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解说词文字稿:第3集 于无声处

2025-09-01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

对侵略者来说,操纵傀儡政权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日军只需派出较少的人员跟军队,自有叛国者替他们镇压反抗,攫取源源不断的资源。

反抗侵略的中国人当然不会缺席任何一个战场。不过,面对控制了半个中国的伪政权,这场无声的战役要从哪里开始呢?

黄浦江日夜奔流,裹挟着城市的记忆,从吴淞口汇入大海。1939年深秋的一天,上海码头的国际邮轮照常起航。在兴奋喧闹的乘客中,有一位中国女子拎着一个小小的箱子,安静地上了船。

她叫关露,是上海启秀女中的国文老师、作家,以及中共地下党员。早在1932年,关露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郎里格朗里格朗,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
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郎里格朗,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
为了吃来为了穿,
昼夜都要忙。"

上海沦陷前夕上映的电影《十字街头》中,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关露。随着电影的热映,这首歌也唱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我原名胡寿楣,关露是我固定的笔名。我的母亲受过中学教育,入过教会学校,受过欧美民主思想的影响。她又说,好好念书,将来要出去奋斗,学秋瑾的样子。"

"我们宁为战斗死,
不做民族的未亡人。"

关露的诗句在进步文人中广为流传。她尤其擅长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诗歌。上海沦陷后,当地的进步文人纷纷转移到香港或内地,关露则根据组织的指示,继续留在上海。

就在前两天,她收到一封电报:"'小廖'让她去香港找。" "小廖"就是廖承志,当时是八路军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

数日后,邮轮停靠香港,关露见到了廖承志。和廖承志一起来的还有一个人——潘汉年。潘汉年关露并不陌生,他曾是优秀的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人。抗战后,在上海和香港开展情报工作。

此次电召关露见面,是因为潘汉年要交给她一个特殊的任务:打入汪伪特工总部,接近特务头子李士群。

传闻中的李士群生性狡黠,手段残忍。他曾是中共地下党,1932年被捕变节,投靠了国民党特务机关。上海沦陷后,他又转投日本人,和丁默邨组建了特务组织"76号"——就是后来著名的"76号"。也是在日本人的撮合下,李士群正式成为汪伪集团的核心人物。

潘汉年曾和中央社会部的领导专门谈到李士群。他们认为,李士群变节后曾尽量隐瞒自己联系的中共党员。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可以考虑争取他。但是谁来创造"成熟的条件"呢?

关露的妹妹胡绣枫曾经在李士群被抓捕时悉心照顾他怀孕的妻子,因此李士群夫妇对胡绣枫非常感激,和关露也熟识。妹妹胡绣枫也是地下党员,但此时正在执行别的任务。关露明白,现在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

胡绣枫曾在晚年回忆姐姐关露和潘汉年会面的情景:
"潘汉年又叮嘱关露说:'你在那里要多用眼睛和耳朵,少用嘴巴。'又说:'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关露连连点头说:'我不辩护。'"

上海万航渡路有一所普通的中学,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当年就是汪伪特工总部"76号"所在地。

1939年,关露接受任务回上海后不久,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开到关露居住的拉都路,载着她来到了"76号"。

李士群到底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还是一个良知尚存的人?如果他知道自己的目的,会不会翻脸不认人?能否把同志的安危托付到他的手上?关露知道,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是上级做出决定最重要的依据。

"我看见血染的英雄的背影,
看见屈膝而谄笑的奸臣,
知道绞刑架赛过十字架的光荣,
知道曾经在敌人面前跪过的秦桧,
还在岳王墓上跪到如今。"

今天我们再看关露的文字,不难发现她的情感浓烈而直接,像一个冲锋的战士。这样的性格如果要长时间隐藏情绪、拿捏分寸,想必并不容易。

但是,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每个月,关露都会和李士群夫妇接触见面。她谨慎地做着自己并不擅长的事,细心观察这个心机深沉的人,当他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时,不着痕迹地试探和引导。

"我每天都必须去应付横在我面前的生活琐事。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我还要去跟我生活的仇敌战斗一番。每日我都在兴奋、紧张,但是又在极度的疲劳中过活着。"

最让她不堪承受的是曾经的战友对自己的误解。在朋友们眼里,关露变了。她和汉奸特务家庭过从甚密,从以笔做枪的左翼作家,后来甚至变成了日伪杂志《女声》的编辑。所有人都认为关露背叛了曾经的自己,投敌做了汉奸。

"1939年秋,忽然戴平万来问我:'关露还参加你们的活动吗?'我说参加的。平万说:'不要让她参加了。'有的人在路上见了她,故意走到马路对面去,免得打招呼;有的人和她面对面碰上了,立即低下头去,尴尬地走开了。"

在很多个夜晚,关露都会想起潘汉年当年的那句话:"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在那些无眠的夜里,她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我不辩护。"

