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长城内外》解说词文字丨第2集:千年关贸

2025-09-22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长城内外》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2014年夏末,山坡上的红肖梨成熟了。长城脚下,北京东北部山区的天气晴朗。怀柔河防口村的李仕金一家忙碌起来。红肖梨采摘后即将运往北方的草原。

而几十公里外,居住在箭扣长城旁田仙峪村的老人邵亮,悠闲地在村口摸着牌九,让人看不出这里曾是北方制香重镇。

而这一天,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的司机彭兴林又要上路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彭兴林就从老人那里得知,以前的怀柔人年年春天开始就会带着从北京或者张家口的各种货物,赶着大车队,越过长城到草原上去做生意。

这一习俗源于怀柔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上:在长城之南的山地中有滦河、潮白河等河流,以北则是无尽的草原。千年关贸、茶马互市,就此展开。

最早的茶马互市源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唐朝。唐王朝积极的边贸政策也使得它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个不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筑长城的王朝。

但宋代之后,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继续壮大,宋朝皇帝开始加强对茶马互市的控制。但控制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导致草原与中原的战争愈加激烈。最后蒙古铁骑一路南下,踏破江南。

公元14世纪初期,明朝大将徐达将元军赶出燕山后,洪武、永乐重开互市,边境茶马互市空前繁荣,形成"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的边贸盛况。

这一天,成吉思汗的黄金氏族新增了一对龙凤胎。姐姐被取名为孟根(意为白银),弟弟被取名为阿勒坦(意为黄金)。二十六年后,当这个男婴长大成为草原上能征善战的俺答汗时,围绕在边境内外的战争与和平都将维系于他一人。

"互市从整体上来说呢,双方都需要,但是草原地区呢,更需要。"

此时茶马互市的交易已经关闭六十年。游牧民族渴望中原的茶叶、布匹和铁器。资源的匮乏使得草原上的牧民不得不用牛皮做的锅去烧水煮饭。现实的困难使得俺答汗必须往南求得生存。

关闭关隘的原因是六十年前的那场战役——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当年的宦官王振借口降低了瓦剌部族首领也先贡马的收购价格,使也先愤而对明朝皇帝宣战。明朝皇帝朱祁镇自然不甘示弱,率领宦官王振以及文武大臣远征瓦剌部族,以教训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

但英宗朱祁镇的五十万大兵在出兵后的仅仅十一天就被屠杀殆尽。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奇耻大辱让明王朝从此以后转入全面防御,并借口战乱屡屡中止边境互市贸易。

俺答汗在这样的现实下,将如何实现他边境茶马互市的伟业梦想呢?

时间回到2014年6月30日。司机彭兴林沿着111国道前往内蒙古运输果品。当年,他的父亲驾着马车要花五天才从喇叭沟门到怀柔。今天,他一天就可以抵达内蒙古的太仆寺旗。

"到半路因为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上就得休息一天,因为那阵道路都是土路,也是坑洼不平的比较不好走。"

怀柔自古以来就是连通北京与草原的交通要道。贯通怀柔东侧南北的111国道,南起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桥,北至加格达奇,依然连通着北京和蒙古草原。

"我们来那会儿一般都要自备干粮。九十年代一般我们都带点方便面呀、火腿肠呀、鸡蛋呀。像八九十年代那阵听他们讲,一般都是带贴饼子,要不带点红薯干系列的。"

直到现代,因为修筑水库,才将当年的要道淹没在了水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彭兴林每次去草原走过的不再是大水峪关,而是河防口隧道。

"要是回山里,去山里的情况下基本没变。从山里下来到怀柔县城,这个路况基本都变了。"

"早点有没有什么特色的?有那个包子和馃条。行行行行,来一壶奶茶。"

