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珠穆朗玛》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2020年4月,喜马拉雅山脚下,几名测绘队员孤独地行走在高原公路上。"好了,走!"在过去的6个月时间里,他们就像一架协同配合的机器,徒步测量了将近1800千米。然而他们测量的真正目标并不是高原公路,而是公路尽头的一座山峰——珠穆朗玛。
我是总台央视记者董彬,我现在所在的是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身后就是神秘而又迷人的珠穆朗玛峰了。此刻就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登山大本营里,一支上百人的队伍各司其职,紧张而忙碌。中国的测绘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携手合作,要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再一次测量身高。
亿万年前,两大地球板块相撞,印度洋板块冲到了亚欧板块下面,在中国西部边陲抬升起了世界上最高的一道褶皱——喜马拉雅山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坐落在这条山脉的中部。
这天距离珠峰登山时间窗口期打开仅剩两天,一辆货车的到来让大本营热闹了起来。"我们的家伙什儿终于来了,太棒了太棒了!"
"我发现你今天很喜悦。"
"你看我们这些兄弟们都高兴得跟啥一样,很高兴氧气过来了。氧气从3月多一直到现在一直在协调,然后今天终于过来了。我们都给帮忙卸车,然后给他们帮忙装包,然后他们背上去。"
登山氧气是攀登测量珠穆朗玛峰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但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将这些氧气运抵珠峰大费周折。
"因为氧气现在目前的话只有俄罗斯、英国在生产。然后俄罗斯的公司KAILAS也在尼泊尔加德满都。随着疫情的严重,尼泊尔就封国了。一个是氧气的物资出关是出不了,然后咱们这边还涉及到入关的问题,所以就弄得特别紧张特别着急。"
虽然在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相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登山氧气及时到达了珠峰,但是为了不耽误接下来的测量攀登行动,登山氧气卸下货车后便被直接捆绑到牦牛背上,送往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4月底了,5月初有一个好周期珠峰。就怕赶不上。但是通过4天的各单位部委协调以后,最后是入关成功的。当时大家都特别开心欢呼,突然下起了一个大雨。我们都开玩笑说:你看老天爷都感动了。"
攀登地球之巅是很多人的梦想。登山者视之为战胜自我的荣耀,科学家们则把珠穆朗玛称作"世界第三极",和南极点、北极点一样,是我们地球家园里重要的地理标志。那么这个以世界第一高度著称的第三极到底有多高呢?
在今天的珠峰大本营有一座石碑,这座石碑诞生在15年前,纪念的是中国人在2005年完成的一次珠峰测量。石碑上面铭刻的数字8844.43米,今天作为基础地理知识收录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不过在这个数字诞生前,中国曾经5次测量珠峰,其中1975年的登峰测量最为出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全程记录了当时的攀登测量过程。
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14点30分,我国1名女队员和8名男队员再次从北坡登上了顶峰。而也就是依据这次测量获得的数据,中国第一次面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13米。
那么1975年至2005年,时隔仅有30年,为何珠峰高度会有将近4米的差距?珠峰为何变矮了?如今中国测绘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们又为何要第7次来到珠峰重新测量呢?
"每一次珠峰高程测量都代表着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测绘技术发展水平。无论在装备上、技术手段上,还是获取的珠峰珍贵的资料上,都会有所创新和突破。"
在人类科技史上,发现记录地理信息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不过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直到距今300多年前,世界上才有了第一幅标注珠峰的地图。
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拍摄到最古老的原版地图。不过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工作人员热心地为我们提供了一项证据:1943年德国人再版发行了这幅世界首次标注珠峰的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
初次刊印于1717年,两年后增补了西藏地区图。在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交界处,清晰地印有6个字:"朱母郎马阿林"。"朱母郎马"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大地之母",而"阿林"来源于满族语言,含义是"大山"。
不过300多年前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并没有标注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直到19世纪中叶,英属印度殖民地测量局用大地三角测量法测绘喜马拉雅山脉时,才第一次发现原来珠穆朗玛是世界第一高峰。
