在我们改造这个院落的时候,这堵城墙已经有了严重的风化和一些大的裂缝。所以我们就请了当地一些比较专业的维修师傅,进行了一个以旧修旧的修复。本来我们是打算用一壁玻璃把它给呈现出来的,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客人有更直观的感受,可以感知历史、触摸历史,所以我们就用了最原始的方式,把它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翟姐,消防大队他们来检查。”
“翟姐,看书呢?”
“对,好久不见。”
“这是咱们的疏散通道,疏散通道上面不能被占用。”

今天,翟树玲经营书栈已有八年的时间。这里既是一座图书馆,同时也是一家民宿。每一位客人都可以在这里收获不同的心情。书栈的桌子上,始终保留着一本名为《你好,路人甲》的留言簿。

“我经常会翻阅一些客人写过的留言簿,让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客人写下的留言。这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翻开这本厚厚的留言簿,每一页都是客人留下的点滴心情和心底的秘密。在阆中,归人与过客,都是多愁善感又热爱当下的古城人。

夜幕缓缓垂下,阆中古城绽放起点点星光。对于当代都市人来说,能够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星星,实属奢侈。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观星是传承逾千年的生活日常。

“我们现在发一个工具,等一下我们看星星。蓝色的给小男孩,来红色的给小女孩。”

阆中女孩鲜明和家人在古城内开办了一个国学班。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带领国学班的孩子来到阆中古城西北的玉台山看星星。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那个比较亮的星星就是北斗星,北极星。我们就知道那边是北方对不对?”

这是人们运用投影技术在锦屏山观星楼上呈现出来的图像。两千多年前,落下闳,这位西汉时期阆中的天文学家,通过天文观测与运算,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使节令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落下闳参与制定的这套历法,被称为《太初历》。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颁布,自此对中国后世的农业生产规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鲜明开办的国学班里,古代天文学已经成为这里重要的课程。

“这一片呢,叫春分。”
“杜甫的什么(诗)呢?‘人生不相见’。”

“阆中第一作为汉唐的天文研究中心,又出了很多的天文学家。我觉得这个地方气场很好,然后它适合这样一个(天文学的)生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觉得,天文我们都知道,‘道之大原出于天’。以前都讲的是天地人一个对应。你连天的一些东西你都不认识,你如何去对应它?我们就觉得说,这个是我们的一个使命。”

在阆中,古人对天文地理的探索精神在当下得以延续。而落下闳的贡献,已经被学术界公认。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阆中城南的嘉陵江,见证了落下闳北上长安的历程。这一江碧水,不仅造就了阆中的自然风景,更是连接天下的通途。

阆中古城位于古蜀道与嘉陵江水道的交汇之处,是古人进出四川必经的水陆交通枢纽,因此成为古代世界里四川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但正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阆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公元214年,三国时期的名将张飞驻守阆中,在此守卫着蜀国的北方门户。公元221年,张飞在阆中遇害,追谥为“桓侯”。位于古城西街的张桓侯祠(又名汉桓侯祠),它始建于三国时期,是纪念张飞的祠庙。张桓侯祠整体依山取势,由敌万楼、祭祀殿、张飞墓组成。千百年来,与张飞一起守望着这座古城。

据史书记载,张飞镇守阆中的七年中,不仅战功赫赫,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城市管理者。《保宁府志》对张飞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礼遇巴人还耕于民,发展农桑奖励耕织。”这座墓冢是张飞的埋骨之地。一千多年来,这里的修缮从未停止。因为在阆中人心中,张飞曾经守护过阆中的平安,而他们理应用心守护着张飞。

“你看一下这个,这个颜色你看一下。”

四川皮影戏,是阆中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留住历史记忆的另一种方式。
“堂堂武将不打仗,倒叫俺老张坐公堂。”

四川皮影戏的传承人王彪,他对张飞的所有想象,不是来自书本,而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技艺。