相比于过去,今天彭兴林的工作相对来说要轻松很多。不用一步一步地用脚丈量千里长途,也不用风餐露宿。

再过一段时间,彭兴林的孩子将要过生日。他决定利用这次出差给孩子带一份特殊的草原礼物,让孩子也感受一下草原上与怀柔截然不同的物产风俗。

但在几个世纪之前,长城脚下却是战乱与死亡。

公元1551年,明嘉靖二十九年,来自蒙古的铁骑正是沿着这样的通衢要道越过长城,直达北京东直门下。蒙古士兵自怀柔席卷而过,顺天府横扫整个京北。

胆战心惊的大臣们站在都城的城墙上,看见都城外到处是被点燃的民房和遍地的平民尸体。这是俺答汗为了逼迫明朝皇帝同意边贸所发起的第十五次入侵。

"长城外边跟长城里边的贸易呢,都给它定为茶马互市,就是用马来换茶。可见茶对于草原来说多重要。要获取这些物资呢,只有两条途径:一个途径呢就是抢掠,我需要这个东西,我到你那可以随便地抢,你不给我我就把你给杀了;一个呢就是贸易交换。"

年轻的部族首领俺答汗开始意识到经济封锁和边境冲突对蒙古民众的实质性危害十分巨大。于是他派遣使臣第一次向明朝提出求贡,期望重开互市。

但俺答汗的请求次次被嘉靖皇帝和内阁首辅严嵩以"寇情多诈"为由拒绝,还两次杀死俺答汗派去的谈判使者。

明朝君臣的行为最终彻底激怒了俺答汗。这个以战争夺取蒙古统治权的铁血可汗决心同样以战争赢得互市重开。

在蒙古铁骑兵临城下之时,整个京城四五万禁军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而临时组织的民间军队也因为拿不出保障大军的粮食只能解散。

"俺答汗越过长城率军入侵,打到北京城下,让明朝的统治者感到很棘手。就是说你北京皇上的日子没法过了,随时一天两次包围你北京城。如果你要连北京城墙也没有,那可能随时都到你屋里把你提溜过来宰了。"

当城外一片烧杀掳掠之时,在皇宫的西苑,皇帝和内阁以及各部大臣依然提不出具体应对策略。原因就是当年英宗因贡市导致被俘的耻辱依然历历在目。

议事堂内没有一个大臣敢冒险提出立刻重开互市。此刻,对于天朝的君臣而言,大明王朝的体面远比一切都更加重要。

"今天天气呀非常地好,四面都可以通风,大家都可以看一下。"

不时逃回内蒙古的元顺帝经常地派兵南下,不时地侵扰北方。于是朱元璋派徐达、冯胜等人在这里修筑长城。

位于青龙峡景区内的大水峪关,这个明代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位于怀柔长城的最东端。千年岁月里,当战争来临,这里是南方平原的守护者;当和平之时,这里又成为沟通草原与中原的边贸通道。

来自草原的马匹、牛羊、毛皮、乳制品等与来自中原的茶叶、布匹、粮食、手工制品相互交错而过,前往位于长城内外的集市进行交易。

繁华的景象也曾经在长城之南的怀柔秋场上演过。直到今天,我们也会在长城脚下的乡村依稀看到百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现在的怀柔凭借着温润的气候、优质的水源,让怀柔的水果品质极为出色。今天果农李仕金在长城山脚下的果园修剪苹果和红肖梨的枝叶,清理坏枝,使得果树得以在收成时质量更为优良。

早在永乐年间,怀柔当地出产的板栗、核桃等就被选为专供皇家的御用贡果。那些曾经为皇家提供御用贡果的古树在现今的怀柔山区仍旧保存完好。

"咱们这树龄最大的差不多有一二百年的吧。二百年的少,但是还是几十年的多。"

在怀柔辖区,山区面积占89%,山峰五百座,其中千米以上的就有二十四座。山峦之间,长城沿线一百三十余里遍植板栗、核桃、糖梨、肖梨、苹果、红杏、柿子等果树。

农闲之余,李仕金和村里的果农会在长城脚下111国道的出口处将批发余下的散果卖给往来自驾游的游客,让他们回去时也捎上一袋怀柔的特产好果。

这样和平的农家风貌对于几百年之前那些为天朝颜面慷慨陈词、出谋献策的大臣们而言是不可想像的。过往的杀戮早已成为历史的云烟散去了,今天的安宁祥和已经成了这片土地的主题词。

