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良渚》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文明之源

2025-09-15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浙江卫视纪录片《良渚》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这片山林环绕之地依山傍水,和中国江南水乡的风貌没有什么不同。一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一个古代王国,就掩埋于这片山林之下。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良渚。

1936年,25岁的施昕更在他的家乡——今天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一带,一次偶然的发现揭开了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良渚的考古发掘不断给世人以惊喜:
• 1986年至1987年,反山、瑶山两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大型墓葬被相继发现

• 1992年,超巨型建筑基址——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浮出水面

• 2006年至2007年,正式确认发现良渚古城,开启良渚考古的新纪元

• 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的发掘再一次震惊世界

地层学演化序列研究和碳14测年结果证实,该水利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八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的固有认知被一次次刷新,考古发掘的重大突破在这里一步步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北纬30°,地球上一个神奇的地带,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的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都分布在这条神秘的地理线上。这些世界古老文明距今5000年。位于世界东方的良渚文明,正与这些古老文明处在同一纬度线。

距今5300年至4300年,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南部,距杭州市区西北20公里,跨越良渚、瓶窑两镇,是一处人口稠密的山间平原。5000年前,这里是一片河湖遍布的水乡泽国。良渚先民选择在这里规划营建良渚古城,使它成为良渚古国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良渚古城由4个相对独立的遗址片区组成,完整包含了良渚先民建造的:
• 规模宏大的城址

• 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

• 层级复杂的分等级墓地和祭坛

• 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

• 以及与人工遗存具有直接关联的自然山水等历史环境要素

城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自内而外有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重结构。宫殿区位居古城中央,包括莫角山及其南侧的皇坟山、池中寺三处台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莫角山只是良渚地区一个普通的小山丘。1987年104国道计划拓宽,考古工作者在穿越莫角山的路段作了考古发掘。"莫角山原来是人工堆的。那么1987年我们就认识到,到1992年的时候我们在中间发掘又发现了一层沙一层泥这样夯起来的人工大型台基。我们认为它这个地方就是应该反山这些贵族们住的这种宫殿区。"

莫角山台地呈矩形覆斗状,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古城内体量最大的人工台地。相对高度9米的台地顶面上建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座独立的宫殿台基,大面积夯筑而成的沙土广场以及35座房屋基址,是良渚古国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和活动场所。

在莫角山宫殿区东面的钟家港古河道内,发现数根用于莫角山宫殿建造的大型木构件,可以想见当年那些建筑的宏大规模。莫角山宫殿区位于整个古城的正中心,占据了古城十分之一的面积,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也是规模最大的史前宫殿区。

今天站在大莫角山上,古城内外尽收眼底。天目山的余脉大雄山和大遮山为古城提供了南北两道天然的屏障。大莫角山是城内的制高点,总面积有2万平方米,"君临天下"之感扑面而来。这是王者或权贵才能拥有的统治者的视野,体现了王者居中居高的特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故宫的太和殿。太和殿的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但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经能建造这么大的宫殿建筑,曾经何等辉煌。"

莫角山西南的池中寺台地经考古发现有超过10万公斤的炭化稻谷遗存,是良渚古城内大型粮仓的所在,反映出良渚古城的粮食储备和管理能力以及当时城市的人口规模。"池中寺之所以我们说它也是5000年左右,一个当然是考古所也送了相关的标本去各个实验室做了相关的测年。因为这个稻谷的话也是一年生的作物,所以一年生的作物它相对来说测出来的数据是相对比较精确的。"

2006年至2007年,从西城墙葡萄畈遗址发现关键线索——铺石垫底的人工堆筑高台开始,围绕莫角山遗址的四面城墙被逐一确认。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内城被一圈长达6000米的城墙围合,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是雉山和凤山两座自然山体。南北长约1910米,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的古城内城除宫殿区外,还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地等不同功能区块。