"应该是1852年英国英属印度测量局把这个珠峰就测了一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大地测量技术测珠峰。因为它测了这个珠峰,所以这个珠峰在西方人眼里呢,就叫做这个埃佛勒斯特(Everest),当时就是英属印度测量局的局长,以他的名字命名。"
1856年英国人对外公布了他们测量的珠峰高度8840米,比曾经认为的世界第一高峰干城章嘉峰高出了258米。这无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地理大发现。
不过尽管他们获得的数字与人们后来的测量差距不大,但是在今天的测绘学家们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巧合。
"因为毕竟当时的测量仪器精度有限,而且由于尼泊尔王国担心英国殖民者的入侵,拒绝英国人入境。测绘人员距离珠峰最近的一个测量点也有174千米。实际上当时测量精度很低的,它是在印度境内进行的测量,离着珠峰非常远精度也很低。一直到了1922年,他们再对珠峰测量,英属印度测量局他们测的,那么两次的测量结果差了15米,所以就是说这精度是非常低的。但不管怎么样它测了。"
追求精度是人类的一种科学态度,推动了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孜孜以求掌握珠穆朗玛的精确高度也不例外,事实上还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4亿年前,今天珠穆朗玛峰所在地区其实是一片海洋。地质学家们依据地球板块构造学说认为,那时地球上只有两块连接在一起的古大陆:在北半球称之为劳亚古陆,南半球的叫作冈瓦纳古陆。
在距今2亿5000万年左右时,地球进入到了一个活跃时期。地壳和火山运动形成的巨大的构造力让古大陆开始分裂。印度洋板块在距今8000万年前与冈瓦纳古陆分离,它一路向北迁移3000多万年,最终在亚洲边界撞上了亚欧大陆。
山体上的岩层褶皱证实了这一地质事件的发生。它造就了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和最年轻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而且地质学家们发现,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相撞持续了5000万年,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从漫长的地质演变史来看,珠穆朗玛峰就像一个未成年的年轻人,仍然以平均每年4毫米的速度在生长,因此也自然要不断测量它的身高。
"珠峰它就是一个典型的一个窗口。它的高度一直受到这个地球科学这个领域包括地质、气象、水文、环境等各行各业的关注。就说我们研究,如果珠峰的峰顶有变化,那我们可能这是一个指示器。对全世界研究地球科学,就像南极点北极点一样,它是三极点。"
测量登山队队员陈刚是一位地质学专家。自1998年起,他参与主持了一项观测地壳板块运动的科研项目。他们的观测发现,在仅仅过去的20年时间里,由于地球板块的移动,珠穆朗玛峰就向东北方向位移30多厘米。
而且一旦发生剧烈运动,珠峰的位移速度更快。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王国加德满都大地震,巨大的珠穆朗玛峰瞬间又向西北方向挪动了13厘米。
那么这样的地球运动会让珠穆朗玛峰变矮,还是变得更高呢?
"因为板块碰撞和地壳运动,这都和地震是关联的。所以我们研究地震,我们少不了去研究板块、研究地壳。那这个地方就是它的一个天然的试验场。"
持续了5000万年的地球板块相撞抬升起了珠穆朗玛,也挤压出了深深的地球褶皱。真实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落差超过6000米的垂直自然生态带。
在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旅行,只需要半天的时间,你就会感受到冷暖迥异的温度,看到多种自然风貌。这几只高山寒带生灵岩羊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的周围;而这群亚热带动物长尾叶猴生活在喜马拉雅腹地的边境口岸樟木镇。它们和岩羊几乎生活在同一纬度,直线相距却仅有90千米。
那么如何保护好这片土地和生灵?珠峰测量其实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每一次珠峰测量,它不光是测一个珠峰高度。它还有其他的手段,获取了其他的重要的测绘数据,为其他的行业科考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测绘队员魏军辉和自己的同伴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回到了旅店。和山上攀登珠峰的队员相比,魏军辉的任务其实并不轻松。他已经有6个月没有回家了。
"我现在正在给他批改作业呢。哎哟都9点了作业还没写完呢。你没事这两天给奶奶打个电话啊。今天还知道他爷爷在家做面包呢,都联系着呢。"
每年野外测绘工作者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时间远比陪伴家人多。测量路途上的一家家小旅店就是他们临时的家。
"现在根本就没有想过一出来没有想过什么,哎呀我出来了媳妇会怎么样,母亲会怎么样。脑子里边总想着是不是我要怎么样把工作干完,总是想着就是这个样子。坚守初心。"
为了精准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早在半年前,自然资源部就派出第一大地测量队来到了西藏。魏军辉带领的测绘小组是4支水准测量小组中的一支。
