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解说词文本丨第6集:天风海雨【下】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通过DeepSeek R1模型处理后,并修正的解说词:
提示词:这是一份OCR识别的纪录片字幕,请修正错误,具体要求包括:
1. 不改变原文意思。
2. 不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
3. 不删除原文重要信息。
4. 只修正明显的OCR文字错误和乱码。
5. 保持原文语言风格切勿自行修改。
6. 规范标点符号,不分角色,合理分段即可。
《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六集:天风海雨【下】
1884年5月3日,朝廷发布上谕,宣召左宗棠赴京陛见。此时左宗棠已72岁,百病缠身,由于眼疾,左眼已近乎失明。5月15日,他离开江宁北上京师,途中查阅天津电报,他获悉一个重要消息:李鸿章已与法国人签订《中法简明条约》。之所以签订这样一份条约,是由愈演愈烈的中法战事导致的。
1883年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阮氏王朝签订《顺化条约》,随后向越南北部发起进攻,将战火不断向中国边境蔓延。清军被迫还击,但以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惧怕法军实力,主张“放弃越南”,避免与法国“决裂”。
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占有越南全境。
当左宗棠在赴京途中获悉这一用屈辱换取和平的条约,极为震怒。他当即向总理衙门提交一份“时务说帖”,激愤地写道:“迨越为法所据,将来生聚训练,纳税征粮,吾华何能高枕而卧?若各国从而生心,如俄人垂涎朝鲜,英人凯觎西藏,日本并琉球,葡萄牙据澳门,鹰眼四集,圜向吾华,势将狧糠及米何以待之?”
1884年6月13日,左宗棠抵达京师。朝廷命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这是左宗棠第二次入值军机。果如左宗棠所料,一纸条约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法国人的变本加厉。
就在左宗棠抵京两个月后,从福州传来举国震惊的消息:中法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马尾惨败击碎了清政府以妥协退让维持和局的幻想。海战后的第三天,1884年8月26日,清廷发布上谕,正式对法宣战。
东南吃紧、海防吃紧,左宗棠心急如焚。9月4日傍晚,他找到醇亲王奕譞,要求统兵出征。奕譞这样描述两人会见时的情形:“左相向晦来谈,仍是伏波据鞍之志,其志甚坚,其行甚急。”“伏波据鞍之志”,借用的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马援62岁时仍请求出征,光武帝因他年事已高而未允,马援便据鞍顾盼,表示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奕譞用这个典故形容左宗棠老当益壮的气概,以表示对他的敬佩。
9月7日,朝廷接受了左宗棠的请求,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9月14日,左宗棠拖着年迈多病的身躯启程南下,奔赴前线。对他的出征,《申报》这样评论道:“左侯相以闽事吃紧,慷慨请行。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方之古名臣,曾不多让。”
就在左宗棠南下福建的同时,1884年10月1日,法国舰队进犯台湾,在基隆登陆,并封锁了台湾海峡。此时形势可谓台湾忧急、福建忧急。
1884年12月14日,左宗棠抵达福州:基隆失陷、台湾海峡被封。面对这样的局势,72岁高龄的左宗棠义无反顾,迅速投身于抗法保台的战斗。他派遣道员王诗正率三个营的兵力扮作渔民,乘坐渔船从泉州蚶江冒险偷渡。王诗正率军分批渡过台湾海峡后,随即北上抗击法军。
1885年3月31日,法国海军攻占了澎湖。不过与此同时,清军在广西镇南关取得一场大捷,并乘势收复了越南北部重镇谅山。清军在镇南关谅山战役中的胜利,促使慈禧太后决定见好即收,以和谈终结中法战事。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款》,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军则退出基隆、澎湖。中法战争就此落下惟幕,“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战争的结局显示出晚清“弱国外交”的困境,令左宗棠扼腕叹息。
中法战争也暴露出清政府在海防建设以及管理体制上的种种弊端与问题。1885年7月29日,左宗棠向朝廷上呈《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规划了一幅详尽完整的全国海防全局蓝图。在这份奏折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提出了统筹海防全局的建议:左宗棠认为,应该设立海防全政大臣或海部大臣,由其统筹海防全局,并赋予其选将、练兵、筹饷、制造船炮的全权。
左宗棠的奏折上达朝廷两个月后,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将总理衙门中的海防股划出,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由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宜,所有沿海水师悉归其节制调遣。在统一海军指挥权、推进海军近代化建设中,清政府迈出重要一步。
中法战争也凸显出台湾防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促使左宗棠深入思索一个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台湾建省。
早在1874年,督办台湾海防事务大臣沈葆桢就奏请朝廷移福建巡抚驻台。清政府采取了一个折衷方案,让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以兼顾闽台两地。由于巡抚分驻两地往来不便,1877年1月,刑部左侍郎袁保恒又建议朝廷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福建全省事宜归闽浙总督办理。
从中法战争中,左宗棠等一批有识之士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台湾一岛关系海防全局,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防御能力,因此亟需设立行省,以专注岛内事务。于是左宗棠向朝廷上呈《台防紧要请移福建巡抚以资震慑折》,在总结沈葆桢、袁保恒等人建议的基础上,提出闽台分省的主张:“据臣愚见,惟有如袁保恒所请,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湾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
清政府最终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于1885年10月12日发布上谕,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移驻台湾,并委任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与新疆建省相距差不多一年,台湾也宣告建省。而从新疆建省到台湾建省,左宗棠的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他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
