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泰山》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河山元脉

本文字实录基于央视纪录片《大泰山》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幕析图像下载地址: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以下是经过整理和修正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完全保留原文内容和风格,仅修正明显的OCR识别错误和格式问题:
---
"日出东方,拔地通天。"这座山,见证着沧海桑田出九州的格局;这座山,寓意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兴盛。这是日与火的交相辉映,这是天地人的彼此感召。大哉泰山,国泰民安。
泰山从来就不仅仅是一座山。从25亿年前浮出海面的群岛山脉,到3000万年前剧烈隆起的磅礴山体;从东夷人渔猎农耕庇护地,到黄帝柴望祭天至高点。泰山一路向上,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巍然于齐鲁大地之上。
从天下一统到五岳独尊,从自然造物到人文化成。泰山植入人心,见山则止,遇水而行,自然而然方为河山元脉。
在中国东方,有一座拔地通天的大山,它的夜晚总和攀登有关。
"您从哪儿来?"
"从天津。"
"河南。"
"济南。"
"就为了看一眼日出。"
古往今来,无数个春秋冬夏,都有万千旅人夜间从山脚下开始出发,一步步踏过六千多级登山石阶,只为亲眼目睹一场最壮丽的旭日东升。
"越来越亮了!"
"太漂亮了!"
"天地之大德曰生。"先贤很早就从泰山日出中悟出生生不息的大道。
- 在李白脚下,"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 在杜甫眼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在苏轼心里,"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面对着泰山日出,每个人都留下了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泰山主峰海拔1532.7米,挺立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之上,号称"天左一柱"。华夏大地五岳著称各有千秋,为什么东岳泰山"五岳独尊"呢?
对泰山的顶礼,源于对自然的崇拜。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中,东方属"木",万物发祥之地。泰山屹立东方,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
上古帝王到各部落巡察称为"巡狩"。舜曾在泰山山顶亲手点起柴火,借烟气通达于天,又于泰山上环视众山川与地通联,祭天祭地序次完成。这是所谓的"柴""望"之礼。
"巡狩"及"柴望"祭祀的一致性,是部落大融合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原始形态的萌芽。当各部落有了共同的信仰,也就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泰山就是因为它处在早期文明一个相对发达并且后来成为我们华夏主体的地方,加上它本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因为它在齐鲁这一带,当时的确是最高的山,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启示。泰山五岳独尊这个形象就这么出来的。"
这座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牌坊,名叫岱庙坊。这副楹联堪称泰山地位的点睛之笔:
"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
赫声濯灵,镇东方,帝出乎震。"
化生万物,国泰民安。
封禅告祭的历代帝王,指点江山的文人墨客,祈福平安的芸芸众生,带着对生生不息的期盼与渴望,向泰山走来。
岱庙,古称东岳庙,是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始建于汉代。此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对它修建不怠。岱庙是登泰山朝圣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登山中轴线上,与孔子、秦皇、汉武、李白、杜甫等各色人物的身影不期而遇。
见识了"和而不同""若登天然";"登高必自"的中国思想。泰山不仅仅是自然奇观,更因为无数登临者而成为文化高地。
1987年,泰山成为中国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泰山极顶依然有一群人用现代科技与天"对话"。
赵勇,日观峰气象站天气探测高级工程师。中午时分,他和值班搭档发现塔顶设备出现问题,决定马上对塔上采集设备检修。十六米的高塔,突出在泰山极顶之上,没有任何遮挡。这就是赵勇和同事们与天"对话"的日常。
