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天人合一

2025-09-05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大秦岭》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中,从来没有哪座山像秦岭那样,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打下了深重的印记。数千年来,这里不仅上演着朝代的兴衰和历史的沧桑,而且孕育和塑造出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纯真的自然山水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在秦岭这里交融合璧。秦岭见证和成就了中华民族高贵丰满灵魂的滋生和成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是污染物和锈蚀物先清一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杨倩正在修补一件青铜器。这工作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有青铜器藏品近八千件。

在以往的陕西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面有着大大小小丰富的花纹,纹饰变化多样,精彩绝伦,使得青铜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

这些青铜器的实际用途很广:食器、酒器、水器、乐器都很常见。但这并不是它们被制作出来的主要目的。它们更重要的用途是礼器,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杨倩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经近三十年。"鼎是青铜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的起源与古代的食物烹煮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代表,成为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

"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这些成语,也都反映了鼎与等级、地位、权势的关联。一部分青铜鼎甚至是以成组的形式出现。

青铜器是如何被赋予礼乐的象征、权力的观念呢?周武王克商以后,统治地域空前扩大,除了商朝原来的区域,又征服了许多新的区域和部族。但当时的国家历经战乱和动荡,社会政治很不稳定。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他多才多艺,智力超群。周武王在灭商兴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总要和周公商量。

"正是因为商王未能治理好天下,才使周人得到天下。如何才能避免像商王那样失去天下呢?"周公可能是在思考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稳固持续的社会政治秩序。

周公仔细分析后认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周公的这一努力和成果被称为"制礼作乐"。

殷商时期,"不问苍生问鬼神",总是通过占卜请示神意决定事务,依靠鬼神的指示来实现统治。人民的诉求和意志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商人这个统治一个是宗教性特别强,宗教神秘性太浓;另外一个就是刑罚制度特别严厉,特别严酷。周人推翻了商的统治以后,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所以在统治制度上构建了一套非常复杂庞大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

周公审时度势,"敬鬼神而远之",强调人的价值,制定出以敬天尊德、保民等为核心内涵的一整套价值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乐之前就是这块儿缺了一块儿,我们给它补全了。你看在这个耳朵这旁边这,鼎的口沿之前是......"杨倩修复的青铜鼎是一套五鼎组合中的一个。与之一起出土的还有另外一种青铜器——簋。它们在墓葬中出土的数量为五鼎四簋。

这是一个标准答案式的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鼎和簋的数量,判断出青铜器的主人是一名周朝的士大夫。

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青铜器主要是一种礼器,是贵族的专利品,是社会政治地位与身份的象征。"青铜器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

在青铜器鼎的使用上,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同时分别配合其他不同数量的青铜礼器。这被称作"列鼎制度"。它以青铜礼器及其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严格区分社会政治的等级、身份和地位。

周公的制礼作乐涵盖了各个领域,它使国家、社会和人们生活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周公制礼作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影响,而且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一个主要根基和主要的发展走向。"

后来被确立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儒家,自觉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礼乐文明。可以说,礼乐文明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支撑起了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不断发展创造,而且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

时至今日,我们还称中国是"礼仪之邦"。

位于秦岭山中的楼观台,约2500年前因为与老子发生联系而名扬四海。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毕恭毕敬地给老子点上一炷香火。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古代思想家,对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老子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的史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管理国家的档案图书、文件资料的官员。从春秋开始就出现了周王室的衰弱,然后各地的诸侯国做大。他(老子)然后就觉得这个天下可能要大乱,然后他就要隐居起来。"

当时周王室在洛阳,他就离开,然后要通过函谷关(函谷关也算属于秦岭的一部分)。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

没有人确切知道尹喜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最终,能够使心怀云游理想的老子一改初衷,在秦岭的山水中停下脚步,开始了《道德经》的写作。

春秋末期,秦岭山中的楼观台注定要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一个地方。伴随着秦岭山中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老子铺开竹简,书写下令后人景仰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觉得老子核心理念就是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都应该效法自然,顺其自然。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讲到宇宙论、社会人生论的这么一个理论体系,在文化史上影响非常大。"

在此之前,老子只是向学生们口授表达过自己的哲学与思想,还从未著书立说。约2500年前,在秦岭山水中诞生的那一行行饱含智慧的文字,注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

在老子讲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法则。

从此,以《道德经》为根本经典的道家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中的智慧宝藏。《道德经》虽然只有大约5000个字,但却是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中的一部不朽的经典。

它不仅催生出了道家这一重要思想流派,而且对中国传统思想、哲学、政治、宗教、科技、文化等广泛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并突破国界,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西汉初期,一位读书人来到秦岭脚下的西汉都城长安。他被当时的皇帝汉景帝立为儒学博士。"博士"是当时的重要官职。这个读书人叫董仲舒。

