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中华文明地标》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礼出红山

2025-10-10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中华文明地标》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台词:

 

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文档进行整理和修正后的内容,主要修正了明显的错别字、语序和表达不通顺之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核心信息: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绵延生息,用顽强的生命力绘制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明底色。

我们在发掘当中,每一件遗物、每一个房址、每一个墓葬,都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情怀。考古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与古人对话的过程。我们依靠一次次的考古发现,来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灿烂的文明。

远古的智慧像一道道曙光,跃出东方地平线。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三才的同体共融。

殷墟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三星堆就受到中原青铜文明的影响,青铜冶铸技术传入蜀地。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好国家版本馆,保藏好文献典籍,延续中华文脉。

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一路走来。文明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创造、发明、延续,一代代逝去,一代代重生。

从闪耀星空到皓月当空,中华文明最初的面孔逐渐清晰。散落在华夏大地的文明遗址,如满天星斗闪耀在山河之间,成为一座座影响人类历史的文明地标。

让我们走进一个个文明现场,寻访远古的奥秘,触摸历史的脉动,倾听来自大地深处的神秘回声。

一条玉龙惊天下,再回眸竟已缠绕了几千年。它一定采自原始的密林深山,如此晶莹,如此翠绿,细长的双眼,飘逸的龙尾,身形矫健刚劲,仿佛在发出最深沉的嘶鸣。

图腾的诞生,不知经历了多少生死存亡的故事。龙的精魂幻化成形,蜿蜒于万古长空,护佑着一代代东方子孙不屈地跋涉,坚韧地行走,在天地间谦卑地生活创造。

就像先人围着篝火讲故事,在岩壁上刻下美丽的身影和方块字。我们辛勤耕耘,默默创造,因爱成家,团结成国,唱着永不停歇的东方歌谣,成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远永远的龙的传人。

龙生何处?这整个东亚地区崇拜的威严神兽,最初来自哪里?身躯矫健飞扬,或翻云覆雨,或腾云驾雾,这是中国文化最具辨识性的画面。

旷野之上,千百年间,仰望那片亘古不变的天空,上古先民对神秘的天象、星宿,一定产生了超越自我的领悟。也许最初的龙,就从这种浪漫的想象中浮现。

说起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现在我们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的查海遗址。在这处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用石头堆砌的石堆龙,长度近20米。

玉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9000年的黑龙江小南山遗址第二期。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第一次将龙的形象与玉器相结合,产生了最早的龙形玉器。

我们看这件玉龙,通高26厘米,有着修长的鬣鬃,眼睛如梭,嘴巴大张,鼻子扁平,身体卷曲若钩,给人一种飞腾向上的美感,是一件难得的国宝。

创造出玉龙的先人,最初来自一片赤红色的山峦。在晴朗的星空下,噼啪作响的火堆飘散着食物的香气。红山先民为心中的神挑选最漂亮的玉石,打磨成型。

从质朴到华美的陶罐,从石器到美玉的雕琢,种下粮食,翩翩起舞,那是持续千年的文明演进。

6500年前,从辽西三条大河磅礴的水脉中,滋养出红山文化的种子。在三皇五帝时代的史前大陆上,红山人对脚下的土地、头顶的天穹,有着神奇的想象。

回到东北林地,一个普通的清晨,或许我们才能理解那些奇特的文化密码。

“你前一段不是一直在西藏吗?”
“对,最近一直在抢救性地钻取冰川冰芯,通过这些冰芯去恢复古气候。”

从沉积了百万年地球历史的冰川归来,气候研究者温旭开始从人类历史中找寻古气候变化的细致纹理。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成为他重要的一站。

“我们去来古冰川,底下有一个村子,现在他们就面临一个问题:冰川消融特别快,底下的水会淹没他们的农田。”

对于考古学家贾笑冰来说,地层中掩埋的是远古先民的点滴时刻。温旭提供的信息可以让他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图景。

“你要说古人跟天气、自然环境、气候的正相关,比如夜观天象,他们也要认识这个世界。可能不知道具体星座,但通过斗转星移的星空变化,可能会产生与天文相关的想法,慢慢形成知识体系。”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积石冢,被考古学家认定为是一个三层圆环相套的石堆祭坛。石头是刻意挑选的红色玄武岩,一块一块纵向排列成环。这里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地标之一。

三个圆圈,一圈比一圈小,一圈比一圈高,形成三级圆坛。红山人通过天坛与天文联系起来,通过天文得到的时序来规划自己的生产生活。

“其实现在跟以前也一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更多是去适应。一个好的气候环境才能更好地让文明发展。”

未知总是充满挑战。今天的人们依靠现代科学,依然做着和红山先民一样的努力:掌握天的变化、降水、温度、风力、湿度。气候信息如今可以被实时捕捉,而亿万年前的冷暖变迁则需要从两极的冰山、高山的冰层中提取冰芯才能了解。

