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甲午》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开国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甲午》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下载地址: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
"我们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的锚会放到这。这是我们最魂牵梦萦的东西。"
下面就是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时战死的日本士兵的墓。在这个墓道的入口处,是定远舰的两颗开花弹在这边给它"守灵"。
(现场采访)
"打扰了,我们在做电视采访。您知道日清战争吗?"
"日清战争?我还没出生呢,我不知道。"
"问他,知道最好,不知道也没关系。"
"1904年吧,大概是赔偿金和岛屿的问题。"
"您是怎么知道的?"
"那是我祖父时代的事情。入学考试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打败亚洲的老牌帝国中国。"
"甲午战争在中国很受关注,普通的日本人还有没有什么印象?"
"大概除了研究人员之外,对日清战争是没有什么兴趣。"
"今年(2014年)日本的媒体关注甲午战争吗?"
"我几乎就没有听到这方面的消息。"
"有一个问题我想问问您,中国老百姓对120年前的战争感兴趣吗?"
"中国人非常感兴趣。"
"日本人几乎从来不会谈起这个话题。"
又一个老的陆军墓地。这个地方以前根本不知道,是这次来日本非常偶然我翻手机,当地有个日本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在这个地方埋葬着两个清军战俘。这个消息太意外了。中国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来过,到底在这个墓地里的哪个地方也不知道。
每次到日本,关于那场战争,陈悦都会有新的发现。在此之前这件事从未在网上公开披露过。除了两个清军战俘的名字,我们没有任何其它线索。
"打我们辽东后来打台湾,战死的病死的这些士兵都埋在这里。"
"窦少清在这!在这!"
"找到啦!汝恒信。"
"你们注意,日本人用砖头把他们两个的墓其实是围起来的。"
当最终刻着两名大清国士兵名字的墓碑出现时,我们发现它们原本非常醒目。
"不知道是为了特别标记一下这两个人不是日本兵呢,还是说寓意着在这里他们也还是被关押的那种状态,这就不好理解了。"
这两名清国士兵的名字是窦少清、汝恒信,来自中国安徽。他们参加了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的那场战争,战败被俘,亡于异乡。
1894年战争发生,然而故事从上一个甲午年(1833)就已经开始。
鸦片战争爆发前六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违反大清国对外国人活动区域限制的规定,双方矛盾激化,清军与英舰交火。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与列强的第一次武装冲突。那一年也是一个甲午年(1833)。
故事在这六十年里发生。
此时,地球东方的两个国家——中国、日本,都已闭关锁国几百年。大清国从顺治年间开始部分海禁,到乾隆年间向世界全面关闭了国门。1793年乾隆皇帝通过英使马噶尔尼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互通有无。"
此时的邻邦日本处在幕府统治之下,锁国已经650多年。幕府制定了严酷的锁国令:严禁各藩建造大船;前往外国的人和从外国归来的人均处以死罪。
在接下来的一个甲子中,被迫开国的这两个国家将展开一场惨烈的较量。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国门被大炮轰开。相邻的岛国日本与世隔绝的日子也将很快结束。
十九世纪中期,太平洋东岸一个新型的大国已经崛起。美国后来居上,开始参与划分世界市场。日本恰恰处于美国通往东方的航线上,无论出于战略还是航运的需要,它的位置都至关重要。日本必须开国。
久里滨,距离日本横滨不远处的一个小港口城市。这里有很多东西用"黑船"命名。岸边有一家经营多年的黑船食堂,食堂边上是一个小小的黑船纪念馆,里面出售各种黑船旅游纪念品。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四艘涂着黑漆的军舰来到这里,威逼当时的幕府开启国门。几艘涂着黑漆的军舰在日本人的记忆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们将这次美国军舰造访称作"黑船来航事件"。
大炮威逼之下,在英舰轰开大清国门十四年后,日本也被迫开国。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和英美等五国签订了包括《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在内的《安政五国条约》。西方国家在日本获得了关税率协议权、自由贸易权、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殖民特权。
