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塔里木河》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漫流

2025-09-15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塔里木河》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孕育着十几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这里是世界上超级冰川最密集的地区。雪线之下涓滴成川,汇成塔里木河最长的源流——叶尔羌河。

从叶尔羌河算起,塔里木河沿线接纳了以九大源流为骨干的144条河流,形成了环绕"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庞大水系。1200余万人在此庇佑下繁衍生息。塔里木河,让生存环境如此严苛的地区拥有了欣欣向荣的主题——生命。

帕米尔,波斯语意为"平顶屋",古称"葱岭",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塔里木河在发源之时,便已滋养着人间烟火。

春分,一年中首个昼夜等长的一天。当地百姓正举行引水和播种仪式。他们认为这是祈祷一年中风调雨顺的最好时刻。

"谁喂耕牛?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当地百姓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生俱来。他们将青稞和豌豆面制成食品,回馈于耕牛。

"这头耕牛已习惯吃面团。这是我最喜欢的牛,我自己喂它。"在这里,万物皆平等。

"多撒一些种子。"
"哎呀撒我这边的少了,往我这边也撒一点。"
"好!太好了!"

身在帕米尔高原,种植青稞和豌豆是他们不多的选择。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我们自己家里的牲口和农田草场,都用这条河水。"

在农田和牧场之外,作为护边员的瓦比克·甫比克将几乎全部的精力用作巡边。9月中旬,采收青稞是瓦比克一家年中最重要的时节。

"我们种青稞浇5次水。以前是自己吃,现在生活好了,主要是喂家畜,能满足我们生活需求。"

今年48岁的瓦比克出生在帕米尔高原。五个兄弟中他排行老大,四个弟弟也都在高原上生活。儿子奥运·瓦比克在县职业高中上学,是当地有名的赛马手。但更有名的是他的名字"奥运"——因为儿子2008年8月8日出生,刚好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日。

"(名字)非常地喜欢,很多人就认识我。这条河在我们心中地位也是很高的。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的话,我们根本就生活不下去的。"

没有什么比收获重要,也没有什么比河水更让当地人安心。

"感谢大家帮助收割青稞。今天在家备了一点餐食,希望大家喜欢。"

即便这里不缺水,但世代生活于帕米尔高原的子民总要面对高海拔生存的挑战。可生活只能向前。即便山一样的忧伤,也会被像河水般的日子轻轻带走。

在高原上,从无数牧人的胸腔里飞向天空的画:有房子、牛、白云、太阳,还有青稞。

"我、我爸爸、我哥哥、我妈妈、我奶奶、我爷爷,一家人过得特别幸福。"

对家的挚爱,像河水一样从昨夜流到今日,又奔向明天。

车尔臣河发源于东昆仑山脉的最高峰——木孜塔格峰。塔里木每一条河流的上游,几乎都有草甸铺陈开来,哺育万千生灵。

"它有它的生活,我有我的选择。在这块儿区域的话,互不打扰,能够相处比较和谐。"

"还有小鹤,羽毛还没长齐呢,毛茸茸的。十月份的时候小鹤长大了,它们就集群要迁徙了。"

"草原上有很多藏野驴。观察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公驴之间追逐。"

通过这台望远镜,李欢可以看到几十公里外的野生动物。这个季节的主角是藏羚羊。

"木孜塔格峰那个区域实际上是给阿尔金山这个区域的绝大部分的藏羚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产房。它这个生态非常非常重要。因为藏羚羊产羔在全球来说都是一个很壮观的动物迁徙活动。"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3年,是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位于新疆东南部,与青海、西藏毗邻,总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

"山上的水养育了动物,山下的水养育了咱们百姓。"

"看它们专门不跑了来看我们了,在看我们。200米的距离,基本上它能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它就走路也慢一些,也能低头吃草。如果我们靠太近,它就跑了。"

"以后你们主要工作就是巡护的时候多看一看野生动物的生存情况。我们不在的时候,它也是这样生活;我们在的时候,就是尽量不要去打扰它们。"

"这是今年刚出生的,8个还是9个小的?10个吗?10个。有母的藏野驴还有一些小的。它就会基本上在一块儿。它这样团在一块儿的时候就能保护小驴。"