时间回到公元1551年8月19日。俺答汗的请求依然没有得到响应。紫禁城西苑内,静默的群臣依然没人给出值得肯定的建议。此时,他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俺答汗为了重开贡市、重开边贸早已不惜一切代价,征伐屠杀收买人心无所不用其极。

这个人,是造成边贸中断的内阁首辅严嵩。他坚持认为俺答汗是抢食贼不足患。负责边贸事宜的礼部尚书徐阶则认为,按照规定可以暂时准许通贡,但条件是蒙古人不可以随便接近边城,必须停留在边外,经大同守臣奏请许可之后才能进入。

八个月后,经过俺答汗的一再催促,嘉靖皇帝终于同意在怀柔以西的另一个边境重镇大同重开马市。

短短数日,大同马市以布缎换马两千七百余匹。俺答汗贡马谢恩,朝廷又回赐丝衣金带。此后,宣府、延绥、宁夏诸镇也获准开市,每年两次。短短几个月,数万匹蒙古马进入中原。和平的曙光即将出现在北方的长城内外。

但原本也是边贸关口的大水峪关此时却并没有等来重开关口的谕令。

宝山镇位于怀柔长城北面山区。这里的很多地方名字大多来自蒙语。例如,就在宝山镇一个名叫天河川的地方,名字就来自于明代时的称呼"天克利沟",即蒙语"边界"的意思。

还有当地许多叫"栅子"的地方,都曾经是蒙古各部族圈养牛羊马匹、架设毡帐的居所。但如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都是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北方移民。蒙古的文化在此地已淡化。

这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印迹,它隐藏着的是一条划分于长城内外的族群边界,一条曾经长达几百年没有打破的边界。猜疑与误解、战乱与纷争如魔咒一般困扰着长城内外这条边界上的君臣与军民。

在北京的皇城内,反对重开边贸的声音从未停止。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明代著名的忠臣杨继盛。

"儒学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华夷之辨',也叫'尊王攘夷',就是主张汉族人是优秀的,是核心的,然后周边的少数民族都是蛮夷很瞧不起。所以说呢,如果不能够征服他们,就尽量和他们少打交道。"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内心始终恐慌地担心俺答汗率军直抵东直门的噩梦将再次重演。就在派遣大臣与俺答汗的使臣商议重开边贸之时,在王朝内部,朱厚熜也开始调遣军队,设置蓟辽总督大臣总揽边境练兵和防卫。

从大水峪关到箭扣之上,分布着嘉靖皇帝派遣守卫长城的士兵。他们日夜枕戈以待。但这个隔绝的举措却意外促进边境士兵和蒙古民族的交流。

"即使在战争的时候,也有一种交往的作用。它是一种走私贸易。长城沿线的汉族士兵他为了自己的私利,然后经常把这个北方民族需要的一些粮食、布匹、茶叶偷偷地然后运到这个草原上去,然后进行交易,然后从中获利。这种走私贸易是非常发达的。"

"因为那阵儿物资也比较匮乏,一般的都是,有的是过去用咱们的果脯和人家做兑换交易。我听说有人有换那边的毯子呀,还有刀啊什么的,还有吃的东西。"

"现代马夫"彭兴林通过来往物流的工作,在二十年的岁月中为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谋得一个稳定和幸福的生活。

当抵达太仆寺旗时,虽然距离加格达奇还有一千多公里,但迎面而来的草原景观已经和怀柔完全不同。迎接彭兴林的是公路旁悠闲吃草的牛羊马匹。

太仆寺旗是商旅城市,自古以来为蒙汉交界之地。将果脯送进仓库后,彭兴林和同事们说了一声就独自上街去了。这是一座与怀柔截然不同的小城。

"是不是给孩子玩的那个,就那个,小帽冠的那个。"

由于缺乏史料,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得知古代的怀柔驼队是否也曾到达过这样的草原腹地进行远途贸易。

"多少钱那个?五块钱。"

但今天这样的和平时代,怀柔的果脯已经不仅被怀柔人送到这里,甚至还被送到了更远的俄罗斯以及海外的唐人街。便利的商贸往来使得今天草原上的人们可以自由地享有丰富的食物、服装以及更多的东西。没有人会再愿意为了一点茶叶一点布匹远征千里。

"能优惠点吗?"

