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我们生活在新疆》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沃野交响

2025-10-20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我们生活在新疆》第1集沃野交响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根据用户提供的OCR识别文档内容修正的文本。我在修正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修正OCR识别错误:仅针对明显的OCR错误(如拼写错误、错误识别的单词、技术术语错乱等)进行校正,确保文字通顺且语义完整。修正基于上下文推断(例如,"广衰土地" 修正为 "广袤土地","洁自绒长" 修正为 "洁白绒长",等)。OCR错误可能源于扫描或识别引擎问题。
合理分段:根据文档内容主题、场景转换和时间逻辑进行合理分段,以增强可读性。原文叙述流畅,我主要按事件顺序(如:新疆介绍 → 丹尼背景 → 创业经历 → 合作事件 → 棉花产业现代化 → 丹尼事业发展 → 结尾)分成了多个逻辑段落。
不增删合理内容:我没有添加或删除任何原文中的信息、语句或合理内容。所有修正都是针对OCR错误导致的词汇或语法错误,原文的叙述和细节(如数字、人名、地名等)均完整保留。不合理的内容(如重复语句或错词)已基于OCR原理修正为合理形式。

修正后的文档内容:

太美了,真的是我很荣幸去见证了新疆的发展,这么多外国人在这里做生意。我们新疆的棉花,洁白绒长,世界公认优质棉。洁白绒长,世界公认优质棉。你的棉花大丰收,叔叔,我就说我是新疆人,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我心里,新疆这片雄踞中国西北,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从一粒种到整条链,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在新疆推广应用,实现了从人力到机械化再到智能化的演变。

比如说,新疆阿拉尔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中线的重要支点。在沙漠边缘,辽阔的棉田铺展成无边的绿意。新疆的6月阳光热烈,正是棉花生长的黄金季节。比利时人丹尼·德康尔说:“我是丹尼·德康尔,主要是做水溶性肥料。”今年62岁的丹尼,在来新疆之前,是一家全球化肥企业的中国区高管。“我是1988年到中国来工作嘛,主要是因为我学了热带农业。然后毕业的那一天,刚好我的老师说:‘我们前几年有个学生,他现在在中国呢,他需要一个技术员。’所以我到中国来了。”来到中国后,丹尼一直在东南沿海地区工作,娶了中国妻子,有了一双儿女,在广东省湛江市居住15年,生活舒适安逸。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动,让他面临重新选择。“2004年年底的时候,就我们当时工作的公司,它想退出化肥行业,自己退出了,所以我确实要重新找工作了。”面临失业的丹尼,虽然收到多家国内外企业的工作邀请,但他内心更渴望开创自己的事业,并继续扎根中国。

凭借多年来在盐碱地肥料产品领域的深厚积累,他将创业的目光投向了新疆。“当时呢(新疆)也是发展特别快,好多地都在开发,都是几十万亩地又是有那些盐碱的一些问题嘛,有改良土壤的问题呢,都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新疆约占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地域十分辽阔,中间有两大盆地,四周高山环绕。这种独特的地形与干旱气候,造成盐分在盆地不断积聚,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地。而丹尼经营的酸性肥料,可以用来改良盐碱地。同时,新疆的农业条件也深深吸引了丹尼:“到新疆来大的条田,到新疆来大的条田一到新疆来,拖拉机播种机也不落后,可以啊,就是在农业这个行业里面,它这个算现代化,就是非常专业。”在丹尼心里,新疆已成为创业的首选地。

2005年,丹尼来到了新疆,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和其他肥料销售商不同的是,他额外提供了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水肥管理的延伸服务。“这个尿素呢,它就像我车的汽油一样,汽油知道吗?我装满我的油箱,我就可以跑多远。”“一开始呢是有点麻烦,看着就很糟糕的样子,对,我也愁得很。现在可以,看到没有,水就变清了。这个水放在这个土壤上面它疏松土壤。”丹尼这样的田间服务,与新疆农业科技服务的理念不谋而合。为了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当地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推广人员及科技特派员,将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您应该是打过一遍蚜虫药了。”“一次施肥重施花铃肥。”阿拉尔市农业推广站的肖春鸣,长期致力于盐碱地改良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这个多少?”“十几年前”当丹尼带着他的产品和技术出现时,肖春鸣眼前一亮。“(丹尼)在磷肥的使用上,盐碱地改良真的有独到的办法。当时我们真的有一个目标,就是把我们百分之多少低产盐碱地,全部改造过来全部升高产田。”正因这种高度契合,两人在盐碱地治理、水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实验合作。“那时候(丹尼)是每天陪着我,我们俩开着车,找(盐碱)最重的地试,找最差的地种,找产量最低的农民试,想办法说服别人。”

