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陶寺》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王者之城

2025-09-14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陶寺 地中之国》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鳞次栉比的建筑,摩肩接踵的人群,汇聚了变化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也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喜怒哀乐。无论是融入还是离开,一座座城市的喧嚣与宁静,总是交织着无数人的梦想和现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座座城市的生长和兴衰,见证了人类文明的继往开来。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四千多年之前,那时的城市会是什么模样?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就是一座四千多年前的王者之城。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出它当初的模样。这座伟大的王者之城在漫长的时光中被湮没和遗忘。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将这座城市重新唤醒。它的名字,叫作陶寺。

1958年,在山西省临汾盆地的陶寺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史前文化遗址。从1978年到1985年,经过科学发掘和清理,人们发现了丰富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

在六座超级大墓中,考古队员清理出土鼍鼓、土鼓、石磬的乐器组合,这代表着礼乐制度的萌芽。等级化的墓葬分布和陶质龙盘的出现,意味着陶寺遗址已经是一个阶级分化的等级社会。

在这之后,对出土扁壶朱砂文字的研究,更将陶寺与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联系起来。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刷新着人们对陶寺遗址的认知。

"当时有非常重大的一些考古发现,获得了让中外都比较震惊的那么一些科研成果。"梁星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1999年,59岁的他从北京来到偏僻的陶寺遗址,担任第三任发掘领队。

站在这片看似荒凉的黄土台塬之上,梁星彭的心中有一个大大的疑问:陶寺遗址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史前文化?它真的会是尧帝生活过的尧都平阳吗?如果是,那么他就需要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找到这座失落的王者之城。

"比如说城墙,有没有城呢?有没有大型的建筑基址?怀着这些问题,我们的学术目的就是,最重要的核心的,就是要寻找这个城墙和大型的建筑基址。"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寻找一座城市的遗迹似乎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历经岁月的沧桑和后期人类活动,留在地面之上的古代城市遗迹往往面目全非、消失殆尽。

对于梁星彭来说,他的首要目标就是寻找到陶寺古城的城墙遗迹。找到了城墙,就能确定城的存在。

最初,梁星彭把目光聚焦在了陶寺遗址的中心区域。考古队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墓葬与居住遗迹,古人类活动的痕迹非常密集。但是他们想找的城墙却毫无踪迹。

城墙在哪里?压力之下考古队员苦苦思索。很快,他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已经发现的区域可能是陶寺先民当年生产生活的活动中心。如果有城墙,那么它应该位于现在探查发掘区域的外围。

考古队决定扩大探查范围,向四周寻找。"我们就考虑,如果要寻找这个城墙的话,不可能在文化堆积很厚的地方、很丰富的地方、居住聚落很密集的地方去找,应该跳出这个圈子,到更边远一些的地方去找。"

当时的陶寺遗址面积已经达到了300万平方米。如此大的寻找范围,考古队却只有几名队员。冯九生就是当时参与寻找城墙的队员之一。那一年,他36岁。

"我的任务就是,每天吃了早饭,我背一个小包,把水背上,把笔记本背上,我自己去跑,我自己掌握,看跑哪儿,就是专门找这些城墙的线索。"

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考古队员的身影就这样穿行在陶寺的田间地头、台塬沟壑之中,如同大海捞针一般。队员和动员起来的村民们耐心地寻找着泥土中的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城墙的线索终于出现了。"我们去北边那地方,我记得也有村民说,你们到那边去看看,那边就是在地面上,有不少这个碎块的夯土,破碎的夯土。"

这是一个迹象。古代的城墙多由黄土夯砸而成。这些不起眼的夯土碎块会是陶寺遗址的城墙吗?