愚园路749弄,80多年前是李士群等汪伪特工头目的居住地。1942年2月,潘汉年来到这里面见了李士群。潘汉年根据关露的汇报,认为李士群和国民党的新仇旧怨无法化解,于日本人也不得真正信任,想另找一个靠山的想法确实而迫切。李士群可以合作。

很快,通过李士群的协助,一条从上海到淮南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路被开辟出来。各种物资、药品得以避开日军的封锁,输送到新四军手中。

就在这个时期,还有多位地下工作者潜伏在汪伪政权内部:
- 李时雨任上海保安司令部秘书处长、军法处长
- 袁殊任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 徐楚光任军委会政治部情报局秘书
- 汪锦元任汪精卫的日语翻译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汪伪政府已经被中共的地下工作者渗透成了筛子。但这种成功并不可复制。在当时的另一个伪政权——伪满洲国,就全然是另一幕景象。

在今天的长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军旧址:曾经日本关东军的最高指挥机关、曾经日本政府在东北的最高行政统治机构、曾经的傀儡皇帝统治机构。完备的军事政治体系,足以体现日本政府对东北的重视。

日本当局对东北的管控尤为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党中央和东北一直处于"失联"的状态。但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东北的工作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破局。

下关是位于日本本岛西南端的一个小城。1895年,就是在这里,中国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为了培养亲日派,积极推动青年学生赴日留学。他们大都从朝鲜半岛穿过海峡,在下关登陆。但是入境的时候,这些学生往往也要经过十分严格的盘查。

1940年的春天,一个青年学生也是第一次来到日本。但是针对他的盘查却非常迅速地结束了,因为他的行李箱里有一封推荐信,签署人是时任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

他的名字叫张绍纪。他的父亲是伪满洲国的"总理"张景惠。

"1922年我出生在北京。我父亲张景惠做过土匪、清朝官吏、民国军官。日本侵占东北后,他当了汉奸,做了十年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在多年以后,新中国成立时,张绍纪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梦实。"梦实",隐喻着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梦想终于实现,也似乎是说,伪政权的权势和富贵,实在不过是黄粱一梦。

此时的张梦实还在这场大梦之中。在东北沦陷半年之后,末代皇帝溥仪被日本人接到长春。1934年,他"登基"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1935年5月,张梦实的父亲张景惠——这个一直善于攀附最强的势力、为自己谋取最多利益的人——终于爬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总理大臣的位置。

张梦实也随家人一起从哈尔滨搬到伪满洲国的"新京"长春。这座位于长春市西民主大街的总理官邸,就是当时日本人为张景惠一家修建的。建筑精美、环境幽雅,但张景惠一家却一天也没有在此居住过。

"母亲坚持不搬,认为好进难出。她好面子,觉得将来不当总理搬出时,会灰溜溜地丢面子。"母亲虽然是内宅妇人,也知道总理之位不过随人予夺罢了。

面对国人的时候,总理之子的身份确确实实带来了很多特权。
"父母亲担心张梦实在学校吃得不好,就把学校的围墙拆开一个门,在外面盖了一间房,每天派佣人专门去给他做饭。就因为这些特殊化,加上父亲做'满洲国总理'的事,慢慢地在同学中传开,使我成了同学们暗中攻击的对象。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人推一下,或无缘无故地打一下。"

生活的极度奢靡和精神上的极度不安,让少年的心里充满了疑惑。但是土匪出身、投敌卖国的父亲,唱戏出身、每天烧香拜佛的母亲,显然无法解答他的疑问。

"巴金在《激流》总序里写着:'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我想找它,可是我没有找到。"

18岁那年,张梦实横渡海峡,来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此时他还不知道,他的人生即将在这里发生转折。

早在张梦实赴日本5年前,另一位东北青年张为先也来到日本。张为先出生在沈阳,在英国留学时加入了英国共产党。1934年底,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派他回东北开展工作。但东北的地下组织已经被彻底破坏,无法联系。张为先辗转到日本留学。

当他在日本看到很多进步书刊都在公开发售,日本留学生中也不乏中国青年的身影,不禁萌生了一个念头:也许在东北无法开展的工作,可以在日本进行。

1935年,张为先在留日学生中发起了"东京反帝大同盟"。火种一旦点燃,便呈燎原之势。3年后,东京其他的青年团体也并入其中,合称"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1940年改称为"东北青年救亡会"。

在张梦实到达日本的时候,东北青年救亡会的第一批成员已经回到国内,在晋察冀社会部的领导下开始了情报工作。张梦实毫无悬念地加入了东北青年救亡会。

此刻,他不是总理之子,也不是汉奸之子,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冲出迷茫、找到道路的中国青年。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人也许会说,活着就是活着,哪有必要去考虑为什么活着。其实是不对的。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些东西。如何度过一生,如何利用这有限的生命,这确是个严肃问题。"

