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生命的极限》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雨季和旱季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生命的极限》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下载地址:幕析图像 - 网页视频硬字幕实时提取工具|一键框选字幕OCR转文字|内嵌字幕导出工具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在自然界中,有酷热难耐的环境,有干旱少雨的区域,也有偏远荒芜、寒意逼人的地方。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或许天差地别,但水却是动物们不可或缺的资源。水决定了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养育后代的方式。干旱和洪水等极端自然现象给生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绝地求生的动物们适应环境,各显其能,直面挑战。
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洋的怀抱之中,当地水资源丰富,岛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天然湖泊。此外在2000多年前,先人们为灌溉农田建水库挖水渠,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水利遗产。每年这里都会经历两个雨季,庞大的雨量会浸透大地;每年这里同样也要度过两个难挨的旱季,水库因此变得必不可少。不知先人们是否预见到,他们的成就不仅能存世千载,还能拯救无数生灵。
近日的降雨已经注满了河流和池塘,眼下的食物很充裕。可是这种状况维持不了多久,随着干旱的加剧,丰茂的水草开始枯萎,曾经的湖泊也变成了沼泽和泥塘。沼泽鳄在水塘里打滚,白头鹳在沼泽鳄之间来回觅食,野水牛也加入了进来。这里的氛围真像看上去那么平静吗?只要水塘里还有足够的鱼类,这些来客就没有必要害怕沼泽鳄。
天空晴朗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食物和水变得日益匮乏。这头经验丰富的雌性亚洲象首领准备带领它的家族寻找新的水源。这片地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了,不过还有一些动物留守于此。这个象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途中它们还会与其它的象群会合。这些亚洲象好像要前往同一个目的地。
这处古代修建的大型水库,如今成为了野生动物们的理想庇护所。在米内瑞亚水库,野生亚洲象群迎来了盛大的集会。每年都会有约300头灰色的庞然大物来到这里,享受清凉充足的水源,尽情进食鲜美的青草。年轻的雄性亚洲象互相嬉戏,也在暗中角力。大自然和人类共同打造了眼前这番美妙的景象。
还有让人遐想的景象就出现在纳米比亚的海岸线上。这里散落着数百艘船体的残骸,人类曾经的杰作被大自然的力量所征服,成为了惊涛骇浪的见证者。海岸线勾勒出了广阔的纳米布沙漠的边界,它是地球上少有的沿海沙漠之一。这里干旱多风,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尽管看上去一片荒芜,这里却是许多动物的家园。然而当背阴处的气温超过30摄氏度时,要在纳米布沙漠里生存并不轻松。
导致船只搁浅的洋流,不过也会为这片沙漠带来水。信风会不时地把沿海的湿润空气送入内陆,雾气就笼罩整片沙漠。在凉爽的清晨,水汽会在植物上凝成露珠,仿佛下过雨一样。长颈鹿优雅地饮着难得的新鲜水滴,以它们的身高,几乎没有其它动物能与之争抢。可是这些珍贵的水分不久就会消散。在沙尘飞扬的纳米布沙漠之中,长颈鹿还必须找到能够维持的其它水源,这是许多动物都要面对的难题。
一些动物发现了位于沙漠中部的一处淡水泉眼。来到这里的动物运气不错,因为这里的泉水会常年流淌。沙鸡一天要飞数十公里才能到达这里,它们将胸部的羽毛浸满水,这样就能将宝贵的水带回去喂给巢中的雏鸟了。可是沙鸡的聚集行为会引来潜伏的猎食者,这处绿洲就是它们的捕猎场。这一次,猛禽的出现只是引发了一阵喧嚣,长颈鹿们则不为所动。
当南非剑羚到来时,泉眼周边已经恢复了平静。它们饮水的次序会有先后之分,强壮的南非剑羚喝饱后才轮得到弱势的动物。不顾身份而贸然挤上前的,总免不了受训。这只饥饿的猛禽锁定了目标,沙鸡稍有疏忽就变成了它的美餐。
纳米布沙漠的另一种动物以极高的警觉性而闻名。当狐獴家族成员们忙于觅食的时候,至少会有一名成员负责警戒。安全、食物和水是生存的必需品。在找不到水的地方,这些沙漠居民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策略。好在甲虫、蝎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富含水分。狐獴乐此不疲地寻找着这类多汁的食物,正如它们能让狐獴得以在广袤的沙漠环境中生存下去一样。这些小小的节肢动物也填饱了狐狸、蛇和胡狼的肚子。
