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央视《我的大学》解说词文字稿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5-09-29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我的大学》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西电的校园环境超级赞,老校区绿树成荫,新校区科技感十足,现代与历史交融,仿佛在时光机里穿梭。西电在学术界和科研界频频刷屏,这里学术氛围浓厚,每堂课都是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

西电师资力量雄厚,这里大咖云集:国家级教学名师、两院院士,还有各种国家级平台。小小的我,甚至也可以和大国工程、大国重器携手同行。踏入西电这扇大门,未来在通信、网络安全、电子信息等就业领域都缺不了你的身影。

人们常说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无脚能走天下,无口能传千言"。从个人的通信娱乐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从社会治理到国防安全,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涵盖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是一所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位于历史名城西安市南郊。学校以培养电子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西电精神。

"上天入海揽神州,扶摇万里向新天。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

西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那时候它还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这所学校见证了中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发展,从最早的雷达、微波天线等专业,到现在的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西电一直走在科技前沿。

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2017年,学校承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赛,发起了结合脱贫攻坚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这次创新创业大赛的同学们回信,勉励同学们"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在国家重大工程如"天眼"工程、探月工程、"天宫"工程、航母工程中,西电学者的身影频繁闪现。在"天眼"工程中,从FAST(中国天眼)的"眼珠"定位技术到验证模型的搭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完成的"变革式创新设计"为FAST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验证。

学校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卓越成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让我们一同跟随任小龙书记走进西电校史馆,去感受那一份份至今让人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怀。

在我们西电,有一个人的名字无人不知,他就是我们的首任校长、共和国的开国中将王诤将军。王诤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通信科。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意外地缴获了敌人的半部电台,当时的发报机已被砸坏,只保留了一部收报机。

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参谋处长郭化若向毛泽东、朱德推荐了自己的黄埔军校校友王诤,动员他们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信。1931年1月,朱德总司令让王诤负责使用这半部电台。

这件展品是我校校史馆复制的王诤当时使用的那半部电台。当时,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信息传递全靠骑兵送达,许多重要的战斗都因通信不畅而致失利。王诤和这半部电台的到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随后,王诤开创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他利用这半部电台不但抄收到国民党的新闻电讯"中央社",还完成了技术侦察、侦听电台、收集敌军情报的重要工作。

在一次战后的庆功大会上,毛主席当众表扬了王诤同志:"现在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全国轰动。在影片的结尾,孙道临扮演的地下工作者李侠在敌人冲向秘密电台的最后一秒,一口吞咽了电文,在特务枪口的包围下发送了最后一份情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拨开历史的迷雾,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就是我校西电校友李白。他长期在秘密战线从事电台工作,是第二期无线电培训班班长。在上海,李白作为中共地下党员负责秘密电台的工作。1949年,李白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三十九岁。

在西电南校区,李白烈士的雕塑不仅是一处地标,更是精神传承的象征。它提醒着今天的中国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而不懈奋斗。

在西电的校史上,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他就是为新中国的通信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的林爽。林爽1917年生于北京,从小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科学救国的理想。1938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1941年初,林爽在晋察冀军区无线电研究组担任副组长。2021年1月,林爽的亲人向我校捐赠了晋察豫军区无线电高级班的学习笔记等相关史料共二十一件。林爽在晋察冀军区无线电研究组完成了他的大学学业,尤其是在无线电技术和英语方面收获颇丰。

除了林爽,在晋察冀军区无线电研究组的学员中,还有领导了国际卫星地球站建设和第一条中日海底电缆建设的钟夫翔;领导组织我国导弹卫星电子设备、测控系统和高可靠元件研制生产的王士光;以及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梁骥。他们对中国的通信、电子和航天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培养,更强调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锤炼。大学为国家培养人,培养那些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为社会培养人,培养那些能够以科技解决现实问题、以智慧点亮人类未来的创新者;大学为未来培养人,培养那些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领导者。"

马晓华教授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半导体芯片领域的重要代表。他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突破中国在半导体"卡脖子"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的困境,这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不仅承担了繁忙的科研工作,还坚持为新入校的本科生们讲授最基础的课程。

"下午的这个教室都安排好了,今天是给大一的上课,所以他们还没有见过芯片到底长什么样。所以我们这一次准备给他们带一个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这种工艺的一个芯片,这也就是我们在实验室做出来的目前做得最好的一个芯片——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

"这个就是晶圆,切开以后就是无数芯片。其实未来如果你们再继续从事研究生在我们学校的话,都要从版图的设计、从制造要把它做出来。做出来以后,我们还要通过切割封装,让它能工作。我们要培养大家的基础知识,集成电路的重担也落在你们这一代上。"

"首先要把兴趣立好,有很多的报告我觉得你们都要去听一听,这个会给你们的一个方向带来一个指引性的作用。"

马晓华告诉我们,他之所以一直特别强调参加学术报告的重要性,是因为一场意外参加的报告会让自己的学术方向得到了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的启发。

"我的大学的本科和硕士以及博士都是在这个学校度过。其实我们所有的课就在这个西大楼上的。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在这个里面也有一堂非常生动的国外的一个专家过来讲课。因为我们的研究生的数量比较少,为了不冷场,让我们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过来填了一些座位。"

正是一次看似偶然参加的报告会,激发起了当时懵懂的马晓华对芯片研究的浓厚兴趣。

"我记得大概我当时坐的就是在第二排的靠在边上的这个位置。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听完以后我感觉这个专业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那么那一堂课对我后面从事半导体这个行业起了一些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再次回到当年的那个教室,在感叹岁月更迭的同时,马晓华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学术责任。今天他92级的老同学王英武也来到学校。在2022年,王英武曾获得中国航天基金会颁发的航天贡献奖,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王英武想再看看这些树、这些楼,从这个让自己起飞的地方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记得以前石凳不是这样的,现在全换了。以前在那边都是石凳。过去这个地方比较凉快,大家可能下午看书在这地方可能就比较方便一点。那个时候我们条件没这么好,现在条件好了,一部分学生到新校区去了,也分流了。"