今天,肖春鸣和丹尼到田间给农户进行现场培训指导。“这个地,(肥料)包括你每人的地到底放几公斤,这次是我们来的重要任务。”“放几公斤不是看了说了算,要测叶柄测试,判断用肥到目前为止够不够。就是像人现在到医院去抽血化验,给棉花的这种方法‘抽血化验’,俗称叶柄测试,是要通过榨取叶柄里的汁液,获得棉花实时的营养数据,再根据结果确定出精准施肥的方案。”由于此时正是棉花收获之前,植株生长的关键时期,测试结果对于提升棉花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这项棉花叶面营养诊断技术,正是由丹尼和肖春鸣合作研究,在2016年获得了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3号地氮是7700毫克/升。”“技术,我看看我们这测出来我看看。”“还没呢,1号地测出来了。”“磷不够氮不够是吗?”棉农们都在等待着自家棉田的检测结果,毕竟这关系着一年的生计。5个地号结果全部出来了,“我们要求氮是7000毫克/升至9000毫克/升。我们测(出来是)5560毫克/升,它是偏低,可是没问题啊,我们马上进水进肥是不是?”检测结果让丹尼和肖春鸣倍感欣慰。“如果是10年前,我们测硝酸根肯定是爆表。EC值现在已经看不到了。EC值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我们新疆的棉花呢,就是通过20年它变化也比较大,就一开始呢产量也没有这么高,这里(棉花)质量的指标也提高了。我们管理规模比10年、20年前,我们提高了四五十万亩地。原来一个人管40亩地,现在一个人管100亩地200亩地没问题。”

这些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成功将戈壁沙漠转变为粮食生产基地。作为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新疆是中国最大棉花产地,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九成。棉花种植、加工、棉纺等产业,是新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阿拉尔市的棉花产业发展,正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为棉农们培训后,肖春鸣带丹尼来到一片棉田,这里是让他颇感自豪的阿拉尔市智慧农业棉田。“智慧农场水平现在做成什么样你看看?我们看看能不能做些合作。”阿拉尔市智慧农业示范田整合了田间监测、智能水肥管理、自动化阀门控制与手机终端。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让田间管理更便捷。今年阿拉尔市的200多万亩棉田,已经全面实现了卫星导航技术播种。棉花作为阿拉尔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迈进。“这是太阳能的是吗?”“太阳能充电。”“太阳能充电传感器传到这个下面。阳光的照射度、温度,还有这个空气湿度探测设备。农户在手机上便可远程开启滴灌系统。定时睡眠或探测设备,现在处于打开的状态。通过统一智能化调控水肥,可以使亩产提升50公斤至80公斤。”“我们大概率还会做,很大的智慧农场家庭农场项目。现在这个是水的管理,对,然后下一步就是想办法肥的管理要做。”这对相识十几年的老搭档,也将跟随新疆棉花的发展脚步,将合作领域拓展到智慧农业。

新疆在智慧农业和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与经济转型。从智慧播种、精细化田间管理,到高效机械采棉、顺畅交割,条现代化棉花产业链已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清晰呈现。返回时,他们路过2013年合作治理过的一块十分顽固的盐碱地。“我看看,记得一块地、两块地、三块嘛。”“三块地,对对对,当年我们做实验的。这现在长得还不错,嗯可以。”“曾经的荒芜之地如今已经满目葱茏。”“丹尼你看现在这个地整体上都很不错。”“对呀,基本上没缺苗的看到没有?”“对,我手机里面还有储存原来原始地貌的照片。这个要拿出来对比一下。2013年4月,看当时我跟你说这个地,自然状况你看看全都是。”“对是,当时这个乡这个村可能就这一片了,从头到尾没人种没人要。”“这个地花了老鼻子劲了对吧。我们当时碰到农民怎么说的?(把地)送给我们,搞不出来他说你搞不出来,送给我就好了。所以我跟你说,我们真的可以值得骄傲一次,可以真不错。”一片片盐碱地变成了绿洲,也激起了农民们种棉花的热情。