经过初步钻探,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大片夯土基址。它的宽度达到了10米,笔直地朝着一个方向延伸。很快,考古队员发现夯土痕迹被水流冲刷形成的冲沟截断了。

兴奋的队员们下到深沟,又爬上土塬,追着方向一路钻探。在冲沟的对面,夯土痕迹再次出现。在一些痕迹上,人们甚至能看到当年夯砸形成的一个个小窝。

种种迹象表明,这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城墙的地基。仔细观察,这些夯土痕迹或密实或疏松,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一些部位甚至是"夹心"的。

"它是两边,左右两边都是夯打得比较好的夯土,那夯土是一块一块这么垒成的。左边也是这样,右边也是这样。但是两堵墙、两堵夯土之间,这土也相当结实,但这个不是夯打出来的,是踩踏出来的或者是拍打出来的。这样两边加上中心,就结合成一堵城墙了。"

经过大量的钻探取样、分析和观察,考古队员在遗址范围内追寻和确认着夯土痕迹。最终,队员们将它们绘制成图。这些陆陆续续的发现在图纸上形成了一个框的形状。

"这时候我高兴得不得了,这明显就是一个城的规模对吧?虽然西边我们还不太清楚,但是它已经(几道城墙)围成一个圈了,这样应该是城就没有问题了。"

当这些围成框形的夯土痕迹被确认的时候,寻找陶寺古城的艰难工作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的时间。

2001年,考古队确信他们找到了四千多年之前陶寺古城的城墙。这是一个圆角长方形状的城池,被城墙合围的区域面积超过了280万平方米。这是当时人们已知的黄河流域最大的史前城址。

这座古城不光大,它的城墙高度和工程规模也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根据夯土痕迹推算,陶寺的城墙底宽达到了8米左右,高为6米左右。这相当于今天两层至三层普通住宅的高度。

在四千多年前,能够建造一座如此规模的城池,这意味着当时陶寺的先民拥有极其发达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拥有了高高在上的王。

"陶寺大城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在考古学史上,因为是第一次在中原地区发现了夏王朝之前的超大型的城址,这个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把它作为王权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寻找王者之城的过程中,发现古城城墙、确认古城规模,这是第一个阶段性的重大成果。在接下来的探索之路上,考古工作者还将会有哪些震撼人心的发现?

2002年,陶寺遗址考古队第三任领队梁星彭退休了。继任者是何努。作为第四任领队,他的任务是明确陶寺古城的性质,解开古城布局的秘密。

作为当时人们已知的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陶寺城中会不会居住着传说中尧舜级别的统治者?这个问题关系着陶寺文化性质的判断和认定。

何努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要找到古城的核心区域——四千多年前这座城市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宫殿。

"就是这么个大的一个遗址,而且有城存在,很有可能是个都城。既然是个都城,它就应该有宫殿区。所以宫殿区就是我们要去寻找的一个突破的重点。"

在勘探过程中,考古队员在城址内发现了一处夯土痕迹比较密集的区域。通过进一步钻探,队员们大致确定了几个边角,围出的面积将近一万平方米。这是陶寺城内已知夯土基址面积最大的一个,它很有可能就是宫殿。

通过局部发掘,考古队员在这处夯土基址上发现了一处圆坑。圆坑的底部垫着一块石头。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以木质立柱支撑起整座房屋。这个圆坑很有可能就是立柱插进土中形成的柱洞,而坑底的这块石头或许就是柱础石。

根据柱洞的直径,考古工作者推测柱子直径多在30厘米以上。在此之前,人们曾经在殷墟商代宫殿遗址和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柱洞,直径也都是30厘米左右。

如果按照这种现象反推回去,陶寺遗址柱洞的出现是否意味着这里就是宫殿的所在?但是,接下来的发掘却给考古队员浇了一盆冷水。类似的柱洞一共只发现了两个。显而易见,一座宫殿不可能只有这么少的立柱。

难道这里并没有宫殿?队员们扩大了勘探范围,仍然一无所获。

2007年,博士毕业后的高江涛来到陶寺遗址工作。这个年轻人发现,陶寺遗址的东侧是塔儿山,遗址内已经发现的一些建筑遗迹都是沿着塔儿山的走势,呈现出北偏东45度的朝向。