马晓华回忆说他们的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桥——这位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总设计师,也曾和他们一样在这些石凳上刻苦地钻研。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学习环境已变得十分优越,然而那份从石凳上流传至今的刻苦求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却始终如一地在这座学术殿堂里闪耀。

直到今天,从这里走出了28位两院院士,他们是3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的代表。在国家发展急需重点行业领域、航天科技等行业龙头和国家重大项目中,都有这所高等学府毕业生的身影。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催生了中国高校一系列的神奇课堂。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同样有这样科技感和未来感十足的课堂。

"我们这门课程下设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参与的学生有本科生和相关的硕博士生。这不是一堂体育课,但这些运动健将们挥洒的汗水却会转化成为最基础的数据;这也不是一堂简单的摄影摄像课,而是要试图创造一个全新的完美三维空间。"

"我们这门课程在咱们远望谷体育馆进行空间视频的采集工作。空间视频是一种高维度、可交互式的视频,通俗地来说就是记录和还原我们身处的这个三维空间。通过空间视频的生成技术,我们可以进入空间进行沉浸式的交互,同时我们也可以脱离物理空间的限制,穿梭到任意一个虚拟场景中去。"

"刚才我们带着大家去做这种篮球数据的一个采集,把数据采集下来以后,我们要对它进行一个初步的标定。那标定真实就是把我们多相机的信息要进行一个空间对齐。"

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实验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体验着科研的乐趣和挑战。

"最后的这个人物重建,这一点点小小的微创新,它的渲染是不是更清晰了?对不对?那我们现在就可以把远望谷的这些运动员送到三片美丽的海滩上去。"

在未来,空间视频结合5G和云计算,可以推动文化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未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所在的教师团队——西电图像所承担的科研工作,能够让遥感卫星这只眼睛的视觉神经更加发达,在更短的时间内看到更多更清晰的画面,也让这只眼睛所属的大脑更加聪明。"

"我们团队主要是研究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它通常应用于基站、移动通信、卫星、雷达等领域。"

如果你问我作为西电的博士生是什么感觉,我会说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无上的追求与激情。

"做新时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勇当电子信息领域的排头兵。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国家急需紧缺人才;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先生和更多的教育家;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陶寺》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王者之城

    陶寺遗址的发现——无论是鼍鼓、土鼓和石磬的乐器组合,等级化的墓葬分布与陶质龙盘,扁壶上的朱砂文字符号,还是规模宏大的城墙遗址,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它们都鲜明地体现出与夏商时代乃至后世的连续性特征。这使得陶寺遗址在众多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备受瞩目的焦点。

    69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蔡襄》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心系天下

    蔡襄生于1012年,福建仙游县枫亭镇人,祖辈务农。仙游虽处东南滨海,却是崇文重教之地,历史上“科甲冠八闽”。5岁时,母亲送他到外祖父家与舅舅卢锡同读,在虎岩寺水岩洞习文。岩壁上至今留有凿石架屋的孔洞。

    87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天人合一

    秦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塑造之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秦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而秦岭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文明价值和精神品格,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

    53纪录片2025-09-05
  • 纪录片《脑海脉动》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通脑有术

    大脑,拥有人体中最密集的血管网络。160万千米的血管滋养着多如繁星的神经细胞,使人类拥有了更丰富的智慧,但也意味着更加不堪一击。在中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突发脑血管疾病,每28秒就有1人因此离世。这是否注定我们生活在疾病的恐惧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30纪录片2025-09-15
  • BBC纪录片《文明》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创世纪的第二个瞬间

    在南非海岸角,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岩洞。一位身处其中的先祖有股强烈的冲动,要对自己的世界加以修饰润色,进行评判。这个鲍鱼壳在2008年被发现时,可能已拥有十万年之久的历史,其中还残存着人造颜料的痕迹。它或许曾被用来制作肖像,抑或身体或面部的装饰。它里面甚至可能盛的是防晒品,因为这些颜料即便今天也有这样的用途

    94纪录片2025-09-01
  • 央视《考古公开课》解说文字稿丨万园之园新探

    雍正继位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他不仅把这座宫苑当成休息的场所,也用作办公的地方。雍正时期圆明园的建设不仅包括皇家的日常生活设施,还包括大量的理政的建筑群。可以说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成为了除紫禁城之外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75纪录片2025-09-01
  • 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解说词文字稿:第3集 于无声处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出兵协助收复东北。在此期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最初自发成立的队伍,在非常时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突破了伪满洲国的"钢铁国防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是那一代人默默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有着太多不能宣扬的成功、不能申诉的委屈、不被记得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他们沉默无声,又震如春雷。

    109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中华2·刻骨铭心》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天启

    在AI时代来临之际还体现出超越字母文字的多种优势,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字和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一样,依旧年轻。好像我们初识世界时的好奇眼光,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新鲜模样。

    122纪录片2025-08-09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51纪录片2025-08-27
  • 纪录片《大太平洋》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激情

    长久以来,瓜达卢佩岛一直巍然矗立在冰冷的海水中,吸引着众多大型生物前来。这里的海滩是众多哺乳动物的休息之所,其中包括体形壮硕的海狮。而像象海豹这样的庞然大物也随处可见。此外还有大白鲨经常在近海地带巡视,伺机捕猎。而大白鲨一旦出击,猎物就会在劫难逃。

    108纪录片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