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解说词文本稿丨第5集 水脉是文脉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下载: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中国大运河,流淌出了中华大地上重要的文脉。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便是其中一脉。全世界有孔庙2300多座,其中有两座身份特殊,既有民众的祭祀,又有家族的释奠,因为它们都是孔氏家庙——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的衢州。
何以在山东曲阜之外的浙江衢州,又有一座孔氏的家庙呢?
公元1126年,女真族的铁蹄踏上了东京汴梁,北宋灭亡。1127年5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登基称帝,改元建炎。在南逃途中,他们首选的理想都城是大运河上重要的城市扬州。因此,赵构率众在扬州郊外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大典。
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宋高宗之命,从山东曲阜来扬州陪皇帝进行郊祀。衍圣公作陪祭天,这是依照北宋元丰之礼。宋高宗希望借此求得苍天神灵庇护,讨得官宦百姓拥戴。
不想"天不作美",郊祀仪式不久,金兵即大举南下。为了保护曲阜孔庙的镇庙之宝,为了辅佐大宋王朝的恢复大业,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及其叔父、族长孔传率族众一百多人扈跸南渡,沿运河辗转抵达杭州,后奉宋高宗的旨令"赐家于衢",溯钱塘江而上寓居衢州。
毕竟宋高宗代表国家的正统,北面被金兵占领了,他只好往南走。一个奉祀官的印子,一个楷木像,还有一张吴道子的那张像——那张像是纸的,到了这里刻在石头上。所以长江以南的孔庙,基本上都是这一张像。
不想此一去未能北返,庙立两家于是裔分南北,这便是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由来。历史的这一处闲笔,倒也写就了后世的大文章。
孔子嫡长孙的南迁,对北方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向心力,他们纷纷南渡临安。对于江南士子则意义非凡,这种"近圣人之居"的殊遇,令他们倍感自豪。孔氏南宗族人则把这一圣贤后裔的光环,视作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历史的担当。
在随宋高宗南渡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孔氏族人都到了浙江衢州,有的就在运河沿线途中定居了下来。
江苏句容孔氏后裔最早迁到这里来的是孔子第四十九世孙孔瑄。因为他的父亲安葬在此,不忍离去。明朝崇祯年间难得的清流宰相孔贞运便是他的后人。
江苏靖江马洲书院是孔子后裔创办的。始迁祖是随宋高宗南渡的孔若罕、孔端志父子。他们因暴雨受阻,得知眼前这条河与家乡的泗水河相通,便不再南下在此繁衍生息。100多年之后,孔元虔兄弟两个人为了继承祖上的遗志,建立了马洲书院。"始终是作为我们靖江的文脉传承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开启了我们靖江的文脉的一个开端。"
衍圣公孔端友等率族人定居浙江衢州后,他的族弟大理寺评事孔端和父亲孔若钧继续护驾。途径今天的浙江磐安榉溪村时,父亲病逝,孔端便率家人在此定居。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宋理宗追念孔端鳄功德,以衢州孔庙例,建榉溪南宗阙里孔氏家庙。
清明节祭祀孔子大圣先师开始。"婺州南孔祭孔子文":沧海桑田,日月交辉,敬香。"我们这家孔氏家庙叫婺州南宗榉溪孔氏家庙,虽然规模不大,但等级还是非常高的。因为我们在明间木梁上可以看到,上面雕刻的双龙戏珠。一般古建筑当中,这个龙是很少出现的,属于帝王使用建筑,只能在孔庙当中被允许。"
此外,孔子后裔的播迁在宋室南渡之前早有发生,世代延续,有的渐成一方大族。不约而同的是,他们大多逐运河而居。
上海月浦据《云间志》等记载和《青浦县志》,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孔子第三十四世孙孔贞为苏州长史,奉孔子衣冠环壁安葬于此。后世研究,孔贞很可能是东汉末年迁居会稽的孔潜的后裔。而这衣冠环壁,也极有可能是孔潜从曲阜带去。
康乾时期是青浦孔宅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青浦孔宅的建筑规模比较大,气势也非常宏伟。整个建筑群落以孔子的衣冠冢为核心。民间有个说法,就是说青浦孔宅与曲阜的孔庙、衢州的孔庙合称孔庙的两个半,其中的半个就是指我们青浦的孔宅。在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
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壬辰(公元1705年4月21日),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途中路过上海青浦的孔宅,写下"圣迹遗徽"的匾额,又特别撰写了一副对联:"泽衍鲁邦四海人均化育,裔分吴会千秋世永蒸尝。"