"有一次巡护的时候,一头小的藏野驴被狼吃了。被狼吃了之后,在离它有十几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头母的藏野驴又被狼吃了。我估计是那个小驴被狼吃了以后,那个母驴没走。母藏野驴没走的话又被狼吃掉了。它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本来就是一个生存法则。"

草原、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的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却不适合人类生存。可李欢15年来始终迷恋这里,最长一次连续待了90天。

一年前,李欢的妻子提出了离婚。他同意了。守护动物还是守护婚姻,是保护区每个工作人员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想要两全其美并不容易。

"工作方面,(离家)就是比较远。我还希望能带她(妻子)来这里,把她带到这个地方,跟我一块儿上班,坚持到退休。"

"今天我到这里是20多天了。有一个女朋友,现在感情发展也挺好的。就接近大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存。"

如今,新疆正在创建昆仑山国家公园,阿尔金山区域是它的一部分。李欢等人需要重新看待自己和动物们共有的家。

"我是始终认为这个区域它很美。我们确实也不太希望有很多人过来。但是真的成为国家公园,那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全民共享,大家都可以进来进行生态参观、生态旅游。它是到国家更高的一个保护水平上去了。"

每一条河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座山都有一种气质。山河之间,涌动着不同的生存方式。

苏木塔什,柯尔克孜语意为"长方形石头",位于托什干河畔。吾肉孜巴依·依布拉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传承人。

"这只鹰是80天的时候开始捕猎的。这80天和我形影不离,晚上睡在我身边,白天和我在马背上。"

最近,他要完成心中长期以来的想法,就是将驯鹰技艺传承给儿子。今天周末,在县城读初中的儿子放假回家。这个少年的周末补习课内容是驯鹰。

山野之间,是父子狩猎的战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中曾说,每一位柯尔克孜族的汉子都应该像英雄一样活着。

"鹰是很神奇的动物,不能给它随便起个名字。(史诗《玛纳斯》中有个英雄叫斯尔哈克,我就给它取名叫斯尔哈克。)我爸说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下来的,不能到了你那代失传。"

父亲放鹰儿子放兔,不见兔子不撒鹰。传承就在不经意间得到延续。

"鹰在吃肉的时候把肉抢走,它会不会啄你?肯定会。确切地说它是我们的家庭成员,而且是家庭重要的成员。"

"体会到了父亲驯鹰时的不易,还有对鹰的那种爱。"

夕阳西下,一场猎鹰结束。被夕阳染红的托什干河见证了满意而归的父子和鹰。

第一天,第二天,还是那座山,还是父子俩。驾马放鹰的这份喜悦是肉孜别克盼望的。

"来接住!抓住了吗?"
"鹰这样托着,另一只手抓住马栓。"

今天,吾肉孜巴依陪在儿子身边。这应该是一位父亲最骄傲的时刻。

"放鹰,准备好了吗?"
"看见今天他第一次狩猎。我很欣慰,感觉他能从事这一行。"

"没事儿抓紧。是这样吗?你要让它尽情吃,这样它就不会啄你了。"

"很欣喜,因为第一次(放)鹰就抓到了兔子,很高兴。"

父传子子传孙,传承在血液里延续。肉孜别克仰望父亲,更仰望爷爷。吾肉孜巴依是家族第五代驯鹰传承人。

驯鹰结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县里接父亲出院。

"家里还好吗?"
"打吊针了吗?打吊针吗?"
"您是继续住院还是要出院?要出院。"

依不拉音老人今年已经80岁,驯鹰的历史有50多年,当地人称"鹰王"。如今虽已疾病缠身,他第一时间想看的还是鹰。

"我的老鹰,他们对你怎么样?照顾好你没有?"
"它在向我告状,说你们没照顾好它。"
"你很想念我,见到我你很激动。"
"你看这些爪子都干了,都没有给它抹个油。"

为庆祝父亲出院,依不拉音的小儿子准备了一只羊。

"这个银脚链就传给你。飞鹰的时候要取下来,明白了吗?鹰飞的时候会把它弄丢。"

