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BBC纪录片《文明》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创世纪的第二个瞬间

2025-09-01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BBC纪录片《文明》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官网: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

数万年前,我们的一位远古先祖在洞穴的岩壁上勾勒出了自己的掌形。超越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进行创造的冲动,促使人类创建了比自身更伟大、更长久的事物。

纵览全世界,各种物体形象与建筑带给我们震撼,让我们摆脱日常琐事,感受体会作为人的意义,懂得如何生活富足,与周围世界和谐相处,创造文化与社会,建立伟大的文明。

在这个系列里,我们将目睹这些奇迹如何开拓我们的眼界,激发我们思考,带给我们感动。艺术即历史,它记录了帝国兴衰、世界演变,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带给我们新思想、新视界的贸易路线。通过艺术,我们既能创造和谐的理想世界,又能忠实记录身处的世界,甚至得以从现实生活中逃离。尽管人生苦短,艺术却令我们得以一睹那些相对不朽的事物。

艺术可视为文明的基石,是对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博物馆欣赏远古文明的遗迹时,我们总会设想它们会一直陪伴着我们。但有时情况并非如此。

2015年,叙利亚著名的贸易之城巴尔米拉遭到伊斯兰国武装的攻击。全世界都担心它的宝藏会被毁于一旦,就像伊斯兰国武装更早时候在伊拉克古城摩苏尔的所作所为一般。巴尔米拉数世纪以来那些关于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犹太人的遗产,很多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化为断壁残垣。一些珍贵的艺术品在遭遇战火之前就已经被掠走,从而逃过被毁的厄运。这座半身像被瑞士海关扣押后,送往日内瓦的一处博物馆保管。

"我们许多人整天谈论艺术,我怀疑大多数人都没有准备为之献身的决心。"

对哈立德·阿萨德而言,雕塑、廊柱、巴尔米拉的石头不仅仅是古迹,更是展示了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让一座城市成为同胞们的家园。

"我们可以花许多时间争论文明是什么抑或不是什么。但当它的对立面出现时,在种种暴虐残忍、偏执和毁灭欲中,我们立刻就会明白何为文明。从人类残破的肢体,文明的顷刻陨落,我们会真切知晓文明到底为何物。"

如果说人类历史充斥着毁灭的暴怒,它同时也凸显了一种对立的本能,即我们与生俱来的探索、发展与创造的需求。

然而人类的创造力始于何处?几乎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是在非洲。20多万年前,智人正是在非洲开始了第一次进化。

在南非海岸角,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岩洞。一位身处其中的先祖有股强烈的冲动,要对自己的世界加以修饰润色,进行评判。这个鲍鱼壳在2008年被发现时,可能已拥有十万年之久的历史,其中还残存着人造颜料的痕迹。它或许曾被用来制作肖像,抑或身体或面部的装饰。它里面甚至可能盛的是防晒品,因为这些颜料即便今天也有这样的用途。

在这个洞穴里还发现了厚厚一片赭石——一种富含铁的天然矿物质,也是上述颜料中的一种。它上面刻有菱形图案,这些图案至少是七万五千年前刻上去的。这看来似乎只为装饰目的。

其它动物也制造工具,它们也可能有某种形式的语言。我们知道有些动物也拥有极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可艺术呢?我认为艺术可被视为将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惟一方式。

这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吗?没人能断言。不过更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蚀刻符号的出现时期与"认知性革命"初现端倪的时间相吻合。"认知性革命"是智人革命性发展中的大跨越,标志着文化的开端,是我们通往文明之路上的试探性的第一步。

至于接下来的一步,我们很可能要在西班牙北部找到线索。在这里,大约30000年前,赭石上的刻痕演变成了绘画。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原始符号曾大量出现。这些红圆点不是用笔或枝条画出的,而是将颜料含在嘴中,与唾液混合后直接喷到岩石上的。其它晚些时候的符号则显示出绘画的痕迹。

在这里,你会见到这个——仿佛一瞬间,沧海桑田、星移斗转,你便置身于这些人之间,看着他们用手做了这样的举动。这是隔着37000年的光阴在向我们致意。虽然是一份遥远的问候,却令我们与它的创作者们惺惺相惜,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栩栩如生的存在。

像这样印在岩壁上的手印,远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塔哥尼亚地区也都有所发现。在任何有记录的语言出现之前,在与文明和社会相关联的五花八门的事物出现之前,千万年前的人们决定挑选一种颜色、一个地点和一种形状,最终形成一个手印,只为宣称自己来过这里。这就是那个以颜色记录、具有美学价值的宣言,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欣赏。