狐獴们从不会放松警惕,因为危险随时都可能降临。一只南非狐靠得太近了,触发警报。狐獴家族成员们早已训练有素,立刻躲了起来。
同样干旱的地域还有墨西哥北部。这里是塔拉乌马拉人的家园,他们在铜峡谷地区已经生活了数百年之久。最初他们种植玉米和豆类,现在塔拉乌马拉人也喂养起了山羊、鸡和绵羊。人畜、农作物都需要水,然而除了雨季之外,这里的水源比较匮乏。最近的河流位于铜峡谷的底部,取水之路崎岖漫长,艰难无比。
旱季时,塔拉乌马拉人每周要下山两次,这是生存的必需。好不容易到达谷底后,村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打水。男人们会在河里捕鱼,女人们会浣洗衣物。他们还会从容地吃一餐饭,再喝足水。回程还要翻越陡峭的铜峡谷,每个人都会尽量多带一些水。尽管生活艰辛,塔拉乌马拉人却不愿放弃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而传统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今天是塔拉乌马拉人的传统节日,玉米啤酒已准备好了。平日里寡言少语的塔拉乌马拉人开始庆祝,载歌载舞。每个人都会心情愉悦地度过这一天。塔拉乌马拉人每年要在这处高地上举办类似的庆祝活动,为族人祈福,同时也是祈求渴盼已久的雨水。
但即便在一些水资源充足的地方,也存在缺水的特例。北美洲湿地丛林中的凤梨科植物找到了独特的应对之术。这类植物附生在高大乔木的树枝上,可以吸收到充足的阳光。可是它们的根系却够不到地面,无法像大多数植物那样汲取水分和营养。为此,许多凤梨科植物在叶片中心区域形成了一个小水洼。这里会积满水,下雨时也能接住落叶,以待其腐败分解,释放出可以滋养植物的养分。一些动物还会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私家泳池。
期待已久的降雨来临了,但也可能会乐极生悲。当强风暴席卷北美地区的时候,有一些植物就只能自生自灭了。这种食虫植物为吸引昆虫设计了专门的陷阱。通常情况下,鹦鹉瓶子草的盖子可以避免过多的雨水流入瓶内。不过倾泻的暴雨会让它们的沼泽栖息地洪水泛滥,这下鹦鹉瓶子草就算有盖子也难逃被淹没的命运。但是泡在水下不等于无法生存,这种食虫植物在水下也有捕食的秘诀。它的盖子卷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里面密布着倒生的纤毛。在水下,蝌蚪会啃食附着在鹦鹉瓶子草身上的水藻。它一旦误入歧途,就可能万劫不复。蝌蚪被一步步引向深处,进入死亡陷阱。
在亚马孙热带雨林里,许多生物也必须设法适应突然出现的过量积水。即便是终年在树冠上生活、极少下树的动物,也必须应对生存挑战。这是三趾树懒,一只三趾树懒妈妈和它的孩子正惬意地享用着伸手可及的茂盛绿叶。三趾树懒的生理结构非常适应树冠上的悠闲生活。如果下到地面,它们反而会显得笨手笨脚。然而随着水位不断地上升,一部分树枝被淹没了,三趾树懒不得不改变自己日常的活动路线。为了吃到鲜嫩的树叶,树懒别无选择,只能下水。它们的水性好得令人惊讶,而且划水动作也丝毫不"懒"。这只身手灵活的三趾树懒妈妈驮着它的孩子安全抵达了目的地,它们马上就能吃到新鲜的树叶了。
在位于巴西境内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当雨季结束时,亚马孙热带雨林里的超高水位便会回落。而因洪水泛滥到处漂泊的动物们必须抓紧返回水中。于是一些鱼展现出了真正的实力,它们借助地面上残存的潮湿树叶,从一个水坑滑入另一个水坑。它们不停地追寻着庇护所,其中一些鱼则把行动力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借助强有力的尾部肌肉把自己弹射出去,与快速变化的环境赛跑。
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尖尾沙鸥不仅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还要用巧妙的建筑设计来确保雏鸟们顺利孵化。在这片水陆交错的盐沼里,所有的动物居民必须面对来自水面和陆地的双重危险。尖尾沙鸥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筑巢。由于整个地区在涨潮时经常会被淹没,所以这里似乎并不是理想的筑巢点。不过好在高高的草丛能够提供遮蔽,让猎食者很难发现尖尾沙鸥的巢。为应对水淹的隐患,尖尾沙鸥在筑巢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它们用草叶为巢编织了收拢的穹顶。当水位上升时,巢中的卵可能会漂浮起来,但穹顶能确保它们不会被冲走。等洪水退去,尖尾沙鸥妈妈就会赶回来孵卵。在盐沼这样极端的生存环境中,成功孵化和惨淡收场之间或许只有一线之隔。不过作为亲鸟,一定会全力抚养后代。
对一些海洋爬行动物来说,出色的时间管理技能非常关键。比如海龟,世界上现存有7种海龟,它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海里度过,而且每年都要进行长途迁徙。它们游走于海洋和陆地两个世界之间。无论是哪种海龟,每只雌性成年海龟都会选择回到自己出生的那片海滩产卵。它们往往不是独自行动,大部分雌性海龟都会在同一时间回到海滩产卵。一旦找到了理想的位置,雌性海龟就会用鳍状肢挖出一个深坑,然后在里面产下几十枚卵。让适于划水的鳍状肢完成这项工作的确非常吃力。海龟妈妈将卵掩埋好,之后就要靠阳光来助力孵化了。辛苦的使命完成,海龟妈妈返回大海,它可能永远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
