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神话传说》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盘古神话

2025-10-28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神话传说》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通过DeepSeek模型处理后的解说词:

想当初宇宙间一片混沌,一无天二无地日月不明,盘古神下凡来开天辟地,有南斗拱北斗露出来星辰。
传说天地出现之前,是一个宛若鸡蛋的混沌,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但其中孕育出了一个生命。因为对环境的不满,这个生命开始对混沌发起攻击。最终,混沌被打碎,天地一分为二。然而,这个生命却因此而耗尽了心血。临终前,他说:“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天地间从此有了世界。
河南济源境内的王屋山、太行山,在当地传说中,那个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生命就出生在这里,后世人称之为盘古。在王屋山东边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叫盘谷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朝官员李愿曾归隐此地,当时在任监察御史韩愈作序送之,盘谷寺也因此而负盛名。
盘古砚因产于盘谷而得名。据考证,盘古砚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东汉,盛产于唐朝。其石质纹理密,温润细腻,坚而不脆,制成的石砚造型生动,雕工精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珍爱与追捧。张书碧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古砚传承人,从事砚刻已有30余年。
盘古砚是以盘谷的地名而有这个名称。说在远古的时候,天地混沌在一起,像一个大鸡蛋,盘古拿着斧子把这个鸡蛋劈开了,清的上升为天,浊的下去为地。说这个鸡蛋壳留存到这个山里了,变成了珍贵的砚石。盘谷寺后的这片山谷就是盘谷,正是盘古砚砚石的产地。
传说盘古出世时踢破的蛋壳埋在了太行山下。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这里修建了盘古寺。后来因为古音同谷,以传,结果传成了盘谷寺。
在悠久的人类文化长河中,古人认为人类的起源进化以及宇宙的形成富有离奇的神秘感。全球各地的人们更是创造了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种种神话。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古埃及神话中讲到世界开始于混沌状态,在北欧神话中提到巨人始祖尤弥尔之死创造万物。《圣经·创世纪》中更是运用了比较直接的描述手法,将宇宙的最初状态描述为“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虽然有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但所描绘出关于创世的神话,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位于湖北随县境内的桐柏山余脉,2015年在随县淮河镇龙泉村方圆近40平方公里的山地区域,陆续发现了大量史前岩画,被专家认为是炎黄时期的文化遗迹。这些岩画多以圆形凹穴为基础,以抽象构图为主,间以方形凹穴和多种沟槽。而其中保存至今的太阳神人面像,则揭示了远古时代就已经创造出了神灵。
在大自然的真实面目笼罩在一片神秘的面纱之中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艰苦拼搏。在不断探索大自然之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凭借自我感受及想象自然物,认为它们同人一样有思想、意志和感情,也各有灵魂存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山川等背后也有着神灵的主宰,万物有神。
当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探寻本氏族的起源。这是原始人类第一次把目光转向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神话的种类和内容,于是盘古便应运而生。
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在距今约5.7亿到2.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并且给这个大陆起名为盘古大陆(Pangaea)。关于史前大陆的描述,是近现代人类在探索远古时期地球环境中的推测。
然而,在距今约1500多年前,南梁人任昉所著的志怪小说《述异记》中提到:“今南海中盘古国人,皆以盘古为姓。”在广州花都区,有一座盘古王山,山上有座盘古王庙,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虽然建庙时间并不久远,但有人推测,这片地区很有可能就是《述异记》中所提到的盘古国所在地。
古代小说中的盘古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其是否真的存在已无从考证。但盘古神话的历史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从古至今,盘古开天两个星,一个阳来一个阴,天师点种葫芦籽……”这是传唱于贵州地区布依族中的盘古山歌,讲述的是盘古开天后的神话故事。此外,在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流传的神话中,也同样有着盘古的身影。