无论它最初印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这层层叠叠的手印和图画做出判断:一代又一代先祖重返此地。这是一个朝圣与仪式的圣地,艺术萌芽与宗教也在此交融。

我们智人此时逐渐意识到,自己拥有表现与创造的能力。在西班牙北部的另一个洞穴,从阳光地带往里走20分钟,证据便显而易见,而且它跟数万年前刚画上去时一般生动。这是现实世界的翻版,生命的拷贝,贴合洞穴岩壁表面特征的解构。这种技法让人不禁为之目眩,因为要把动物画在这上面,不得不调换它们的顺序。可他们不仅做到了,还神奇地保存了动物的活力。这无疑是体现人类思想极大丰富的伟大奇迹之一。

终于发生的是,认知性革命唤醒了早期人类沉睡的创造力。他们由此创造的形象甚至让包括巴勃罗·毕加索在内的现代艺术家汗颜。他喜欢自称为"现代原始人"。从这些在洞穴中熠熠发光的形象中,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一切关于艺术本能真实创造力的源头。

为了向洞穴艺术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创作了类似形象的画作。他照着洞内的公牛即兴画出了这幅美丽且动感十足的公牛图,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幅细致的临摹。毕加索还创作了另外十幅风格各异的公牛图,从自然主义到古典立体主义,再到不过寥寥数笔的极简抽象主义。这个系列表现了毕加索是多么崇拜洞穴画者的天赋,也表明他认为无论古今、即便间隔数万年,艺术家的手法也不会改变。

或许不止是视觉艺术家的手法如此。在澳大利亚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中,发现了众多人工制品,其中就有乐器,包括各种类型的长笛和其它管乐器,还有牛吼器——它由一根绳子和系在一头的木块构成,被抡着旋转时能发出神秘的声响。

近些年,科学家对这些乐器进行试验,试图理解它们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关于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新信息。
"我在用软件测试洞内空间的音响效果。我们发出了这种正弦波,用以捕捉洞穴里的声响,以探究声音与绘画间的关系。这些红点是最早的绘画,它们是否是低频回声?那就意味着出自充满低重音的相对私密封闭空间。因此最早的绘画似乎出现在一些狭小的侧向区域,也许只能待得下一个人。而后期的绘画似乎出现在相对开阔的地方,那里的声音听上去更宏大。"

你可以把这些空间看作是教堂或寺庙。人们来此度过神圣时刻,这里充满了肖像与仪式,很可能还有音乐。这些怪诞又绵延不绝的声音是我们的先祖于两千代之前在此演奏和倾听的音乐。它向我们诉说了一段由绘画与音响共同演绎的神秘经历。

然而,欧洲的洞穴艺术中却鲜有人物形象,只有极少数是刻在洞穴的岩壁上的。女性形象就更为罕见,仅有的几个则有着夸张的乳房和臀部。

要想了解史前的人像绘画,我们需要前往南非。布须曼人的文化已延续数万年之久,同他们依赖狩猎采集为生的古老传统息息相关。他们的艺术为我们了解创造性冲动和现代人自觉意识的诞生提供了线索。

然而,还是在欧洲,我们的一项发现可能体现了我们对完美的最初理解。它是最早对美的刻意呈现。"布拉桑普伊夫人"被发现于法国西南部的洞穴,它被认为有22000到25000年的历史。这个精雕细琢的女性头像使我们第一次拥有了某种极为重要且令人动容的东西,即对人脸的刻画。

这么一个小东西,盈盈一握,没有极其娴熟的技巧无以成之。其头部由猛犸象牙制成,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燧石。这个小物件很可能原本是冲着光的。面光时,光影对比,我们随即得见它的眼睛、漂亮的鼻子,还有那披落在后颈的迷人长发。

"在我看来,出土于布拉桑普伊的这个物件很是让人感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关于美的理念的熹微晨光。"

文明的缓慢进程首先依赖于现实条件的发展。大约10000年前,在约旦的艾因-加扎尔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等地区,出现了人工种植谷物和灌溉技术。文明始于微末,依赖于实用器物的发明,例如用于烹饪餐食和储藏的陶器。