"这是个支架。以前有能力的人是用黄金打造的。我能力有限就用铜打了一个。看这是用铜打的。这个支架就传给你。"

"给这个你留下。我已经80岁了,也没有多少时日了。这期间我会尽量传授驯鹰方面的本领。这些是我留给孩子们的。"

千百年来,托什干河的水是否枯竭过没人知道。但一代代大山里的驯鹰人从没有将这项技艺流失。

"世人都知道这只鹰已经是第四年了。(驯鹰的)期限是五年。现在五年期限到了就要送到林管站,他们负责放生。(到时)亲眼看着它回归大自然。"

河水从大山中奔腾而出。当河流的脚步稍作停歇,湖泊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湖泊散落在塔里木河流域,当地人称"海子"。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博斯腾湖。

20年前,渔民周科雨举家从湖南洞庭湖迁徙至新疆博斯腾湖,把一切托付给了这个大湖。

"我爷爷我父亲,还有我的祖爷爷,靠湖为生都在抓鱼。到我一代是第四代,到我的儿子是第五代打渔了。"

"觉得上班也没啥意思,就跟我老爹学抓鱼了。"

捕捞季,父子几乎每天都出船。今天风大浪急,周科雨担心前天布下的渔网经不住昨夜的大风。

"(网)都让风刮坏了。"

今天,周科雨只收获了些池沼公鱼。

"松亮,你把那个小鱼别忘了扔掉,把那个鱼苗都扔掉。"

归家途中,周科雨遇见了自己的亲家。都是在水上漂泊。

"我儿子跟他女儿以前是同学。两个家庭也很配,两个人就成了。"

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鱼类资源丰富。与自己相反,亲家今天收获不错。在渔村,周科雨家住亲家对面。漂泊的日子增添了一份温暖。

"大鱼有三四十公斤(没有)。木桩断得一根都没有了。这风太厉害了。我的网抗八级风,我的抗六级风。我明天去下网。"

修补渔网的活一般都是妻子刘广华承担。

"网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外边没有这样做的这个网。像我的网具和我的木头杆子损失了。全靠我们在博湖捞点鱼,交给渔业公司发点捕捞费,再去织网具。"

今天一大早,周科雨带着老婆孩子出海了。

"好像我特喜欢这个湖。一早起来早早的,干活又清凉又舒服。"

糟糕的渔获逼得周科雨今天要使出祖传的绝技。

"就是五六百米长,两头围起来,两边挂上兜子,后面带上绳子,插上木桩子。来,三手,二/三,一二三!"

"第一道门两三米宽,第二道门一米宽,然后就是五十公分,三十公分,还有十公分。一点点逼近鱼。就是箭头形的,两头都是箭头形的。"

"我学了快30年了。我是出生在船上。慢慢时间长了一看就看会了。"

"我没学会,我只学会开机子。因为要看风向看流水。起什么风抓啥鱼。下网不可能顺着流水下。我还没学会。"

"尺每一年每次,每次每一年。我老爹抓鱼是整个湖里面都数一数二的。"

周松亮得学会父亲的绝技,这是他在这湖上的立身之本。

为了检验昨天布下的渔网,一大早,父子二人迎着朝阳再次出船。

"新疆(博斯腾湖)是个母亲湖,养育了不少人。到我儿子这代也养育了两代人了。"

沉甸甸的渔网显示着技艺的价值。

"我想把这份抓鱼技术传承下去。打上三四百公斤鱼了以后,今天收入还可以,我们就回家做上几个菜,庆祝一下。我们很开心。"

"我是吃博湖的鱼,喝博湖的水。死了以后,准备把骨灰撒到湖里了。因为我在博湖抓鱼太多了,我还要返给它。"

一面湖,一家人。行舟捕鱼,简简单单中便悠悠过了半生。

湖有大有小。大湖可以养家糊口,小湖则可怡情养性。

喀尔曲尕,维吾尔语意为"有鹰的河湾"。这里距离尉犁县城100千米。塔里木河流经这里形成冲积扇平原,造就大小不一的一处处水湾和水塘。从空中俯瞰,很多地方已分不清哪里是河道,哪里又是河畔。

