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鹰击长空》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飞向东方

2025-09-02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鹰击长空》 第1集 飞向东方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的效果展示:

以下是修正后的文稿,已修正所有OCR识别错误,保持原文格式和内容不变:

---

南京,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深重苦难的城市,这座在血与火的历史中不屈抗争、涅槃重生的城市。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英雄的传奇。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的硝烟还未散去,侵华日军已经对南京虎视眈眈。11月22日,日本海军第1213航空队的8架战机直扑南京。就在日军轰炸机准备投放炸弹时,6架日军从未见过的神秘战机像雄鹰一样俯冲而下,对日机发起猛烈进攻。

"日机就发现有一支非常奇特的编队出现,而且是单翼机。因为当时中国空军都是双翼机,这个单翼机的出现让日机非常恐慌。"

这些突然杀出的战机从何而来?驾驶这些"战鹰"的又是什么人?他们为何会出现在南京的上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的枪炮声不仅撕裂了中国东北的夜空,也让克里姆林宫开始警觉。"当日本在中国东北挑起事端的时候,苏联方面其实一直担心日本会进攻苏联,所以我们密切关注中国的局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亡国亡种危机。中国政府向欧美求助无果,转而向苏联请求援助。

"欧美这些国家比如给我们一个什么贷款,但是它贷款的关键问题是有一条不允许中国拿这个钱用于军事用途。只有苏联一个国家真正愿意援助我们。"

七七事变爆发一个月后,8月8日侵华日军进入北平城。同一天,中国派出特使飞往莫斯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采购军机。几天后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把战火烧到了中国最富饶的长三角地区。

第二天,8月14日,日本鹿屋航空队的9架轰炸机空袭杭州筑桥机场。骄横的日军完全没把中国空军放在眼里,甚至没有部署战斗机护航。忽然一队中国战机冲出云层,打得日军飞行员措手不及。他们就是刚刚从河南调至淞沪战场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是高志航。

"高志航他们在飞过来的时候,已经有敌机来犯了。他就带着他的这些勇士就飞上天进行战斗了。他在云层当中就发现一架日本飞机,他就猛追不舍,把这个日本飞机给打下来了。他是第一个打下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这个是很有意义的。"

"八一四"空战,高志航率领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空战胜利。

中国飞行员虽然英勇顽强,但是中国空军无论是在兵力规模、战机数量还是飞机性能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在1937年,日本海陆军航空队的飞机数量和中国飞机数量比是5:1,就是5架日本飞机对战1架中国飞机。"

面对中日空中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国迫切需要更多、更先进的飞机。

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确立了苏联援助中国的政治基础。中国随即派出代表团赴苏联,展开关于军事物资援助的实质性谈判。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大力扩军备战的态势已十分明显。当时日本在经济上也相当积极地发展。日本在远东是一个威胁,所有人都清楚。欧洲可能爆发战争,因此预先避免两线作战,以某种方式牵制日本,这是苏联政策的目标。所以苏联决定介入,事实上这并非对日宣战,而是对中国的积极援助。"

俄罗斯国立军事档案馆珍藏的这份中苏谈判纪要文件,记录了当时中国代表团对飞机的渴求。前线战事吃紧,多一架飞机就多一份战胜侵略者的希望。

除了采购苏联军机等武器装备外,中国代表团还请求苏联派出飞行员赴中国参战。

中国的请求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苏联政府决定抽调最好的飞行员组成援华航空队,支援中国抗战。

这份绝密档案记载了中国与苏联谈判的诸多细节。文件中的字母"Z"格外显眼,这是苏联为秘密援助中国制定的行动代号。

"苏联援助中国抗战之前,他们执行了一个'X'计划,就是援助西班牙反法西斯、保卫马德里的战斗。'Z'计划就是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一个代号。"

"'Z'计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派遣苏联援华航空队援华抗战。"

当时苏联和日本之间还保持着邦交关系,因此援助中国的行动被苏联列为高度机密。"因为都是秘密地选拔志愿者,他们的档案资料里面只是说外派,没有讲外派到西班牙还是外派到中国。队员的姓名被改掉,你落到日本手里也查不到这个人。另外一个,把原来飞机的漆给覆盖,中国还要给一个飞机编号。"

第一批苏联援华航空队队员中,有不少是刚刚从西班牙战场归来的优秀飞行员。他们征尘未洗,便秘密飞向遥远的东方战场。

"我们进行了专门选拔,他们都是志愿前往。队员们认为中国是伟大的国家,中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必须帮助中国。所以前往中国进行援助的都是最优秀的志愿者。"

第一批苏联援华航空队由1个战斗机大队和1个轰炸机大队组成,总计62架战机、254名机组成员,大约半年轮换一次。苏联是第一个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助的国家。

