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极致新疆》解说词丨第1集:何止青绿

本文字实录基于《极致新疆》 第1集 何止青绿 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ocr工具下载地址:幕析图像 - 网页视频硬字幕实时提取工具|一键框选字幕OCR转文字|内嵌字幕导出工具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开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历史以来,在中国西部的这片广袤大地,就激发起无尽的遐想。这里,是神话和史诗的诞生地。在这片占据六分之一国土的广袤中,横亘着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铺陈着中国最浩渺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蜿蜒着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从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到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从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到植被葱郁的阿勒泰;从大河蜿蜒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到宛如月球表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高和低,冷和暖,干和湿,种种极致,在这里和谐共生。这里是新疆,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自然奇观】
经过数万公里的跋涉,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驻足天山。被湖泊、河流、湿地浸润的山川,让新疆西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有了难得的湿润。众多的冰川造就奔腾的大河,大河穿过森林,一切变得秀美灵动。
秀美的来源就是色彩。色彩彰显大地的富饶,寒来暑往,满眼青绿,又何止青绿?一切缤纷也许皆由单调开始。冬季,天山深处,白色的雪,白色的林,暗色的马鹿在浓淡相间的云杉林中。葱郁的植被,傲岸的生物,构成了新疆西北部的基本自然景观。
从高空俯瞰,新疆西北部,三条由北向南排列的谷地构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塔城、博州构成三角形的"底边","顶角"则是外形酷似新疆唢呐的伊犁河谷。河谷地带,不断涌出的地下温泉将伊犁河北岸的一些地方变成温润的水世界。
【生态奇观】
从11月开始,这里就成为天鹅湖。疣鼻天鹅,中国数量最少的鸟类之一,入冬前它们从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出发,大约飞跃800公里到达伊犁河谷。冬季,疣鼻天鹅进入发情期,此时颜色成为赢得交配权的重要工具。发情期的雄性天鹅,头部的疣状凸起会变得更加醒目。自然界,过分突出的颜色会引来天敌,但是此刻,炫耀性的冒险却能赢得"意中人"的芳心。
浓妆之后,吸引异性的"舞会"正式开场。"舞会"的前奏是彼此频繁地将头浸入水中。缠绵后,雄鸟开始用颈温柔地缠住雌鸟,沙哑的鸣叫代表山盟海誓,终身厮守。疣鼻天鹅的寿命大约20到50年,作为忠贞的鸟类,它们一生只有一个伴侣。
谷地的温暖和山中的寒冷形成极致反差。春节前后,哈萨克族牧民准备迎接一年中最艰难的转场。50匹马、1500只羊要在零下20摄氏度的极寒中开始六天六夜的行程。途中要翻越3座海拔4000米的冰达坂,山脊线上的行程超过200多公里。
【冬季奇景】
极致的自然环境让种种罕见集中在伊犁河谷中。即便在肃杀的冬季,新疆也不缺乏色彩。赛里木湖宛如冰雪王国,特殊的风、光照、温差让冰层发出特殊的蓝光。厚厚的蓝冰之下,封印着梦幻般的冰泡。
寂寥的雪原上,赤狐小心翼翼地进入画面。大雪覆盖了赤狐的食物——啮齿动物。这个时候,只能靠着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才能捕捉到1米厚积雪下细微的声响和活动。搜寻、等待,然后突然俯冲,猎杀在瞬间完成。
凛冽的寒冬渐渐松开对赛里木湖的束缚。逐渐变暖的风造就了赛里木湖"半湖脂玉半湖蓝"的冰推奇观。起初,平滑的冰面开始有了不易察觉的躁动。随着气温的缓缓回升,冰层之下仿佛有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在悄然觉醒。回声,是对春的召唤。
【春季生机】
