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中国》解说词文本丨第一季第7集:南渡

2025-09-07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中国》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王导感受到了一种彻骨的寒意。这寒意无关天气,而是来自中国北方旷日持久的纷乱。已经十多年过去了,王导仍然看不到乱世的尽头。他的好友比他更加忧心忡忡,这个人叫司马睿,晋朝皇室后裔,15岁世袭琅琊王。他在持续不断的皇族内战中险遭不测,刚刚侥幸脱身。

司马睿和王导相交多年,一起经历了家国命运的巨大颠簸。此刻,这两个32岁的同龄人心照不宣:未来何去何从,到了必须做决定的时候了。王导已思虑良久:也许是时候把视线投向广阔的南方了。那里有富庶的良田、活跃的经济和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于是,他向司马睿建议:"大王,我们南下吧。"

这是公元307年,西晋末年。司马睿和王导风尘仆仆一路向南。在他们逐渐远离的北方大地上,八个诸侯王争夺王朝控制权的内乱正在进入尾声。历时16年的这场"八王之乱",盘踞北境的匈奴、鲜卑等部族也借机不断侵入。晋朝一直在风雨中飘摇。

前面就是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江了。回望远去的故土,他们心中都明白:过了长江,再想回来就不容易了。但他们决意不再回头。王导对晋王朝早已失去信心,他把希望寄托在司马睿身上。他有皇室成员难得的谦逊、仁慈、文质彬彬。司马睿对王导深信不疑:这是他年少时的伙伴,是在军中救他于危难的朋友,是琅琊王氏的杰出子弟。

北方渐渐远去,但南方的岸线也还看不到踪影。现在,他们在一条船上了。此番南下,司马睿身负朝廷授予的安东将军一职,统领扬州所辖的江南诸多军事。王导被聘为安东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当时的扬州是晋朝下设的21州之一,范围涵盖今天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是王导为司马睿精心谋划的位置。

汉帝国崩溃后,曾出现三国鼎立之势。曹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之后又被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取代。在灭掉东吴结束分裂后,晋朝分封了司马氏的27人为王,结果很快引发"八王之乱"。长期混战带给晋朝无可挽回的重创,而北方各部族还在持续酝酿新的乱局。

王导审时度势,劝说司马睿前往江南。在时人的观念中,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原代表着中国的正统和中心。却也因为如此,当北方兵连祸结时,南方获得了相对的静好。那里远离政治核心,不受权力关注,没有太多战事。人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农耕桑织上,沃野千里,经济富庶。和中原一样,那里不乏世家大族,根深蒂固,称誉一方。

对王导和司马睿来说,南方有无尽的可能性。这确实是充满政治智慧的想象。为了这个前无古人的大胆谋划,他们必须同舟共济。

黄昏时分,司马睿和王导在长江南岸的幕府山码头上岸。两个久居中原的人就这么来了。江南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前方就是他们此行的终点——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王朝此前从未将长江以南视为战略重点。但世事难料,公元307年的这次南渡,让之后的中国历史调整了书写的重心。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真实感扑面而来。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半年多过去,事情似乎和王导想象的有些不太一样。没有人欢迎他们。当地的世家大族对他们几乎视而不见,不仅无人登门拜访,连礼节性的接风洗尘都没有。作为司马睿南下的策划者和坚定同盟,王导感到压力重重。他不能辜负司马睿以身家性命相托的信任。而且,琅琊王氏是中原颇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作为享誉百年的王氏后人,这关乎王导的脸面,也关乎家族在江南的前程。

司马睿的府邸门庭冷落。王导急于改变这个尴尬局面。贵为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司马睿丝毫没有感受到权力带给他的尊贵与荣耀。南方的态度完全不像这里的天气那么温暖宜人。

王导告诉司马睿,他主动找到江南大族陆氏,想和陆玩结为亲家,却被断然拒绝。陆玩毫不客气地说:"小土丘长不出松柏,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皿里。"

司马睿也告诉王导,有一天他在街市上与当地士族领袖顾荣相遇。顾荣不仅没有执礼参拜,还佯装没有看见他,坐着轿子大摇大摆地走掉了。气愤之余他意识到:没有这些力量的支持,恐怕他将无法在建邺立足。