"日本在后来面对西方的压力,特别是黑船舰队1853年压力之后,它又看到十年前中国是怎么败的。中国败了之后给中国带来的很负面的东西。因为它一直观察着中国,日本接纳西方就不再选择中国的道路。"
多年之后,久里滨岸边修建了佩里上陆纪念碑。每年七月这里有佩里节。
"在中国与世隔绝的日子里,国家之间的交往开始形成一定的规则。这种国际规则是在中国之外的西方国家先形成的。中国一直不愿意介入。等到1840年被打败之后,我们才不得不介入这一个国际生活。又过了二十年,更等到了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才不得不接纳英法俄美四个国家。"
1861年,在被列强轰开国门二十年后,大清国终于设立了自己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些负责处理外交事务的官员没有一个出过洋,惧怕出洋也不屑出洋。
"中国是四方的一个概念:北方是狄,西边是戎,东边是夷,南边是蛮。中原这个地方是最好的天朝上国。一直以为我们有一种世界最优的那种感觉。"
到了1866年,大清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准备回国休假(1866),提议带几个人去英国了解风土人情。可是当总理衙门招募出访人选时,朝廷大小官员"总苦眩晕,无敢应者"。最后只有在总税务司办理文案的前山西襄陵县知县、63岁的斌椿慨然愿往。主管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䜣奏报朝廷,朝廷当即批准斌椿带着他的儿子及三名同文馆的学生,随同赫德出访欧洲。大清国终于派出第一位官员出国。
黑船开国六年之后,邻国日本自己开始扬帆出海,打量世界的模样。
1860年2月,为了交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原本批准件,日本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日本幕府代表团一行77人,乘坐美舰横跨太平洋驶向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使节团到达纽约时,美国政府派出七千人的军队欢迎和护送,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挤满曼哈顿街道观看。在他们眼中,这些上等日本人坐在马车上像一尊尊青铜雕塑。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充满激情地写道:"今天我们地球对面的人来了。"
使节团的随行舰是日本幕府三年前从荷兰订购的军舰"咸临丸"。"咸临丸"的船长是日本海军之父、后来明治政府的第一任海军卿胜海舟。时年只有25岁的福泽谕吉也参加了这次划时代的旅行,他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1868年纽约的一个照相馆留下这张照片。这是大清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团长是一位美国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纷纷派遣公使常驻北京,而中国却一直没有遣使驻外。1858年清廷和西方各国签订《天津条约》时曾约定十年修约。眼看期限将至,清廷担心西方各国届时"索要多端",迫不得已准备遣使赴西方各国进行交涉,但苦于缺乏外交人才。
此时恰逢前美国公使蒲安臣卸任回国。总理衙门认为其人"能知中外大体,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遂奏请皇帝让蒲安臣担任外交使团团长——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葡、俄诸国。总理衙门为这个大清国第一个外交代表团配备的职务是章京(级别最高的中方人员),相当于今天的机关文员,外加负责翻译事务的同文馆学生。
"这个斌椿有什么用?出去的这些章京有什么用?这些在中国知识界、在中国的政治界根本不入流。回来聊聊天算了,周围的人不骂他就不错了。好比去趟地狱一样,到西方去走一圈。这在中国掀不起任何的波澜。中国的上流知识分子,包括对中国的政治江山社稷的规划能够有发言权的人一个也出不去。"
1868年,大清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出发了。
1860年幕府"咸临丸"首开环球旅行。他们不仅远航欧美,也去往那个曾经熟悉的、千余年来引以为师的邻国。
1862年,一艘西洋式三桅船"千岁丸"驶入上海吴淞口。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港口,上海的繁华让初次到来的幕府代表团成员膛目。一位两年前曾随同"咸临丸"前往美利坚的使团成员在日记中写道:"很快他们便发现,上海的经济命脉实被洋人把控。华洋两界,天壤之别。"
"千岁丸"之行中,有一位来自长州的藩士高杉晋作,日后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见到清朝从泱泱大国变成任人宰割的弱国,他感同身受。他们在震惊中反思:"为什么中国,一个看上去不会被蛮夷征服的文化典范和强大巨人,居然会在战争中败给像英国这样突然冒出来的小国?"