经过一个冬天的成长,疣鼻天鹅的幼雏绒毛逐渐变成羽翼。很快,它们就要离开母亲羽翼的庇护,学习飞行。春江水暖带来远方的召唤。父母陪伴下,它们将第一次见到不一样的河谷。
春天,河谷上空充满白色的云雾。一场来自遥远大西洋的奇妙旅程正在伊犁、博州、塔城缓缓拉开帷幕。温润的西风带着希望与生机。塔城库鲁斯台草原褪去冬日的冷峻。库鲁斯台,中国第二大连片平原草场,丰沛的水资源让草原3到6月间变成季节性湿地。季节性湿地为大灰鹤这些国家保护动物提供了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驿站"。
【野生动物】
塔城,是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蒙古语中,塔尔巴哈台的意思是旱獭出没的地方。饿了一冬的旱獭急匆匆地离开洞穴,在草地上寻找食物。此时,和旱獭一起出没的还有它的天敌——沙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银灰色的皮毛,大而尖的耳廓,让这些"草原萌娃"看上去就像"精灵"。
沙狐群居动物,随着逐渐长大,沙狐幼崽必须集体捕猎才能在草原上立足。暖阳下的游戏是它们学习捕猎的第一课。沙狐的听觉、视觉、嗅觉都极为灵敏。生存的"短板"是比羊还慢的奔跑速度。为了弥补短板,沙狐宝宝从小就要学会把食物埋藏起来。然而,来自同伴的背刺让藏宝游戏最终变成斗殴。
【地质历史】
慵懒的春日,沙狐周边的世界正从严峻的冷色变成缤纷的暖色。这种冷暖轮回在过去数百万年中周而复始。200多万年前,托木尔峰、汗腾格里峰、博罗科努山相继隆起。连绵的雪峰最终从北、中、南三面汇聚成巍峨的天山山系。
高大山系孕育冰川,冰川融水奔腾而下,切出峡谷,穿越森林草原,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伊犁河。全长1236公里,最终注入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大河蜿蜒造就出最独特的河谷气候。
【独特气候】
伊犁河谷虽然远离海洋,但是它的许多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超过600毫米,大体和滨海的青岛接近。河谷周边虽然雪峰林立,但是河谷中10摄氏度左右的年均温,和云南某些地方相仿。湿润,超越时空的温暖,让古老的物种生长在瀚海星空下。
第四纪冰期来临时,天山山脉间的谷地成为中生代喜暖野果树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中,拥挤下60余种具有落叶阔叶林特征的野果林群落。落英杏花春山让伊犁河谷有了塞外江南的美誉。
【野果林】
漫山遍野的野果让这里成为世界多种温度果树的基因库起源地。野苹果是天山野果林的主要树种,有84种类型,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庞大的树冠下,各色伞状花序静悄悄地绽放。遗世独立的河谷中,它们寂寞地开花,顽强地传粉,"欲望的金苹果"最后结出。
山脉、峡谷、湖泊、河流旁,逐次绽放的野花宣告夏日的到来。从5月末开始,伊犁、博州、塔城处处像打翻的调色盘。色彩是许多草本植物的生存之道。进化中,只有最绚丽的色彩才能吸引最独特的昆虫。
【生态农业】
伊犁黑蜂,世界四大蜂种之一。新疆最自然的生态比生态更"自然"的土法饲养,让这种通体黑、脾气很大的小生灵旁若无人地穿梭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
"我们这百花蜜(里的)花有140多种花,中药植物有八九十种。普通蜜蜂采不到,黑蜂的这个采蜜的舌头它可以伸得特别长,它可以到普通黄蜂采不到的地方,它可以采到。所以说黑蜂可以采100种花蜜。"
河谷西南部的昭苏,伊犁黑蜂的天然牧场。将近26万亩的油菜花将几乎两个巴黎大的区域染成明黄。这样的花海,伊犁河谷周边共有9个。离昭苏不到200公里,霍城5万亩的紫色组成中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
【薰衣草产业】
在霍城,颜色不仅是自然产物,也是产业和生活方式。每年,数万亩的紫色会变成上千吨干花、数百吨精油。作为世界薰衣草三大主产地之一,这里可能是新疆最香的地方。
想象中才有的美激发起开始另一种生活的冲动。冲动之下,新的村庄开始在花海中形成。由城市移民构成的晃晃村把生活活成理想。"晃晃村里有什么?有美女。晃晃村里有野草。晃晃村里有薰衣草。晃晃村里有什么?晃晃村里有雪山。"
【历史文化】
伊犁,少数民族语言中意思是"光明显达"。为这处位于天山北麓的"光明显达"涂上浓墨重彩的就是历史。古道是历史的"注脚"。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踏过冰川,涉过激流,翻越达坂,将北疆的伊犁和广阔的南疆连在一起。
2000多年前,16岁的细君公主走过古道时,是感到去国的惶恐、离家的乡愿,还是万里和亲的不安?而年迈的解忧公主半个多世纪后踏上归乡之路,又该是何等着恋,何等感慨?