"文明的摇篮"——我们今天所谓的"文明的摇篮",即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继承了这些技术。在大约7000年前,最早建立起像乌尔和乌鲁克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到了大约5000年前,他们创造了追求美与实用性的艺术。

他们的社会等级分明,有国王、王后、神职人员、书吏。书吏登记的,无外乎是税赋的缴纳信息,但有时也会记载神明和英雄们的故事。动物为神怪形象提供了原型。这里有战士队列、战车和对胜利凯旋场面的刻画。

穿越西奈沙漠,将发现更显赫的财富。强大的埃及遍布着巨大的纪念碑,其规模之宏大令观者肃然起敬。通常用来供奉逝者的黄金艺术,直到今天依然令人敬畏不已。

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人与当时处于艺术全盛期的另一文明开始通商。这个被称作米诺斯的航海文明将成为西方世界的灵感之源。它最早一批定居点位于希腊克里特岛海岸。由于具有防卫意识,两边又有海洋拱卫,它们大都建造得很密集。于是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学会对于任何一种蓬勃发展的文明都至关重要的新技能——睦邻友好。

在他们的街道与集市,复杂的社会形态欣欣向荣。无论人还是艺术都有新角色要扮演,有旧传统要遵循。

米诺斯文明的政治中心于1900至1905年间由具有开拓精神的英国考古学家亚瑟·埃文斯发掘。发掘工作一完工,埃文斯便使用混凝土浇筑部分复原了克诺索斯王宫。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其中所用的艺术元素有泛滥之嫌。然而他用于装饰原址的象征符号与其考古发现相吻合,譬如格里芬这样鹰头狮身的神兽,以及遍布各处的公牛。

也正是在这里,后世的希腊大陆人建造了迷宫,即传说中的牛头人身怪兽弥诺陶洛斯的栖身之处。

在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博物馆,有诸多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和壁画,描绘了早在公元前15世纪盛行的跳牛表演盛况。
"所有这些都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在米诺斯文明中,公牛是克诺索斯统治者政治权力的象征。因此出现许多装饰着跳牛场景的金戒指就绝非偶然。事实上金是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力的象征。因此每样事物都有非常明晰的象征维度。"

米诺斯文明遍布爱琴海沿岸地区。在圣托里尼岛,他们用精美的壁画装饰阿克罗蒂里城,壁画描绘了他们的财富和航海文明。这些图像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也正导致了米诺斯文明的陨落。公元前1627年,圣托里尼岛毁于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阿克罗蒂里被灰和浮石掩埋。据说这一事件激发了亚特兰蒂斯传说的创作灵感。米诺斯文明从此再未恢复。

它的历史揭示了关于文明的重要一课,那就是文明也会染病。有时候一种文明能成为另一文明的萌芽。

2015年,希腊大陆一队美国考古学家的挖掘工作在内斯特宫附近进行。内斯特这位传说中的国王通过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我们所熟知。此地是由我们现在所称的迈锡尼人建造的。希腊语正是通过他们的线性文字B演化而来。他们的成果奠定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基石。

正是这些青铜武装的武士激发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创作灵感,赋予西方世界关于自己的最初形象。奥德修斯和阿伽门农把阿喀琉斯这样经久不衰的英雄形象烙印在欧洲人的脑海里。

今天,考古发掘有助于我们探索神话背后的东西。我们发现青铜时代的武士文化和它催生的传说一般迷人,而它意想不到的根源现在也变得清晰起来。

"好吧这是杰克,打个招呼吧杰克。"
"雪莉,你好。"
"你好雪莉。"

杰克·戴维斯和雪莉·斯多克夫妇在挖掘墓穴,不过并没指望发现多少东西。这里之前已被挖过好几遍。
"现在我们身处墓穴之中来观察这具尸骨。我们对于发现未被劫掠之物并不抱乐观期望,因为希腊的大多数墓穴,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被洗劫过。"

然而在第10天快结束时,他们敲击到了铜器。
"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三枚金戒指,非常迷人。"

这还只是开始。令杰克和雪莉震惊的是,他们发现了1500多件随武士下葬的独立物品,其中有武器和许多迈锡尼精锐武士为战争装备的相关物件,精美的首饰、铜镜、象牙梳以及4枚金戒指,都是显而易见的米诺斯风格。

"它们非常精美。事实上它们的工艺极为出色,同克里特文明中发现的画像风格非常接近。从风格上说,这些戒指的形状都很相似,让人不禁猜想它们是否出自同一位匠人之手。"