一次次近距离打量西方发达国家的经历,让藩士们萌生了奋发图强的维新之志。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长州、萨摩为首的日本西南强藩开始推动一场改变这个岛国近代命运的倒幕运动。
"因为这一批下级武士,他有特别强的实践和应变能力。他看到跟西方这么对抗不行,马上就放弃,就跟西方合作。他觉得自己光靠武士不行,他就联合了相当多的农民、豪农豪商(他们有钱)。然后觉得自己这批下级的不行,那就联合幕府里面的高官,有没有支持对德川幕府不满意的。三条实美就把岩仓具视——这都是当时幕府里面非常重要的大官——都给拉来成为他们的人。"
就在美国人蒲安臣率领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出访欧美的1868年,日本结束了近700年的幕府统治,建立了一个新政府。
日本群岛最南端的城市鹿儿岛。城中可以看到很多塑像: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东乡平八郎。他们提示来访者,这里曾经是幕府时期赫赫有名的强藩萨摩藩领地。当年倒幕的核心力量正是来自位于日本西南部的萨摩藩和长州藩。
1868年,倒幕精英们挥动着"王政复古"的旗号,将远离国家统治核心近七百年的天皇从京都迁移到幕府都城江户,并将这里改名为东京,宣布新的年号为"明治"。在未来二十年的时间里,掌握明治政府核心领导权力的倒幕精英们将一步一步把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天皇送上神坛。
羽翼未丰的明治新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面临着内战、列强环伺等诸多威胁。但是他们依然安排了十分密集的出访。年轻新政权渴望与世界强国对话,寻找他们未来的方向和道路。
1871年12月,明治新政府派出了一个庞大的外交使团出访欧美。特命全权大臣是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副使是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参议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46名成员几乎全部都是明治政府的重要官员。随行成员中有43名留学生,其中还有五名年轻女子。
浩浩荡荡出访的使团负有一个重要使命:与欧美国家商谈修改幕府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修约计划很快被欧美各国粗暴拒绝。木户孝允的日记留下了他的沮丧。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零七个月中,岩仓使团把全部精力用于实地考察西方各国政治制度、财政金融和教育制度。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几乎同时被迫开国。日本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一场革命。新政权的领导人很快开始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新的游戏规则。中国这个试图在天朝上国幻觉中继续沉睡的老国,二十年间被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猛击,震动中渐渐苏醒。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之际,中国兴起洋务运动。这个古老的国度开始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变革。
1870年,英国摄影师汤姆·约翰逊在中国南京的金陵制造局拍摄下这张照片:中国官员正在视察火炮制造。1873年美国《哈珀斯周刊》将这幅照片变成了木刻版画写道:"近年来中国人终于开始放弃对西方野蛮人的发明所持有的荒唐偏见,并希望用它们来取代数千年天朝一直不舍不弃的蠢笨装置。即便在中国,一切也在变化着。"
金陵制造局1865年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创办。在此前后,洋务运动的很多重要机构相继建立,推动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步前行。
"经过100多年,留下来的车间不是很多,就这个比较完整的是船政轮机厂。"
眼前这个车间恐怕是这座有着150年悠久历史工厂的惟一见证。1866年,晚清洋务运动重臣、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奏朝廷,在马江边上设局造船。福建船政从此诞生,在闽江之滨绵延至今。
"这个车间变成我们的镇厂之宝。这里面木头的梁子都是从东南亚采购过来的,而钢梁架则是法国进口的。这个柱子每根是2500公斤,1867年我们厂里有个铸铁厂自己铸出来的。以前都不懂以为外面进口的。说明船政创办的时候,它的钢铁冶炼方面已经同步跟上去了。"
这个中国土地上最古老的车间,成为中国工业化起始阶段的实物见证。
"给我感觉是一种荣誉感。像我们去读书一样,我们学校从民国时代成立的,那你七八十年代才成立的学校,肯定没有这么悠久,历史荣誉感比较强。"
马尾造船厂的汽笛声从未间断。但是多年以来几经改建,人们已经无从了解它曾经的模样。直到2006年,一批福建船政老照片意外出现,历史才重新清晰起来。