这里是曲阜以外孔氏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江苏南京高淳漆桥古镇。"凡是人皆须爱,覆地同载天同覆。"宋末元初浙江温州孔氏始迁祖孔桧第十二世孙孔文昱迁居于此。今天孔子后裔总人口万多人。
孔子后裔沿运河流域的播迁,在财富积累的同时带来了文运昌盛。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影响来往的官宦士人和民众,对于儒家思想的广泛深入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
尤其在南宋以后,涌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家和学派:朱熹提出"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吕祖谦提出"治经史以致用",陈亮提出"事功之学",叶适讲究"功利之学"。孔子思想更多的从庙堂来到了民间。"经世致用"是这时期儒家学派的主流。
"永康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它的中心人物就是陈亮。当时陈亮跟朱熹的论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就是讨论谁是孔子真正的后裔。朱熹认为,要正心诚意才能治国平天下,做人一定要从道德修养入手,然后再来做社会上、政治上的各种事情。陈亮认为人在社会上,你如果能做出非常骄人的业绩,能够有很高的建树,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那你就是成仁。"
"永嘉学派对我们温州影响比较大,它是从商务实的一种思想。很多人说我们温州人会做生意,头脑比较灵光,我们的思想可能来自于南宋的永嘉学派。"
巧合的是,中国历史上涌现的"十大商帮"——其中的徽州徽商、宁波甬商、福建闽商、江西江右商帮、衢州龙游商帮,也和这些个学派的产生地高度重合。
儒家思想发展到这里,由"见利思义"转而"义利并重"。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与商帮的形成、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它仍以"仁"为核心,但它从关注上层建筑转而关心经济基础。它仍以统治为出发点,但它已从"治民"安邦转而为"富民"。
杭州西湖边的这一个去处叫做万松书院。传说这里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读书定情的地方。"你好,我是在这里相亲的。"今天这里成为了一处热闹的相亲胜地。
这是人们美好的引申和附会。其实万松书院所以扬名,原是由孔子后裔主持的讲学所。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写了六首关于万松书院的诗。其中有"气助湖山钟远秀,道尊孔孟有真源"。这个"真源"是指孔子后裔,因为孔氏族人主持了书院450多年。
"万松书院其实一开始,它的主要功能还是用于祭祀孔子,有大成殿,专门祭祀孔子的一个场所。然后慢慢地书院经过后期的发展,它开始招收学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但是万松书院延请孔氏南宗来参与书院的一些教学、祭祀活动,这个传统是一直没变的。"
书院教育在中国教育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于北宋初年兴盛,末年衰落,有赖于理学的兴起。南宋时期又把这一教育模式推向高峰。孔氏后人从庙堂走到民间,通过多种途径创办或者管理经营书院,或者受聘担任书院的山长,助推了后世书院教育的发展。
从"儒生为用"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对亦耕亦读生活的实践和追求,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演进。我们从汉代看见思想的曙光,唐宋则为广大知识分子所大书,并由殿堂而逐渐深植于民间。于是沿大运河流布,出现了一家双柱国、十子九登科这样的家庭,出现了一门三进士、四代五进魁这样的家族,出现了"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这样的村落。
大运河沟通了中国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也意味着与海洋相拥。在舞乐的交响和释奠的更替中,许多孔子后裔或因为官,或因传道,或因谋生,扬四海为家而远涉重洋。
2016年3月10日,来自韩国曲阜孔氏大宗会的孔子后裔来到曲阜孔庙,祭祀先贤孔子。他们此行目的是代表韩国八万多孔子后裔探寻族人从中国到韩国的足迹。
元至正九年,承懿公主远嫁高丽忠肃王之子,孔子第五十四世孙孔昭侍从,并留在高丽。由于孔昭才华横溢,得到高丽王朝重用,官至宰相。死后他葬在昌原(今韩国庆尚南道昌原市一带),封号为昌原君。孔昭的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三代出了两个宰相,成为高丽王朝的名门望族。
到了李朝正祖十六年(公元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命本国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为了纪念中兴之祖的恩德,长在哲宗时代的1859年,创立了最初的旧斋室。每年阴历九月的最后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后裔齐聚于此召开大会。到阴历十月初,在墓地举行祭扫。
