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嫦娥六号》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再出发

2025-09-14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嫦娥六号》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2024年1月7日凌晨,在寒冷的北风中,北京航天城却是非常热闹。浩浩荡荡的重卡车队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大门鱼贯而出,车上运送的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嫦娥六号。此刻它以各大部件分解状态,被分别装载于重卡上面的探测器专用运输箱中。

虽然车外是天寒地冻,但箱内却是恒温恒湿。每个运输箱都有独立的供电和空调系统。运输箱要奔赴海南岛,两地的温差有30多度。而车队的目的地则是首都机场。

"嫦娥五号成功之后,嫦娥六号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怎么能够在既有的基础上能够再有点提升、有些创新?就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第二个呢就是再出发要在科学上有新的认识,就是使得我们拿回来的月球样品对于月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再出发我们走向国际,搭载一些国际的载荷,使大家共同通过探索得到一些对月球新的认识和新的启迪。"

两天后,海口美兰机场,一架深灰色涂装的飞机从天而降。显然它不是民航客机。这是"胖妞"——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是它送嫦娥六号探测器来到海南。

文昌航天发射场我们并不陌生。三年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先后从这里出发。中国空间站的三大舱段也都是从这里走上岗位。今天嫦娥六号来了,它要在这里开始安装调试。在接下来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完成出征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这一次中国探月的目标是月球背面。我们需要复习一下这个概念:平时无论是满月、凸月、半月还是月牙,不管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都不影响你看不到月亮背面这件事。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相互引力的作用,使得月亮被地球锁定,永远只有正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从地球上就永远看不到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一次,嫦娥六号将再次访问月球背面,到那里挖些土带回地球,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去月球背面挖土还从来没人干过。月球背面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月球背面它跟正面最主要的就是从空间环境上、从地质的我们叫二分性,就是背面和正面你看图片就是不一样的。"

这是你能看到世界上最清晰的月球全球影像,来源于中国探月数据。月球正面亮暗分明,深色区域被称为月海,亮的地方叫月陆。这里是丰富海,2009年嫦娥一号受控着陆在这里。向前走是静海,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地方。再往前是澄海,苏联的月球车2号在这里创下了39公里的月面行驶记录。翻过亚平宁山脉,前方就是雨海,嫦娥三号着陆器在这里坚持工作已经十多年。再向西就是风暴洋,2020年嫦娥五号从这里带走了1731克月壤。

不难看出月海相对平坦,人类至今绝大多数月球着陆探测活动都选在月海进行。横穿风暴洋,眼前就是月球背面了。地势陡然升高,月面变得崎岖不平,大大小小的撞击坑遍布视野,几乎找不到大面积平整的地方。

看看月背的全貌,与正面真的是截然不同。"月球正面的月壳比较薄,背面比较厚。月壳的组成也不一样。月球有玄武岩占据了月球表面17%左右的面积,绝大多数都在正面。月球背面的玄武岩非常少,月球背面主要出现的是我们叫做高地的斜长岩。一个星球它为什么正面和背面两半球怎么差得这么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级科学问题。我们需要获得月球的背面的样品来直接进行研究,这个对研究月球的形成演化那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

月球演化,说白了就是月球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月球的起源有多种假说:

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孪生姐妹"——当初孕育太阳系的气体云中大部分物质形成了太阳,剩余物质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月球是与地球同时形成的。

分离说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早期年轻火热的地球旋转速度比现在要快得多,在旋转过程中把自身一部分物质甩了出去,这些物质最终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捕获说认为早期的月球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自由飞行过程中被地球俘获,成了"压寨夫人",开始了围绕地球奔忙不停的日子。

撞击说则认为地球早期受到一个如火星一样大小的天体撞击,剧烈的撞击产生巨大的热量使地球变成了一颗岩浆翻滚的火球。撞击抛射出亿万吨炽热的残骸,这些飞离的物质受地球引力作用分布在地球周围,它们相互碰撞、逐渐吸积聚集融合,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长,最终诞生了一颗新的星球——月球。

想要弄清楚月球的起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月球上的东西拿回来仔细研究。嫦娥六号就是要实现人类第一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品,然后再带回地球。