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和台湾建省都发生在同一天,也都是左宗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念兹在兹的两桩大事。但遗憾的是,他生前却未能看到这两件大事的最终实现。
左宗棠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的病势日益沉重,咯血、气喘、手足痉挛,甚至一度昏迷。1885年9月4日,由次子左孝宽笔录,左宗棠口授了一道转奏朝廷的遗折。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至今仍留存着左宗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上奏清廷的遗折。这封寥寥数百字的遗折,倾注了他的遗憾、他的忧切,以及他对于国家的一腔赤忱:
“伏念臣以一介书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屡奉三朝,累承重寄。内参枢密,外总师干,虽马革裹尸,亦复何恨!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之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生平,不能瞑目。”
对中法战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左宗棠仍然愤愤不平,并因壮志未酬而深感遗憾。而国家的现状与未来局势更令他忧心如酲,难以释怀。弥留之际,他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出深挚恳切的忠告与谏言:
“方今西域粗安,东洋思逞,欧洲各国环视眈眈。若不并力补牢,先期求艾,再有衅隙,诚恐积弱愈甚,振奋愈难,虽欲求如今日而不可得。伏乞皇太后皇上于诸臣海军之议,速赐乾断,期于必成。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然居心为万事之本,臣尤伏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论,移不急之费以充军食,养有用之才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写完遗折的第二天,1885年9月5日凌晨,左宗棠在福州皇华馆行营溘然长逝,享年73岁。
左宗棠的去世,让整座福州城陷入一片哀伤之中。当时全城百姓一闻宫保噩耗,无不扼腕,皆谓“朝廷失一良将,吾闽亦失一长城”。
获悉讣闻,光绪帝下发谕旨,评价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宏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称赞他“尽心民事,裨益地方”,“扬历中外,恪矢公忠,洵能始终如一”。谕旨特别褒扬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朕御极后,特命督师出关,肃清边圉,底定回疆,厥功尤伟。”
朝廷追赠左宗棠为太子太傅,赐谥“文襄”。1885年10月15日,左宗棠的灵柩自福州启运,护送回湖南。闽浙总督杨昌濬、福州将军古尼音布率文武官员徒步徐行,亲往送丧。福州士民百姓一律闭门罢市,前往送别。灵柩所经沿途,张结素幔,排列香案,纷纷致祭,备极哀荣。
1885年11月1日,左宗棠的灵柩运抵湖南省城长沙。“入城之日,公卿士庶奔走涕泣,迎祭于道者不下千万人。”左宗棠灵柩运回长沙一年多后,1886年12月10日,正式安葬于善化县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之阳,即今日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
左宗棠墓前镌刻着这样一副楹联:“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楹联概括了左宗棠一生的功勋与功业。而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功绩就是收复新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消弭西北战乱、疏通河西走廊官道之后,清王朝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但短暂的国际环境,由此获得了收复新疆的历史机遇。
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此后历经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清王朝国力日衰,逐步沦入被列强瓜分豆剖的境地,已无力收复任何失地与权益。
左宗棠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力排众议,促使清廷作出收复新疆的正确决策。左宗棠亲率西征大军历尽千辛万难,收复被阿古柏集团等外国侵略势力侵占的新疆领土,从而使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固有领土回归中华版图,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新疆的胜利收复,阻断了外部势力经中亚南下的扩张路径,避免了蒙古乃至京畿地区直接受到外敌的威胁,奠定了中国西北国防安全的格局。
新疆的胜利收复,使新疆各族群众摆脱了外来势力的统治压迫,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与国家认同,有力地捍卫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新疆的胜利收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左宗棠“左宗棠“舁榇出关”,誓死卫国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大举入侵,中华民族灾难深重。1943年,时任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的罗家伦为缅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激励同胞抗战斗志,作词一首,后由赵元任谱曲成歌,广为传唱。歌中唱道: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天山融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便是欧亚孔道。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如今左宗棠及其率领的西征将士用浴血奋战而收复的新疆,正在成为“欧亚孔道”,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的前沿与高地。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恢弘愿景,左宗棠的历史功绩在时代的天幕中熠熠生辉,烛照未来。
——完——
Word版下载: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