"这显示的是一位女神降临到很可能是幽谷之境。她左右两侧各有一只鸟。她手持一柄权杖,权杖顶端有公牛角。这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发现另一枚戒指上有一头完整的公牛。你可以看到它的四蹄腾跃。这真是非常典型的克里特文明特征。"

"第四只戒指最大也最精致复杂的。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幕位于一座岛上的场景。这有个高大的女人,应该是个女神,身边有两名随从,有可能是女性的入会仪式场面。"

"显然它们呈现出了克里特文明的思想、传统、画像,可能还有宗教。我认为这是关于文明演化过程的重要一课——从先行者和同行者那里不断借鉴、转化,汲取灵感与思想。"

这些发现表明,迈锡尼文明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伴随权力与实力的增长,迈锡尼人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并在荷马的诗句中实现了不朽。

在迈锡尼,他们建造宏伟的狮门以及所谓的阿特柔斯金库(它其实是一座墓穴)。然而如果不是通过往来和贸易令米诺斯文明的火炬传承到希腊大陆,就不可能出现上述这一切。

即便是最偏远、最不宜居住之地,我们也能看到文明之火在不同种族间传播。甚至在沙漠中,曾经的游牧民族也创造了一座富庶美丽的商贸城,一个寻欢作乐的温柔乡。

这里是佩特拉古城。在这里,地形主宰一切。然而正是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它蔚为壮观的繁荣。佩特拉古城由纳巴泰人建造。公元前四世纪首次迁至此地时,他们还是放牧骆驼、住帐篷的阿拉伯游牧民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看来,他们在岩石上凿刻出的城池都非比寻常。

然而成就这座伟大之城的并非放牧行为,而是香料贸易!古代世界对香料的需求可谓难以餍足。2000年前,在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和典礼上,乳香与没药是不可或缺之物。这种毫不起眼的片状和颗粒状干燥树脂可以制造出烟雾缭绕的香气。它们成为非洲和波斯间最炙手可热的贸易品。

可问题是产出这种树脂的树木只生长在阿拉伯半岛的特定区域。于是纳巴泰人便得以将自己对当地地形的了解转变为真金白银。因为想要到达市场,运送乳香和没药的商队不得不穿越浩瀚的沙漠。谁能比纳巴泰人更了解那片沙漠的每一里路程、每一片绿洲呢?无人能及。

于是,纳巴泰人便为那些热衷的商人充当指引和向导。很快,他们就垄断了香料贸易,成为"香料之王"。

纳巴泰人的文明之梦得以在此蛮荒之地实现,是因为佩特拉并非全年干燥。随着冬季的来临不止有短暂降雨,还会突发迅猛的洪水。纳巴泰人发展出一套工程,用储水箱、蓄水池集水,再用水渠将其在所需之时运往所需之地。

鼎盛时期的佩特拉可谓花园之城,到处是公园、树林和果园。那里有喷泉、池塘,甚至还有一个装饰精美的巨大泳池,泳池中央的小岛上还建有亭台楼阁。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水同时还供给这座城市三万居民的日常所需。他们大多是来自各地的移民——犹太人、叙利亚人、有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他们都涌向佩特拉来享受波斯人所谓的天堂之境、欢愉之地,可谓人间天国。

佩特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会,汇聚了各式各样的图画、雕塑建筑和人们的雄心壮志。这里有对纳巴泰母神神秘到近乎抽象的表现,还有希腊人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

近期的挖掘工作展示了佩特拉古城城郊豪华别墅的遗迹。它们都装饰着艳丽的壁画,虽已脆弱得无法移动。壁画的主题也是歌颂酒神狄俄尼索斯酒醉神迷的癫狂。细节处理很精细,风格却是出乎意料的现代。

在基督教势力范围波及整个中东地区之时,这里出现了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发现于沙尘掩盖的教堂残迹之中。

这是一条宽阔的行进大道,道路两边的立柱是最精致的希腊风格,只是柱顶饰以象头。今天我们只能想象它们彰显獠牙与长鼻的形象。这一建筑风格只发现于佩特拉古城。

在公元一世纪的鼎盛时期,佩特拉凭借极致的美丽、宏大与壮观,完全可与那些著名古城相提并论。它拥有同罗马一般不朽的建筑和供应生活所需的水渠;有像巴比伦那样葱郁的花园;还跟波斯波利斯一样,有个为众多非特权阶层垂涎的大金库。