“我们通过同位素去恢复当时的环境温度。温度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整个气候环境的变化,可能与人类活动、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更替有一些必然的联系。”

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气候条件一直在昼夜不息地波动变化,冰冷干旱与温暖湿润交替出现,周期或几十年,或几个世纪。

对于远古人类来说,一声惊雷无异于天神降怒。他们也尝试用自己的理论和方法,适应天地的风云变幻。

红山文化前后历经近1500年的沧海桑田。他们用一个史无前例的祭祀建筑,将宇宙洪荒凝固在人间。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类要想使文明长久发展,就要处理好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遗存中,对于反映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有着充分的证据。

古人有“所祭必象其类”的基本理念:天是圆的,祭天的天坛也要做成圆的;地是方的,祭地的方坛也要制成方的。这就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思考。

人们把祭天的圜丘放在阳位东方,把祭地的方丘放在阴位西方,形成阴阳和谐的安排。这套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从红山文化时期一直传承到今天,没有中断。

原始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和认知是这套知识体系的起点。立足于地面的棍子和影子,将时间与空间规划出来。一年里太阳在天空中不同位置对应出不同的影子长度,人们因此有了四季更迭、节气变化的概念。祭天的建筑也因此有了全新设计。

东侧祭天的圜丘呈现出三个同心圆的形状,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的精细观测和认知。这三个同心圆表现的是一年当中两个分点(春分、秋分)和两个至点(夏至、冬至)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

夏至太阳从东方最北点升起,在西方最北点落下;冬至从东方最南点升起,在西方最南点落下;春分秋分则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两分两至太阳在天上的运行轨迹表现为三个同心圆。

红山文化的方丘设计为两重正方形。再看明清两代的北京地坛,也是两层方台。这种“三天两地”的形制从5000多年前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没有变化。

北京城南,距离紫禁城3公里,矗立着一座三色琉璃三重檐的建筑,汉白玉栏杆环绕着三层圜丘。这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天坛。与其相对,北京城北则坐落着祭祀地的方泽坛。

这种礼仪性祭祀建筑群的形制源远流长:三层起坛,天圆地方,阴阳调和。也许这是红山文化留给后人的第一份礼物。

“这个地方就是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台基建筑群。红山时期的气候比现在更好,更温暖湿润,雨量更丰沛。经常有水下来会对女神庙和9号台基造成冲击。”

红山人怎么解决?他们在中轴线两侧修了八字形的排水沟。沟并不深也不宽,怕挡不住水,就在沟的外沿、靠近女神庙侧用碎石垒成挡水墙。这恐怕也是红山人应对当时环境气候的策略。

这条排水沟保护的正是与祭坛遥相呼应的女神庙。这座正北方向山梁上的遗址和里面出土的一尊塑像,让牛河梁这个名字享誉世界。

“牛河梁遗址有许多重要发现,比如玉器。但最重要的发现还是女神庙。”

1983年秋天,确认了牛河梁有红山文化遗址,组织考古队开始正式发掘。在比墓地高的山岗上发现了红烧土,不是居住面,而是人的塑像,个体较大,有胳膊、手和乳房。

往东清理揭露,一个庙的轮廓出来了,接近亚字形平面,里面堆满了塑像块、仿木建筑构件、炭化的木柱、被火烧过的墙体、陶器。种种迹象表明女神庙曾遭遇过大火,屋顶坍塌,仅存地基。

11月2日,在试掘中于中室右侧位置剔出一个基本完整的人头像,带表情,微笑欲语。我们称之为“5000年后的历史性会见”。

苏秉琦先生认为这是“海内孤本”,是祖先的形象,用黄土塑造的5000年前的祖先形象,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头像除冠以上部分缺失、耳朵有点残缺、鼻子部分残缺外,其余完好。鼻子旁边碴口能对上。整个人像在写实基础上深化。

中国后来的人体雕像没有发展起来,但在红山时期特别发达。在头像四周散落着大小不等、多种部位的躯体残片,意味着周围是一个多彩多姿、栩栩如生的女神群像。

动物的下颚骨、带纹饰的墙体碎片更让人浮想联翩:这座女神庙当时是何等壮观美丽。

第一次看到女神头像时,用当代审美看它不是最漂亮的,但走近了解后,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泥塑祖先崇拜,填补了这一时期雕塑史上的空白。

在红山文化区域,不但出土了牛河梁的泥塑女神像,还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发现了陶塑孕妇像,在白音长汗遗址发现了石雕孕妇像。

这些人物塑像的出现说明红山先民已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上升到较高级的祖先崇拜,尤其是对女性的崇拜。

红山文化时期,自然灾害、瘟疫以及部落战争会造成人口急剧下降。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凸显,象征氏族部落的繁衍与生息,是生命力与延续力的体现。

这些塑不仅代表了红山文化在艺术上的超凡水平,更重要的是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模拟真人塑造神像,将无形的天地元素化身为有形的祖先崇拜。

也许从这一刻开始,中国文化中“敬天法祖”的思想体系逐渐露出端倪。

“不知道你沉睡了多少年,5000年,6000年,还是更久远。用最柔软的泥土雕塑,用最虔诚的手指涂抹。你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你从寂静的大地深处被唤醒,这是5000年后的历史性会见,闪烁着上古文明的璀璨光辉,仿佛正在回答一个生命的终极之问:我们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副模样?”