福建船政1866年12月破土动工,雇请洋员兴建厂房、出洋购买设备。仅仅两年半后,第一艘排水量达到1450吨的炮舰"万年清"号就在简陋的船台上建造完成。
老照片的主人正是福建船政第一任监督法国人日意格先生。他51年的生命有二十年留给了福建船政的创办和发展。日意格从法国雇请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为了鼓励外国雇员培养中国的船政人才,左宗棠制定了详细的激励措施:在五年期限以内,洋员承包集体须完成造船任务,如果同时教习中国员匠,并能自行驾驶、能自按图监造,则重奖总承包人日意格。
这张工厂平面图绘制于1872年。短短五年时间福建船政已经颇具规模。
在福建船政刚刚破土动工之时,船政学堂开学。这是中国第一所海军军官学校,设有舰船设计和驾驶专业,聘请当时世界上造船和驾驶技术领先的法国和英国教员,分别用法文和英文授课。
设立船厂的同时开设培养海军人才的学堂。左宗棠的远见卓识和行动力在晚清洋务派中首屈一指。
这张照片出现在2010年的一次拍卖中。中国海军史学者惊喜地发现,它正是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和教官的合影。照片中的很多人,在日后成为中国第一支海军的舰长。
这张刊登在1974年世界著名舰船杂志《世界军舰》封面上的照片,是1872年福建船政建造的巡航舰"扬武"和它的水兵。此后十年日本的横须贺造船所才建造了同等类型的"海门"。
1875年11月,"扬武"军舰驶入日本长崎港。它搭载着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沿着中国的东南沿海进行远航实习。
同样在这一年,四十多名日本海军学生横渡太平洋抵达旧金山,开始了日本海军兵学寮学生的首次远洋航海实习。其中有后来被称为"明治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他们驾驶的军舰"筑波"号是明治政府1871年从英国购入,舰龄已达二十年。
日本海军兵学寮的前身是幕府时期在东京创办的筑地海军操练所。明治时期它重新成为政府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当时的国力尚不足以支撑造船冶炼,明治政府就先行启动了海军人才培养计划。
1870年,日本向英国军舰派遣了两名学员,之后又向英国和美国派遣了十八名军事留学生。其中之一就是日俄战争中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官东乡平八郎。
事实上早在明治政府之前,幕府的各个强藩就已经顶着幕府颁布的"出洋死罪"的锁国令,秘密启动了各自的留学计划。
1863年,幕末强藩长州藩秘密派遣五名年轻人前往英国留学。他们被称作"长州五杰",在后来的明治维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明治时期的国家重臣。
另一幕府强藩萨摩藩也不甘其后。鹿儿岛城市中心这座雕像纪念的就是1865年秘密前往英国留学的十四名萨摩少年。他们中有明治政府的教育部长森有礼、海军大将松村淳藏。
就在日本军事留学生远赴英美的同时,1872年大清国也启动了一个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120名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的男孩将分四年派往美国。清廷计划让他们在那里学习十五年,然后返回中国,以帮助这个古老的帝国获得新生。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大胆设想。这些年幼的孩子作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肩负国家赋予的重任。
留美幼童计划启动的第二年,船政大臣沈葆桢等、陕甘总督左宗棠开始联衔上奏,建议选派船政学堂优秀毕业生前往法国和英国留学。中国的海军建设需要军事人才。
1877年,在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发五年之后,中国的首批海军留学生启程前往欧洲。
赴欧留学的少年抵达英国前夕,大清国第一位驻外公使、57岁的郭嵩焘先期抵达。顶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骂名,郭嵩焘开始了自己艰难的驻外生涯。
他将自己从上海到伦敦途中51天的日记抄寄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的书名刊行。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和观感,认为西洋也有两千年文明,视外国人为夷狄是愚昧无知。书中对西方文明做了大量描述和肯定。
该书出版后引发轩然大波,遭到清廷士大夫的抨击:"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腑",认为郭嵩焘有二心于朝廷。最后该书被禁止发行并予毁版。
2014年年初,一家网站出现了一些旧照片的拍卖信息。由于照片背后有签名,人们很快了解到这些中国装扮的年轻人正是清廷派往英国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
"一百多年前,有一批中国年轻的海军军官被派到这里的海军学校接受培训。这个地方我来过七八次了。国家档案馆保存了当时英国外交部和我们大清国使馆的通信记录,还有大量的史料和照片。"
攻读博士学位的邵君昱研究方向是晚清国家战略转型与海军建设。