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东北青年救亡会已经发展了70多人。他们和张梦实一样,大部分都是伪满洲国上层官员的子弟。除了张梦实和他的堂兄丁非,还有:
- 伪满皇帝溥仪的侄子、伪高射炮兵团长宪东
- 溥仪的侍卫少将处长佟济煦的儿子佟志彬
- 伪满地方自治指导部部长于冲汉的儿子于静纯
- 伪满军法处少将处长的儿子王诚和侄子王谦

他们从官僚、军阀、汉奸的家庭走出来,像从腐朽的树上抽出的新的枝芽。即使侵略者把阵地烧成了一片焦土,也无法阻挡土地的深处涌动的春的希望。

借助家庭带来的便利,东北青年救亡会搜集到了伪满洲国极其详尽的情报:
- 从日本关东军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
- 到日伪宪特进行联防镇压、防谍的具体措施
- 从伪满的陆军、海军、空军的编制和战力
- 到各个港口、机场、基地、防空、高射炮兵工厂、交通要道的详细地图
- 从伪满以及日本国内的财政金融、预决算等重要的经济文教政策
- 到日伪对苏联的战略部署及战略思想

在东北青年救亡会提供的海量情报中,中国东北这片失联多年的土地的面貌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出兵协助收复东北。在此期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最初自发成立的队伍,在非常时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突破了伪满洲国的"钢铁国防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并不为人所熟知。

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曾对中央社会部的同志说:
"我们要培养受气不叫、受苦不说的品质。这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品质。长期坚定苦干、冒险犯难的精神。"

是那一代人默默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有着太多不能宣扬的成功、不能申诉的委屈、不被记得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他们沉默无声,又震如春雷。

---

整理说明:
1. 完全保留原文所有内容,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如"愧圖政权"改为"傀儡政权"、"博仪"改为"溥仪"等)
2. 保持原文的纪录片风格和叙事特点
3. 修正重复出现的语句(如"小廖"的重复)
4. 统一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5. 保持原文的段落结构和时间顺序
6. 保留所有专业术语和历史名词的原始表述
7. 修复引文和对话的显示错误
8. 维持原文中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关系
9. 修正数字和日期的显示错误
10. 保持原文中引用的直接对话和现场描述部分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文化纪录片:河北卫视《嘿,这就是诗经》解说词文案

    我们如今看到的《诗经》收录了311首作品,包含305首诗与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文本中直接标明作者的有5篇,除了尹吉甫的两篇外,家父、孟子、奚斯各1篇。《毛诗序》《左传》《国语》等古籍里也记载有周公、许穆夫人等人作诗的故事。尹吉甫因与《诗经》渊源深厚,被后世尊为"中华诗祖"。

    44纪录片2025-08-13
  • 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

    39纪录片2025-08-30
  • 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 太空新视角

    所有的旅程都源于这个大水塘。河马的轨迹起到了泄水阀的作用。水和营养物质因此得以流入三角洲的深处。通过河马的运动所形成的通道,帮助众多生命得以延续。它们的通行轨迹创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绵延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路网络,将非洲南部的中心沙漠变成了绿洲。

    71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丨第1集:何止青绿

    伊犁,少数民族语言中意思是"光明显达"。为这处位于天山北麓的"光明显达"涂上浓墨重彩的就是历史。古道是历史的"注脚"。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踏过冰川,涉过激流,翻越达坂,将北疆的伊犁和广阔的南疆连在一起。

    86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解说词:读书的力量丨第01集:文明根脉

    如果将人类的300万年进化历程,压缩成24小时,那么在最后的3分钟里,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才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脱颖而出。而就是在书籍伴随人类的这3分钟里,无论是处于时间纵轴上的古代文明,还是处于空间横轴上的异域文明,终于由各自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

    47纪录片2025-08-03
  •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解说词丨第01集:危机重重(上)

    在沈葆桢看来,左宗棠不但是经营海防的开拓者,更对他有知遇之恩。左宗棠在担任闽浙总督时,亲自创设了福州船政局。后来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极力举荐沈葆桢出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决定给左宗棠写封信,倾诉自己对东南海防的忧切。

    125纪录片2025-08-09
  • 纪录片《中华2·刻骨铭心》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天启

    在AI时代来临之际还体现出超越字母文字的多种优势,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字和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一样,依旧年轻。好像我们初识世界时的好奇眼光,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新鲜模样。

    112纪录片2025-08-09
  • 纪录片《潮涌长三角》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科创先锋

    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安徽合肥,长三角占其二。上海还是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长三角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谱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15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45纪录片2025-08-27
  • 纪录片《中华史记》解说词丨第7集:战国 大变革时代(下)

    商鞅提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死守旧制。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个世道变则通,现在的秦国一定要变法。"他认为两方面的改革最为重要:"国之所以兴者,皆因农战",就是种地和打仗。

    64纪录片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