今天,丹尼的邻居农户托合尼亚孜来请丹尼为他新开的一片荒地测土。托合尼亚孜今年42岁,在他小时候,全家8口人靠种植100亩棉花勉强度日,采摘季节累得直不起腰。如今受益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他轻松管理200多亩棉田。去年收入不错的他,又新开垦了这一块100亩的荒地。“这么大的,我觉得这个土还可以。”“我觉得这个土还可以,土可以人土是可以。”“我想测一下(盐度)。你看还是高。”棉花在出苗期,土壤的盐度应该在两个电导率以下,这片土超了很多。“高得很是吧?”“高。”为了打消托合尼亚孜的顾虑,丹尼把他带回了实验室。“两个办法,一个是土壤改良剂,130。一个是土壤改良剂,130。第二个是我们的肥料,110、130。”“这个我就加了这个不加,嗯对。碱到水里面去了,然后水就往下去。”“哦,肥料。”丹尼用简单的实验让托合尼亚孜直观感受到了如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强酸它把那个碱全部反应。那就这个用了以后,用了几次才能见到效果这个?应该一次一次都会有效果。”如今,托合尼亚孜不仅独自管理着200亩棉田,还通过购置的两台犁地机提供农机服务,每年额外创收超过10万元。“(犁地机)我这是有两个大马力,给别人干活耙地给别人也就是犁地。以前那么累,干出来的地还是产量没那么理想。而现在这产量比以前高很多了。啥都不用,人工不用人工现在,都是那个机器来给你完成。绝对高度0.0米速度。”

在新疆,提供农机服务已成为棉农开拓收入的新渠道之一。今日散布于天山南北的广袤棉田,没有人工忙碌的场景,而是现代化农业机械在田间穿梭高效作业。新疆智慧农业全程机械化率已超95%。从“弯腰拾花”到“指尖种棉”,新疆棉花产业完成了现代化转型,成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丹尼现在居住在阿拉尔市塔门镇,这是他在新疆开的第4家肥料厂。2007年,丹尼来新疆仅两年,就创办了首家肥料厂。随后的7年里,他在新疆不同地区又成功建了3家肥料厂。丹尼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当地的政策密不可分。每家工厂的建立,都伴随着地方政府的精准服务与鼎力支持。“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呢,就是很多实验是在这里安排的。然后这里的乡镇政府支持我力度最大。第一年这里就一条街啊,你不要想在这里租个房子,住在这里不可能。”如今的塔门已不再只有一条小街,它已成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镇。如今的丹尼也已在塔门镇购置了房产。2024年,丹尼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每逢员工从各地出差归来,丹尼总会设宴慰劳大家的奔波辛劳。这家桥头兄弟餐馆,是他们的定点聚餐地。老板艾克拜尔·艾则孜,与丹尼十余年的真挚情谊,早已让这里充满了家的温度。“烤肉串,烤肉串,给他拉生意嘛。”“来来来,吃吃吃。这烤肉看着太棒了。”“大家吃肉,现在就高兴了。”艾则孜来和丹尼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他的第二家餐厅即将开业。“在这里继续开店吗?”“那边炒菜这边做面,那边高档我们喝一个。”“来干一个。”“来干一个,生意兴隆啊,生意兴隆。”(馕上面)放点羊肉,再放一点奶酪。“50块钱的披萨出来了。”丹尼在这里不仅收获了携手奋斗的事业伙伴、值得托付的真诚挚友,还有一份扎根异乡的满满归属感。