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展厅里陈列着一部分城墙剖面实体。这是由台湾道卡斯工作室运用世界先进技术从良渚古城北城墙上整体揭取下来的。它可以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城墙堆筑的质感和土层。这片人工堆筑的土墙经历了5000年岁月,见证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沧桑。它是良渚王国古城的标志。

城墙墙体宽窄不一,截面呈梯形高约5米,底部铺有淤泥和石块,上部是黄土墙体。城墙是良渚古城内城与外城的分界。城墙内外水道纵横、舟楫穿梭,城墙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良渚古城城墙长约6000米,土石方总量120万立方米,万人建设队伍也需要数年才能建成。城墙底部的垫石采自古城南北的山区,通过竹筏运送到城墙修筑现场。墙体铺石面积29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城墙墙体由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堆土总量110万立方米,可以填满440个标准游泳池,可见这工程量的巨大。"所以它一定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的权威在组织这件事管理这件事,并且还有质量监督等等。所以良渚这么看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

经过详细的考古勘探和解剖发掘,城墙上发现9座城门,其中8座为水门。水门是城墙被河道隔开的地方。四通八达的水门将城墙内外纵横交错的古河道串联起来,人员物资通过这里往来于城内城外。

古城南部这条今天被称为良渚港的主要河道,在这片土地上已经静静流淌了5000年。在南城墙中部位置,墙体有一处明显的缺口,这里没有发现垫石和古河道的遗迹,是良渚古城的一处陆地城门。

除南城墙无外城河外,其余三面城墙均有内外城河,形成"夹河筑城"的模式。城内外河道经过水门相接,构成内外水网与水路交通体系。3平方千米的城圈面积在5000年前可谓首屈一指。

良渚遗址有了明确的城。古城的发展是动态的。为了扩大居住用地,应对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在淤塞的河道上和城外的沼泽地继续堆筑黄土,形成新的生活区。在内城的外围,17处人工台地断续链接呈围合之势,卞家山、杨家村构成了面积约351万平方米的半封闭形态,今天称为外城。

古城内外分布着一些分等级墓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5处:
• 代表最高等级的反山、瑶山墓地

• 较高等级的姜家山墓地

• 中等级的文家山墓地

• 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

这些分等级墓地与历年来环太湖地区陆续发现的其它良渚文化分等级墓地一起,构成了良渚社会高低悬殊、层级复杂的阶层分化,为良渚古国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分化方面的证据。

反山墓地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制作最精致、纹饰最精美的一处墓地。反山12号墓位于墓地中央位置,该墓地出土的琮王、玉璧、豪华权杖的玉端饰、成组锥形器、环镯、三叉形器、管珠等玉器显露出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玉琮是良渚文化原创的器型,也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玉琮和玉璧是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的最重要载体,也是当时神权的主要象征物。主要出土于高等级男性墓葬的玉钺则是王权和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

出土的玉琮和玉钺上完整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的纹饰主题,在良渚古城大量发现,也遍布环太湖地区。这种人与兽复合的纹饰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标志着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良渚呢不仅仅是一个中心,有这么一个实体,它和周围还有一个广泛的联系,构成一个更大的一个我称之为区域性的一个国家,或者叫一个地域性的国家。"

良渚先民生活的地方地处浙江省最大的暴雨中心。为防范洪水,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水资源,良渚先民在营建古城的同时还在古城西北方向建造了水利系统。

良渚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高低两级水坝组成。最远的水坝距离古城11公里。谷口高坝发现的6条水坝分东西两组:东组包括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西组包括秋坞、石坞、蜜蜂垄。每组各自封堵一个较高山体中的较大谷口。

鲤鱼山平原低坝发现狮子山、鱼官山、梧桐弄4条堤坝,并通过自然岗地与山前长堤连接成一体。山前长堤长约5公里,是水利系统中最大的单体遗存。这一水利系统影响的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据测算,良渚古城遗址仅建造古城和水利工程的土石方量就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么浩大的工程所需要的社会组织、动员、管理、保障等能力,只有国家的力量才可能胜任。

