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千帆之下》解说词丨第1集:海路漫漫

2025-09-14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广东卫视纪录片《岭南医道》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盛夏的清晨,舒爽海风吹醒了中国大陆东部的山海之城——连云港。花甲之年的高伟一早就来到了位于海州区的孔望山。这些年他一直在努力梳理连云港历史文化遗存。这次来孔望山,高伟要拍摄孔望山摩崖石刻的影像资料。

"现在我们在的位置就是孔望山。传说孔子当年登山望海,而得名叫孔望山。所以当年孔子登山的时候,下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一直到1668年郯城大地震,海水倒退了30多公里,也就是造就了我们面前现在出现的这片绿地和新的城市。"

在孔望山南麓的断崖上,依山就势凿刻着100多位古代人物造像。根据其技法和风格,专家们相信它们应雕刻于公元170年左右的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但令高伟疑惑的是,造像群中居然有一些高鼻深目的古代胡人形象。

由于造像已经被岁月侵蚀风化,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保护它们,高伟和同事们曾专程为造像群留下了清晰的拓片。

"打个比方像这个,他手持的莲花,鼻梁高高的,是一种胡人的高鼻梁,眼眶很大眼凹进去的,两个脚穿的蹬靴。你像这个胡人造像,他鼻梁很高,头上戴着一个胡人的小帽,眼睛凹进去,穿着胡人的长袍,穿着胡人特有的一种蹬靴。"

而类似的异域风格造像,在孔望山摩崖石刻上共有几十尊之多。它们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神秘来客,遥望着苍茫的大海,在此矗立了千年。

难道1800多年前,地处亚欧大陆东端的连云港已经有异国人士的活动轨迹了吗?他们是如何跨越漫长旅途来到连云港的呢?

带着这个疑惑,高伟翻开了史料。他发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几乎与摩崖造像凿刻的同一时期,有一位西域僧人曾到访过连云港。他叫康僧会。

康僧会的祖籍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从小跟随经商的父亲在东南亚生活。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康僧会从交趾来到了当时的连云港。交趾临南中国海,而连云港地处黄海之畔,虽远隔万里却以海相连。

高伟判断,康僧会当年应该是通过海路来到连云港的。当时的海路交通已经形成了由多条航线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商船可以从广东、广西等地起航,经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抵达印度半岛南部以及今天的斯里兰卡。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最早的贸易场景,还领略到了当时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

到了三国时期,坐拥江浙闽粤之地的东吴,造船与航海技术空前发达,海洋外交与海洋贸易也更加兴盛与繁荣。交趾成为了中国和南洋、西洋各国进行贸易的基地之一。

1800多年前,生活在交趾的康僧会便经常目睹到从东吴而来的远洋航船。"他们以舟为舆马,巨海为夷庚",将江南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到了这里,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的贸易盛况。

受此影响,康僧会从小对中原文化充满了兴趣。他笃志好学、博览六经,对海洋另一端的汉文化重地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三国时期,已经出家的康僧会决意到中原文化区进行文化交流。他搭乘着海洋贸易的商船,从南中国海一路北上,到达了黄海之滨的连云港。

相传康僧会当年就住在连云港云台山的法起寺内。在这里他翻译典籍、传经布道,并经常和当地的学者们交流探讨儒道之学。

我们无法得知在孔望山摩崖石刻的胡人造像群中是否有一尊属于康僧会,但这些石刻却分明在说:早在1800多年前,连云港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了。

当然康僧会也不是唯一沿着海丝之路到达连云港的文化使者。为此赵朴初在看到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拓片后激动地赋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象,及见流沙白马来。"

而在连云港短暂停留后,康僧会的文化交流之路也越走越深远。公元247年,康僧会到达了他向往已久的东吴都城建业(即今天的南京),从此在江南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恢弘的异彩篇章。

五百多年以后的大唐时代,这条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一幅船舶往来、风帆万里的繁忙景象。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当时拥有一条全长1.4万公里的全球最长远洋航线。

川流不息的万国商船装载着丝绸、陶瓷、茶叶、香料、珠宝等货物,从东南沿海一路蜿蜒浩荡,已经可以直接抵达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伴随着海洋贸易而迅速崛起的,有一座风华绝代的古城。因滨江近海的地理位置,它成为了著名的东方大港。"扬一益二"的美名以及"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使其成为中国晚唐时期最为繁华与闪耀的城市。它就是扬州。

盛夏的扬州比烟花三月更多了一份绚烂的旖旎。古稀之年的顾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扬州博物馆。作为一名古陶瓷专家,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古陶瓷是他半生的研究对象。

1983年的秋天,扬州老城区改造。30岁的顾风就拿着铲子、背着麻袋,在工地上寻找携带着古代文化信息的瓷片。

在顾风抹到的琳琅满目的古瓷片中,有一类形制十分特殊。"有一天,我突然看到工人挖了一个大白片,然后我就抢先拿到手上。拿到手上一看,它是一种大圈足底,另外它的这个腹部比较,整个碗它比较开散,应该讲是晚唐的典型的风格。结合到胎釉特征,结合到装饰风格,我们断定它是唐代的青花。"

虽然当时的顾风认定这些瓷片就是唐青花,可依旧心存疑惑。因为长久以来,"青花瓷始于元代"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难道唐代就有青花瓷了吗?

