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不老人生》解说词丨第1集:郑小瑛

2025-09-15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不老人生》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把我们好的东西和我的同胞们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规律。要讲真言,像荷花一样不染。我的动力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女指挥家。当我们的表演者手上拿到一部好的作品的时候,我想的就是怎么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它,跟他分享。

站到舞台上的指挥家,他的使命是表演传播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和我们的同胞们来分享。有一个电视台栏目叫《大国工匠》,其实指挥就是工匠,大型音乐作品的工匠。

记得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乐队到太行山里去演出。有一天我们带着钢琴,车啊什么都扛上去。山里头有工厂,三线厂,给工人们演出。第二天一早上,一帮子工厂里的大姐们找我。我说你们有什么事儿啊?她说没什么,就要跟您说一句话:"你昨天在那个台上这么一晃啊,那些老爷们儿都得按照你的那个意思做,哎哟看得好解气哦!"

你懂吗?什么叫解气啊?哎哟,我当时心里头好震撼。就是我这么样一个形象,对于我的这些姐妹们,山沟里的姐妹们,能够让她们感觉到好像压抑在心里头很多的东西,突然得到解释,突然得到释放。这件事情我老不能忘记。所以我得好好做好我自己,因为看着我的还有山沟的姐妹们。

我原来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后来调到中央歌剧院。我们复排的第一部外国戏就是《茶花女》。《茶花女》是1956年就开始用中文唱,演了一百多场。我到中央歌剧院以后又演了一百多场,在我们中国是演的场次最多的一部歌剧。

《茶花女》有一个非常凄凉的序曲,非常轻柔的。我呢就没办法开始,因为后面热闹得不得了,大家聊天,我无法开始。我的演奏员苦笑,我心里头挺不是味。我就想了个办法:开演以前在休息室用二十分钟,带一个小砖头录音机(那时候的小砖头录音机),把那个音乐歌剧的主题录进去。我带一个小的大字报,把音乐主题写上,我就在那个休息厅给大家做二十分钟讲座。

"下面请大家欣赏经典歌剧《卡门》的几个选段。这是一个表现吉普赛女孩的悲剧故事,卡门要追求爱的自由。用本国的语言来演唱外国东西,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情。我们用亲切的语言唱出来,大家就容易接受它,容易能够享受到西方经典歌剧的精髓。你们听到的中文《卡门》,是不是你就会觉得更亲切一点,更能懂一点?"

几十年以后,我有一次到杭州演出,杭州大剧院有一对老夫妻要见我。他说:"我们忘不了你站在一个'肥皂盒子'上面来给我们讲《卡门》。那个时候我们两个还是同学,大学生,但现在我们的孙女已经开始学钢琴。"所以这种时候我很感动啊。你就是多付出了一点点,但是它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深入人的心灵。

"注意不要赶,沉着的脚步,沉着的在走。"

音乐普及工作是我看待我的音乐生命里头很重要的一部分。交响乐是个外来的品种,我们想的更多的就是把我们已经学到的这些东西来跟大家分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一个跟外界很隔绝的环境底下学的这么一点洋的东西。我越是感觉到西方经典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我就越有一种想法:我的同胞们也应该有权利享受到。

你知道那个马勒是个19世纪德国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大作曲家、指挥家。他最心爱的小女儿夭折,很痛苦的状况底下读到了李白等人的诗,他就选了一些诗写了一部交响乐。那个就是中为洋用啊!我把那个东西又翻译回中文,用中文版来演唱。去年我在国家大剧院搞了个演出,我就是要宣传我的观点:就是说西洋的声乐的洋文要翻译成中文,让中国人能够懂。

我从1998年(时年70岁)应邀到厦门来创办一个民办的乐团。人们老问我:"郑老师你怎么跑厦门来?你在北京那么火。"我说不是我选择的厦门,是厦门选了我。而我为什么敢来?真是陈嘉庚的精神激励了我。陈嘉庚他深知缺乏教育之不妥,他希望后人要受教育,倾囊办学这个精神激励了我。我心想我应该来,既然他们需要我,我又会,来吧。一个人就应该尽自己之所能,回馈你的祖国和人民。

《卡门》我指挥过一百多场,就用这个谱子,用成这个样子了。爱沙尼亚文、芬兰文、法文、俄文、中文都指挥过。

《土楼回响》这是刘湲的作品,已经演了七十多场了,在国内外12个国家演了七十多场了。这是一个历史最高纪录,中国大型交响乐上演的最高历史纪录。难得的好作品,我们作为一个表演者就要找机会演。音乐不演就是死的。

我们家是永定的,所以那次我借了回家探亲、寻根的机会,我要去看看土楼。我看到那个的时候我非常震撼。那个土楼沟,沿着那个山涧两边,像项链似的成串的土楼。

我父亲是客家人,闽西客家人。父亲考取了清华,庚子赔款的留学。我们家里不说客家话(我母亲四川人),但是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们:我们是客家人。客家是从中原为了逃避战乱南迁,有五次民族大迁徙,逐渐地到了海边,到闽粤赣交界的地方然后再折回去,作为祖地就定居在那里。我们是那样的一个后代。父亲后来也没有回家,临终以前才回去过一次。