急躁不能解决问题。平心静气下来思考,南方的冷漠甚至敌意是有原因的。此时距离晋灭东吴还不到30年,南方对中原王朝的隔阂尚未消除。他们被北方势力视作"中国之余",仕途上备受歧视,这导致双方对立进一步加剧。南方士族并非不需要依靠,但司马睿只是皇室远亲,还未显示出他们期待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所以,建立和江南的关系需要慢慢来,就像江南人吃蟹那样,一点一点耐心拆解。

为了让江南大族感受到司马睿是个非同凡响的大人物,王导想了一个策略。在司马睿出行时,他特意拉上身居要职的堂兄王敦等人,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为司马睿造势立威。

魏晋两朝社会动荡,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处世哲学。他们纵酒欢歌,视礼法如无物,不求使命宏大,只愿个性张扬。

帮司马睿把名头打出去后,王导决定自己先出面去拜会当地的名门望族。为表达诚意,也为交流方便,久居中原的王导学会了说吴语。他性情谦和宽厚,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就收获了不少好感。王导知道,南方大族缺的不是财富,而是政治地位。他承诺要把一些重要的官职留给他们。

渐渐地,芥蒂开始消散。南方士族们开始和司马睿把酒言欢。他们在惊喜之余看到了司马睿的真挚和诚恳。与想象中强横的诸侯王不同,他斯文有礼,甚至给人一种儒弱感。

王导则一展名士风流。他酷爱书法,自成一格。南渡时,很多东西不便携带,他却把大书法家钟繇的字帖小心翼翼缝入袍中,一路护到江南。出身北方的著名世家,王导深谙士人间的交流方式。他不露声色地展现才学与风范,并不吝表达对江南文化的仰慕。

南北士族间的关系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司马睿侃侃而谈、推心置腹,他要让众人相信他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王导也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司马睿正是他们需要的强有力的靠山。他来自礼乐发祥的中原,身上流淌着皇室血液,代表着政治和文化的正统。

就这样,多位南方的士族领袖加入了将军府,更多士人入职效力。司马睿终于站稳了脚跟。

就在司马睿和王导南渡的第四年,公元311年,匈奴人后裔刘聪带兵攻陷洛阳。两年后,晋朝迁都长安。为避新帝名讳,建邺改名为建康。公元316年,匈奴人攻破长安,掳走晋愍帝。消息传到南方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恐慌。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的拥戴下,司马睿自立为晋王。公元318年,晋愍帝的死讯传来,司马睿正式登基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中国由此进入南北对峙的格局。

司马睿和王导在南方的经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吸引着北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大批北方士族、百姓陆续南迁,"避乱江左者十有六七"。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厚重的文化。在王导建议下,司马睿趁机大量招揽北方士人,充实官员体系。

励精图治的人深知:经营国家就像耕种土地,需要勤勉细致,不疾不徐。继三国东吴之后,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迎来了又一次大开发。那些沉睡的山川林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到来而被唤醒。

自司马睿被拥立为晋王开始,王导就一直担任丞相。王导为政贵在清静,他轻税赋、薄徭役,让战乱中背井离乡的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他发明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移民,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栖身之地,同时又避免南北士族聚集为争夺土地而引发矛盾。

草木有情,江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王导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经过数载耕耘,他终于实现了当年渡江时对司马睿的承诺。但王导的志向并非偏安一方。望着遥远的北方,他时常感受到来自故土的召唤:什么时候才能重返故园呢?

司马睿已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他没有忘记王导为江南基业所做的努力。二人本是同岁,司马睿却尊敬地称王导为"仲父"。接受群臣朝贺时,司马睿看到王导要给自己行大礼,连忙起身走过来一把拉住王导,要他一起接受百官朝拜。

司马睿的意外举动让众臣大为吃惊。司马睿十分清楚:如果没有王导,即使渡过长江,自己也只是个普通的封王。是王导辅助自己拥有了今天的一切。分半壁江山给他,又如何呢?