他们一般沿着公路测量,每隔25米左右做一个标记,然后用仪器测量一下前后两点之间的高度差。所谓水准测量,测量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地势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
在中国,测绘工作者们将山东青岛附近黄海海面多年平均高度作为测量的起点,也就是将其视为零海拔高度。那么通过水准测量得到的地球上任何一点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差,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地理名词——海拔高度。
"我们在那边(青岛)有一个验潮站。我们通过17.6年,就是潮汐变化的一个周期,各种周期考虑以后,那么有17年多的这么一个平均值,我们把它叫平均海平面。那么这么一个海平面就是我们的海拔高的起算面。"
魏军辉和同事们的水准测量要在测绘线路上往返两次,还要登高爬山,测量到国家测绘水准基准点上,以便对比修正此次测量获得的数据。
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魏军辉和同事们翻山越岭徒步1800千米,从日喀则水准基准点出发,步步将水准数据引导到珠穆朗玛峰脚下。在那,6个测量交会组将以他们的测量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大地三角测量法,进行最后的珠峰峰顶测量。
位于珠峰脚下中绒布冰川里的中绒测量点是6个交会测量点中的一个。测量队员李锋和宋兆斌已经来到这里住了两天了。他们在寒风中勉强对付一口热水早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们需要登顶测量开始前,确定好仪器架设地点,并测量出与其他5个交会测量点的距离和海拔高度差,以便随时可以展开对珠峰峰顶的观测。
"水平气泡要调到最中间。这个就是仪器的中心要对着这个标志的十字中心,现在被雪埋住了看。"
交会测量使用的传统大地三角测量法是测量珠峰最基础的手段。它首先在一个已知的测量点上,通过观测未知点的距离和高度角,进而可以求出两点间高差。那么如果在多个已知的交会测量点同时观测珠峰峰顶,就可以测量计算出珠峰峰顶的三维空间坐标。
之所以说大地三角测量法传统,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起源十分古老。18世纪初《康熙皇舆全览图》和19世纪中叶英国人第一次测量珠峰时,使用的都是大地三角测量法。
不过虽然方法相同,但是测量仪器的精度今非昔比。今天李锋和宋兆斌所用的这台仪器是通过发射一道激光来完成测距和测角的。
"测距的同时就要读这个温度。这个温度是一个干温,一个干温一个湿温。它叫通风干湿温度表。这是个高原气压表。"
为了修正大气折射对激光的影响,测量的同时,他们还会记录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距离珠峰峰顶大约只有11千米,而6个交会点中最远的也不过18千米。真正测量时,峰顶还会竖起便于观测定点的标。
"干温负的3.0,气压491.8。"
如今测量珠峰,除了传统大地三角测量法,现代最新科技自然也必不可少。这个半球形仪器是中国最新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信号接收器。只要在一个测量点上开机接收北斗卫星数据,经过解算就可以得知测量点的位置和高度,不但简单而且十分精确。
那么既然今天已经有了如此先进的测量设备,为什么还要使用传统方法测量珠峰呢?
"我们在测GNS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时候,你这个设备到山上不一定正常。因为我们组织一次登山活动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测量不像在平地,我测错了我重新再测一次。一年就那么一个机会。所以传统大地(三角)测量的优势就是你只要把标放上去,我就一定能拿到数据。"
"另外就是卫星定位技术,我们在解算的时候也需要一个检核。就是你卫星定位测的结果和传统大地(三角)测量的技术两个互相检核一下,我们心里就更有数。"
除了传统大地三角测量法和现代的卫星定位系统外,测绘工作者们在2020年的珠峰高程测量活动中还应用了一种仪器。这种仪器解释起来有些生涩,但是它解决了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从哪里起算的问题。
"相对重力值是能测量出来两个点之间的重力的一个差,但是它得不到那个重力加速度。它就需要借助于这个点测出来的重力加速度两边,再和那个重力差之间进行计算,得到其他点的重力值。"
这台仪器的工作原理源自数百年前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做过的自由落体实验。测量出来的数值是重力的加速度值,可以反映地球引力的大小。
测量几乎在完全真空状态下进行,可有效减弱空气阻力等外部环境的干扰,故可直接获得当地重力加速度,测绘学称之为绝对重力值。
测量小组以它的数值为参照,校对了几台在野外使用的便携式相对重力仪器,开始了他们的重力测量任务。
因为地球引力我们知道,人类才可以脚踏实地地生活在地球。但由于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内部物质分布不均造成的质量差异,导致地球表面各处的引力大小和方向并不相同。
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感受不到这种差别,但事实上如果看一看河水的流动,我们就可以明白地球引力在地球表面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能让河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毫无疑问就是地球的引力。
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高处就是地球引力小的地方,而低处就是地球引力更大的地方。那么被称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就应该是地球表面引力最小的地方。只是至今在珠峰测量史上,还没有人将重力测量仪器背上过峰顶。