处处展开丰收的画卷。9月的新疆,还有十几天,这一带的棉花就要收割了。丹尼再次来到托合尼亚孜的棉田。“估计产量能有多少?你现在测亩产了没有?”“这个估计也就是400公斤以上吧。”“450公斤有了。”“嗯450公斤,500公斤(到)550公斤明年好好干一下。”“我们好多客户600公斤,好不好?”“嗯好,真的。600多公斤以上的跟他们学一下。”“跟我们学一下。就我们这个范围内有没有那个?好多有。”“好多有。”犁完地我们还是测个土好不好?出个施肥方案,化验一下是吧。测土嘛知道吗?测土嘛麻知道吗?测土然后根据我们的目标产量再做个施肥方案。这个就是科学用肥。你不能老是想,他那边用多少肥我也用多少肥,是不是?”为托合尼亚孜制定亩产600公斤的目标,源于丹尼对新疆现代农业的深刻认知。他有最真切的感受作为十多年的亲历者。“我们这里是陆地棉我们也有长绒棉,整体来说是洁白绒长。杂质又少强度又很好,杂质又少强度又很好。它是世界公认优质棉。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从犁地、播种一直到收获基本上是机械化了。”

从托合尼亚孜家的棉田归来,丹尼满怀着喜悦。今天是周末,也是他和母亲固定的视频连线时间。“哦,来啦。”“是啊,最近怎么样?”“对,昨天我去丽萨家了。丽萨开了烧烤派对。”“烧烤派对很好啊。”(我妈妈)新疆也来了很多次,也待了有时候一个多月,什么她都喜欢天气、人、吃的、为环境。她那时候每一次来,变化那么大。”“你们要享受好天气啊。”“好的,妈妈多保重啊。好,再见啦。”“反正我妈肯定说,那些媒体说的都是假的。我去过了。国人她都觉得中国很聪明很好。他们那边她说你的工人、你的公司的人,工作那么努力。如果是比利时人的话你管不住了。走了,你们两个的口水到处都刷过了。”今天,丹尼带着他的两只比利时马犬去看望另一群来自家乡的“毛孩字们”——比利时蓝牛。这是世界上肌肉最发达的牛品种之一。“这里政府有个考察团就到欧洲去了10年前。他们问我,他说比利时那边我们能够看一些,和我们新疆你认为有什么(项目)吗?我想他们可能会有兴趣的。一个就是这个比利时蓝牛。”畜牧业是新疆传统优势产业,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近年来新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比利时蓝牛在杂交改良中可显著提高产肉率,丹尼从中发现了商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2017年丹尼引进这一优质牛种。他期望打造中国首家比利时蓝牛纯种繁育核心群。通过种公牛和冻精销售,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助力当地畜牧企业和养殖户开展高效杂交改良,共同推动牛种品质升级与养殖业整体效益提升。“来到这里好多年了,太漂亮了呀。”

为培育更多纯种比利时蓝牛,7天前工作人员将冷冻精液植入母牛体内。今天要取出这些受精卵。“第一头就是已经找到了15个胚胎。起码应该有八九个是质量很好的。”“这个结果呢是比利时蓝牛很好。”每一个胚胎都是一个新生命,既孕育着品种改良的希望,也拓展着丹尼事业的疆界。在牛场的另一边,丹尼又赶去为比利时蓝牛的口粮忙碌了。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沙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如今成为比利时蓝牛的牧场。历经几年的努力,丹尼将这片最初贫瘠的沙地改造成了丰产的高标准饲草田。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近年来新疆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等一系列政策项目,建成多个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在草场的玉米田里散落着一些向日葵,丹尼要用这些花来迎接500多公里以外而来的妻子。她在那里管理着他们北疆的肥料公司,两个人已经有半年多没见过面了。“34,这是黄色的。”“你还拿的什么?”“我给你买了好多鱼。”“鱼,我们走。”妻子黄琦是福建人,随丹尼来到新疆后,也投身于他的肥料事业。两人同心协力在这片土地上并肩奋斗。如今,黄琦管理着他们在北疆的两家企业,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干杯。”