由于高丽王朝崇扬儒学,孔氏很受优待辈出人才。如今韩国的孔氏已近九万人。
2016年9月,孔子诞辰2567年之际,菲律宾华裔孔氏宗亲团专程到曲阜寻根祭祖。康熙末年,孔子64代孙孔尚治、孔尚池兄弟二人由福建漳州随商船南下到菲律宾,为孔子后裔迁徙菲国之始。历经360余年,繁衍至今已逾2000余人。
"菲律宾孔子后裔系明代初期部分曲阜孔子后裔南下江苏镇江,后人又迁移至福建柘荣。我们这边以前都是很贫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到64代孔尚治,就是以捕鱼为生,他就顺着渔船,一直就到了马尼拉,后来到马尼拉定居了。"
当然,对于儒家学说的发扬传播,起更大作用的是众多的思想家、传道者。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在日本历史上都是圣人。不过要论对日本后期明治维新提供丰富思想准备的,是一个来自浙东运河边的明末遗民朱舜水。
此时的朱舜水还叫朱之瑜(原件藏日本朱舜水行迹图)。朱舜水离开中国大陆是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当时我们中国大陆上所有军事要地都被清军占领了。他看到抗清复明无望,离开了中国大陆到了日本。"他一直到死在日本一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国以国师之位聘请朱之瑜去江户讲学,并行弟子之礼,拜朱之瑜为师,引来许多著名学者慕名求学。朱之瑜痛感明朝败亡的教训,在讲学时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
他的思想对日本"水户学"有很大影响。同时传授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学生们不敢直接称呼朱之瑜的名字,朱之瑜便取了家乡河流名称'舜水'为号。"
"他去了以后,就把儒学传播到了日本,使日本从一个佛教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儒学的国家。他当时带去了三尊孔子像,这三尊孔子像到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
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
这条河便是舜水——浙东运河其中的一段。水乡乌镇文风昌盛。论起影响,当地人的头一香敬的是昭明太子——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这与他太子的身份无干。由于英年早逝,他也没有当上皇帝。人们之所以设坛敬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当年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
萧统对于后世的贡献,是因为他负责选编了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昭明文选》文学总集。"中国自先秦两汉至六朝梁以前,文史哲不分。萧统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章才能称作是'词章'。"正是以此来划分《昭明文选》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第一部选集。后世的文人眼中,这是文学的教科书。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是文学家茅盾怀念故乡的两句诗。也许是昭明太子真的酷爱读书,也许是后人的热心"攀附",运河沿线有多处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
大运河在山东的临清段早已经失去了运输的功能,但文脉的昌盛依然流消绵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武训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里。陪太子读书固有一敬,为穷人气讨办学更令人敬仰。
"娘这是什么字啊?""娘没念过书不识字。""我要修一个义学,一个穷孩子念书都不要花钱的好义学。"
武训决定了他的行气方法与众不同。"我干活受人欺。"他有时是一个快板书表演者,有时是一个江湖杂耍的艺人。农忙时节他帮人做工,机缘巧合他给人做媒。白天四处气讨,晚上纺线绩麻。几年下来足迹所至,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运河沿线,也存下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并借贷生息。
在他行气30年之后,终于在他的家乡——当时的堂邑县柳林镇创办了第一座义学:崇贤义塾。
"盖这个学校的时候,武训就住在那个工地。'来来来我来帮忙来。'下雨也好下雪也好,他都不离那个地方。垒墙用的那个砖,砍了多半截或者半截,他都再拾回去,叫你再用上。白天去要饭,晚上还能在这看工地。"
"盖义学出手大方,但是作为自己,吃着橡子面的窝窝头,下雨阴天就在小窑窝里看工地。真是把一生放在义学里面。"