然而它并未永续辉煌。公元106年,它被并入罗马帝国。罗马的贸易路线青睐叙利亚北部的一座城市——就是我们已知的巴尔米拉。到公元七世纪穆斯林入侵时,佩特拉已被接二连三的地震变为干旱空旷的废墟。

像佩特拉、希腊、埃及这些早期文明的成就,随着历史变迁不断被效仿。可有时某种文明会被彻底遗忘,惟有通过其艺术,方能对其曾经的信念与价值观进行解读。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就成为了时间机器。

大约3000年前,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三星堆文明横空出世。同世界上许多非比寻常的发现一样,这也是意外所得。就这个例子来说,真是发现了一种失落的文明。没人知道许久以前在中国那个地区存在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其文明程度通过精美的青铜器和其它物件得以展示。

该发现轰动了考古学界,因为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很长时间里都认为他们的文明只有黄河流域这一单一起源。然而,1985年首次出土的这些摄人心魄的青铜器来自距黄河流域800公里之外的地方。

"在古代中国,还没有其它哪些东西像这些面孔和脸谱一样出土于那么偏远的地方。它们都有巨大的眼睛。这一个你还能看到些许黑漆的痕迹。它们被涂成黑色,有霸气的眉毛、菱形的眼睛和极为夸张的耳朵,耳垂上还穿了洞,几乎可以肯定是用于佩戴炫目的耳饰。"

"这些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是某种神谕,不是吗?因为何人何物需要巨目大耳呢?听到一切的,自然是能看到一切的神和仙人。"

这个有着诸神严肃面容的文明同我们今天所知的华夏文明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吗?它后来是被同化还是被征服了呢?

"在1985年大发现之前,没人知道这种雕刻技术,考古记录上也未曾记载。因此这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存在平行发展的文明。除了基本的视觉差异,就铸造技术而言,三星堆和黄河河谷地区的差不多,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看上去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

四川文明的消失是因为被同化、被征服还是被其竞争者消灭,我们尚不得而知。然而通过其艺术,我们和他们的敌人一样,仍会被这些威严神秘雕像的犀利目光所震慑。

在墨西哥雨林里,我们的发现同三星堆文明惊人的相似。在这里,另一种失落的文明也借由其艺术穿越历史云烟,向我们低语。然而在这里,艺术的力量不仅表现为一种文明共同的记忆和身份认同,还使我们得以追寻其崛起和陨落。

这里曾是玛雅古国所在地。这片土地存在诸多先进艺术、建筑、天文学奇观,也经历过几乎从未停歇的战事。玛雅人的城市已有1000多年无人居住。

在1931年,被重新发现的卡拉克穆尔曾是玛雅历史上最强盛的城邦之一,被称为"蛇国"。所有文明最终都对无法实现的目标汲汲以求,那就是征服时间。为此它们致力于更大、更高、更壮观,以为这样就能通往不朽。然而事与愿违,即便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其市集、寺庙、宫殿和坟墓也终归会被废弃。然后,不眠不休、铁面无私的大自然母亲开始接管此地,用沙尘掩埋,以植被覆没。自此文明便会淡出公众视线,彻底消亡。

今天,这里散落着6000多处建筑遗迹。这是一座一度拥有五万人口之众的城邦的石质遗骸。
"如果把这些自然生长的巨大植物清理干净,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市场,或者说是市中心。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巨型石梯、寺庙、墓穴。考虑到没使用力畜和车轮,纯粹靠人力造就了这宏伟的一切,愈发令人惊叹。"

卡拉克穆尔宏伟的市场和高耸的纪念碑彰显了全世界所有城市的共同发现:即创造公共空间与艺术品,借此强化我们共同的自我意识与亲缘联系。通过建造层级分明的建筑,他们清晰地表明统治关系——普罗大众站在广场下方仰视君主,君主则抬头仰望诸神。

"这是一个壮观的所在,类似于你能在罗马或希腊看见的场所。和古代西方世界其它地方一样,这些带有演出平台的巨型金字塔结构实际上是一座城市剧场。"

遗址出土的最有名的浮雕、雕刻和陶瓷品如今保存在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通过艺术,我们得窥玛雅社会如何运作。单从献给君主的艺术品数量上就能掌握一些显而易见的线索。