泰山日观峰气象站始建于1932年,由竺可桢选址,蔡元培奠基,是中国建站最早的永久性高山气象站,被称为"风云前哨第一站"。
"虽然现在条件好一点,但是恶劣天气是没有变的,要逐渐地去适应它。"
泰山"长冬无夏,春秋相连",一年中大雾的平均天数达179天。在极顶俯瞰,四季云雾变幻莫测。雨后初晴,白云万里,山岳潜形若隐若现,一幅"云海玉盘"的泰山奇观铺陈延展开来,如仙境一般。如果运气足够好,在阳光的照射下,人们还能看到难得一见的奇观——"泰山宝光"。
寒来暑往,美景总与温度剧变相伴。泰山山顶较山脚年均温度低7.5℃。冬日大雾中的水蒸气在低温下快速积聚冻粘,形成独特的雾凇现象。
刘佐仓已在山顶安家三年。他和妻子都是山顶天街东段的保洁员。因为工作关系,夫妻俩长年栖居在山顶一间小房子里。春节到了,在山下工作的女儿和上大学的儿子来山上过年,全家团聚。
"我已经惦记你炖的排骨好久了。"
"我要先来一块。"
"多吃点,好吃。"
天不亮,刘佐仓走出家门。晨曦中翻腾的云海,让他快速地在山顶上切换着最佳拍摄地点。
"上来以后就不愿下去了,离不开它似的,觉着在山上习惯了。"
这是天地之间泰山之上,属于刘佐仓的壮丽与美好。
泰安人常说:"山多高水多高。"向上攀登的人们,常会遇见奔流而来的活水。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山水相连。
鸟瞰泰山全域,以玉皇顶为中心:
- 岱阳有中、东、西三溪
- 岱阴有天津河、扫帚峪、桃花峪三溪
六条溪水顺山势峡谷而下,或向南注入汶水西流,或向北与一座城市相遇。
泰山北麓,山水经地下岩层潜流,注入泉城济南。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夺地而出,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天然涌泉。河流出山,裹挟万物而下。这是历经亿万年时间,山河携手造就的美丽传奇。
山水向南注入大汶河,在泰山南麓冲积而成大片肥沃的平原。"齐鲁必争汶阳田",自古文明膏腴地。至少六千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生存繁衍的天选之地。
这些土陶,是大汶口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也是泰山人文传承的源头。
"工艺水平炉火纯青,做得这么细致打磨一遍又一遍,就超出我的想象。因为我们觉得应该是像古人的那个意思,但是看到了以后,古人做得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细致。"
王延华,大汶口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泰山先民的制陶技艺让他叹服不已。土陶本为山河赐予,更是水土火木、人文自然交融的指尖传奇。
大汶口时期古陶上的刻画符号,使这些人类的创造物在实用之外,具有了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元素。
"这个符号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的一件大口尊上。前两年,在泰安宁阳也发现了一例,而且很完整,和莒县陵阳河那个差不多。"
"'日火山'和'日鸟山'持的意见比较多。实际上发现的图像有将近十种,至少应该是汉字的一个来源。"
这些浅浅的刻痕,却是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记忆。在我们祖先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座山,这座山,同太阳火焰一样神圣。
泰山西麓彩石溪,黑、黄、灰、白的斑斓岩石,是泰山地质演化最直观的实证。二十多亿年岩体和岩脉彼此侵蚀切割的印迹,就显示在这咫尺方寸之间。
距今25亿年前后,经过强烈的构造运动——"泰山运动",古泰山开始矗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6亿至2亿年间,古泰山海陆演变几经沉浮。直到3000万年前左右,泰山的总体轮廓形成,一座大山最终显现出拔地通天之势。
泰山终于生成了今天的模样,也造就了众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在红门宫东侧的溪流中,有一片圆桶形状的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桶状构造"。它如同古树的层层年轮,一环环绕一环整齐排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醉心石"。它已经存在了17亿年。
山顶这块刻有"五岳独尊"的岩石,距今已达25亿6千万年。山石无言,水流淙淙,它们就这样相伴相守了亿万斯年。
赤鳞鱼,泰山溪流中的独有鱼种。它生性既不耐热又不耐寒,只能生活在海拔270米到800米、温度在2℃到28℃的泰山溪水中。它生长缓慢,八年才能长到十厘米左右。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野生赤鳞鱼资源急剧减少,一度濒临灭绝。
曹家庄坐落在彩石溪旁的一片河谷阶地之上。这里植被繁茂,山清水秀,丰富而悠久的地质资源让它成为国家首批地质文化名村。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采石场。但此后的"禁采令",让这些纯朴乡民开始思索:"靠山吃山,是不是还另有一番意义?"