"我们的西气东输、我们的南水北调都要用这种,因为你必须用平均海拔高作为起算面。"
我们已经知道,在中国海拔高度起算自青岛附近的黄海多年平均海平面。如果在测绘学家的想象中,这个稳定不变、绝对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向大陆延伸,就会形成一个虽然地表高低不同,但地球引力相同的大地水准面。它就是测量珠峰的起算面。
而重力测量就是为了确定大地水准面在珠峰地区的准确形状。
"重力特别重要。它有了重力,我能把这个面就直接测定出来了。我们叫大地水准面的确定。那么就不用从青岛那边把它一步步地测出来了。我就直接求重力等位面,跟青岛那个面是等位的就行了。就跟卫星定位一样是个新技术,它的精度应该是更高的。"
每一次珠峰高程测量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这一次珠峰高程测量任务完成后,外围测量出来的数据将与登峰测量出的数据一起传回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第四测绘工程院。
在那里,负责数据计算的工作人员会结合以往的测绘资料,演算最新数据,通过精化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模型,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在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上已经非常成熟也非常完善。等于说把国家的不管是高等级的高程控制网,还是重力基准网,还是卫星导航定位网,我们把西藏全境已经布了。所以这回珠峰测量,我们在外围的测量方面数据非常丰富。"
2020年4月最后的一天,珠峰高程外围测量任务基本结束。最受媒体关注的登峰测量正式揭开了帷幕。
由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测量登山队,在登山集训后,目前正在开展登山适应性训练和高海拔地区测量技术训练,计划在5月份开展登顶测量。
测绘学家精心编制了此次测量的实施方案,既考虑到珠峰环境恶劣,运用传统大地三角测量法,以便让任务完成更有把握;也会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来确保测量的精确。中国国产设备在这次测量任务中担当主力: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重力仪、雪深雷达。
不过即便是这些技术和仪器代表了当今测绘领域的最高水平,想要获得准确的珠峰高程数据,终究要有人将它们送上珠峰峰顶。
"中国登山队成立的时候,我们这个贺龙贺老总当时也兼国家体委主任。他说登山要和科考要相结合。那么其实我们国家历来的重大的登山活动都是有科考队的。"
"登山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运动,一般来说要由专业的登山运动员去完成。我们测绘队员在珠峰测量中承担了重要的测量工作。那么这一次,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我们中国登山队和国测一大队携手,能够把我们最先进的仪器送到顶峰,得到最权威的数据。"
在世界登山史上,首次登顶珠峰的人是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1953年他们共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珠峰攀登,从此宣告珠穆朗玛不再是人类不可涉足的生命禁区。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世界上已有将近4500人完成过珠峰攀登。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和后勤保障力量的强大,攀登珠峰已经不再是登山家和探险家的专属运动,很多登山爱好者也在珠峰峰顶留下了脚印。
但这并不意味攀登珠穆朗玛真的成为一项轻松而安全的运动。
"不变的是8000米缺氧的状态是永远不变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登山一般登珠峰的都已经做了3到4年的准备。"
世界第一的海拔高度不但意味着高寒缺氧,还有造成雪盲的灼热阳光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冰川裂缝。200多具登山者的遗骸至今还倒卧在珠峰。即便是有高原精灵之称的牦牛,都有可能会在这条攀登路上丢掉性命。
"毕竟是世界第一高峰,登山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一个是你身体状态的不确定性,还有气候的不确定性,还有整个团队的这一块,有很多不确定性。正是因为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它的未知数也更高一些。"
2020年5月6日,来自世界上多家气象机构的消息,未来几天珠峰地区天气良好,十分适合攀登。
"我宣布2020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向顶峰进发!"
"作为登山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登山精神。能够追寻先辈的足迹去重测珠穆朗玛峰,我觉得非常自豪也非常骄傲。"
"在最后的阶段,我们要把自己的各项水平、体能技术发挥到最好。在长达4个月的训练中,算是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吧。"
"感觉特别想念家人。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然后努力完成好任务,然后就是回家。"
"向顶峰进军,胜利必将属于我们!加油加油加油!等我们凯旋!"