肩负重任的嫦娥六号此时已经放置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最大的航天器测试厂房中。着陆器、轨道器、上升器、返回器、支撑舱、对接支架等等,这些大部件的主体结构分区安放。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它们会被重新安装起来。

为了抵御太空中受光面和背阴面300多度的温差,探测器表面要贴附上聚酰亚胺多层隔热薄膜,到时候它就会变得金光灿灿。

轨道器是地月往返交通工具,返回器把样品送回地球,对接支架承担对接和样品转移工作,支撑舱要撑起3吨多重的着上组合体,着陆器负责着陆采集样品,上升器把月壤带离月球。

虽然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探测器是崭新的样子,但其实嫦娥六号是航天器当中的一个"奇葩",因为它打破了一项纪录——航天器存储时间纪录。要知道,嫦娥六号在八年前就已经生产出来了。

"贮存八年到底行不行?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会使一个精密装配过的东西在重力作用下它可能会变形。另外比如说一些有机材料,时间久了它有些组分会挥发,挥发了之后它的性能还能怎么样?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产品拆成最小的单元,一点一点地来分析,得出来到底行不行的结论。比如说着陆的7500N发动机,这个发动机首先都装在探测器里了,用拆成小零件换零件的方式行不行?这个也探讨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还是换了一台新发动机。"

刚才讲了,月球背面我们永远无法直接看到,这也就意味着在月球背面也永远看不到地球。同样,遥控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挖土、从月球背面起飞返回,这些操作指令的无线电波也无法直接从地球发到月球背面。我们不能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失联。

为了能够与登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保持通信联络,2018年5月21日,鹊桥中继星首先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在月球背面上空的轨道上运行。它就像是一面反射镜,为地球与月球背面建立了双向通信联络通道。

嫦娥六号还可以用鹊桥吗?"因为鹊桥当时的设计寿命是5年,按要求只是3年考核寿命。到嫦娥六号任务实施时候,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它的设计寿命。到时候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这里面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嫦娥六号也不好依赖于鹊桥来完成任务。"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间测试厂房里,鹊桥二号中继星正在安装。今天的工作是把中继天线安装到卫星的顶板上,然后再进行调试。

9点40分安装开始。龙门吊将天线吊起,缓缓移动到卫星上方。很快天线放置到位。这是一把金色的大伞。在卫星发射入轨之前,伞面是收拢状态,但今天例外。天线安装好之后要做一次展开测试。

伞顶端银色隔热层内包络的是天线的发射端子。伞面是金属钼丝编织的细网,直径仅15-30微米,大约是头发丝的四分之一。镀金则是为了提高反射性能。伞打开之后直径有4.2米,与2018年发射的鹊桥号中继星天线是一样的。这也是大伞最后一次在地面撑开。

"因为我们伞天线是一个固定安装的天线,它自己是没法去做运动。它是靠着卫星平台的一个姿态指向控制来确保它精准地指向月面的探测器。"

鹊桥二号的安装工作还在继续。两天之后,卫星被放置到厂房的另一侧,太阳翼安装马上开始。鹊桥二号的太阳翼是两折构型。安装之前单侧太阳翼展开,悬吊在金属桁架上。

安装过程并不复杂。安装后要做一系列测试。首先是展开测试。在两折太阳翼的连接轴上有弹簧,就像上发条一样。太阳翼折起的同时弹簧也压紧,当太阳翼解锁的时候弹簧释放,帆板就可以迅速展开了。

机械测试之后是电测。鹊桥二号的功率在1000瓦以上。为了保证太阳翼的发电量能够满足卫星的需求,首先要尽可能保证太阳翼被太阳直射。在太阳翼的根部是一个单轴的转动机构,通过转动可以调整太阳翼对太阳的角度。

那么谁来指挥它的转动呢?是太阳敏感器。它可以帮助在轨道上飞行的卫星时刻找准太阳的方位,从而驱动电机控制太阳翼对日定向。

与此同时,嫦娥六号的安装也在进行中。轨道器是一个直径3.1米的大圆筒。筒的两侧已经安装好太阳翼,筒壁上安装了大大小小很多姿控发动机,一副可以转动的定向天线和几支棒状天线负责通信联系。