古道山顶俯视伊犁河谷的《平定准噶尔勒铭碑》镌刻"故土新归"的历史。伊犁将军府,西域戍边历史的缩影。随着它的设立,新疆开始逐渐取代沿用千年的"西域",成为天山南北新的统称。新疆的含义,就是故土新归。
【草原文化】
新归的故土收藏着无尽的宝藏。伊犁河谷温暖湿润,广袤的绿色沿等高线从海拔1000多米的昭苏跃升到海拔2000多米的那拉提,最终在海拔3000多米的喀拉峻形成空中牧场。空中牧场打破了人们对草原"星垂平野阔"的印象。
六月,牧群让喀拉峻回到游牧的时光。古老的阿肯弹唱中留下了歌手对河谷生活的记忆:"富饶的大地留下了人们生活的痕迹,有父亲放养的骆驼,母亲挤奶的羊群。"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养成了牧民对颜色的特殊喜好。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毡绣中,最喜欢的色彩就是乳汁的白、天空和湖泊的蓝,以及牧场的绿。
【伊犁马】
如画的山河,伊犁马就是画卷上跃动的色彩。伊犁马曾被汉武帝称为天马。天马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冷兵器时代,为了得到它,帝王可以不惜倾全国之力诉诸战争。数千年里,纵横疆场伊犁马曾一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作为优秀的赛马,伊犁马修长的脖颈完美地融入结实的双肩。饱满的肋部让胸膛更加开阔。腰背平直的线条配上修长挺拔的四肢,哪怕一动不动也显示出不动如山的高贵典雅。疾如风,徐如林,跑起来就像奔腾的烈焰。成千上万匹这样的骏马构成草原上最壮丽的风景。
【森林生态】
高大的天山在伊犁形成了一个朝向西方的喇叭口。西来的水汽进入喇叭口后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一个超级集雨器诞生了。降水最集中的迎风坡上,雪岭云杉漫坡生长,绵延不绝。这里是全球雪岭云杉的起源地——库尔德宁。
一株云杉可以将2.5吨水贮存于芯。水汽升腾,化云成雨,护佑林下生灵。库尔德宁有1000余种高等植物、146种陆栖脊椎动物和196种昆虫,堪称欧亚大陆腹地野生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
参天的云杉构造了独特的生态圈。人作为这个生态圈的守护者、观察者、参与者,用特殊的方式加入自然。"保护区里面管理好得很,别的地方咋样不知道,我们这个保护区里面是装了好几台红外线照相机,雪豹也多得很现在。"
【赛里木湖】
夏末,林中云雾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所操控。急速爬升的暖湿气团很快会在赛里木湖上空和西风相遇。西风携带的大西洋水汽经过数万公里跋涉此时已变得十分稀薄。稀薄的水汽,湖畔的雪山小心收纳,然后像母亲一样将它们轻轻吹送到赛里木湖中。
空气中的水一天之内会在赛里木湖边化身朝霞、雨雾、彩虹、冰雪。如此奇幻的气候加上能见度可达水下12米的清澈,让"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变得圣洁宁静。
数亿年前,史前古海的不断开放闭合在天山西端造就了这片浩渺的蓝色。赛里木湖作为新疆最大的高山内陆湖泊,面积458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00多亿立方米。
【艾比湖】
在新疆,雪山、草原、森林、湖泊,极致环境涵养万物。天山脚下,同样是冰川融水和大风塑造的自然奇观。赛里木湖的"深"衬托艾比湖的"浅"。这里是艾比湖入水口,细细的水流隐藏在灰色的钙质层和浅黄色的粉泥中。
艾比湖,新疆最大的咸水湖,距离中国著名的风口阿拉山口不到50公里。每年从哈萨克斯坦吹来的西北风以最大每秒55米的风速将艾比湖撕扯成水深大约2米、宽度却超过24公里的巨大水幕。
浅浅的湖盆、广阔的水面让这里成为260多个种群、200多万只候鸟往返欧亚大陆时必不可少的"驿站"。
【秋季收获】
终于到了该出发的时候了。秋意渐浓,南迁的候鸟在河谷做最后的停留。候鸟离去,山峦渐渐褪去了夏日的颜色,单调的绿变成斑斓的红。山峦色彩更替时,河谷执着地守护着峡谷,等待来年候鸟的回归。
四季更迭是自然的节奏。更迭中,新的元素将为河谷增添不一样的色彩。秋季,当夕阳和草场一起变黄时,河谷地带将被涂抹上最温暖的色彩——人间烟火。
打草时节,伊犁河谷就像巨幅的画布。打草是为牧群储备冬季饲料。天似穹庐,苍穹下哈萨克族牧民用现代工具书写古老"诗行"。
对大地抱有朴素情感的还有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族。此时,他们也迎来了9万亩稻田的丰收。丰收可能是河谷地带最动人的景色之一。
【民族文化】
将天地做舞台,只有史诗才能如此豪迈雄浑。史诗《江格尔》是蒙古族对故乡的赞歌。河谷地带,无数民族生于斯长于斯,最终通过婚礼让自己血脉绵长。众多民族让这里更加色彩斑斓。
无论多少种乐器,只有和谐才典雅;无论有多少色彩,只有和谐才动人。
【冬季渔业】
11月底,气温骤降。漫天飞雪中,藏身天山的湖泊让冬季单调的河谷拥有不一样的颜色。这些如黄豆般大小、晶莹剔透、摇着尾巴的圆球是三文鱼鱼苗。它们已经"满月"了。小鱼苗长到半岁才能投入喀什河里。从生命初期经过冰川雪水三年滋养,成就了这场山河邂逅、鱼跃天山的传奇。
这是个繁忙的冬季。捕捞队要在河面连续作业一个多月。每天有超过30吨的新疆三文鱼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一尾新鲜出水的鱼最短24小时便可到达消费者的餐桌。这是伊犁河带给人们最鲜美的礼物。
【结语】
西伯利亚的寒风越过高山,新疆西北部被洁白覆盖。一望无际的洁白中,哈萨克族牧人和他们的马从历史深处而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反复进行着一场从冬到春的生存旅程。
如果把四季轮替看作一个关于色彩的故事的话,那么为色彩补充动作、添加内容、附着情感的,无疑是这里的众多民族,以及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生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