"在良渚文化发现80周年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个总结发言,叫做'良渚古国文明奇葩'。这是一个国呀。原来我们以为是有一点文明的曙光,后面一看不对了,这么一大套系统,它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它能做成吗?所以它一定是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我们历史上没有记载,是考古发现了,年代确凿。"

"过去我们认为中国的历史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对吧?现在不是了,它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文明的,我个人称之为是一个丛体,就是一个集体,大家都在往文明化上发展。那么改变了传统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历史观。"

良渚文化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影响以玉器为代表,有很多的因素都得以在后世的文明里边得到了传承。

良渚古城被专家们视为"中华第一城"。它所展现的向心式三重结构的城市形态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良渚先民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水城的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特别是城市的大型水资源管理工程,在东亚地区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五千年前,这片土地就是文明高地。高大的宫殿台基、雄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这些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无不佐证了良渚王国是目前中华大地上第一个能够被确证进入国家的文明。

古城遗址的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掷地有声的实证。循着文明的源头,我们一路向前,在兼容并蓄中延绵不断,缔造出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璀璨诗篇。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中医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妙手

    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各国民众的共同追求。中医药已经庇护了中国人的健康数千年之久。而今,这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限于中华大地,它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86个国家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约有八万多个中医诊所,数十万中医从业人员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64纪录片2025-09-07
  • 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 太空新视角

    所有的旅程都源于这个大水塘。河马的轨迹起到了泄水阀的作用。水和营养物质因此得以流入三角洲的深处。通过河马的运动所形成的通道,帮助众多生命得以延续。它们的通行轨迹创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绵延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路网络,将非洲南部的中心沙漠变成了绿洲。

    77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大国农业》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耕海牧鱼

    要想知道一片海域的渔业资源详细情况,需要多年持续的数据积累。像挪威、日本、意大利等捕捞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十几艘甚至几十艘千吨级以上的专业船只,长年进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时间跨度最长的已经近百年,调查范围远至南极。而中国一直缺乏大型的专业调查船只,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

    55纪录片2025-08-19
  • 央视《考古公开课》解说文字稿丨万园之园新探

    雍正继位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他不仅把这座宫苑当成休息的场所,也用作办公的地方。雍正时期圆明园的建设不仅包括皇家的日常生活设施,还包括大量的理政的建筑群。可以说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成为了除紫禁城之外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73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甜美广西》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山谷暖风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平原少。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少污染。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这成为了广西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而其中的山多与天热,更成为得天独厚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原产并非中国的植物在此落地生根

    60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 万山之祖

    欧亚大陆腹心之地,帕米尔高原等待又一个黎明。帕米尔高原横跨中国、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作为"万山之祖",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交汇于此。在这里,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峰就有4座。中国古代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

    72纪录片2025-09-11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49纪录片2025-08-27
  • 纪录片《岭南医道》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少年行

    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抵达了这里。进山时已是暮色四合,一夜星河入梦。贬官广东惠州的苏东坡终于得偿所愿,与心中的老师对话:勇敢坚持自己的理想,乐观对待人生的苦难。这是一座历代文人无比向往的山,让他们在骨感的现实中看到理想的人生微光。谢灵运、韩愈、杨万里、刘禹锡、汤显祖,他们和苏轼一样,不远万里相继登临这座海拔1296米的南粤群山之祖。

    64纪录片2025-09-14
  • 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见青山》文字稿整理

    如今青海湖重现生机,湿地植被增加了,生态功能增强了,盐碱地减少了,沙地裸地减少了。这就是咱们说的"三增三减"。在这个政策的治理下,青海湖的屏障功能重焕生机。

    94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丨第1集:何止青绿

    伊犁,少数民族语言中意思是"光明显达"。为这处位于天山北麓的"光明显达"涂上浓墨重彩的就是历史。古道是历史的"注脚"。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踏过冰川,涉过激流,翻越达坂,将北疆的伊犁和广阔的南疆连在一起。

    102纪录片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