时间隐遁,岁月不经。我们有多少故事说给你听。

“鸡骨白这个东西不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抓紧把它放袋里密封,否则会裂碎。”

一个单体最大的玉玦形龙可能是2024年给考古学家的惊喜。

在盛夏烈日下,距离牛河梁遗址300里外的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一个红山文化晚期的石冢被一点点清理出来。

2024年5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启动发掘,出土陶、石、骨、蚌等各种器物200余件,其中玉器100多件,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绝大多数器型。

“老周,阮馆长,领我们去看看中心大墓。”
“好,走。”
“应该把临时保护做起来。如果这种墙体再被雨浸泡,或者寒潮来了,就严重了。”

这个冢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发掘单体最大的积石冢。南侧的坛是沿着积石冢外侧顺延过去的,是一座积石冢与祭祀建筑的合体。

南方北圆的红山文化遗存又一次让人惊叹于红山人对天地的独特情感。

5000年前的夕阳洒下橙黄色余晖,人们用搬来的石块堆砌出心中的敬畏。巨石无声,大地慷慨馈赠。一个古国隐约的身影从一批批积石冢建筑群中慢慢浮现。

“红山文化积石冢最大特点是有中心墓。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直接证据就是社会结构等级化。红山文化很明确:中间有个中心墓,其他墓葬在南边。这种以一个人为中心的最高等级分化,是中国文明起源在社会结构上最直接的反映。”

仰观天地风云,体察四季轮回,何时耕种,何处狩猎。智慧的大祭司无所不知,获得所有人尊敬,也占有更多资源权力。社会等级就此开始分化。

随葬的玉器有了等级区分:谜一样的勾云形、威严的兽面、开创性的凤形和龙形,每一件都散发着难以言说的意蕴。它渐渐脱离日常生活之用,成为供奉天神的最高礼器。

红山文化形成的祭祀礼仪体系,包括玉礼制、玉礼器,对中国文明有什么重要作用?就是“绝地天通”。

帝颛顼时,觉得人人通天、人神沟通会造成很大麻烦,他把与天沟通的权力收归到指定的祭祀集团手里。

之前人人为巫,谁都可以通天,对待神灵以强制和压迫为主。“绝地天通”之后变了,对神灵的态度变成敬告、求助、取悦、讨好——就是献祭。

玉制的饰品、工具仿形的小件装饰品、玉猪龙等玉器,就变成了一种祭祀方式。最初肇始于红山文化,然后向周边扩散,被后世考古学文化继承下来。

2017年,牛河梁遗址重启发掘。领队贾笑冰和郭明尝试以更广视角观察这片山梁上广泛分布的遗址。

在确认了北庙南坛的轴线规划布局后,他们又发现女神庙周围有连为一体的九座人工台基。陆续的发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这一5000多年前文明遗存的认知。

精心营造的建筑群——坛、庙、冢在牛河梁山川上不断讲述着红山文化那一抹惊艳的历史瞬间,隐隐铺就了中华文明的丝丝脉络。

红山时期至少从中期开始,形成了敬天、礼地、法祖的完备信仰体系。根据祭祀对象不同(祭天、祭地、祭祖先),祭祀方式不同;祭祀对象等级不同,祭祀方式和贡品数量也有区别。

红山人的宇宙观、崇拜对象、祭祀礼仪已经形成一个比较丰富完整的体系。

就在红山文化发展到顶峰,正在跨入古国文明的阶段,红山文化的特征却在地层中突然消失了。时间是距今5000年左右。

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或许是人口暴增压垮食物链,还是大祭司对神的过度迷恋?又或许,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剧变让红山先民不得不离开祖辈生活的家园。

“这个文明的消失不是一下子毁灭性打击,而是慢慢迁移。他们为什么要迁移?这样的生活可能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文明和文化发展,所以一定要去找更适合发展的地方。”

考古学证据为温旭提供了冰芯无法讲述的细微文明故事。大地记录的古气候数据则给出了无情的变化规律。地层中叠压着消逝的过往,变幻的天象,逝去的文明,都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关注那片神秘的苍穹。

“对于早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气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诸多因素之一。”