汉代儒生通常研究五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大部分人会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两部。董仲舒就专门研读《春秋》。不过,当时的董仲舒还没有受到重用。

"汉初刘邦他崇尚的是黄老之教。黄老思想就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这样一种思想,适应于当时刚刚结束了一些战争,由一个旧时代进入新时代,要与民休息,不要大的折腾,让老百姓首先能够安定,物质上能够富裕起来。"

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更是黄老之术的忠实拥护者。儒学博士们的研究不仅得不到重视,而且还有触忌犯讳的风险。

窦太后曾问博士辕固生怎么评价《道德经》这本书。辕固生说《道德经》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勃然大怒,令辕固生徒手去和野猪搏斗。幸而汉景帝给了辕固生一柄利剑,这位博士才免于横死。

此时的董仲舒政治上一无建树,没有用武之地。但他并没有消极避世。董仲舒一边刻苦研读,一边广授生徒,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人才。《史记》说:"董仲舒弟子通经学者以百数。"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时年16岁的刘彻登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这个汉武帝这个人,他是一个年轻有为,而且有点好大喜功这样的一个皇帝。他就不满那种黄老思想来统治。当然这个时候也正好这个社会历史等等的这种变化,有这样一种需求。"

然而,董仲舒此时并没有出现在那位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身边。虽然汉武帝对于儒家很有好感,但当他准备推崇儒术的时候,他的祖母窦太后像一道巨大的阻力摆到了汉武帝的面前。

当时汉武帝只是一个挂名皇帝,朝政大权都在窦太后手中把持。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她的离去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年,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意味着道家执政理念的挥手告别和儒家统治思想的高光接棒。

一年后,董仲舒就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其中最主要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以他提出说,如果是要有多种的百家的思想的话,就互相之间是有这样一个干扰,互相之间有一些抵消。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家纷纷议论,这个效率就不高。所以他说这个时候要有一种思想,以一种思想为宗。他认为是儒家思想。"

董仲舒提出的政策正好符合汉武帝的需求。于是汉武帝就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正式成为此后两千多年间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也成为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大、最深的思想,并进而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很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

隋朝建立前,有一个会让很多人感到陌生的朝代——北周。在秦岭的山道上,几名使者带着一份诏令,要去秦岭的深山中见一个人。诏令的策划者是北周的大将军杨坚。若干年后,他将成为隋帝国的开创者。

诏令的内容是要征召一名隐居在秦岭中的隐士到朝中担任国子博士。这名隐士叫孙思邈。孙思邈的身份除了是一名隐士,还是一名医生。他婉拒了杨坚的征召,"托疾不就"。

孙思邈对身边的人说:"过此50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

在陕西铜川市的药王山,现在的人们为孙思邈修建了壮观的纪念馆。这位传奇人物出生于西魏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自幼多病,但聪明过人,爱好读书。孙思邈最喜欢的著作之一是老子的《道德经》。据说20岁的时候,他就能把《道德经》倒背如流。也就在这一年,孙思邈开始为乡邻们治病。

孙思邈长期隐居在秦岭中,研究道家道教经典,探索服食养生之术,同时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认为:"道在身内而不在身外。一个人只要潜心静性,炼气养形,虽无师父指点,也可达到养炼目的。"

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孙思邈深入太白山、终南山的老林中,寻求药农多方采集,分类总结。后来他所著的医书中八百多种草药,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

被称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奠基者的孙思邈,在太白山脚下度过了48年的漫长时光,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

"孙思邈把唐代以前从上古以来中医的这个治疗、怎么诊病怎么治疗、然后各种药方等等这些,进行了一个集大成。《千金要方》是一种综合性的临床医著。有人说它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这个中医的百科全书,这个地位非常高。"

"精研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辨证施治"不单是孙思邈研究医术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医文化的精髓。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在秦岭中生长的众多珍贵医药,至今依然惠泽众生。

深秋,陕西蓝田水陆庵内,杨秋颖和她的文物修复保护小组正在工作。水陆庵为六朝名刹。隋唐时是著名寺院悟真寺的下院水陆殿。唐代发展成为容僧千人的佛教寺院。明代,秦宣王朱怀埢将这里奉为王府佛堂,将水陆殿改名为水陆庵。

彩色泥质壁塑是水陆庵的精华所在。殿内十三面墙壁上精雕细塑着大量泥质彩绘塑像、壁塑、悬塑,共有大小不等的佛像三千七百多尊,是陕西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彩绘泥塑群,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

"上面是6055的样子......"杨秋颖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水陆庵文保项目负责人。她在这里已经持续工作近十年,对水陆庵壁塑保存现状、风化机理和加固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保护。

水陆庵大殿内的彩色泥塑最为引人注目。相传出自于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亲手。其中以南北墙上的泥塑最为精彩。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演绎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传略故事,十分生动逼真。