"今天我也很幸运,第一次到这个存放原始档案的地方。平时我们都在公共区域,能有幸一次见到这么多档案,也是真的很幸运。他们已经把我们要调的档案都准备好了。"
邵君昱悉心翻阅了中国留学生在英期间所有往来于英国外交部和海军部之间的信函,从未经整理的档案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线索。
"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当时因为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没有能力收纳这十二名学生,所以它决定只收六名左右的学生。这就涉及到谁有资格被录取的问题。"
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中保存着一封郭嵩焘大使给英国外务部的信函。信中写道:"我有一份由留学监督李凤苞和洋人教习德雷赛联合推荐的名单,希望按照名单先后顺序录取。如果说只能录取有限的人的话,你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录取:就是严复(第一名是严宗光,就是严复),第二名是方伯谦,第三名是何心川,第四名是林永升......"
最终抵达英国的十二名中国学生中,有六人成为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的正式学生:他们是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另外六名学生包括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他们被直接派遣到位于世界各地的英国军舰中实习。
1877年大清国向欧洲派出第一批军事留学生之后,此后的十年间,又分三次向欧洲派遣留学生。
在伦敦国家档案馆,我们只见到了后两批在格林尼治海校就读的学生成绩册。他们和日本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学习。
"这本是1882年到1883年的海校考试成绩册。这里头我们能看到李鼎新、陈兆艺......他们同班的有一名日本学生。李鼎新在十九名学生里头排名第八,这位日本学生排名第十二名,陈兆艺排名第十四......"
1877年,前往欧洲的军事留学生中还有26名学生去往法国,学习舰船设计与制造。
这是1879年法国海军造船造机专门学校的学生合影。照片中共十五人,有四名中国学生:他们是学习制造的魏瀚、郑清濂、陈兆翱、吴德章。郑清濂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柏林监造铁甲舰"定远",回国后成为著名的造船专家。甲午战争中的"平远"舰、"广甲"舰即由他设计监造。
而照片中其他六位亚洲面孔则是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他们中包括日后成为佐世保海军工厂厂长的辰已一、横须贺海军工厂厂长的山口辰弥。
来自中日两国的留学生漂洋过海在欧洲相遇。此刻他们是同窗是学友,在异国并肩而坐并肩而立,为着同样的使命学成毕业,为自己国家的海防效力。他们何曾预料,有一天同怀海军梦的两国青年会在同一片海域列阵相向、相搏杀。
担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敏锐地发现:"虽然中日两国都在向西方学习,但是日本在英国学习技艺者二百余人,学兵法者甚少。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盖兵者末也。"
波特兰大街49号,伦敦中国驻英国大使馆。138年前中国第一任驻外使节郭嵩焘抵达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外交机构。
郭嵩焘在任期间,对海军留学生关爱有加、期望甚深。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他根据每个学生所长,特别照会英国外务省为他们安排实习,商讨回国后的职业规划。
然而还没等到第一批学生毕业,1879年《使西纪程》毁版后不到一年,郭嵩焘被撤任归国,从此再未被起用。
大洋彼岸的美国,1873年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第一名日本学生从这里毕业,他就是日后多次出任日本海军兵学校校长的松村淳藏。
1868年7月27日美国国会即通过决议,允许日本学生进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1872年又通过了美国西点军校接收日本留学生的决议。
当大清国派出的留美幼童中学毕业准备进入大学时,排华浪潮开始出现。美国军事院校的大门始终没有向大清国敞开。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进行到第九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强力阻挠。理由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当时仅有半数学生开始了大学学习。他们中出现了一批对晚清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铁路、矿业、电报、外交专家。一个极有可能对中国产生长远影响的计划就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