今年,村民史兆奎培育的六万尾赤鳞鱼苗,被放生到彩石溪上游的清澈溪流之中。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泰山赤鳞鱼生存的海拔高度从270米不断下降到150米、100米。科技的力量打破了自古"赤鳞鱼不下山"的说法。这种人工增殖放流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这些属于泰山的精灵,在人们的呵护下重新回到泰山的山水之间,使这山这水充溢着更多的元气和脉动。
"这就是我们的根啊!家在这里。不像以前我们滥用它,现在我们在建设它。"
每年五月,申卫星和同事们都要去探访泰山深处的一棵树,为它做一个详细的病虫害监测体检,记录它的生长状态。
"这地方真是不好找啊。"
"做一个测试:叶绿素59.29(SPAD)。"
"17.3厘米,20.2厘米......"
"盛花期南天门的花楸都没花了。"
"你现在就得这么认为,全世界就这么一棵是吧?"
这棵野生泰山花楸,藏身在海拔1400多米的一处陡崖石缝中,是现存的唯一一棵野生花楸。
"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它和普通花楸有什么区别。和百花花楸的区别,就是在小叶的叶柄处又长了两个小叶。从DNA的角度分析,它就是个新种,而且有可能是代表了花楸类植物的下一步的演化方向。"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中这样写道:"一系列复杂的地质和生物过程,造就了泰山覆盖着稠密植被的排山倒海的岩体组合。这座震撼人心的壮丽大山,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受数千年人类活动文化影响的一个杰出组合范例。"
十月底,申卫星和同事们又一次艰难跋涉。他们要采集花楸的种子。
"今年结果量还是很大的,今年算是比较多的。有一年基本上没结种子。"
和赤鳞鱼一样,野生泰山花楸对生境十分"挑剔"。它的种子自然落地后无法自行发芽成苗。如何繁育野生泰山花楸后代,繁衍这株全球唯一的"国宝",刻不容缓而又困难重重。
经过反复失败和不断摸索,申卫星和团队的技术人员终于攻破了野生泰山花楸常温下不育种和幼苗成活极低的难题。他们成功栽下68株野外成活的泰山花楸小苗,初步解除了野生泰山花楸自然濒临灭绝的困境。
"这是今年一年长出来的。"
"这么高,三十多厘米吧。"
"希望它长大吧。"
在登山中路,从经石峪到壶天阁的盘道两侧,两排柏树遮出一条苍翠的林荫大道。登山之人行于其间如在洞中,幽深静爽。这就是泰山著名景观之一"柏洞"。
这是在泰山发现的首块记载古代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碑刻——《泰山种柏树记碑》。它记载了柏洞形成的过程。
绿色是这片生灵之境的底色。在《水经注》、新旧《唐书》、《宋史》中都记载着历代帝王重视泰山树木保护的故事。汉武帝八次登临泰山,植下柏树上千株。如今岱庙仍存有五棵汉柏,树龄均超过2100年。
这棵编号为A0001号的古柏,双干连理,同根同生,名为"汉柏连理"。它历经雷击、暴雨、风吹、日晒,西侧主干已经枯死,而东侧主干仅靠一块树皮顽强存活。
泰山现在拥有18195棵古树名木。每一棵古树都饱经风雨沧桑,见证着人世变迁。它们不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作为历史见证和文化符号而存在。"泰山顶上一青松",也早已成为坚忍不拔、精神长存的象征。
万物共生,美美与共;新生降临,茁壮成长。生命的脉动终将代代相传。
"到泰山去,就是要学习天地的品德,就是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泰山最大的魅力,就是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雄踞神州,河山元脉。泰山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千百年来已演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灵坐标,成为中华文化灿烂星河中的"启明星"。
中华的风骨像泰山千秋耸立。我们是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