在珠穆朗玛峰登山史上,各国登山运动员总共开创出19条登山路线。此次测量登山队攀登的是1960年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时开辟出的道路,又称北坡传统路线。
沿着北坡传统登山线进行攀登,一般分为前进和冲顶两个阶段。登山者从大本营出发后,沿着绒布河谷一直向上。由于路途遥远,他们一般会在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休息一晚。这里的地形相对平坦开阔,风力较小,也比较安全。
而后在第二天穿越布满冰缝的东绒布冰川,最终抵达第一阶段的终点——位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6500米前进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东北侧的一条山谷中,这里是东绒布冰川的前端。由于北冰壁的阻挡,空气流通不畅,加之6500米的超高海拔,即便是有丰富经验的登山者和高山向导初到此处,也会有高山反应,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魔鬼营地"。
不过魔鬼营地是运送物资的牦牛队可以抵达的最后一个营地,是登山者冲击峰顶前最重要的补给基地。如果能适应魔鬼营地的环境,就为登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他们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和休整,等待继续向上攀登的时机和指令。
2020年珠峰测量攀登的主力来自国家登山队和西藏登山学校,每个人都有登顶珠峰的经历,多者甚至达到了10余次。而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还专门选拔出10名测绘队员和测绘专家加入到了登山队中。
"是雪还是冰?然后大家可以练习一下前齿。这种就是混合齿。"
"他们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体能训练,但是他们是因为经常在出野外测绘嘛,所以对他们来说,他们这种耐力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所以来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我们从最简单的一些体育训练动作,然后做一些简单的体能耐力训练吧。量慢慢地加量然后再慢慢地加量,让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加量减量加量减量,然后这样反复循环地再给大家来提高(体能)储备。"
"8个人是一个整体。就是我能上一点就上一点,哪怕往上多送一瓶氧气,也是我为这个团队做的贡献。哪怕最后我上不去,这都没有关系的。只要保证这场任务能顺利完成就可以了。"
"今天任务是我们上到北坳,队员适应北坳的高海拔环境,同时我们也训练一下这个绳索路线上怎么去借助绳索攀爬。没问题,大家状态都还挺好的都不错。只要保持他们自己的节奏,慢慢往上爬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不过即便是测绘队员们都有高原工作经验,接受的还是国家级登山教练的指导,但是在魔鬼营地,高山反应依然不会放过他们。
"从5800到6500(米)就特别累。当时就想钻帐篷睡觉。然后对我的印象来说,就是那是我第一次高反。"
只有尽快克服四肢乏力、头脑昏沉的状态,他们才有可能继续向上攀登,最终完成测量任务。
"这是我们6500(米)营地,昨晚队员睡的帐篷。"
"桑杰你们现在要干吗去?"
"我们现在运输到7028(米)。"
"到7028(米)干什么?"
"到7028(米)去运输运输物资。就这次测量队的这些物资要先运上去他们明天要出发,我们要提前要保证他们的物资,把东西都运上去。"
2020年5月8日,一夜风雪过后,在6500米前进营地休整的登山队员们终于等来了指令,开始向峰顶攀登。
"我现在担任修路队队长。我今天上到北坳。最关键的是明天,明天我看一下能不能修到8600(米)左右。后天是冲顶的时间。目前为止我的计划就是这个。怎么样你很有信心吗?"
"有信心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这几天的天气来看应该没问题,我觉得还能登顶。"
修路组和运输组是测量登山队中最先出发的队员,是攀登队伍里的先锋,是能否顺利完成测量任务的关键。然而他们刚刚离开营地不久,就被迫停了下来。
"我们在6500(米)准备是要下午要出发的。然后一大早我们的先遣队要攀登到7028(米)去7028(米),结果攀登到6800米的时候就已经有开始流雪的现象。如果再进一步往前走的话,可能流雪随着破坏面积增大,有可能发生雪崩。雪崩对登山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危险。"
"辛苦了辛苦了。你们是从6500(米)下来的?"
"上面变天了,上面变天了,下雪了。就是前两天雪下得太大了,然后路线上全是雪,已经到腰了。上面随时可能雪崩。"
登山界有一句话叫"雪后三天不行军"。它主要是因为在喜马拉雅地区,这些雪相对来说都比较干,因为空气湿度比较小。所以下了厚雪以后,它这个雪层不稳定,往往人一走了以后容易发生流雪。
"所以我们等着它过了3天,这个晚上结冰,然后再加上白天这个风吹了以后,让它比较结实了以后再行军。所以目前来看比我们预计的时间稍稍可能推迟了几天,但是不影响大局。"
在珠穆朗玛峰,最好的登山季节是每年的5月。氧气含量更少、气温更低的冬季刚刚过去,而温暖潮湿的雨季还没有到来。无论是对于穿越冰川、运送给养的牦牛队,还是向上攀爬的登山队,5月都是最安全的时段。
"我们因为这次是3个任务:第一确保安全,第二登顶成功,第三要完成顶峰的测量任务。所以涉及安全肯定要说缓一缓。"
"当时心里面确实还是有一些遗憾,但是我们充满了信心。因为5月初到5月底将近还有20多天的时间。"
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队员们的训练与适应时间被大大压缩了。好在距离5月的最后一天还有23天,有经验的登山家们似乎并没有担心。果然4天后,担负打通登山线路的修路组就将防护绳索铺设到8600米。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