事实上,盘古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灵,在河北、浙江、河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都有着盘古与当地有关的传说。
已知关于盘古神话的古籍记载最早只见于三国时期,出自东吴徐整所撰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徐整在游历四方时,曾来到了现在的河南桐柏地区。在这里,徐整被当地所盛传创世大神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所吸引,并将盘古的传说写进了书中:“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也是有文字记载盘古神话最早的版本。
而在南梁任昉的《述异记》中则提到:“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可见,盘古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传。
桐柏山一带是盘古传说在河南流传最为集中的地区。历经时代的变迁,关于盘古的故事也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发生着变化。
盘古乡、盘古村、盘古山、盘古庙,地处桐柏山脉北麓的河南省泌阳县,作为盘古神话的流传地之一,有着浓厚的盘古文化氛围,也因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
当地流传的盘古神话故事中,盘古不再只是一人,而是兄妹两人。盘古兄妹二人因为心地善良,在神仙的帮助下躲进一头石狮子肚子里,最终躲过了一场灭世灾难。灾难过后,世界上只剩下了盘古兄妹二人。神仙欲撮合兄妹二人成婚来繁衍人类的后代,遭到了盘古兄妹的拒绝。但神仙是奉玉帝之令,让兄妹各拿一扇石磨,分别站在两个山顶,并同时把石磨推下。如果两扇石磨合在一起,二人就必须成婚。结果两扇石磨真的合在一起。这是桐柏地区流传最广的盘古兄妹滚磨成婚的故事。
传说盘古兄妹成婚后,生子生孙繁衍后代,而盘古兄妹也因此被奉为人根之祖,当地人都称他们为“盘古爷”和“盘古奶奶”。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的盘古庙会,是盘古山最热闹的日子。来自十里八乡,甚至海内外的人士都会来到这里寻根拜祖。
盘古山东三公里处的大磨村,之所以叫大磨,正是因为盘古兄妹滚磨成亲的故事中,从两座山头滚落下来的两扇石磨,便是在这里合在了一起。在如今的大磨村中,还保留着半扇古老的石磨,当地百姓都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盘古兄妹滚磨成亲的实物证据。
除石磨外,在盘古山上还有着更多印证传说故事的相关实物。
王信卿,盘古村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古神话项目的传承人。“我当小孩的时候,俺爷一到晚上,都是老年人讲故事。你看,盘古爷留下的可证之物,一个是石老虎,大青石长得像老虎,又看着像狮子,所以有的人也叫石老虎。这个石头叫斧劈石,这是盘古剩他一个人的时候,还在照常生产制造,还在干活。这一天他拿着柴刀去拾柴去了,走到这里,这个石头把他绊倒了,手破了顺手流血。他一恼,拿着那个斧子把石头一砍,砍了两半,所以说以后就叫斧劈石。这是盘古没在天塌地陷之前,这是盘古用的稻场。还有个石墓,在这上边,西边那个包头上,(灾难时)他们姊妹俩下去捞人的时候,乘坐的木筏,现在大家都叫石船。”
盘古山南约15公里处,有一座名为八子山的大山,远远望去,八座山峰依次排列。传说盘古兄妹成婚后,生下八个儿子,分别取名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长大后分别去往八方。这八个儿子死后,盘古将他们的灵魂带回,便化作了这座八子山。而盘古则因为悲伤过度,躺下化为一座大山。“盘古从那哭了儿子,回来走不动了,就坐那,他睡到那后就没醒过来,以后刮旋风就形成了一座山,那就是盘古卧佛。”
河南南阳桐柏县西南的淮渎庙,始建于东汉,历代多次重修。中国古代将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称为“四渎”,在最早的辞书《尔雅》中释义:“江、河、淮、济为四渎。”其中的“淮渎”就源于桐柏山地区。淮渎庙作为淮水之源的见证,同样与盘古传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吹为雷电嘘为风雨,闭目为夜开目为昼,死后骨节为山林,血为淮渎体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这是徐整《五运历年记》中的记载。传说盘古死后,其血化为淮渎,而桐柏地区作为淮渎的起源地,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盘古之乡。
这是一幅宋朝时期为《盘古图》所画的画,中所描绘的盘古是一位高大的神祇,天地人三皇就在其下,一众神灵都以盘古为尊。古人对盘古形象的想象也各有不同。在徐整的《五运历年记》中,则将盘古描述为“龙首蛇身”,这在如今各种盘古画像与塑像中有所体现。
想当初宇宙间一片混沌……桐柏皮影戏,属豫南皮影戏的西路派,始于南宋,清康熙年间发展到顶峰,以其优美的唱腔和通俗的语言,成为流行于豫南地区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皮影唱段多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为主。盘古神话作为桐柏地区主要传说之一,同样也一直在皮影艺人中演绎与传唱。
“盘古歌是我开始学皮影戏的时候,我师父就在唱。我师父是从我们师父的师父所学的,所以究竟从啥时间传下来的,很早了,可能有皮影戏的时候,就有这个盘古歌了。它主要唱的啥内容呢?想当初宇宙间一片混沌,一无天二无地日月不明,盘古神下凡来开天辟地,有南斗拱北斗露出来星辰。有了天有了地无人耕种,盘古山只来了姐弟二人。姐让成亲弟不允,无奈和盘古山滚磨成亲……”
伴随着时代的推进,盘古神话也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口耳相传中发生着变化,衍生出众多相似或截然不同的传说故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盘古文化。
天皇坐罢地皇坐,人皇坐时衣遮身。