这是国王尤考姆·图克·卡维尔,他于公元702至731年统治卡拉克穆尔。他名字中的一部分"卡维尔"同时也是玛雅闪电之神的名字。

然而玛雅艺术形象并非都正襟危坐,而是造型表情各异,可谓人类历史上艺术创意大爆发的时代——神秘莫测、色彩丰富,有时甚至滑稽搞笑。这些陶瓷人物、器皿和壁画催生了典籍与记录资料。

出于对形象的极度痴迷,玛雅人发展了一套完备的象形文字。玛雅人可能没发明车轮,但他们有一样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必不可少的东西——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在玛雅城邦随处可见。

"玛雅文明可谓古代文明中最絮叨的。这东西看上去像中世纪动物寓言集。你这有许多动物,有猴子、志得意满的青蛙,中间还有一只杀气腾腾的兔子。其实它们都是构成文本的文字。"

玛雅文明拥有共同的语言,却没有实现政治统一。大约40个城邦为夺取最高统治权不断更迭结盟、发动战事。这些碑文讲述了他们城邦的故事,就像讲述希腊城邦故事的早期文字一样。

"这些文献它们确实是文献,同城邦一样也出自激烈的竞争。哪一个最强大,哪一个最华丽,哪一个最攻无不克。可以说是文字的战争,纸上的硝烟。"

战争的胜利以鲜血铸就。不断的牺牲不仅供养了神和玛雅统治者,也维持了玛雅世界的正常运作。玛雅历法中著名的"长计历"使某些人相信玛雅人预言了2012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可实际上,他们自己的末日要来得早得多。

洪都拉斯丛林里沉睡着科潘古城。它是某个绵延了400年的玛雅王朝所在地。该王朝一心想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考古学家芭芭拉·菲什对此地遗物的挖掘分析工作已持续30多年。她了解16位在艺术品和建筑物上留下自己印记的统治者,尽管我们还不知道他们所有人的名字。

这是科潘的象形文字梯,共64级台阶,记载了王朝历史和不同继任者的更迭。
"你可以看到细节,显示它们是非常完备的象形文字,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石梯本身就是一个不朽的宣言。人们第一次见到它,无不对其规模震惊不已。"

第15任统治者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努力将介绍科潘历史和王朝的文字篆刻在石头上,确保它们可以为后世所见。

由于玛雅金字塔好似千层糕,每一个新建筑都构建在之前建筑的顶上,因此可以通过内部隧道发掘更古老的建筑。通过这种方法,进入科潘最大的金字塔之一后,芭芭拉的丈夫比尔有了惊人的发现。
"这是一块匾额,用于纪念另一位国王,也是科潘古城的创建者——肯尼赤·雅士库·库莫。他的名字翻译过来是'青绿咬鹃五彩金刚鹦鹉'之意。"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堪称玛雅历史上最辉煌的艺术杰作之一。
"我们看到覆盖在这位创建者葬庙正前方的灰泥表面已有1600多年历史,色彩却出人意料地保存完好。这是因为在这1000多年里,它所处的环境潮湿适宜、空气流通。"

"匾额建于公元445年,即创建者去世8年之后。事实上这上面刻有他的名字以及全身像,绝对令人赞叹。任何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立即辨识出来。看哪,这是太阳,那显然是一只青绿色的咬鹃,还有鹦鹉。这就是国王的名字。这里是他的随葬庙。所有这些都将这位创建者置于科潘历史的正中心。"

菲什夫妇的发掘工作使得人们能够制作高还原度的玛雅建筑复制品,从而诞生了许多杰作。比如说这个色泽艳丽的建筑立面。
"当色彩从石灰水下浮现出来,我们都惊呆了。真是令人兴奋。不过这就是玛雅人激活建筑的方式。他们为建筑物涂上颜色,赋予它们生命。"

从这些彩饰浮雕和对创建者名字华丽的描绘上,可以看出这一建筑备受尊崇,是全城人议论的焦点。在150年时间里,众多本地人与外地人来此观瞻,为这一美丽绝伦的建筑而倾倒。

"我们现在位于科潘石刻博物馆。这是一个露天的博物馆。人们能看到自然界的各个元素,欣赏像罗萨利纳这样精美的寺庙如何对雨水、变换的天光、四时节气做出回应,借此沾得科潘古城的一点魔力。"

保护与重建这些能唤起往昔记忆的玛雅纪念碑不仅仅出于学术爱好。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确保孩子们能理解学习玛雅文明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因为对于玛雅祖先们留下的伟大遗产,其未来都系于这些孩子身上。