"因为在此之前,比如我们陶寺已经发现陶寺的中期的大城,中期大城的这个城墙的走向大概也就是偏将近45度左右。所以它应该,它本身属于它的建筑,不可能和城墙二者形成歪的,它应该是和它整体是协调一致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江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放弃考古队之前采用的传统正南正北的探查方向,根据已有的两个柱洞斜向布设探方。通俗地说,就是斜着找。

不光斜着找,高江涛还改变了布设探方的规模。他规划出一个长25米宽18米的大探方,比传统的探方面积足足大了十八倍。

结果会如何?所有人都提着一口气儿。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考古队员就在这个大探方里找到了3排共18个柱洞,呈现出明显的柱网结构,围出了多达286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根据柱洞的分布规律,考古队员推测新发现的18个柱洞可能属于一个双开间的大殿。这意味着考古队员终于找到了一座史前大型宫殿建筑的遗存。

从2007年开始,陶寺遗址考古队以这处宫殿遗址为中心,陆续发现了多座具有不同功能的宫殿建筑遗迹现象。把这些发现串联起来,陶寺的宫殿群遗址穿越四千多年的时光,向今天的人们展露出它的面貌。

循着柱洞,考古工作者找到了宫殿。宫殿里面又会是什么样子?历经了四千多年的岁月沧桑,我们能够一窥陶寺宫殿的细节吗?

"这一块就是我们发现的陶寺宫城里头的一块白灰墙皮。我们推测它的来源应该是陶寺宫殿外墙的装饰。这件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几何纹样。做法是在墙的外表先抹一层草拌泥作为叫地仗,在这上面然后再抹白灰面。"

四千多年前,陶寺先民会在没有干透的白灰面上用类似于竹筒的工具压出圆圈,或者用竖直工具压出横平竖直的几何形纹饰。这些都是对宫殿外墙的装饰。

陶寺先民对内墙的装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块残留的内墙墙皮,上面还保留着笔刷的蓝色痕迹。刚出土的时候,因为在多水饱水的环境下,颜色特别鲜艳,白的特别白,蓝的就像蓝黑墨水一样,特别漂亮。"

除了墙面,考古工作者发现陶寺宫殿的地面也经过了特殊处理。"这是一块宫殿地面的残块,看起来就像是今天的瓷砖。这就是宫殿里头的地面。当然这个地面的白灰墙...白灰地面,这个不是白灰墙皮,这是地面。非常结实,你看它多厚,这个快一厘米了。这个掰掰试试看...即使地面变成了残块,仍然非常结实,很难用手掰断。"

这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层层涂抹。"一开光了,拿着抹布蘸着水一擦,天,和地砖很像,非常像,无非是亚光的。"

外墙、内墙和地面,考古发现表明当年的陶寺宫殿建筑不光规模宏大,装饰还十分精美堂皇。

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关于陶寺宫殿更多的秘密、层出不穷的发现带来一次次的惊喜和震撼。

"好,抓紧啊!没问题!"2022年5月25日上午9点,陶寺遗址的考古队员终于到达一口深井的底部。这是这一年他们在宫殿区最新的发现。

"再下再下,我把那个深度给控制住。这儿,13.95米大概,那就是到底了。13.95米就到底了,拉起来吧。好,13.95米,14米。"

是陶寺遗址水井的普遍深度。可是眼下这个水井却有些不同寻常。"从这开始,它是从高处下来,一直内收,收到这以后,它又扩出去了。"

一般来说,水井从上到下接近底部会逐渐缩小。而新发现的这处井底竟然呈现出越往下越大的趋势。

与此同时队员们还发现,通常情况下陶寺水井的底部都会发现陶寺先民用来打水的陶扁壶残片。可是这口水井却没有类似的发现。难道它不是水井?