面对司马睿的盛情相邀,王导跪拜在地,坚持不从。司马睿再三邀请,王导再三拒绝。他说:"如果太阳也和万物一样毫无分别,那百姓该如何仰望,沐浴光辉呢?"王导苦辞不受,司马睿只好以加封职位的方式表达心意。

君臣二人间的这一幕深深震动了朝野。尽管王导为人低调,但他的家族主导了东晋政坛却是不争的事实。王导贵为丞相,堂兄王敦统率六州兵马。朝中官员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琅琊王氏或与琅琊王氏有关。

世家大族曾是司马睿建立政权不可或缺的支持者,却也由此,原本的君臣关系蜕变为皇族与士族共治的关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门阀政治。门阀即是世代为官的家族。自曹魏政权以后,官吏选拔开始注重门第出身,门阀的力量日渐彰显。门阀政治之后在东晋维持了一百多年。

秋天到了,这是江南的好时节。南渡以来,每逢佳日,相约长江边的新亭成了北方士族保持多年的习惯。隔江远眺,景色苍茫,家乡就在江的那一边。王导思虑重重。忽然有人感叹:眼前风景与中原相似,不同的是如今那里换了主人。王导说:"我们应当同心合力恢复中原,为什么要相对而泣呢?"

王导从未忘记北方。可眼下的南方还无法让他安心。不断有南方士族来找王导诉苦。随着北方士族在朝中占据主导地位,双方的矛盾逐渐显露。作为调停者,王导不胜其扰。

但王导内心真正的担忧是他的堂兄——大将军王敦。王敦手握重兵,权倾一时。他越来越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王敦年轻时就以粗放豪迈、铁石心肠著称。当年在洛阳,富豪石崇和他人斗富,邀请王导、王敦前去见证。石崇定了个规矩:让侍女敬酒,如果客人不喝,就立即斩杀侍女。王导从不饮酒,但面对此种情况也不得不频频举杯。可素来豪饮的王敦那天却故意一杯不喝。王导上前劝说王敦,王敦却回答道:"关我何事?"

王敦的跋扈以及王家的势力让司马睿隐隐不安。亲信告诉他,外面都在传"王与马,共天下"。他想起那天接受群臣朝拜时的场景。他是真心想和王导一起分享天下。但是不是因此而让旁人产生了不该有的联想?

传言越来越多。身边的人不断劝说司马睿应该钳制王导和他的家族。司马睿自知不该怀疑相知多年的王导,但心中的忧虑却也很难消除。司马睿意识到:自己大约是史上最没有权势的开国皇帝了。这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疑虑越压越重。司马睿与王导数十年结下的友谊第一次出现裂痕。而裂痕一旦产生,就会不断扩大。朝中大臣也多次提出打压士族、加强皇权的建议,矛头直指琅琊王氏。司马睿觉得一些措施有必要采取。随后,王导重用的官员以及王氏家族的人陆续都遭到弹劾。针对手握重兵、驻守武昌的王敦,司马睿特意将一些北方流民征召入伍,又将亲信安排到重要位置,暗中为防范王敦做出军事部署。

王导明显感受到了司马睿的态度变化。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仍专注于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司马睿已经下定决心了:他要削弱王氏的权力。

与王导的隐忍不同,性情暴躁的王敦准备反击。对王敦信中透露的反意,王导并不意外。他素知王敦为人:给一个人权力容易,想要收回来却难。王导只能劝王敦不要鲁莽:"司马睿是个重情谊的人,不会有过分之举。"

但王敦早已按捺不住了。公元322年正月,他以"清君侧"为名从武昌起兵,直指建康。

司马睿一直处在焦虑之中。他是个感恩的人,也是个念旧的人。但为了司马氏的天下,他必须提振皇权。就在备受煎熬之际,一个消息传来:王敦谋反。司马睿或许预想过这样的结果。现在,它果然来了。

王导也获知了王敦谋反的消息。他为没能劝住兄长而深感懊悔。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他无意逃避。司马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提出将建康城内的王氏一族全部诛灭,以绝隐患。但这一动议遭到南方与北方士族的联合反对。他们既不希望琅琊王氏一支独大,也不希望皇权被强化。

如何处置王氏一族的背后,是皇权与士族力量的博弈,也决定着门阀政治的走向。群臣纷争让司马睿更加难以抉择。

王敦的军队日日挺进,家族的命运生死未决。王导率先做出了行动。他脱下丞相的官服官帽,带着家族的兄弟子侄,天还没亮就跪在了皇宫前。初春时节的建康城,冷雾弥漫,寒凉沁骨。

王导的诚意打动了正在犹豫不决的司马睿。司马睿同意与王导一见。目睹王导毕恭毕敬地捧着朝服走进殿内,司马睿几乎下意识地起身迎上前去。王导拜倒在地,万分自责。司马睿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醒:王导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自幼相识,32岁一起南下,这是他最忠实的朋友和臣子。绝不能让猜疑和迁怒毁了这一切。