在夫妻俩难得相聚的日子,丹尼带着妻子来到30公里以外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片见证了他们奋斗与收获的土地上,共赴一场别具意义的沙漠之旅。“新疆给他带来一个很大的成就感。他也吃到了中国发展的红利。我喜欢这块土地特别喜欢。”“特别喜欢我喜欢这块土地。我2005年来新疆,刚好也是新疆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为新疆的农业做出一些贡献。我一直也欢迎国外的人士过来,好好了解一下新疆的真实情况。这是一片开放、自信、充满活力,正朝着中国式现代化方向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为新疆各族人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奋斗者提供了发展机遇。”丹尼在这里完成了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蜕变。对他而言,现在的新疆不仅是事业成长的沃土,更是他愿意为之耕耘的家园。

如需整理更多台词,可找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本稿丨第三集 水流

    在陆地上,斑海豹喜欢拥挤的集体生活。它们聚在一起,又为争夺地盘用短小的前肢互相打闹。再过一周时间,它们就将离开渤海,迁往太平洋西北部的其它海域,度过夏季和秋季。今年新生的小海豹正在强化游泳技术的训练,为迁徙做着准备。之后小海豹要跟随族群在一个月内游过1000公里的距离。

    48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解说词丨第01集:危机重重(上)

    在沈葆桢看来,左宗棠不但是经营海防的开拓者,更对他有知遇之恩。左宗棠在担任闽浙总督时,亲自创设了福州船政局。后来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极力举荐沈葆桢出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决定给左宗棠写封信,倾诉自己对东南海防的忧切。

    156纪录片2025-08-09
  • 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解说词文字稿:第3集 于无声处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出兵协助收复东北。在此期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最初自发成立的队伍,在非常时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突破了伪满洲国的"钢铁国防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是那一代人默默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有着太多不能宣扬的成功、不能申诉的委屈、不被记得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他们沉默无声,又震如春雷。

    113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西拉沐沦》解说词丨第1集:山河相见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大兴安岭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这条中国最北的山脉,北起黑龙江漠河,南至内蒙古赤峰,全长1400多千米,犹如长龙横亘在星球之上。大兴安岭最南端在西拉沐沦河北岸停止延伸,而在长河南岸,燕山山脉的最北缘也停止了向北生长。两大山脉交会带的西侧,是一望无际的浑善达克沙地。

    51纪录片2025-08-19
  • 央视《考古公开课》解说文字稿丨万园之园新探

    雍正继位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他不仅把这座宫苑当成休息的场所,也用作办公的地方。雍正时期圆明园的建设不仅包括皇家的日常生活设施,还包括大量的理政的建筑群。可以说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成为了除紫禁城之外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78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大太平洋》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激情

    长久以来,瓜达卢佩岛一直巍然矗立在冰冷的海水中,吸引着众多大型生物前来。这里的海滩是众多哺乳动物的休息之所,其中包括体形壮硕的海狮。而像象海豹这样的庞然大物也随处可见。此外还有大白鲨经常在近海地带巡视,伺机捕猎。而大白鲨一旦出击,猎物就会在劫难逃。

    110纪录片2025-09-22
  • 纪录片《珠穆朗玛》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世界第一的海拔高度不但意味着高寒缺氧,还有造成雪盲的灼热阳光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冰川裂缝。200多具登山者的遗骸至今还倒卧在珠峰。即便是有高原精灵之称的牦牛,都有可能会在这条攀登路上丢掉性命。

    80纪录片2025-09-22
  • 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一集:纵横

    食物链最顶端的霸主——野牦牛,高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狼群展开攻击,受惊扰的牛群快速聚集保护小牛。成年野牛重达五百公斤,拥有10倍以上狼的体魄。初生的小牛成为狼群的攻击对象。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母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它久久不愿离去。

    33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千帆之下》解说词丨第1集:海路漫漫

    康僧会的祖籍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从小跟随经商的父亲在东南亚生活。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康僧会从交趾来到了当时的连云港。交趾临南中国海,而连云港地处黄海之畔,虽远隔万里却以海相连。高伟判断,康僧会当年应该是通过海路来到连云港的。当时的海路交通已经形成了由多条航线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

    69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潮涌长三角》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科创先锋

    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安徽合肥,长三角占其二。上海还是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长三角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谱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32纪录片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