“据史籍记载,张飞是文武双全的一个人。《张飞审瓜》,它里面就体现了张飞‘文’的一面,展示了张飞的文武全才。”

这一出《张飞审瓜》,在阆中已经上演了不知多少年。阆中人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张飞,并对他充满着来自民间的想象。

今天的阆中古城,已不复三国时期的铁马金戈,但这里依然用市井的烟火,记录着过往的历史。传统与创新,始终都在这里交替前行。

作为一个以“门”为意象之一的城市,无论阆中的大街还是小巷,在一扇扇或新或旧的门上,都有着一个特殊的标志——门神。按照中国的传统,贴在门上的门神画每年一换。而阆中人在修房时,会在门上画上彩绘的门神。门神与房屋同生共长,是建筑必不可少的构建之设,更是整个房屋装修的点睛之笔。

“喜欢这个传统美术是很好的事情,大概了解这个历史的过程,把传统古老的文化和现在的表现手段……”

张桅,阆中著名的门神画师。他曾跟随当地的画家学习了近二十年。今天,张桅也开始向年轻人传授这门独特的技艺。

“这个就是海水的那个水珠,晓得吧?海水的水珠。”

制作一套门神,需要经过勾勒、连点、填色、贴金、勾线、沥粉等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历代阆中画匠的匠心匠艺。

沥粉是阆中制作门神独特的技艺,相传这是从盛唐留传下来的工艺。它让阆中门神色彩饱满,对比强烈,还生动立体。

“在画门神啊。”
“在给他们修补一对老门神。”
“这是老古董了。”

除了创作新的门神画,张桅还要履行一个古老的职责:修复那些在岁月的消磨中日渐褪色的古旧门神画。

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人们把保护一家平安的期望寄托给了门神。而那些屹立在不为人知角落里黯然失色的门神画,却把需要保护的目光投向如张桅这样的画师。保护与被保护,双向奔赴的守护与传承,每天都在这个古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上演。

“婆婆你知道下新街在哪里吗?”
“就在客栈这边。”
“哦在前面。”
“对这个就是叫下新街。”

王桂英是土生土长的古城居民。每天,年逾八旬的她都会在华光楼前为游客义务指路。在王桂英看来,指路虽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不仅能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感受到古城的古道热肠,还能让他们对华光楼有一个温暖的印象。

华光楼,相传原为唐代滕王李元婴所建的“南楼”,而后数次毁于火灾。公元1867年,当又一次重新修建时,人们为了这座曾被火反复焚毁的楼宇不再重蹈覆辙,便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火神“华光大帝”的名字。华光楼因此得名。

或许王桂英不会想到的是,此刻,她已经与阆中古城的地标建筑华光楼融为一体,成为青年画家马铭池画笔下亮丽的风景。马铭池是土生土长的阆中人,在他看来,用画笔记录家乡的一草一木,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小马你来看一下,和你这个像不像?”

而这个观点,与阆中本地摄影家涂兴明不谋而合。在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心中,今天的现实将变成明天的历史。把这些朴实生动精彩的历史瞬间记录下来,这是属于阆中的记忆,更是留给阆中的文化。

每隔一段时间,涂兴明都会约上马铭池,两人登上华光楼,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阆中古城的变迁。

“我们小的时候就看不到这个,现在都是青山绿水了。你像城市这些树也是,原来都没有。”
通高25.5米的华光楼,是阆中古城中最高大的建筑,这里是阆中昔日登高望远的绝佳之所,是古城的精神象征。华光楼地处据江山之会的险要位置,又在嘉陵江流经阆中南方的最窄处。古人在此修建了最早的镇江楼,意为镇嘉陵江水之意。

曾几何时,每一个来到阆中的客商,都将华光楼视为心中的期待。因为看到它,就意味着到达平安的终点,终于可以停下旅途劳顿的脚步。

今天的嘉陵江,已经不复当年的波涛汹涌。古城也在名城保护中前行。华光楼再不用抵抗水与火的侵扰。它如同一个伟岸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阆中的过往,在热闹的繁华中,见证着古城的前世今生。它知道这座城变了,更知道这座城没有变。