"应该是凌阴。"凌阴就是古人用来存放冰块的窖穴。《诗经》等古代典籍曾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周礼》中甚至记录了管理凌阴的官员名称——"凌人掌冰"。

"有因为它深,第一个是深,深就是保温,就是为了保温。就这样冬暖夏凉它恒温。冬天一旦把冰放进去,它不会化的。夏天像现在这个时候,它到底下那冰还在,把冰取出来用。所以它会挖得很深。"

数千年前,陶寺先民很可能在冬天将池中结成的冰块搬运到此处。从春天开始一直到秋天,就像考古队员用桶吊土一样,负责冰块的"凌人"会用绳子将冰块吊出,用来给食物和饮料冰镇降温。

柱洞、柱网结构、建筑遗迹、外墙、内墙、地面,还有凌阴。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通过十几年抽丝剥茧般的探索,今天的人们对陶寺遗址宫殿区的认知越来越丰富。

这里存在过一个大规模的宫殿区,区域内坐落着数座不同功能的宫殿和多个附属建筑。它们与上个世纪发现的王级大墓相互对应,印证了陶寺遗址在四千多年之前曾经是一处王权中心。

"它应该是一个强权政治,或者一个强有力的、有组织能力的这样一个政体来组织的一个大型公共建筑。它的存在证明了我们所面临的聚落,它的等级和性质非常重要,应该是一个中心。"

陶寺宫殿区的发现与确认,在明确了陶寺古城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这座史前城市的主人就是陶寺的王。陶寺社会是一个较为发达的王权社会。

在此基础之上,从2012年秋天开始,考古工作者有了新的寻找目标。对照后世宫殿的建筑规划形式,宫殿之外都有一圈宫城围绕。那么陶寺的宫殿之外是不是也有宫城环绕呢?

按照常理来说,寻找陶寺宫城的城墙应该比当年寻找陶寺大城城墙要容易得多。只要围着已经发现的宫殿区域外围按图索骥就行。可是,考古队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就在大家困惑不解的时候,意想不到的转机来临了。"有一天我们队里的非常有经验的一个老技师叫张官狮,张官狮老师,下来就是小解、撒尿,位置就在我站的这个位置。当他完事以后,很自然一抬头,发现很明显一层一层,这上面土怎么一层一层的?"

"当然张老师他就很敏锐,他就赶紧上去,上到上面把我喊了下来。我一看,这应该是花土,大家可以看很硬。"这种具有相当硬度的花土表明这里存在着夯土的遗迹。这会是什么史前建筑留下的痕迹?

"我就赶紧把所有的探工、钻探的探工喊过来,开始往这个方向追这个夯土的部分。结果一追,追出去了一百多米出去了。"

百米长的人工建筑痕迹意味着只有一种可能:这是紧邻宫殿区的一堵墙。考古队员沿着它一路钻探。最终,遗迹现象围成一个四方形,将已经发现的宫殿基址区域彻底包围,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

经过持续发掘和研究,考古工作者最终确认:陶寺古城不仅拥有大城城墙,还拥有环绕宫殿区域的宫城城墙。整座城址由外围的大城和内层的宫城套合组成。

"宫城的修建表明在里边居住的权贵阶层,或者叫王和他们的亲属,要把自己和周围隔绝开来。这个隔绝开来可以有两种可能:一个呢安全,从安全的角度;一个从彰显自己地位的角度。无论哪一个角度,那都是表明王权强化的反映。"

今天,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对陶寺大城和宫城城墙的清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陶寺大城与宫殿的城墙走向接近平行,整座城市的布局和规划显得井然有序。

"这种双城制是我们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一个重要形态和内涵。所以就会把城址和我们的后来的都城形制,它会直接地发生关系。换句话说,就有这种一脉相承的特点了。"

纵观历史,中国后世的都城几乎都采用了与陶寺古城相类似的双城结构:城市拥有一道大城城墙,宫殿区拥有宫城城墙。

在时光的长河里逆流而上,人们会发现这种城市规划布局和相应的制度观念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陶寺就已经肇始蜿蜒。