然而所有这些伟大的艺术都是有代价的。公元8世纪到9世纪间,玛雅文明的陨落堪称史上最大谜题之一。今天可以越来越肯定的是,它并非毁于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而是一连串不幸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洪水、森林采伐和社会动荡。令这些因素进一步激化的是统治者脱离群众,整天想着为自己和诸神立碑,而非为臣民谋福祉。

最后,玛雅人放弃了为其好大喜功的君主建造纪念碑,转而离开城市,回到祖先们生活的丛林。市井商人、纺织工、小摊贩纷纷返回森林。而覆盖着卡拉克穆尔城的森林好似一件寿衣。王朝更替,卡拉克穆尔却在沉睡。

玛雅人及其文明依然存在,不过已远离其先祖的石质丰碑。故事仍在继续讲述着。森林的冠盖下隐藏着一种文明,那里有平顶金字塔的巅峰之作,却只有林中飞禽与爬上树冠的吼猴得以窥见。

"但是今天依然在此居住的玛雅人,对这些失落的遗产依然保持了鲜活的记忆。我们希望拯救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我们希望拯救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尚未消亡,它仍旧活着存在于我们这些人之中。"

---

整理说明:
1. 完全保留原文所有内容,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如"目赌"改为"目睹"、"絮叻叻"改为"絮叨"等)
2. 保持原文的纪录片风格和学术严谨性
3. 修正重复出现的语句(如"文明的顷刻陨落"的重复)
4. 统一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5. 保持原文的段落结构和叙事顺序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央视《健康中国》20250817文字稿:捕捉肾脏的求救信号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致残致死率位居所有慢病之首,发病率高达8%~16%,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2亿,患病率高达10.8%。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约有11.4%的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压肾脏病。康康在这里温馨提醒大家,慢性肾脏病如同隐形杀手,悄然侵蚀健康,一定要早重视早发现,才能守护肾脏安康。

    80纪录片2025-08-21
  • 央视节目《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文字稿

    这里是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蚕丝在这里诞生;2200多年前,蒙恬改良的湖笔,书写了半部中国书画史;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这里写下了世界第一本《茶经》。这里人们诗意地栖居,沃土生金碧水含情。湖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绿色变革,向世界递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74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鹰击长空》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飞向东方

    从阿拉木图出发,翻越冰封的天山,飞过古老的黄河,抵达硝烟弥漫的南京上空。在中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些来自苏联的"战鹰"用生命守护了中国的蓝天,用热血践行了自己捍卫和平的誓言。而这场跨越乌拉尔山和天山的生死驰援,才刚刚拉开帷幕

    28纪录片2025-09-02
  • 纪录片《大国农业》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耕海牧鱼

    要想知道一片海域的渔业资源详细情况,需要多年持续的数据积累。像挪威、日本、意大利等捕捞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十几艘甚至几十艘千吨级以上的专业船只,长年进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时间跨度最长的已经近百年,调查范围远至南极。而中国一直缺乏大型的专业调查船只,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

    51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潮涌长三角》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科创先锋

    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安徽合肥,长三角占其二。上海还是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长三角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谱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15纪录片2025-08-19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45纪录片2025-08-27
  • 纪录片《中华2·刻骨铭心》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天启

    在AI时代来临之际还体现出超越字母文字的多种优势,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字和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一样,依旧年轻。好像我们初识世界时的好奇眼光,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新鲜模样。

    112纪录片2025-08-09
  •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解说词文字稿丨第6集:山河并流

    怒江位于三条大江的最西边。它的西侧就是山高坡陡的高黎贡山,垂直高差超过4000米。人迹罕至的中缅边境密林中,生活着一种神秘的金丝猴。它们毛色灰黑,行踪飘忽,直到2010年才被中国科学家最终确认——这就是金丝猴的新种:怒江金丝猴。

    92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神奇的真菌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19世纪,自然学家们开始着手对生物界进行分类。这就是树状分类法,它由4个主要分支组成。其中两个分支都是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或浮游生物。第三个分支是动物。最后一个分支是植物,包括有花和无花的植物。真菌最初被分到了植物这个分支。

    45纪录片2025-09-02
  • 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见青山》文字稿整理

    如今青海湖重现生机,湿地植被增加了,生态功能增强了,盐碱地减少了,沙地裸地减少了。这就是咱们说的"三增三减"。在这个政策的治理下,青海湖的屏障功能重焕生机。

    87纪录片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