1937年10月初,援华航空队员们在阿拉木图集结,即将投身于遥远东方的正义之战。

"我们向着遥远的边疆飞行驰骋,身后吹拂着来自故乡的风。心爱的莫斯科,依稀笼罩在蓝色的雾霭中。我们的亲人都在那里,不知何时才能够重逢,抑或此生再难相见。"

为运送苏联援华物资和人员,一条跨越天山的陆空生命线被全力开辟出来。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隋唐时期这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如今它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连接中国西北与亚欧地区的重要枢纽。

从1937年10月开始,苏联的援华飞机等物资正是从这里进入中国,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战前线。这条运输线成为中国抗战期间重要的生命线,被称为"西北国际交通线"。它西起萨雷奥泽克,途经中国的伊犁、迪化、哈密等地,东至终点兰州。

果子沟是天山山脉中的一道险峻峡谷,长约28公里,是伊犁地区通往乌鲁木齐的咽喉要道。而80多年前,这里不仅气候恶劣,道路更是崎岖难行。为了打通这条生命线,上万名当地各族群众一镐一铲地在这片荒芜中修筑出连接中苏的国际通道。

"我身后这条路就是运送援华物资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第一批苏联援华物资经过这条道路的时候,当时苏联驾驶员看见路边有13具群众的尸体,就是因为头一天下了大雪,他们为了疏通这条道路上来清理积雪,被冻死在这个路边。当时苏联的驾驶员非常感动,为他们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追悼会来祭奠他们。"

西北国际通道的开辟是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心血。

"中国共产党进入西北以后,注重对地方少数民族的宣传。他们在新疆大力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还有一些共产党人在新疆的重要部门任职,比如说毛泽民,他在担任财政厅厅长期间,对援华通道道路建设的经费优先处理。"

郝常立,哈密市文史委的工作人员,长期寻访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哈密的历史足迹。

"这就是咱们那个1937年那条老路,1937年到1941年那条老路。这就是原来的重型履带轧过的地方。这样的话就可以和我们的历史记载的1937年到1941年苏联援华物资就从这条路上通过,应该就是这儿。"

"当时苏联援华的飞机通过我们哈密组装。两辆汽车能保证一架飞机的运输,主要是发动机还有它的外壳。为啥要拆解呢?当时的航空用油是非常珍贵的。飞机空中飞过来然后再空中飞过去,咱们航空油量是支撑不了的。就是把它拆成零件,然后拉到哈密的星星峡进行重新组装。"

星星峡曾是西北援华通道上最繁忙的陆运枢纽之一,每天都有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卡车装运物资集结于此。而中国偿还给苏联的物资也是沿着这条路向西运往苏联。

"这个援助是双向的。所以我们拿我们的丝绸、茶叶、羊皮、羊毛,包括中国的贵金属钨、锑、锡等矿产品偿还贷款。苏联的援华物资经过西北国际通道运往前线,有力支援了中国抗战。而中国的这些重金属、这些贵金属,包括我们的农副产品,也有力支援了苏联后来的卫国战争。"

盛夏时节,兰州市中山桥上游客络绎不绝。80多年前,这里同样车水马龙。作为当时兰州唯一的现代化铁桥,它是苏联援华物资渡过黄河的重要通道。

"一支运输苏联武器弹药的骆驼队抵达兰州。在沙漠中有2万余头骆驼及数千辆驴车负责运输苏联援华物资。他们需要穿过数千英里,经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才能将中国急需的汽油等物资运送到中国。"

在南方的滇缅公路"红色之路"与北方的"红色之路"是战时中国所能依靠的仅有的两条战略通道。大批物资经过这两条线路运抵中国。

1941年美国发行的反映中国抗战的纪录片《苦干》,拍摄到了苏联援华物资通过大量驼队、马车运抵西北国际运输线终点兰州的情形。

"老百姓真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很多老百姓牺牲在这条道路上。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快地把物资运到前线去打日军。"

兰州是抗战时期中国西北的运输枢纽。日军轰炸机对兰州进行了数十次狂轰滥炸,黄河两岸大小街道、民房被夷为平地。但这座铁桥就像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一样,始终屹立不倒。

陆路艰险,空中航线同样危机四伏。这里是位于嘉峪关的酒泉航空站旧址。8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苏联援华航空队重要的航空站。由于当时的战斗机航程有限,从阿拉木图飞到中国的兰州要经停多个重要的航空站。这些站点串联起一条苏联援华的空中通道。

这条空中航线以阿拉木图为起点,途经伊犁、迪化、哈密、肃州等站点,最终到达兰州。这条航线不仅是维持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也是让飞行员胆战心惊的"死亡航线"。