大片的胡杨、牧草和水塘让当地百姓形成了半牧半渔的生活方式。

"塔里木河的水最好,是放羊最好的地方。全部是草和胡杨、罗布麻。按照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像男人一样的水。"

"爸爸的爸爸全部在这个地方放羊。卖烤肉卖烤全羊,做生意。我是从来没有种过地的人,也不会种地。房子门口一点菜都种不出来。"

村民阿西木·托合提今年56岁。除放牧之外,每当闲暇时候,他都会邀约好友去河湾捕鱼。这样的相约从夏走到秋,从孩童走到了中年。

"这个地方是会(捕鱼)的人也有,不会(捕鱼)的人也有。会的人一起抓鱼,一个划船一个下网,就是特别好。"

夕阳西下,在胡杨林深处,阿西木·托合提找到了这片水塘。

"今年水大,只能下网试试运气。"

"我说你是月亮也不太像,也不是太阳。你坐我旁边,没有红玫瑰我可怎么办?月亮般的容貌醉了我的心。"

经过一夜的等待,第二天清晨,这两位似乎长不大的汉子准时到达水塘边收网。

"太好了!"

然而他们下了三道网,结果只捕到一条鱼。

"水太深了。这个网眼子太大了。一晚上就跑了好多鱼了。"

"二三天活,于一天活。有时候一条鱼也抓不上。千一个小时活,抓好几百公斤鱼的时候也有。"

不管收获多与少,重要的是享受捕鱼的过程。身处这片水塘,即便划着空舟,阿西木·托合提也愿意沉醉于伙伴奏唱的渔歌。

"收的徒弟已胜过我。生活要以良心为重哎朋友们。如若问我是何人,喀尔曲尕有名的吾买尔就是本人。"

"这个地方没有水的话,十年以后这里全都干死了。"

虽生处大漠边缘,但阿西木·托合提始终都懂得:只有敬畏自然,才能相伴而生。

10月中旬,塔里木河畔的大地被白色覆盖。中国最广袤的棉田成熟了。这是河流孕育出的花朵。

今年,依明的4000亩棉花村民牙生再次丰收。

"今年特别好,每亩产量预计500公斤左右。明天开始运到轧花厂。你对我们还满意吗?满意。塔里木河的水好,我们的棉花也长得好。"

《塔里木河》片段。这是2014年拍摄的纪录片,片中的摆渡人家正是牙生·依明一家。

"如果没有那个大船,可能要绕道300多公里路。(以前)死过好几个人,而且也死过好多马、山羊和绵羊。当时也没有人能造船,所以为了大家过河(做了摆渡人)。我们在那里开了20年船,一次也没发生过大型的事故。"

船儿悠悠,渡人又渡事。人们受惠于摆渡人,摆渡人牙生也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塔里木河是我的师父。我在塔里木河两岸待了将近20年,很多事情从那边学会的。"

"1998年开始开船的时候没啥想法。船上面聊聊聊,想法来了嘛。我们也种地行不行?试一试。"

2018年,当地政府建起了这座大桥。自此,塔里木河上这艘最后的摆渡船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桥建好了以后,看到大家平安过桥我特别高兴。比以前方便了很多,现在更安全了。也有等一天的时候以前要过河。这个桥建好了以后我们也离开这儿了。"

大桥旁边是他们曾经生活了20年的家。摆渡船已不复存在,原先的房屋已被河水渐渐逼近,相距最近的地方已不足5米。

"那个是我们以前住的老房子,现在基本上被洪水冲走了。河边的几十亩地也没有了。前面有一个房子已经冲走了。现在的房子明年可能要(被)冲走了。"

"塔里木河想走哪个地方就走哪个地方。"

与自然相比,人类是如此渺小。但无论在河在岸,生活都要继续。

2018年,牙生依明一家离开塔里木河畔,回到县城边的乡镇成立了合作社。然而在河上度过几十年的牙生,却在畜牧养殖这条"市场之河"翻船了。

"我当时(每头)三万块钱买回家的牛,后面7000块钱8000块钱一头牛(卖掉)。然后我三年的账一算,光卖牛就赔了600万。盖牛圈买牛,所有的费用花了1800万。"