而在此时,长城边脚下的河防口村,李仕金正整理梨窖,准备将果实收藏入窖。

"家里边有一个装一百四十多筐的窖。因为我现在就是产量高了,我家里边的窖已经放不下了。所以我现在这个园子里边又建了一个能装四百筐的梨窖。有这个两个窖,可能就是说我这辈子基本上够用了。"

果园里李家老老少少不分男女地一起为丰收忙碌着。今年的收成很好,大家干活也特别起劲。怀柔果品的味道将通过物流运输运往长城内外。

和平究竟何时能来?整个公元16世纪的中叶,俺答汗依然在不断的征战与期待中度过。

直到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朱厚熜因为服用丹药过量而死去。他的继承者是29岁的隆庆皇帝朱载坖。长城的守兵终于等来和平的曙光。

不同于明朝历来的大臣拒绝边贸的决策,公元1570年隆庆四年,在名相张居正的主持下,俺答汗终于达成愿望,朝廷允诺为其封王并重开边贸。

十二月,俺答汗将八十名从中原逃入草原的汉人擒获献给明廷。隆庆五年,64岁的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大臣王崇古正式上书陈述封贡互市八条。

两年之内,因为张居正边贸政策的调整,长城内外关系慢慢朝互惠、和平、合作的方向发展。

此后,长城沿线除辽东原有马市外,九边各镇又开十一处马市。这些都是每年只开一次的大市,属定期定额的贸易往来。

明代还依前代遗制逐步加强茶法和马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茶马互市制度,并派遣茶马御史到各茶马司巡视,以达到对茶马贸易的管理。

"基本上在这个地方,然后双方可以自由地开展进行买卖。但是有一些是不能够进行自由的交易的,比方说铁。因为铁如果流入到蒙古草原的话,可能会被制造兵器什么的。"

清代初期,茶马互市沿袭明制。清统一全国后,以往由官方指定的互市形式逐渐被空前广泛的民间自由贸易所取代。怀柔的大水峪关全面开放,彻底成为一座商贸边关。

"清朝的时候到康熙的时候,基本上控制已经非常地成功。在蒙古地区呢,它又把蒙古部落分化成很多很多不同的那种小的单位。在内蒙古地方,它实行了这样一种蒙古八旗。所以说呢,它已经完全具备统治整个长城内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上的一个方式。所以说他没有必要修长城,因为修长城已经没有用了。"

位于怀柔南部平原上的茶坞从此繁盛数百年,直到今天依然还是沟通山西与滨海的运煤通道。

香道是怀柔一条独有的商贸之路。这条道路随着长城遍地兴起的佛教而开展。

打完牌九之后的老人邵亮回到家中告诉我们,记忆中怀柔传承数百年的制香盛况:"我小时候呢,咱们这个地区就是咱们这个村吧,有香坊。香坊他们是一个大家庭,他们是老哥仁儿。做香的那阵都是人工蒸,不是什么机器,都是人工做。小条啊还得擀了,不擀一个是不光,一个是那个不结实,压出来那个不是松动。松嘛他一擀用他这个擀,就跟咱们现在这个蒸包子、捏饺子那个大案板似的。"

"香道是一行手艺,不是说谁都会做,那算手艺人。现在不是我不烧,恐怕全村人都不烧香。供奉老祖宗有时还烧,偶尔还烧,因为他们纪念的是咱们祖先嘛。"

晚年俺答汗心愿得偿。在南来北往的商贸与文化交融中,他开始信奉佛教,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俺答汗对于早年的战争杀戮非常后悔,所以他极力控制部下,为长城内外的和平努力着。