在轨道器上方,返回器已经落位。在返回器外边是白色的对接支架,顶端是三对金属对接抱爪。现在它们像拱手抱拳似的抱在一起。"它是外面喷了热控漆,结构上基本都是蜂窝夹层碳纤维这种高强轻质的材料。我们都是在探月轨道器上使用,这样才能降低重量。"

对航天器来说,减重是永恒的话题。轨道器的肚子里边不仅安装有各种设备,主要空间是四个球型燃料罐,每个直径1.1米。在4个球罐中间安装有3000N的主发动机。所有这些重量仅仅1200公斤,而当4个球罐加满燃料后,总重会达到4吨。

"用碳纤维的球壳,在上面挖四个大洞,把这个储箱嵌进去,这样重量又轻,还能承载整个它的重量,而且占用的空间是最小。所以轨道器它现在看着整个高度不高,但里面装的东西是特别多的,里面是非常紧凑的。"

3月5日,鹊桥二号的安装工作全部结束。它已经来到合罩大厅。今天它将被放置到与火箭顶端连接的起飞支架上,并扣上整流罩。

在卫星的一侧面板上,安装着一个折叠的机械臂。机械臂的一端是一个小型碟状天线。"我们还有一个0.6米的可驱动天线。我们在星上也是实时地计算,根据中继星自身的位置和地面数据接收站的位置,实时地计算把这个信息确定下来。在伞天线指向月球的同时,也要保证这个天线能够指向地面站。"

这是对地球传输探测信号的天线。嫦娥六号在月面的探测数据和它携带的各种相机拍摄的图像被鹊桥二号接收后,都是通过这个天线传回地球。

火箭的整流罩高12米,直径4.2米。合罩后卫星将被保护起来,直到飞出大气层。

"每一次当卫星或探测器安装完毕,就意味着在不久之后它将永远离我们而去,去一个遥远陌生的世界。其实也不愿意它离开,最后一次。因为真正能够见到它完整的一个面貌也是最后的机会,因为后面实际上就没法看见它完整的面貌了。"

长征八号遥3运载火箭高50.3米。这是一款两级半火箭。芯一级直径3.35米,装配两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与长征七号一样。三级直径3米,二级直径3米,用的是长三甲的第三级。两个助推器直径2.25米,也与长征七号一样。

这种模块化设计的思路是将几个成熟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款全新的产品,既节省研发时间,又节约成本。

3月20日凌晨,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这是长征八号第三次发射,也是第一次承担探月任务。

"二十秒...天色放亮,但是云层很低...五、四...点火!"

8点31分50秒,火箭钻入云层。发射24分钟后星箭分离,鹊桥二号向深空远去。50秒后太阳翼展开,紧接着金色的大伞撑开了。

"作为鹊桥二号中继星来讲,我理解是起着搭台的作用。我们先把这个台子搭起来,后续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才有一个表演的舞台,才能展现最精彩的演出。"

嫦娥六号的安装工作也接近尾声。在嫦娥六号任务中,搭载了四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国外设备。

在着陆器的正面面板上挂着一个盒子,这是欧空局的月表负离子分析仪。负离子是什么?初中物理课本里面讲:原子核带正电,围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带负电。当原子遇到高能的太阳风时会获得巨大的能量,部分电子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这时原子核就变成了正离子,而游离出来的电子有可能与正常的原子核结合,就成了负离子。

为什么要测量月球表面的负离子呢?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把人送去月球。这项研究会告诉我们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否存在影响人类活动的静电场,离子环境是什么样的。这对保证探测器设备状况、保持每个人的健康都非常重要。

在着陆器另一侧是法国的月球氡气探测仪"黎明号"。初中化学课本里面的知识告诉我们,氡是一种惰性气体,具有放射性。"我们在登陆月球后将有48小时来测量非常微量的这种放射性气体。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因为我们还对分析未来将被带回地球的月壤感兴趣。我们想要比较分析实验室中的样本,并将这种分析与黎明号在月球表面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在着陆器顶板上安装有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在轨道器上搭载了巴基斯坦的立方星。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中国的月球探测任务中搭载国外的科学仪器。在嫦娥四号任务中也搭载了四个国外仪器。中国的月球探测向全世界科学家敞开大门。