在塔里木河漂泊了几十年的汉子,即使再熟悉水性,也有遇见风大浪急的时候。但无论浪平浪高,塔里木河都把一家人聚在了一起。

"既然是儿子做亏了,那就帮助孩子度过难关。我是没问题。我现在计划的进300头公牛,明年二月份还继续养。哪一个地方跌倒,哪一个地方就爬起来。"

棉花还没采摘完,牙生家的向日葵又到了采摘的时候。

"众友伴身旁,哭笑皆畅。"

牙生这片向日葵是第一年尝试种植。今天厂家将定金支付给牙生。

"30万到账了好了。沙雅的气候好,土肥条件也好。做好了亚克西。前面没想到多种,对对,就想的先种一下看看,赔就赔了吧。结果后面一看种起来相当好。明年嘛,更进一步可能多种几千亩。合作愉快。"

"我爸爸说,你有钱也好没钱也好,要说实话(讲诚信)。人家相信我,你才有长远的路走。"

这世间有太多的路难走。牙生知道塔里木河从未流进大海,可他也知道塔里木河从来都意味着希望。这条大河尚在他和家人的血液里,涵涌深情,映射着太阳的明亮。

塔里木河的归宿是沙。九大源流在内的144条河无一例外。但河水向沙漠流多远,生命就有多远。为此,人们不得不接受它的喜怒无常。

今天,村民麦提库尔班与妻子准备去几十公里外的安迪尔乡。可洪水冲断了唯一的公路。

"这条路没法去安迪尔乡了。(摩托车)没法去加油了,(收瓜的)老板都过不来了。怎么办呢?水越来越多了。"

牙通古孜,维吾尔语意为"野猪出没的地方"。发源于昆仑山牙通古孜河与此地同名。在四面绝境的沙海腹地,这条小河养育了一个400余人的小小村落。

麦提库尔班今年43岁,他与妻子都出生在这里。此刻,夫妻俩最担心家里17峰在野外散养的骆驼。

"给摩托车加点油。洪水来临的时候,有时候会有骆驼死亡的情况。"

担忧引发行动。麦提库尔班要和妻弟去找寻一年只见四次面的骆驼。

"咱们出发吧。天就要热了,进沙漠吧。(沙漠里)没办法辨别方向。"

"因为这里的草场非常广阔。骆驼吃草时会到处走,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所以没办法知道具体的位置。"

在茫茫沙海中寻找十几峰骆驼犹如大海捞针。

"摩托车油不多了。今天肯定找不到骆驼了。"

经过近4个小时的奔波,因没办法加油,寻驼之路暂缓。

"不会担心。这周围如果从萨克扎克方向来的话也有150公里,骑摩托也需要两到三天。不会有人轻易领走。找不到了后期还会去找。"

好在家中的300只羊就在眼前。

"抓那个,那个,就那个黄的,吃奶。"

几百年来,放牧几乎是牙通古孜村民唯一的生存方式。

"今年的瓜比去年还好,一个比一个大。最好遮一下。"

然而自从20多年前当地人引进了安迪尔甜瓜种植之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撑这一切的是水。

"对于甜瓜需要浇5到6次水,至少也得有5次,不然就长不成甜瓜了。没有水的话就没办法在这儿生活了。水对我们来说相当于人的血液一样重要。"

收购甜瓜的老板因洪水的到来比往年来晚了几天。

"这一个就15公斤左右。(这边土壤好,老板好好尝一下吧。只要吃了一口,你每年都会来收我们的瓜。特别甜。"

因地处大漠,光热时间长,当地人将每年甜瓜种植的时间推迟到5月中旬,成熟季控制在10月之后上市。这样不仅错过病虫害的多发季,而且也让安迪尔甜瓜避开其它甜瓜成熟季,价格自然上涨。

"这个有20公斤左右。"

今天,麦提库尔班的50亩地甜瓜迎来丰收。

"我预计(甜瓜)会有25万元左右收入。我们会庆祝的。一年大概会宰20只左右的羊自己吃。"

长河像一个脾气严厉却深爱孩子的父亲,让牙通古孜的生活扎实安宁,更孕育着新的可能。

"今年种的甘草有这么高了,长得太好了。两三年后我们家甘草会卖出更好的价钱。"