1998年,顾风留意到一条重要的新闻:一艘叫做"黑石号"的古代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被打捞上岸。从船上的器物判断,它起航于晚唐时期的扬州。

更让顾风兴奋的是,在其携带的67000多件中国瓷器中,有3件完整的唐代青花瓷盘。"完美!珍贵!"顾风很快寻找到了这三件唐青花瓷盘的照片。

看到这些照片,顾风浮想联翩。无论是蓝与白的色调,还是瓷盘上的纹饰,都有着明显的西亚文化特征。那么唐代的工匠们为什么要烧制这些带有浓郁西域文化之风的瓷器呢?

"首先一个从色彩关系来讲,所采用的白颜色和蓝青这样的颜色的搭配。从纹样上面来讲,它也吸取了一些阿拉伯地区这样的一种审美习惯。它的出现显然是为了远销阿拉伯地区。"

原来这些唐代青花瓷是应国际贸易之运而生的。如果时间逆转到1200年前的古扬州,我们会看到熙熙攘攘的波斯和大食胡商的身影。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陶瓷贸易集散地,扬州也会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窑厂主们。这天某个西亚商人找到了一个窑厂老板,他想定制一款像清真寺的弯顶般迷人的蓝彩瓷器。

当时没有窑厂能烧制出这种梦幻的蓝。但这位窑厂老板突发奇想:他先烧制白瓷,再使用蓝彩釉料在白瓷上作画,然后入炉复烧。在反复试烧中,白釉蓝彩的青花瓷就此诞生了。

这位商人挑选了一批喜爱的青花瓷盘装上了黑石号,准备运到西亚去销售。但没想到商船在印尼海域触礁沉没,这些青花瓷就此沉睡海底,直到近1200年后才被世人发现。

而当年伴随着这3件青花瓷盘沉睡海底的,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窑口的瓷器,它就是长沙窑。仅一艘黑石号便装载了5.6万件长沙窑瓷器。

如果说唐青花是应海外贸易之需而创新烧制的新产品的话,那么长沙窑已经是唐朝工匠们为海外订单而成批烧制的成熟瓷器品类。

所以为了适应海外市场需求,长沙窑瓷器增加了更多异域文化元素。"长沙窑的纹样都是阿拉伯地区比较喜闻乐见,比如动物像狮子,人物就是阿拉伯人,植物椰枣树。比如说像这件东西,它就是把西亚地区非常成熟的金属錾刻艺术移植到陶瓷上面来。它通过点彩的手法,用铁和铜作为呈色剂,表现具有西域特点的这样的云气纹。"

而在当时,汇聚到扬州用以外销的瓷器不仅是充满异域风情的长沙窑。"千峰之翠"的越窑、"如雪莹白"的邢窑、白釉蓝彩的青花...这些品类丰富、风格多元的瓷器借助运河的风帆从各大窑口集散到了扬州,再装上远洋的航船。

穿越万里沧溟的惊涛骇浪,抵达西亚、北非和欧洲,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令人目眩神迷的东方文化之风。

如今顾风仍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古陶瓷。这些斑斓的瓷器既诉说着昔日东方大港扬州的盛世繁华,记载着漫漫海路的惊涛骇浪,也鸣奏着中外贸易和文化往来的千年交响。

岁月流转,潮起潮落。今天的对话、交流与往来比任何时代都要便捷与高速。"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全球重新构建了互联互通的贸易网。活跃在其中的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

2022年11月,一名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回到了阔别八年之久的中国。他叫阿孜。2014年在北京留学的阿孜结识了爱人阿西丽。在他们许下携手一生的誓言的时候,电视里的一条新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在中哈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一带一路"首个实体平台项目——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项目正式投产运营。阿孜和阿西丽知道,自己的国家从此有了扬帆太平洋的出海口。

但当时的阿孜并没有想到,八年后自己会来到中哈物流基地工作,并参与负责了哈萨克斯坦小麦的过境运输业务。

"这个是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哈萨克斯坦的小麦的质量非常好。现在我们希望我们开始发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到中国,到东南亚。"

经过核算,阿孜和同事们确认这批小麦运输需要200个集装箱。但是阿孜发现这200个集装箱散布在哈萨克斯坦南部,而小麦的粮仓却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的阿克莫拉州。