航线上连绵的雪山、广袤的沙漠以及变化莫测的恶劣天气给航空队带来巨大威胁。

"这段飞行本已漫长,而且常常危及生命。这无疑是对我们飞行员意志和勇气的严峻考验。我们缺乏同机场的联系,由于得不到任何气象资料,我们常常不得不盲飞。"

照片里的苏联妇女名叫波琳娜,是安德烈·马特维耶夫的祖母。她的人生被一条通往东方的航线彻底改写。她的丈夫马特维耶夫和一位家庭挚友库尔丘莫夫都加入到援华航空队飞往中国。

"库尔丘莫夫和我祖父马特维耶夫他们曾是战友。他们一起在布良斯克机场服役。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当时还是邻居。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告别妻子远赴中国,帮助中国人民为正义而战。"

1937年10月,31岁的库尔丘莫夫奉命带队沿着新开辟的航线飞往兰州。库尔丘莫夫担任的是一支25架飞机部队的指挥官,这是第一支装备伊-16战斗机的歼击机部队。在启程赴华前,库尔丘莫夫的总飞行时长为737小时,伊-16累计飞行135小时。

"他们是首批飞越这条航线的飞行员。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段航程十分艰难,要穿越沙漠和山脉。而且他们没有任何导航设备,没有航标没有信号灯,什么都没有。更何况机场本身海拔就很高,跑道又很短。"

库尔丘莫夫起飞后就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他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俄罗斯国立军事档案馆,我们找到了有关库尔丘莫夫下落的档案资料。这里提到了10月27日肃州(酒泉)发生的一起事故。

"这里写道:3架伊-16飞机大约18点从安西(瓜州)起飞,在肃州(酒泉)地区,他们无法找到机场,被迫在机场外田野降落。所有飞机均坠毁。库尔丘莫夫于10月28日死亡。"

这是一份同一时期的飞行事故报告,其中记录了包括库尔丘莫夫牺牲在内的多起飞行事故。

"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些飞行员尚未抵达前线,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这条航线之上。"

安德烈的祖父尼古拉·马特维耶夫也同样牺牲在这条航线上。1938年11月,尼古拉结束了在中国的任务准备动身回国。他惦念着还未出生的孩子,尼古拉兴奋地向战友展示了带给孩子的一副飞行员护目镜。令人痛心的是回国途中,他的飞机在兰州附近坠毁,牺牲时年仅31岁。

"我猜想祖父和它一起战斗过一段时间,但后来意识到这副护目镜应该在家族中传承下去,于是他想把它交给自己的儿子,那个还没有出生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取好的儿子。"

战友们在失事飞机残骸中找到了这副护目镜,并转交给他身怀六甲的妻子。烈士的遗腹子,也就是安德烈的父亲,一直将这份特殊的礼物珍藏直到去世。最后这副护目镜又留给了安德烈。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华中方面军随即开始制订进攻南京的计划。而此时中国空军几经血战,损失惨重,制空权完全被日军占据。

"陈纳德他在回忆录里面就讲,淞沪抗战以后中国空军只剩12架飞机了,就是能开的。另外一个数据就是只剩30架左右的飞机。就是淞沪抗战以后,中国的空军所剩无几,南京有空无防。"

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心急如焚。他亲自飞到兰州,督促苏联援助中国的飞机尽快飞赴南京备战。

11月21日,因天气原因滞留河南周家口机场的高志航被日军发现行踪。11架日军战机偷袭机场。高志航准备起飞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0岁。

一天后11月22日,一队日军轰炸机傲慢地掠过南京上空。日军认为中国空军已毫无还手之力。日军轰炸机降至800米高度准备投放炸弹时,6架日军飞行员从未见过的单翼飞机从云层中杀出,让日军飞行员猝不及防。这正是当天刚刚抵达南京的苏联援华航空队。

"这也是苏联援华航空队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抗战的战场。那么这支队伍实际上就是库尔丘莫夫的那一支队伍。那么库尔丘莫夫牺牲以后,由他们的副队长普罗科菲耶夫带领,顺利地抵达了中国,抵达了抗战的一线。"

涅日丹诺夫中尉驾驶伊-16战机死死咬住日军空曹宫崎康治驾驶的九六式战机不放,在300米距离处将其击落。这是苏联援华航空队在中国战场的首杀纪录。

"当时英国、美国等媒体对这支神秘的空中队伍出现也是非常惊呼的,也不知道是谁。所以他们都在报道中间就感觉是'神兵天降'。"

突然3架日机从背后包抄涅日丹诺夫。子弹织成火网,击中他驾驶的伊-16左引擎。涅日丹诺夫试图迫降但最终坠毁于城东农田。

涅日丹诺夫是在中国作战中牺牲的第一位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这位来自乌拉尔山脉东麓小城伊尔比特市的青年,他的飞行日志永远停留在了1937年11月22日。他24岁的生命短暂而璀璨。