大水峪关秋场、香道、茶坞、茶马互市,从隆庆以来不断地融合与交流,有的繁华如昔,有的只剩老人唏嘘嘘。

今天在宝山镇的深山林里,优质的水源和温润的气候让红红火火的圣女果在炎夏中丰收。这是新一拨的收成工作。

刚送完小孩生日礼物的彭兴林又将再度踏上旅程。长城内外边界已然消失,残酷的厮杀已成为历史故事。今天是盛世的融洽与和谐。新的融合正在长城脚下上演又一个历史传奇。

(注:以上文本已尽可能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叙述风格和专业术语。部分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述因原始文档质量问题可能存在少量不确定修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一集:纵横

    食物链最顶端的霸主——野牦牛,高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狼群展开攻击,受惊扰的牛群快速聚集保护小牛。成年野牛重达五百公斤,拥有10倍以上狼的体魄。初生的小牛成为狼群的攻击对象。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母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它久久不愿离去。

    29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3》解说词文字稿丨第2集:拣尽寒枝

    这首词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一生有三位夫人,这是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可以说是少年夫妻,共同地伴随他的青年时期和他的壮年时期一起成长的。苏轼对她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刻的。在词里边悼亡,苏轼是第一家。

    51纪录片2025-08-27
  • 纪录片《甲午》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开国

    鸦片战争爆发前六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违反大清国对外国人活动区域限制的规定,双方矛盾激化,清军与英舰交火。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与列强的第一次武装冲突。那一年也是一个甲午年(1833)……

    109纪录片2025-08-30
  • 央视纪录片《英雄无名》解说词文字稿:第3集 于无声处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出兵协助收复东北。在此期间,东北青年救亡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最初自发成立的队伍,在非常时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突破了伪满洲国的"钢铁国防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是那一代人默默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有着太多不能宣扬的成功、不能申诉的委屈、不被记得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牺牲。他们沉默无声,又震如春雷。

    109纪录片2025-09-01
  • 纪录片《生命的极限》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雨季和旱季

    在非洲的中西部,生活着一个名为沃达贝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牲畜是沃达贝部落最重要的财产,他们在迁移时会带上所有的牲畜。他们偶尔也会去集市上交易货品,但多数时间都会在广袤的平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112纪录片2025-08-25
  • 纪录片《大敦煌》解说词文字稿丨第4集:再造敦煌

    夜色下的敦煌城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人潮汹涌,恰如当年的繁盛景象。中华大地历经王朝更迭、沧桑变化,今天的敦煌已不再承担历史的重任。沉寂千年之后的它,更像一个传说,以人类曾经共有的璀璨,讲述着悠悠往事,迎接着四面八方、全球各地前来朝拜的客人。

    62纪录片2025-09-06
  • 纪录片《中医世界》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妙手

    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各国民众的共同追求。中医药已经庇护了中国人的健康数千年之久。而今,这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限于中华大地,它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86个国家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约有八万多个中医诊所,数十万中医从业人员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65纪录片2025-09-07
  • 纪录片《四季中国》英文解说词文本丨立秋

    二十四节气中,“立”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立秋是秋季的开端,一般在公历八月七至九日交节。尽管酷暑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但秋日已经悄然而至。《逸周书·时训解》:“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从物候上看,凉风的到来、露珠的凝结和寒蝉的鸣叫,都预示着暑气将消,秋意渐浓。

    85纪录片2025-09-22
  • 纪录片《中华2·刻骨铭心》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天启

    在AI时代来临之际还体现出超越字母文字的多种优势,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字和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一样,依旧年轻。好像我们初识世界时的好奇眼光,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新鲜模样。

    121纪录片2025-08-09
  • 文化纪录片:河北卫视《嘿,这就是诗经》解说词文案

    我们如今看到的《诗经》收录了311首作品,包含305首诗与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文本中直接标明作者的有5篇,除了尹吉甫的两篇外,家父、孟子、奚斯各1篇。《毛诗序》《左传》《国语》等古籍里也记载有周公、许穆夫人等人作诗的故事。尹吉甫因与《诗经》渊源深厚,被后世尊为"中华诗祖"。

    47纪录片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