"我们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我们必须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去年)羊卖了5万元左右,甘草卖了18万元,卖了4峰骆驼3万5千元左右,(年)收入40万左右。"

"老婆是爱我的。夫妻俩团结一心,才能致富过上好日子。我也爱我的老婆。"

一个月之后,麦提库尔班找回了一峰离群的骆驼。

一年又一年,麦提库尔班一家生存于沙漠腹地,那是牙通古孜河的安息之所。和塔里木的所有河流一样,这条平常的河流消逝于大漠深处。但它的精血却生成了"世外桃源"。

"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河不停滋养,我们这个村才能生生不息。"

塔里木河在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间奔腾,为当地百姓滋养出了静谧的家园;在阿尔金山的绝望荒原中长流,为生灵开拓出了无边的旷野;在塔克拉玛干的肆虐黄沙里闯荡,为小小村庄带来了希望。

从高原到沙漠,从溪流到湖泊,这条"巨龙"将绿洲、农田、牧场串联,在大地之上描绘出了最美的画卷。塔里木河早已超越了河流本身,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与自然共处的生存信仰。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

    42纪录片2025-08-30
  • 纪录片《中医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妙手

    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各国民众的共同追求。中医药已经庇护了中国人的健康数千年之久。而今,这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限于中华大地,它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86个国家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约有八万多个中医诊所,数十万中医从业人员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64纪录片2025-09-07
  • 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解说词文本稿丨第5集 水脉是文脉

    尤其在南宋以后,涌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家和学派:朱熹提出"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吕祖谦提出"治经史以致用",陈亮提出"事功之学",叶适讲究"功利之学"。孔子思想更多的从庙堂来到了民间。"经世致用"是这时期儒家学派的主流。

    40纪录片2025-09-07
  • 文化纪录片:河北卫视《嘿,这就是诗经》解说词文案

    我们如今看到的《诗经》收录了311首作品,包含305首诗与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文本中直接标明作者的有5篇,除了尹吉甫的两篇外,家父、孟子、奚斯各1篇。《毛诗序》《左传》《国语》等古籍里也记载有周公、许穆夫人等人作诗的故事。尹吉甫因与《诗经》渊源深厚,被后世尊为"中华诗祖"。

    46纪录片2025-08-13
  • 央视《健康中国》20250817文字稿:捕捉肾脏的求救信号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致残致死率位居所有慢病之首,发病率高达8%~16%,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2亿,患病率高达10.8%。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约有11.4%的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压肾脏病。康康在这里温馨提醒大家,慢性肾脏病如同隐形杀手,悄然侵蚀健康,一定要早重视早发现,才能守护肾脏安康。

    85纪录片2025-08-21
  • 纪录片《蔡襄》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心系天下

    蔡襄生于1012年,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人,祖辈务农。仙游虽处东南滨海,却是崇文重教之地,历史上“科甲冠八闽”。5岁时,母亲送他到外祖父家与舅舅卢锡同读,在虎岩寺水岩洞习文。岩壁上至今留有凿石架屋的孔洞。

    83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甜美广西》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山谷暖风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平原少。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少污染。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这成为了广西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而其中的山多与天热,更成为得天独厚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原产并非中国的植物在此落地生根

    60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天宫建造》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

    杨利伟后来才知道,飞天的那一晚默默关注着他的还有许许多多老一辈科学家们。"回来之后,那些老科学家就拉着手哭,白发苍苍的,说非常遗憾为什么?他说我退休了,我干了几十年,但是我没赶上把你送上去我就退休了。他很遗憾。所以没有他们这种几代人的这种过程,你可能真的没有这种突破零到一。"

    57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健康中国》文字稿丨第1集:问道图强

    一年以后,孙中山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后,孙中山以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的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开办医院和诊所。不论在哪里,孙中山每天上午都为平民百姓举办义诊。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孙中山在很短的时间里声誉鹊起

    33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嫦娥六号》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再出发

    平时无论是满月、凸月、半月还是月牙,不管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都不影响你看不到月亮背面这件事。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相互引力的作用,使得月亮被地球锁定,永远只有正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从地球上就永远看不到了。

    83纪录片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