由于哈国铁路运力资源紧张,所以哈萨克斯坦规定在铁路运输的繁忙期不允许空集装箱上路运输。阿孜决定向哈国铁路部门申请协助将这200个空集装箱从哈国南部运送到北方。

申请报告发出不久后,哈国国铁快运公司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集装箱事宜最终敲定。而在这段时间里,阿孜和妻子阿西丽也做了一个共同的决定:带着孩子们到连云港定居。

"因为我的男孩子喜欢游泳,所以我们总是放假的时候去海边,跟他一起在海边游泳。"

在夏日的海风和欢笑声中,阿孜相信很快就会有一辆辆装载小麦的列车从遥远的哈萨克斯坦出发来到连云港,再漂洋过海抵达东南亚,完成从田野到食材的芬芳之旅。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的使者镌刻下文明往来的烙印;万里奔腾的涛浪碰撞出天地交融的釉彩。岁月流转而音符未止。在今天,"共建国家以及一带一路伙伴"的沿线仍有无数动人的故事跨越山海、美美与共,谱写着前无古人的盛世华章。

---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阳明悟道》解说词丨第1集:山水引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身名门的王阳明被整个家族寄予了厚望。他自幼便显示出天赋异禀。"先生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耳。"这是年仅12岁的王阳明向私塾老师发出的叩问。"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先生,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番惊世骇俗的辩驳,注定王阳明将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43纪录片2025-09-15
  • 纪录片《天宫建造》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杨利伟后来才知道,飞天的那一晚默默关注着他的还有许许多多老一辈科学家们。"回来之后,那些老科学家就拉着手哭,白发苍苍的,说非常遗憾为什么?他说我退休了,我干了几十年,但是我没赶上把你送上去我就退休了。他很遗憾。所以没有他们这种几代人的这种过程,你可能真的没有这种突破零到一。"

    63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你好!火星》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出发

    由于火星和地球都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随时发生变化。在内圈的地球有时落在后头,有时又跑在前头,有时中间隔着太阳距离超远,最远的时候两个星球相隔4亿公里;有时都运行到太阳一侧又会靠得很近,最近的时候大约5500万公里。

    97纪录片2025-09-22
  • 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 太空新视角

    所有的旅程都源于这个大水塘。河马的轨迹起到了泄水阀的作用。水和营养物质因此得以流入三角洲的深处。通过河马的运动所形成的通道,帮助众多生命得以延续。它们的通行轨迹创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绵延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路网络,将非洲南部的中心沙漠变成了绿洲。

    87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健康中国》文字稿丨第1集:问道图强

    一年以后,孙中山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后,孙中山以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的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开办医院和诊所。不论在哪里,孙中山每天上午都为平民百姓举办义诊。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孙中山在很短的时间里声誉鹊起

    42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大敦煌》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再造敦煌

    夜色下的敦煌城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人潮汹涌,恰如当年的繁盛景象。中华大地历经王朝更迭、沧桑变化,今天的敦煌已不再承担历史的重任。沉寂千年之后的它,更像一个传说,以人类曾经共有的璀璨,讲述着悠悠往事,迎接着四面八方、全球各地前来朝拜的客人。

    69纪录片2025-09-06
  • 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本稿丨第三集 水流

    在陆地上,斑海豹喜欢拥挤的集体生活。它们聚在一起,又为争夺地盘用短小的前肢互相打闹。再过一周时间,它们就将离开渤海,迁往太平洋西北部的其它海域,度过夏季和秋季。今年新生的小海豹正在强化游泳技术的训练,为迁徙做着准备。之后小海豹要跟随族群在一个月内游过1000公里的距离。

    52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鹰击长空》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飞向东方

    从阿拉木图出发,翻越冰封的天山,飞过古老的黄河,抵达硝烟弥漫的南京上空。在中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些来自苏联的"战鹰"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的蓝天,用热血践行了自己捍卫和平的誓言。而这场跨越乌拉尔山和天山的生死驰援,才刚刚拉开帷幕

    40纪录片2025-09-02
  • 文化纪录片:河北卫视《嘿,这就是诗经》解说词文案

    我们如今看到的《诗经》收录了311首作品,包含305首诗与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文本中直接标明作者的有5篇,除了尹吉甫的两篇外,家父、孟子、奚斯各1篇。《毛诗序》《左传》《国语》等古籍里也记载有周公、许穆夫人等人作诗的故事。尹吉甫因与《诗经》渊源深厚,被后世尊为"中华诗祖"。

    56纪录片2025-08-13
  • 纪录片《文脉春秋》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浙江绍兴

    几乎在所有描述中国上古历史的文献典籍中,都不约而同记载了发生在四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大禹治水。《史记》中记载,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归葬于此,并命名为会稽。所谓“会稽”,意为会集人马,稽核考查,这也是现代汉语当中“会计”一词的来源。

    49纪录片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