大暖期结束,各地说法不一。气候变化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波动式的。大暖期中有好几次波动,大趋势是向下或结束。

距今4000年时有明显气候变冷,对很多地方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仅是温度,降水的变化、环境的改变、水系的改变,都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变得恶劣,不能生存。这种例子太多了。

“我们要去分析,在整个气候变化过程中,哪里会变得更加适宜生活。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更加熟悉我们所居住地球环境的过程。这些都可以指导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方式。”

在距今5800年到5300年这个阶段,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在一些方面具有引领或领先地位:琢玉技术高超,精神生活丰富,尤其是玉器能够表明等级身份的社会。它是中华文明在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地标。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魏家窝铺遗址一处房址内。面积不大,只有六七平方米,是半地穴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房子几乎都是这么大的。”

一个曾经美丽的家园,林地与草原之间,水草丰美。红山人尊崇天地,将神的形象融入建筑、玉器、生活。天人合一,贯通天地。

古老的智慧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他们尊重祖先教诲,用虔诚祭祀神灵和先祖,用精美玉器随葬。他们第一次将龙的形象与神灵隔空连接。

古老的华夏图腾终于跃出东方地平线,像一个精魂发出惊天动地的嘶鸣。

站在红山之上,眼前是千里沃野。沧海桑田一直在悄然上演。先人的足迹总会在不经意间震撼着我们。那些失落的祭坛、积石冢群像一个个谜语,吸引我们去解开古老的命题。

文明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着:创造、发明、延续,一代代逝去,一代代重生。

从闪耀星空到皓月当空,中华文明最初的面孔逐渐清晰。就像一棵大树,向泥土深处扎根,是为了长得更高,传得更远。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三才的同体共生。

在红山文明形成过程中,它就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体系制度。这种制度是它的核心特征,也是后世礼仪的源头。

如需整理更多节目台词,可找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央视《我的大学》解说词文字稿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电师资力量雄厚,这里大咖云集:国家级教学名师、两院院士,还有各种国家级平台。小小的我,甚至也可以和大国工程、大国重器携手同行。踏入西电这扇大门,未来在通信、网络安全、电子信息等就业领域都缺不了你的身影。

    77纪录片2025-09-29
  • 纪录片《西拉沐沦》解说词丨第1集:山河相见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大兴安岭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这条中国最北的山脉,北起黑龙江漠河,南至内蒙古赤峰,全长1400多千米,犹如长龙横亘在星球之上。大兴安岭最南端在西拉沐沦河北岸停止延伸,而在长河南岸,燕山山脉的最北缘也停止了向北生长。两大山脉交会带的西侧,是一望无际的浑善达克沙地。

    49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四季中国》英文解说词文本丨立秋

    二十四节气中,“立”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立秋是秋季的开端,一般在公历八月七至九日交节。尽管酷暑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但秋日已经悄然而至。《逸周书·时训解》:“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从物候上看,凉风的到来、露珠的凝结和寒蝉的鸣叫,都预示着暑气将消,秋意渐浓。

    94纪录片2025-09-22
  • 纪录片《嫦娥六号》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再出发

    平时无论是满月、凸月、半月还是月牙,不管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都不影响你看不到月亮背面这件事。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相互引力的作用,使得月亮被地球锁定,永远只有正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从地球上就永远看不到了。

    85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珠穆朗玛》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世界第一的海拔高度不但意味着高寒缺氧,还有造成雪盲的灼热阳光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冰川裂缝。200多具登山者的遗骸至今还倒卧在珠峰。即便是有高原精灵之称的牦牛,都有可能会在这条攀登路上丢掉性命。

    79纪录片2025-09-22
  • 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

    46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大敦煌》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再造敦煌

    夜色下的敦煌城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人潮汹涌,恰如当年的繁盛景象。中华大地历经王朝更迭、沧桑变化,今天的敦煌已不再承担历史的重任。沉寂千年之后的它,更像一个传说,以人类曾经共有的璀璨,讲述着悠悠往事,迎接着四面八方、全球各地前来朝拜的客人。

    63纪录片2025-09-06
  • 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天人合一

    秦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塑造之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秦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而秦岭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文明价值和精神品格,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

    54纪录片2025-09-05
  • 纪录片《中华2·刻骨铭心》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天启

    在AI时代来临之际还体现出超越字母文字的多种优势,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字和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一样,依旧年轻。好像我们初识世界时的好奇眼光,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新鲜模样。

    125纪录片2025-08-09
  • 纪录片《鹰击长空》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飞向东方

    从阿拉木图出发,翻越冰封的天山,飞过古老的黄河,抵达硝烟弥漫的南京上空。在中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些来自苏联的"战鹰"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的蓝天,用热血践行了自己捍卫和平的誓言。而这场跨越乌拉尔山和天山的生死驰援,才刚刚拉开帷幕

    33纪录片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