王导说:"没想到乱臣贼子竟出在臣的家族。"司马睿扶起他说道:"这是什么话?朕还要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你呢。"司马睿不但没有降罪,还下诏把自己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王导。

千钧一发之际,司马睿的决定是明智的。这个明智决定也替他保住了东晋社稷。回到家中,王导闭门谢客,以避嫌疑。但外面的形势变化仍不断传入府中。王敦沿长江水陆并进,逼近建康。局面对司马睿越来越不利。

盛怒之下,司马睿披挂战袍,准备亲自率兵迎战。听闻这一讯息,王导隐隐预感更糟糕的情况可能就要出现。

没有中央军的东晋王朝只能不断依靠各地方军力来抵抗王敦,但收效甚微。王敦的进攻速度如此之迅猛,建康城的陷落如此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刚刚还在率军迎击的司马睿沮丧地脱下盔甲,换上了朝服。宫女、宦官、亲信大多已四散奔逃,皇宫里只剩下几个侍卫还有可怕的安静。

攻陷建康后,王敦放纵士兵在城内外劫掠,一直没有去见司马睿。司马睿对身边的人说:"这个王敦,如果想要坐我的位置,可以早说嘛,何必让百姓受苦呢?"之后,司马睿写了一封书信派人给王敦送去:"你如果还不忘本朝,就此息兵,我们可以共同安定天下。如果不能这样,朕就回到原来的封地琅琊,给贤者让路。"

这一年,司马睿47岁,登基称帝仅仅四年。苦心经营了十余载的大好江南,顷刻间成了他人囊中之物。一切仿佛大梦一场。

王敦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见王导。失势的司马睿封他为丞相。他已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操控者。王敦说:几年前西晋灭亡时,他就不想拥立司马睿,却遭到王导的坚决反对。这一次起兵,王导又没有听他的,导致整个家族差点覆灭。

王导的态度却冷淡而坚决。他劝王敦尽快收兵回到驻地。王导一直谨记着家族遗训"信、德、孝、悌、让"。虽然从乱世传下来的家训里没有"忠"字,但他心里从未忘记补上这个字。法统名分、君臣之义是铭刻在他骨子里的士人操守。

在王导的坚持下,王敦最终退回武昌,但仍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遥控朝政。

建康城破后,司马睿度过了一生中最幽暗的日子。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依然是东晋的皇帝,但已不再是之前的那个皇帝。他是一个失败的、丧失了所有权力的皇帝。这击垮了他全部的精神意志。大部分时间他都独自一人枯坐在宫中。眼前的江南已不是他的江南,身后的北方却是他回不去的北方。他时常陷在回忆里无法自拔,郁郁终日。

南方的雨季总是绵绵不绝,漫长得好像永远见不到天日。一切都是潮湿的、阴冷的。明明昨天还繁花似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境地?

作为司马氏的后代,司马睿当然深知皇权至高无上的重要。但他也知道,相比先祖,自己无疑是懦弱的。所以,他愿意和王导同船共渡,携手而行。

作为世家大族的后代,王导只想以士族之力辅佐皇权,用一个王朝的辉煌成就一个士人的荣誉。但权力却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成了他也无法控制的结果。

他们一起来到南方,从无人问津走到创立新朝。司马睿和王导都以为一切终于有了改变。但是到最后,司马睿竭尽全力想要维护的皇权和他同样竭尽全力想要维护的朋友似乎都不知所踪;王导一心想要营造的安定繁荣还有琅琊王氏绵延不绝的光荣似乎也都无力左右。而他们共同的北国故园和彼此心中都不愿放弃的友情永远地停留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一个回不去的时间。

司马睿离世第二年,王敦再次起兵反晋。这一次,王导和琅琊王氏其他成员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很快,一意孤行的王敦身死兵败。王导再一次替司马睿保住了他的江山。

没有了司马睿的日子,王导抵达了他人生的顶点。之后的两代皇帝都对王导敬重有加。此时东晋已不再设丞相一职,王导被封为掌管国家民事的司徒兼太保,辅佐太子。皇帝准许王导上殿穿鞋佩剑,奏事不用通报姓名,甚至都以晚辈身份向他颁布诏书。他是东晋三朝元老,已成为王朝的精神象征。