你想想,远看是很小,每一个土楼都是多少年修建起来的。团结奋斗要多好的凝聚力才能修好一座土楼!他们讲究崇文重教,要受教育,要好好读书,要勤快耕田。他们在战乱中逃亡,他们还带着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素质。

我找到刘湲,用一部交响乐来表现这个族群,这种精神,了不起的精神。闽粤赣那个地方是非常贫苦的,他要出去只能下海下南洋。一叶扁舟下南洋,九死一生啊!"生死全凭真勇气,血汗造就客家郎。"

三四千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那天演奏,非常安静地听了这首交响乐。这个本身我是知道的,那些人都不是音乐爱好者,他作为客家人的代表一定是在企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来。但是他们被那个音乐打动,掉下眼泪来。

粗犷的锣鼓声表现客家人走到哪里把中原文化带到四面八方。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唐人街,哪里就有耍龙舞狮。这是一个民俗场面的小锣小鼓,充满了喜气洋洋。中间一段悠扬的可以理解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细腻的感情。

我在福建省每一个地区我都去过了。在国内大概有八十多个城市我们去过演这个《土楼回响》。西方不缺我们中国人的这点力量来宣传西方的经典,不缺。他们已经是走在前面,而且有很高的成就了。缺的是我们中国人的作品,缺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声音怎么样也能够进入世界音乐宝库。

"俺有情啊你有心来,不怕山高水又深啊。山高自有人开路啊......"

我把它带到西方去的时候,我要进它最好的音乐厅,我要请它最高的知识层的这些观众来听。我是希望他们了解中国的音乐家们也在努力用西方的方法来表现中国人的感情。

"你有心来俺有情啊,唔怕山高水又深啊。山高自有人开路啊,水深还有造桥人啊......"

他们请我十月去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宁波。我说你们真行啊,对一个九十老太有这样的信任让我去指挥《黄河大合唱》。我说我去。那是需要很大的体力的、魄力的做一个作品。多好,古老的土楼。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

    42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不老人生》解说词丨第1集:郑小瑛

    《茶花女》有一个非常凄凉的序曲,非常轻柔的。我呢就没办法开始,因为后面热闹得不得了,大家聊天,我无法开始。我的演奏员苦笑,我心里头挺不是味。我就想了个办法:开演以前在休息室用二十分钟,带一个小砖头录音机(那时候的小砖头录音机),把那个音乐歌剧的主题录进去。我带一个小的大字报,把音乐主题写上,我就在那个休息厅给大家做二十分钟讲座。

    83纪录片2025-09-15
  • 纪录片解说词:读书的力量丨第01集:文明根脉

    如果将人类的300万年进化历程,压缩成24小时,那么在最后的3分钟里,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才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脱颖而出。而就是在书籍伴随人类的这3分钟里,无论是处于时间纵轴上的古代文明,还是处于空间横轴上的异域文明,终于由各自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

    52纪录片2025-08-03
  • 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 太空新视角

    所有的旅程都源于这个大水塘。河马的轨迹起到了泄水阀的作用。水和营养物质因此得以流入三角洲的深处。通过河马的运动所形成的通道,帮助众多生命得以延续。它们的通行轨迹创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绵延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路网络,将非洲南部的中心沙漠变成了绿洲。

    77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丨第1集:何止青绿

    伊犁,少数民族语言中意思是"光明显达"。为这处位于天山北麓的"光明显达"涂上浓墨重彩的就是历史。古道是历史的"注脚"。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踏过冰川,涉过激流,翻越达坂,将北疆的伊犁和广阔的南疆连在一起。

    106纪录片2025-08-19
  • 央视《考古公开课》解说文字稿丨万园之园新探

    雍正继位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他不仅把这座宫苑当成休息的场所,也用作办公的地方。雍正时期圆明园的建设不仅包括皇家的日常生活设施,还包括大量的理政的建筑群。可以说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成为了除紫禁城之外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73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潮涌长三角》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科创先锋

    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安徽合肥,长三角占其二。上海还是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长三角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谱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20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神奇的真菌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19世纪,自然学家们开始着手对生物界进行分类。这就是树状分类法,它由4个主要分支组成。其中两个分支都是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或浮游生物。第三个分支是动物。最后一个分支是植物,包括有花和无花的植物。真菌最初被分到了植物这个分支。

    49纪录片2025-09-02
  • 纪录片《阳明悟道》解说词丨第1集:山水引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身名门的王阳明被整个家族寄予了厚望。他自幼便显示出天赋异禀。"先生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耳。"这是年仅12岁的王阳明向私塾老师发出的叩问。"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先生,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番惊世骇俗的辩驳,注定王阳明将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33纪录片2025-09-15
  • 纪录片《千帆之下》解说词丨第1集:海路漫漫

    康僧会的祖籍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从小跟随经商的父亲在东南亚生活。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康僧会从交趾来到了当时的连云港。交趾临南中国海,而连云港地处黄海之畔,虽远隔万里却以海相连。高伟判断,康僧会当年应该是通过海路来到连云港的。当时的海路交通已经形成了由多条航线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

    65纪录片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