"陶寺当然是这个时代用黄土垒筑的城里面最大的。它的宫城的出现,甚至外城的出现,都是为了防卫,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这也说明这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社会,很成熟的这样的一个防卫体系。它的重要性在这儿。这表明这是一个分化的社会,高度分化的社会。"

在持续多年的工作中,考古队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仓储区、观象台、手工业区等重要功能性遗迹。从中不难看出四千多年前的陶寺王国所拥有的高度发达的生产水平、组织能力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伴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对陶寺遗址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人们对陶寺遗址的认知一步步变得清晰而丰富。

这里曾经坐落着一座超级城市,城市里居住的是一代又一代拥有强大行政权力的陶寺的王。

更为重要的是,陶寺遗址的发现——无论是鼍鼓、土鼓和石磬的乐器组合,等级化的墓葬分布与陶质龙盘,扁壶上的朱砂文字符号,还是规模宏大的城墙遗址,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它们都鲜明地体现出与夏商时代乃至后世的连续性特征。

这使得陶寺遗址在众多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备受瞩目的焦点。

四千多年之前的清晨,当太阳越过巍峨的塔儿山,它的光芒会照耀在一座被城墙环绕的大城之上。穿过威严的阙楼,进入森严的宫城,巍峨的宫殿出现在眼前。

这是当时黄河流域用夯土做成的最大的城市。这是一座恢宏雄伟的王者之城。

---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49纪录片2025-08-27
  • 纪录片《健康中国》文字稿丨第1集:问道图强

    一年以后,孙中山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后,孙中山以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的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开办医院和诊所。不论在哪里,孙中山每天上午都为平民百姓举办义诊。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孙中山在很短的时间里声誉鹊起

    31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陶寺》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王者之城

    陶寺遗址的发现——无论是鼍鼓、土鼓和石磬的乐器组合,等级化的墓葬分布与陶质龙盘,扁壶上的朱砂文字符号,还是规模宏大的城墙遗址,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它们都鲜明地体现出与夏商时代乃至后世的连续性特征。这使得陶寺遗址在众多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备受瞩目的焦点。

    67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 万山之祖

    欧亚大陆腹心之地,帕米尔高原等待又一个黎明。帕米尔高原横跨中国、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作为"万山之祖",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交汇于此。在这里,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峰就有4座。中国古代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

    72纪录片2025-09-11
  • 纪录片《大国农业》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耕海牧鱼

    要想知道一片海域的渔业资源详细情况,需要多年持续的数据积累。像挪威、日本、意大利等捕捞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十几艘甚至几十艘千吨级以上的专业船只,长年进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时间跨度最长的已经近百年,调查范围远至南极。而中国一直缺乏大型的专业调查船只,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

    55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西拉沐沦》解说词丨第1集:山河相见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大兴安岭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这条中国最北的山脉,北起黑龙江漠河,南至内蒙古赤峰,全长1400多千米,犹如长龙横亘在星球之上。大兴安岭最南端在西拉沐沦河北岸停止延伸,而在长河南岸,燕山山脉的最北缘也停止了向北生长。两大山脉交会带的西侧,是一望无际的浑善达克沙地。

    41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鹰击长空》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飞向东方

    从阿拉木图出发,翻越冰封的天山,飞过古老的黄河,抵达硝烟弥漫的南京上空。在中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些来自苏联的"战鹰"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的蓝天,用热血践行了自己捍卫和平的誓言。而这场跨越乌拉尔山和天山的生死驰援,才刚刚拉开帷幕

    32纪录片2025-09-02
  • 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解说词文字稿:第3集 于无声处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出兵协助收复东北。在此期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最初自发成立的队伍,在非常时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突破了伪满洲国的"钢铁国防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是那一代人默默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有着太多不能宣扬的成功、不能申诉的委屈、不被记得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他们沉默无声,又震如春雷。

    108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潮涌长三角》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科创先锋

    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安徽合肥,长三角占其二。上海还是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长三角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谱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20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

    42纪录片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