风云跌宕,岁月穿行。王导正在老去。晚年的王导对于奏章和决策都不再做出评价,只偶尔画圈称诺。当年以精准点评时事人物而著称的大名士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老糊涂。有人将这样的议论告诉他时,他微微笑道:"你们都说我糊涂,等我死了,你们会怀念这种糊涂的。"

王导的糊涂中隐藏着无奈,也充满了智慧。隔江而治、掌控南中国的东晋王朝看似光彩绚烂,但搭建在门阀政治上的皇权并不稳固。人情练达的王导是洞悉这一切的。他亲手推动形成了这样的政治格局,又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求平衡。

王导尽力了。在中国北方乱作一团时,东晋小心翼翼地维持了南方的百年偏安。"衣冠南渡"让中原的政治和文化根脉得以延续,也让南方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开发,将它的广袤丰美尽情展现。

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终结,南朝开始。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由皇权与士族共治的门阀政治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甚至无法让一个王朝延续更久,但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独特而璀璨的文化遗产。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一些士族子弟相聚在绍兴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其中有精通音律文学的陈郡谢氏领袖谢安,还有琅琊王氏后人王羲之。那天,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记录山水之美和聚会之欢,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只是东晋时期无数次士人雅集中的一次,却被后人不断怀想:怀想他们用率真自信塑造的魏晋风度,怀想他们为中国文化赋予的洒脱气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时代终会结束,但每个时代都会留下它不灭的精神。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央视《考古公开课》解说文字稿丨万园之园新探

    雍正继位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他不仅把这座宫苑当成休息的场所,也用作办公的地方。雍正时期圆明园的建设不仅包括皇家的日常生活设施,还包括大量的理政的建筑群。可以说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成为了除紫禁城之外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73纪录片2025-09-01
  • 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一集:纵横

    食物链最顶端的霸主——野牦牛,高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狼群展开攻击,受惊扰的牛群快速聚集保护小牛。成年野牛重达五百公斤,拥有10倍以上狼的体魄。初生的小牛成为狼群的攻击对象。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母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它久久不愿离去。

    25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蔡襄》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心系天下

    蔡襄生于1012年,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人,祖辈务农。仙游虽处东南滨海,却是崇文重教之地,历史上“科甲冠八闽”。5岁时,母亲送他到外祖父家与舅舅卢锡同读,在虎岩寺水岩洞习文。岩壁上至今留有凿石架屋的孔洞。

    82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生命的极限》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雨季和旱季

    在非洲的中西部,生活着一个名为沃达贝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牲畜是沃达贝部落最重要的财产,他们在迁移时会带上所有的牲畜。他们偶尔也会去集市上交易货品,但多数时间都会在广袤的平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109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神奇的真菌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19世纪,自然学家们开始着手对生物界进行分类。这就是树状分类法,它由4个主要分支组成。其中两个分支都是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或浮游生物。第三个分支是动物。最后一个分支是植物,包括有花和无花的植物。真菌最初被分到了植物这个分支。

    49纪录片2025-09-02
  • 纪录片《中华史记》解说词丨第7集:战国 大变革时代(下)

    商鞅提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死守旧制。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个世道变则通,现在的秦国一定要变法。"他认为两方面的改革最为重要:"国之所以兴者,皆因农战",就是种地和打仗。

    66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

    42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解说词丨第01集:危机重重(上)

    在沈葆桢看来,左宗棠不但是经营海防的开拓者,更对他有知遇之恩。左宗棠在担任闽浙总督时,亲自创设了福州船政局。后来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极力举荐沈葆桢出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决定给左宗棠写封信,倾诉自己对东南海防的忧切。

    128纪录片2025-08-09
  • 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 太空新视角

    所有的旅程都源于这个大水塘。河马的轨迹起到了泄水阀的作用。水和营养物质因此得以流入三角洲的深处。通过河马的运动所形成的通道,帮助众多生命得以延续。它们的通行轨迹创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绵延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路网络,将非洲南部的中心沙漠变成了绿洲。

    76纪录片2025-09-01
  • BBC纪录片《文明》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创世纪的第二个瞬间

    在南非海岸角,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岩洞。一位身处其中的先祖有股强烈的冲动,要对自己的世界加以修饰润色,进行评判。这个鲍鱼壳在2008年被发现时,可能已拥有十万年之久的历史,其中还残存着人造颜料的痕迹。它或许曾被用来制作肖像,抑或身体或面部的装饰。它里面甚至可能盛的是防晒品,因为这些颜料即便今天也有这样的用途

    91纪录片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