"作为一名欧洲科学家,欧洲还没有发展出自己在月球表面部署仪器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国家对登月感兴趣,所以我认为这次任务为不同国家和不同科学家之间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希望如此,最终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将变得更加强大,彼此并肩工作,寻求共同的目标。我们现在在努力取得成功的每一次国际合作都是通往未来的一个环节。"

月球,与人类相伴的浪漫星球。它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科学家眼中,它不仅美丽还是科学的宝藏,有着无尽未知等待人类去探索。

嫦娥六号已经组装完成。不久之后,它将承载着中外科学家的梦想踏上探月之旅。

---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中华史记》解说词丨第7集:战国 大变革时代(下)

    商鞅提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死守旧制。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个世道变则通,现在的秦国一定要变法。"他认为两方面的改革最为重要:"国之所以兴者,皆因农战",就是种地和打仗。

    68纪录片2025-08-19
  • 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一集:纵横

    食物链最顶端的霸主——野牦牛,高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狼群展开攻击,受惊扰的牛群快速聚集保护小牛。成年野牛重达五百公斤,拥有10倍以上狼的体魄。初生的小牛成为狼群的攻击对象。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母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它久久不愿离去。

    29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天宫建造》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杨利伟后来才知道,飞天的那一晚默默关注着他的还有许许多多老一辈科学家们。"回来之后,那些老科学家就拉着手哭,白发苍苍的,说非常遗憾为什么?他说我退休了,我干了几十年,但是我没赶上把你送上去我就退休了。他很遗憾。所以没有他们这种几代人的这种过程,你可能真的没有这种突破零到一。"

    56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丨第1集:何止青绿

    伊犁,少数民族语言中意思是"光明显达"。为这处位于天山北麓的"光明显达"涂上浓墨重彩的就是历史。古道是历史的"注脚"。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踏过冰川,涉过激流,翻越达坂,将北疆的伊犁和广阔的南疆连在一起。

    102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甲午》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开国

    鸦片战争爆发前六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违反大清国对外国人活动区域限制的规定,双方矛盾激化,清军与英舰交火。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与列强的第一次武装冲突。那一年也是一个甲午年(1833)……

    108纪录片2025-08-30
  • 央视节目《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文字稿

    这里是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蚕丝在这里诞生;2200多年前,蒙恬改良的湖笔,书写了半部中国书画史;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这里写下了世界第一本《茶经》。这里人们诗意地栖居,沃土生金碧水含情。湖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绿色变革,向世界递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77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生命的极限》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雨季和旱季

    在非洲的中西部,生活着一个名为沃达贝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牲畜是沃达贝部落最重要的财产,他们在迁移时会带上所有的牲畜。他们偶尔也会去集市上交易货品,但多数时间都会在广袤的平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109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大河之北2》解说词文本丨第01集:长城

    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中国人倚傍山川地势,以人工增益天工,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修筑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道军事防御工程,在天地间勾画出雄奇峻美的壮怀激烈。长城的总长度几经变化,全部加起来超过了五万千米。雄浑遍险关要隘,它是砖石筑就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意志与力量的图腾。

    112纪录片2025-09-11
  • 纪录片《神奇的真菌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19世纪,自然学家们开始着手对生物界进行分类。这就是树状分类法,它由4个主要分支组成。其中两个分支都是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或浮游生物。第三个分支是动物。最后一个分支是植物,包括有花和无花的植物。真菌最初被分到了植物这个分支。

    49纪录片2025-09-02
  • 纪录片《大敦煌》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再造敦煌

    夜色下的敦煌城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人潮汹涌,恰如当年的繁盛景象。中华大地历经王朝更迭、沧桑变化,今天的敦煌已不再承担历史的重任。沉寂千年之后的它,更像一个传说,以人类曾经共有的璀璨,讲述着悠悠往事,迎接着四面八方、全球各地前来朝拜的客人。

    60纪录片202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