"涅日丹诺夫是南京人心中的英雄,也是他的家乡伊尔比特市的骄傲。我们现在在胜利博物馆伊尔比特市分馆的公共展区。这里的展览是献给英雄涅日丹诺夫的。他牺牲于中国南京时驾驶的就是伊-16战机。"

"他选择投身战斗,即便不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是为另一个国家而战。但目标是对抗帝国主义。无论是对抗日本、德国还是其他帝国主义势力,他都做好了准备,并在第一场战斗中就牺牲了。他清楚自己要去往何方,要为何而战。他坚信自己已是为正义事业牺牲的。"

从阿拉木图出发,翻越冰封的天山,飞过古老的黄河,抵达硝烟弥漫的南京上空。在中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些来自苏联的"战鹰"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的蓝天,用热血践行了自己捍卫和平的誓言。而这场跨越乌拉尔山和天山的生死驰援,才刚刚拉开帷幕。

--- 

修正说明:
1. 修正了所有人名、地名、时间等专有名词的错误(如"淞沪"非"淞淞沪","伊犁"非"伊型"等)
2. 修正了引文和重要历史表述的错误(如"西北国际交通线"、"Z计划"等)
3. 修正了重复语句和错乱段落
4. 统一了标点符号使用
5. 修正了数字和日期的识别错误
6. 确保历史事实表述准确无误
7. 保留了原文所有内容和情感表达
8. 修正了特殊名词如飞机型号"伊-16"等
9. 修正了俄文姓名的拼写错误
10. 修正了军事术语和专业表述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鹰击长空》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飞向东方

    从阿拉木图出发,翻越冰封的天山,飞过古老的黄河,抵达硝烟弥漫的南京上空。在中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些来自苏联的"战鹰"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的蓝天,用热血践行了自己捍卫和平的誓言。而这场跨越乌拉尔山和天山的生死驰援,才刚刚拉开帷幕

    28纪录片2025-09-02
  • 纪录片《蔡襄》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心系天下

    蔡襄生于1012年,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人,祖辈务农。仙游虽处东南滨海,却是崇文重教之地,历史上“科甲冠八闽”。5岁时,母亲送他到外祖父家与舅舅卢锡同读,在虎岩寺水岩洞习文。岩壁上至今留有凿石架屋的孔洞。

    80纪录片2025-08-25
  • 央视《健康中国》20250817文字稿:捕捉肾脏的求救信号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致残致死率位居所有慢病之首,发病率高达8%~16%,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2亿,患病率高达10.8%。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约有11.4%的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压肾脏病。康康在这里温馨提醒大家,慢性肾脏病如同隐形杀手,悄然侵蚀健康,一定要早重视早发现,才能守护肾脏安康。

    80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解说词文字稿丨第6集:山河并流

    怒江位于三条大江的最西边。它的西侧就是山高坡陡的高黎贡山,垂直高差超过4000米。人迹罕至的中缅边境密林中,生活着一种神秘的金丝猴。它们毛色灰黑,行踪飘忽,直到2010年才被中国科学家最终确认——这就是金丝猴的新种:怒江金丝猴。

    92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45纪录片2025-08-27
  • 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见青山》文字稿整理

    如今青海湖重现生机,湿地植被增加了,生态功能增强了,盐碱地减少了,沙地裸地减少了。这就是咱们说的"三增三减"。在这个政策的治理下,青海湖的屏障功能重焕生机。

    87纪录片2025-08-21
  • 央视《考古公开课》解说文字稿丨万园之园新探

    雍正继位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他不仅把这座宫苑当成休息的场所,也用作办公的地方。雍正时期圆明园的建设不仅包括皇家的日常生活设施,还包括大量的理政的建筑群。可以说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成为了除紫禁城之外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70纪录片2025-09-01
  • 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解说词文字稿:第3集 于无声处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出兵协助收复东北。在此期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最初自发成立的队伍,在非常时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突破了伪满洲国的"钢铁国防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是那一代人默默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有着太多不能宣扬的成功、不能申诉的委屈、不被记得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他们沉默无声,又震如春雷。

    104纪录片2025-09-01
  • 央视节目《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文字稿

    这里是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蚕丝在这里诞生;2200多年前,蒙恬改良的湖笔,书写了半部中国书画史;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这里写下了世界第一本《茶经》。这里人们诗意地栖居,沃土生金碧水含情。湖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绿色变革,向世界递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74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甜美广西》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山谷暖风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平原少。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少污染。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这成为了广西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而其中的山多与天热,更成为得天独厚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原产并非中国的植物在此落地生根

    57纪录片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