这些彩色泥塑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水陆庵中的雕像有一个罕见的现象,就是所有的观音菩萨造型上都留有胡须。其实观音菩萨最初的形象就是男相。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人的偏好,观音菩萨逐渐被塑造成女相。初唐时期观音菩萨像是留有胡须的,而盛唐以来观音菩萨就较多地向女相转变了。

"隋唐佛教的统一是跟中国政治统一连在一起的,也是经过几百年来佛教跟儒教、道教的这个冲突融合以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后它们开始也能走向融合了。这个所以它就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如今,西安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成为游人如织、昼夜灯火璀璨的旅游胜地。公元652年,西天取经的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在唐高宗的支持下修建了大雁塔。玄奘长期担任大慈恩寺的住持。这里也成为他藏经和译经的重要场所。

玄奘曾经嘱托"去世后将其于山静处埋之"。唐高宗根据他的遗愿,将玄奘遗骨安葬在秦岭北麓的白鹿原,后改葬于秦岭北麓的樊川。如今,秦岭北麓樊川中的兴教寺,正是玄奘的长眠之地。玄奘的舍利塔依然矗立于此。目前兴教寺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秦岭及其北麓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化佛教宗派策源创立、发展兴盛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大佛教宗派当中,除了天台宗主要创立在南方之外,剩下的七个宗派都在这一地区。而七大宗派的众多祖庭也汇集在这一地区。这是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是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在这八大宗派中,秦岭及其北麓地区集聚了七大宗派: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和禅宗的众多祖庭。"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透过古人的诗句可以想见,在一千多年前,秦岭山中是怎样一派蔚为壮观的佛意胜境。

莽莽秦岭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融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一生曾多次隐居秦岭。其中在今陕西蓝田县境内的秦岭深处,有一条幽深静谧的山谷,名叫辋川。与历代才子的人生际遇相仿,王维在学业上顺风顺水,在仕途中却命运坎坷。后来他在官场疲倦,便接手了辋川别业。经过一番改造,他在秦岭中住了下来。

辋川别业与江南园林有所不同。它依山而建,依林而居,静谧幽深,和大自然更为亲近。辋川在王维的打造下,形成了辋川二十景。辋川别业的打造也充分证明王维是一名园林高手。虽然王维的原作已经遗失,但是从北宋画家郭忠恕临摹的王维《辋川图》中,依然可以一窥它的风貌。

倾心打造出辋川别业后,王维每日里悠闲自得,过着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王维是将诗与画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诗和画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这个《辋川图》原作已经失传了,但是有五代和宋代人的临摹,而且这个临摹、改绘的作品从五代以来到北宋、南宋、元代、明代、清代,一直到今天,就是把这个秦岭终南山辋川变成了一个文人向王维这样一位南宗山水画的大师致敬的一种方式。"

王维的很多好友都喜欢前来找他游玩。他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众多诗友经常互相吟对,鼓瑟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写下了四十首五言绝句,取名《辋川集》,几乎每首都是经典。"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辋川和秦岭的风光之美,在诗人们的创作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隐居生活中,王维将生活与山水艺术融合在一起,深深吸引着后世士大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有感悟的王维,用一种更加圆通的智慧来把握世界和人生。而秦岭也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吟咏风歌、居住驻足的理想胜地。

"因为秦岭这个山水自然环境非常美,然后历史上又有很多的这个道佛等等这个文化的积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积淀,就很多的历史故事都与这里有关,都与这个秦岭有关。所以这样,这个文人学士爱在这秦岭山里面来住宿游玩。秦岭它对唐代文人除了是他创作的一个源泉以外,也是他生活的一个庇护所。"

秦岭山水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韩愈赴潮州过秦岭时也曾吟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唱。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关于秦岭的诗篇百余首。秦岭见证过李白满腔抱负的豪迈,目送过陆游保国抗金的壮志,感受过岑参边塞豪情之外的隐逸之心。他们的人文韵事、诗文篇章、隽永画作、境界追求,沉淀在秦岭之中,流传千古。

公元1040年的一天,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延州主持西北防务抗击西夏入侵的宋代名臣范仲淹,接到了一封来自县的信。在纷繁的军政事务中,范仲淹认真阅读了这封信。从字里行间,他感受到一位青年才俊炽热报国的赤子之心。

写这封信的人,是秦岭山水之间县的一名21岁的青年士子张载。在写给范仲淹的信中,张载提出了关于边关防御和军事部署的建议和见解,并陈述了自己的抱负,立志要成为范仲淹式的栋梁,在边关建功立业。

范仲淹和张载,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国家柱石,一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后生。范仲淹却很快给张载回信,赞扬了他的报国热情,肯定了他的建议和见解,同时邀请张载到延州军府相见。