对于斯里兰卡的海滩来说,海龟只是过客,而高跷渔夫则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每天都会到海滩上来,更确切地说,是海钓。这种海钓技术的历史约有70年了。最初是因为礁石上的垂钓点过于拥挤,渔夫们为了距离鱼更近一些就直接下海了。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海钓为垂钓者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现在依然能看到高跷渔夫们辛勤劳作,最后的一批高跷渔夫们依然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坚持劳作,日复一日。他们的身影代表的是一种顽强生存的精神。
回到海滩上,对海龟宝宝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一夜来临了。同一批海龟宝宝几乎同时孵化出来,海滩上一下子变得热闹了。海龟宝宝通常在夜间出壳,它们会在月光的指引下蹒跚地爬向大海,那里会是它们的新家。夜间孵化对海龟宝宝来说意味着更大的生存概率,因为夜间气温较低,天敌会比白天少得多。海龟宝宝一旦孵化,就要加入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猎食者会在清晨出现,期待捕获更多海龟宝宝作为美味早餐。据科学家们估计,海龟宝宝即便成功游入大海,它们的生存概率也只有千分之一。可是对这些濒危物种来说,每只海龟宝宝都是一个希望。
在非洲的中西部,生活着一个名为沃达贝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牲畜是沃达贝部落最重要的财产,他们在迁移时会带上所有的牲畜。他们偶尔也会去集市上交易货品,但多数时间都会在广袤的平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不过游牧民族的生活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水资源缺乏是当地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旱季。对沃达贝部落来说,养活他们的牲畜至关重要,因此他们需要大量的水。沃达贝部落需要多备些水才能上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找到下一口井。尽管游牧生活并不轻松,但沃达贝部落并不打算定居下来,游牧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在博茨瓦纳的马卡迪卡迪盐沼,斑马就是这片干旱荒漠中的游牧者。数千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巨大的湖泊。在湖泊干涸之后,就留下了这片广阔的盐碱荒漠。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成千上万匹斑马。等到下个雨季来临时,这里会长出充足的青草,而斑马幼崽也会在这里降生。眼下嫩草越来越稀少,斑马群不得不开始迁徙。它们每年都要往返迁徙数千公里,现在的目的地是位于博茨瓦纳西部的博泰蒂河。
在经历了多日的奔波之后,这些斑马终于无需啃食盐碱荒漠的干草了。充足的淡水令它们欣喜不已。不过它们停留不了多久,即便是如此充足的鲜嫩青草也经受不起上万匹饥饿斑马的啃食。何况草木繁茂的河岸也暗藏危险,这一带会有狮子出没,所以并不是斑马理想的驻足地。一旦雨季来临,斑马们就会再次回到盐碱荒漠。旱季里一片荒芜的盐沼因为雨水的光顾重新焕发生机,能让斑马们吃饱喝足。
在马卡迪卡迪盐沼,生命的轮回开始了。新一代的斑马幼崽降生了。再过几个月,雨季结束之后,它们就要经历出生后的第一次大迁徙,和族群一起向西迁徙到博泰蒂河沿岸。
巴西东北部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也存在生命,只不过它们多数时候会隐藏得很好。要想在这里捕猎,必须拥有出色的嗅觉。狐獴能嗅出藏在沙层深处的猎物。
当雨水终于落下时,大自然会呈现出一番奇迹。降雨使得地下水水位上升,地面上出现了积水,波光粼粼的青绿色湖泊便形成了。它带来的是勃勃生机,昆虫甚至鱼类都在这水塘里活跃起来。一些沙丘居民也嗅到了水的气息,它们在天气炎热时喜欢藏身于凉爽的沙层里,现在也钻出来凑热闹了。没有谁能抗拒水的诱惑。
"大家快醒醒吧,去水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抓紧赶路了。"
湖水吸引了众多动物前来,它们终于抵达目的地了。成功赶到的动物们迫不及待地跳入小小湖泊之中。在巴西沙漠深处,这处短暂存在的热带度假村为它们提供了难得的畅游机遇。
——完——
更多文稿见公众号【小小台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