事实上开办义学也是当地民众、乡绅和学子共同的抱负和努力。他先后创办的三所义塾都获得了当地慈善者的资助,或无偿出让土地。
武训先生59岁去世。在他创办的第三所义塾——临清御史巷义塾里,在一片朗朗的读书声中含笑而眠。
《老残游记》游的是山东段的运河沿线。在东昌府,有这样一段描述:"老残至东昌观书未果,即于客舍壁上愤然题诗: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嬛饱蠹鱼。"
虽是小说,这事儿却是真的。光绪十七年冬(公元1891年),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刘鹗专程赶赴山东东昌府,想借海源阁的藏书一阅,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刘鹗很生气,于是借题壁诗发泄了对海源阁的不满。我们却也从中读到了海源阁的藏书之巨,以及运河一线藏书家和藏书楼的丰富。
诗中的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都是运河沿线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四家藏书中的宋元版本大多都被海源阁主人杨以增(1787-1855)所收纳。"他的官职主要是在江南做官,就收得了南方的藏书,通过漕运运往北方收藏。"它的规模达到了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件藏书。
漕运之盛改变了中国藏书史的格局,为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海源阁只是清末时期四大藏书楼之一。另有的三家是: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的"皕宋楼"、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
中国有绵延千年的藏书历史和数以千计的藏书楼。若要追本溯源,最早的藏书家恐怕应该是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因为他要准备教案教育学生。
秦汉以后,私家藏书与官藏并驾齐驱,成为中华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两大重要渠道。特别是从唐代出现雕版印刷之后,书籍开始普及,私家藏书有了重要物质和技术的支撑。宋元以来渐成风气,明清则达鼎盛。
无怪乎乾隆在为他的《四库全书》建藏书阁时,除了"龙兴之地"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之外,其余五阁均由北京向南沿京杭大运河分布:它们是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扬州天宁寺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音寺文澜阁。
在这些著名的藏书楼之外,我们特别要提及这一家——位于浙东运河右岸绍兴的古越藏书楼。要论藏书之巨、历史之久,它远不及上述著名的藏书楼。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
1900年,赋闲在家的兵部郎中、藏书家徐树兰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此楼,捐献出自己收藏的经史和实用书籍,购买大量的翻译著作、科学农学图书共七万余卷。同时还有当年发行的画报、学报、日报,甚至标本。
古越藏书楼的宗旨是"存古开新"。徐树兰认为:"不读古籍,无从考政治学术之沿革;不得今籍,无从借鉴变通之途径。"
古越藏书楼的诞生被认为是我国旧藏书楼时代的终结和近代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发端的重要分野。由此开端,刘鹗们再也不会被拒之门外。从此往后普罗大众有了获得知识的平等权利。
水脉是文脉,水运是文运。大运河繁盛千年,也是沿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千年。文脉不滞于水脉,文运也不再依托于水运,而发展在于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快速的时间。
当人们追溯运河流域总发展的那一泉源头活水时,孔氏后裔的迁徙和儒家思想的传扬,当得一书。
我们在做创作调研时,发现了一部域外同行拍摄的反应东亚学生求学经历的纪录影片《孔子的后裔》。这里孔子的后裔不是指的血缘宗族,而是说的文化认同。他们的结论是:在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目的上,中国、日本、韩国及其在世界各地的移民,都是孔子的后裔。
"剑戟刀枪,有一道伤,刻在了大地的胸膛;千年过去,有一条河,流淌出繁华景象。"
你是一条血脉,串起华夏的大江;你是一条玉带,拉着北方和南方;你的沃土是粮仓,你的两岸是家乡;你的桨声是皮黄,你的蜿蜒是诗行;你美丽的琼浆,滋养着千百年的梦想。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但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仍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专业术语和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