"张载当时是21岁,他竟然去就拜谒这个范仲淹。范仲淹这个人还是很礼贤下士,竟然接见了这个张载。"通过与张载的畅谈,范仲淹更加清楚了这个青年才俊的见识和抱负,对张载更加心生敬佩。他勉励张载在儒学上下功夫,这样将来会有更大作为。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精研儒家经典。经过"俯而读,仰而思"的艰苦探索,最终创立起以"性道合一"、"学政不二"为主题的思想体系。"与尧舜孔孟合德乎,数千载之间,有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为开启儒家思想的理学新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载创立的新的思想体系有很多的基本范畴、核心命题被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和发展,构成了理学思潮的基本内核,为儒家思想的理学新时代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性发展。"

张载还在秦岭北麓的关中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并在关中地区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付诸实践,创立了理学思潮中的重要学派——关学。张载不仅受到当时士人学子的关注和赞誉,因名声远播,他还被北宋皇帝从地方召入朝廷为官。

纵观张载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一位大儒所应具有的崇高理想和治世情怀,并将中国士大夫的境界追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言简意赅,气象宏大,对中国仁人志士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追求做了集中表达,历代传颂不衰,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坐标。

秦岭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构成了一个多元交融的文化系统。关中文化、中原文化是它的基本底色,巴蜀、荆楚、西域等众多文化为其增添了缤纷的多彩色调。儒学在这里奠基兴盛,道家道教在这里发源兴起,中国化佛教在这里滋长发展,共同描绘出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卷,彰显出一种成熟文明的悠久、博大、包容和深沉。

秦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塑造之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秦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而秦岭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文明价值和精神品格,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大国农业》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耕海牧鱼

    要想知道一片海域的渔业资源详细情况,需要多年持续的数据积累。像挪威、日本、意大利等捕捞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十几艘甚至几十艘千吨级以上的专业船只,长年进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时间跨度最长的已经近百年,调查范围远至南极。而中国一直缺乏大型的专业调查船只,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

    54纪录片2025-08-19
  • 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解说词文字稿:第3集 于无声处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出兵协助收复东北。在此期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最初自发成立的队伍,在非常时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突破了伪满洲国的"钢铁国防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是那一代人默默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有着太多不能宣扬的成功、不能申诉的委屈、不被记得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他们沉默无声,又震如春雷。

    108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鹰击长空》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飞向东方

    从阿拉木图出发,翻越冰封的天山,飞过古老的黄河,抵达硝烟弥漫的南京上空。在中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些来自苏联的"战鹰"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的蓝天,用热血践行了自己捍卫和平的誓言。而这场跨越乌拉尔山和天山的生死驰援,才刚刚拉开帷幕

    32纪录片2025-09-02
  • 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天人合一

    秦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塑造之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秦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而秦岭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文明价值和精神品格,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

    49纪录片2025-09-05
  • 纪录片《生命的极限》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雨季和旱季

    在非洲的中西部,生活着一个名为沃达贝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牲畜是沃达贝部落最重要的财产,他们在迁移时会带上所有的牲畜。他们偶尔也会去集市上交易货品,但多数时间都会在广袤的平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109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中国》解说词文本丨第一季第7集:南渡

    这是公元307年,西晋末年。司马睿和王导风尘仆仆一路向南。在他们逐渐远离的北方大地上,八个诸侯王争夺王朝控制权的内乱正在进入尾声。历时16年的这场"八王之乱",盘踞北境的匈奴、鲜卑等部族也借机不断侵入。晋朝一直在风雨中飘摇。

    45纪录片2025-09-07
  • 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一集:纵横

    食物链最顶端的霸主——野牦牛,高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狼群展开攻击,受惊扰的牛群快速聚集保护小牛。成年野牛重达五百公斤,拥有10倍以上狼的体魄。初生的小牛成为狼群的攻击对象。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母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它久久不愿离去。

    25纪录片2025-09-07
  • 央视节目《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文字稿

    这里是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蚕丝在这里诞生;2200多年前,蒙恬改良的湖笔,书写了半部中国书画史;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这里写下了世界第一本《茶经》。这里人们诗意地栖居,沃土生金碧水含情。湖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绿色变革,向世界递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76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中医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妙手

    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各国民众的共同追求。中医药已经庇护了中国人的健康数千年之久。而今,这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限于中华大地,它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86个国家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约有八万多个中医诊所,数十万中医从业人员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54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蔡襄》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心系天下

    蔡襄生于1012年,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人,祖辈务农。仙游虽处东南滨海,却是崇文重教之地,历史上“科甲冠八闽”。5岁时,母亲送他到外祖父家与舅舅卢锡同读,在虎岩寺水岩洞习文。岩壁上至今留有凿石架屋的孔洞。

    82纪录片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