无言的山,无言的水,孕育了一座喧闹了两千三百多年的理想之城。未曾改变的山与水,勾连着古城的传统和现代,延续着人与城的相融共生。

阆中古城,在生生不息中赓续着一座古城绵延的血脉。

守护一方天地,保护万千生灵。这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更是人与自然的共生法则。

——完——

如需整理更多节目台词,可找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解说词丨第01集:危机重重(上)

    在沈葆桢看来,左宗棠不但是经营海防的开拓者,更对他有知遇之恩。左宗棠在担任闽浙总督时,亲自创设了福州船政局。后来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极力举荐沈葆桢出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决定给左宗棠写封信,倾诉自己对东南海防的忧切。

    156纪录片2025-08-09
  • 纪录片解说词:读书的力量丨第01集:文明根脉

    如果将人类的300万年进化历程,压缩成24小时,那么在最后的3分钟里,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才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脱颖而出。而就是在书籍伴随人类的这3分钟里,无论是处于时间纵轴上的古代文明,还是处于空间横轴上的异域文明,终于由各自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

    60纪录片2025-08-03
  • 纪录片《你好!火星》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出发

    由于火星和地球都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随时发生变化。在内圈的地球有时落在后头,有时又跑在前头,有时中间隔着太阳距离超远,最远的时候两个星球相隔4亿公里;有时都运行到太阳一侧又会靠得很近,最近的时候大约5500万公里。

    95纪录片2025-09-22
  • 纪录片《中华2·刻骨铭心》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天启

    在AI时代来临之际还体现出超越字母文字的多种优势,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字和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一样,依旧年轻。好像我们初识世界时的好奇眼光,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新鲜模样。

    131纪录片2025-08-09
  • 纪录片《西拉沐沦》解说词丨第1集:山河相见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大兴安岭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这条中国最北的山脉,北起黑龙江漠河,南至内蒙古赤峰,全长1400多千米,犹如长龙横亘在星球之上。大兴安岭最南端在西拉沐沦河北岸停止延伸,而在长河南岸,燕山山脉的最北缘也停止了向北生长。两大山脉交会带的西侧,是一望无际的浑善达克沙地。

    51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阳明悟道》解说词丨第1集:山水引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身名门的王阳明被整个家族寄予了厚望。他自幼便显示出天赋异禀。"先生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耳。"这是年仅12岁的王阳明向私塾老师发出的叩问。"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先生,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番惊世骇俗的辩驳,注定王阳明将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40纪录片2025-09-15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56纪录片2025-08-27
  • 纪录片《珠穆朗玛》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世界第一的海拔高度不但意味着高寒缺氧,还有造成雪盲的灼热阳光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冰川裂缝。200多具登山者的遗骸至今还倒卧在珠峰。即便是有高原精灵之称的牦牛,都有可能会在这条攀登路上丢掉性命。

    80纪录片2025-09-22
  • 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解说词文本稿丨第5集 水脉是文脉

    尤其在南宋以后,涌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家和学派:朱熹提出"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吕祖谦提出"治经史以致用",陈亮提出"事功之学",叶适讲究"功利之学"。孔子思想更多的从庙堂来到了民间。"经世致用"是这时期儒家学派的主流。

    43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岭南医道》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少年行

    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抵达了这里。进山时已是暮色四合,一夜星河入梦。贬官广东惠州的苏东坡终于得偿所愿,与心中的老师对话:勇敢坚持自己的理想,乐观对待人生的苦难。这是一座历代文人无比向往的山,让他们在骨感的现实中看到理想的人生微光。谢灵运、韩愈、杨万里、刘禹锡、汤显祖,他们和苏轼一样,不远万里相继登临这座海拔1296米的南粤群山之祖。

    67纪录片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