如需整理更多节目文字稿,可找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生命的极限》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雨季和旱季

    在非洲的中西部,生活着一个名为沃达贝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牲畜是沃达贝部落最重要的财产,他们在迁移时会带上所有的牲畜。他们偶尔也会去集市上交易货品,但多数时间都会在广袤的平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122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解说词文本丨第6集:天风海雨【下】

    当左宗棠在赴京途中获悉这一用屈辱换取和平的条约,极为震怒。他当即向总理衙门提交一份“时务说帖”,激愤地写道:“迨越为法所据,将来生聚训练,纳税征粮,吾华何能高枕而卧?若各国从而生心,如俄人垂涎朝鲜,英人凯觎西藏,日本并琉球,葡萄牙据澳门,鹰眼四集,圜向吾华,势将狧糠及米何以待之?”

    95纪录片2025-10-25
  •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解说词文字稿丨第6集:山河并流

    怒江位于三条大江的最西边。它的西侧就是山高坡陡的高黎贡山,垂直高差超过4000米。人迹罕至的中缅边境密林中,生活着一种神秘的金丝猴。它们毛色灰黑,行踪飘忽,直到2010年才被中国科学家最终确认——这就是金丝猴的新种:怒江金丝猴。

    104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大河之北2》解说词文本丨第01集:长城

    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中国人倚傍山川地势,以人工增益天工,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修筑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道军事防御工程,在天地间勾画出雄奇峻美的壮怀激烈。长城的总长度几经变化,全部加起来超过了五万千米。雄浑遍险关要隘,它是砖石筑就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意志与力量的图腾。

    123纪录片2025-09-11
  • 文化纪录片:河北卫视《嘿,这就是诗经》解说词文案

    我们如今看到的《诗经》收录了311首作品,包含305首诗与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文本中直接标明作者的有5篇,除了尹吉甫的两篇外,家父、孟子、奚斯各1篇。《毛诗序》《左传》《国语》等古籍里也记载有周公、许穆夫人等人作诗的故事。尹吉甫因与《诗经》渊源深厚,被后世尊为"中华诗祖"。

    56纪录片2025-08-13
  • 纪录片《文脉春秋》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浙江绍兴

    几乎在所有描述中国上古历史的文献典籍中,都不约而同记载了发生在四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大禹治水。《史记》中记载,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归葬于此,并命名为会稽。所谓“会稽”,意为会集人马,稽核考查,这也是现代汉语当中“会计”一词的来源。

    49纪录片2025-10-14
  • 纪录片《我们的故宫》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走进朋友圈的故宫

    1925年10月10号,故宫博物院成立。605年的紫禁城,它实际上是承载着这五千年的文明,从一个帝王的宫殿,变成了人民的博物馆。后来变成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地去加大它的保护力度,不断地去挖掘它的价值,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要结合起来。

    43纪录片2025-10-17
  • 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解说词丨第1集:不负韶华

    五年后,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29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便随父母北上,搬进了清华园,居住在清华园西院东北角上的一个四合院里。杨振宁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八年童年时光。

    97纪录片2025-10-20
  • 纪录片《西拉沐沦》解说词丨第1集:山河相见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大兴安岭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这条中国最北的山脉,北起黑龙江漠河,南至内蒙古赤峰,全长1400多千米,犹如长龙横亘在星球之上。大兴安岭最南端在西拉沐沦河北岸停止延伸,而在长河南岸,燕山山脉的最北缘也停止了向北生长。两大山脉交会带的西侧,是一望无际的浑善达克沙地。

    57纪录片2025-08-19
  • 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见青山》文字稿整理

    如今青海湖重现生机,湿地植被增加了,生态功能增强了,盐碱地减少了,沙地裸地减少了。这就是咱们说的"三增三减"。在这个政策的治理下,青海湖的屏障功能重焕生机。

    112纪录片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