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纪录片《大国农业》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耕海牧鱼

2025-08-19纪录片阅读

本文字实录基于腾讯视频《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下载地址:幕析图像 - 网页视频硬字幕实时提取工具|一键框选字幕OCR转文字|内嵌字幕导出工具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南海科考】
2018年8月,在中国南海上,一艘载有特殊使命的船只正在经历一场狂风暴雨的洗礼。"盖子还要吗?""盖子要,小心那上边有碎的渣子。"被6级大风裹挟的,是正在执行中国南海生物资源调查任务的"南锋号"。它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大型渔业资源调查船。一个5级的超强台风正在慢慢逼近,2到3米的大浪让船身剧烈摇摆。

【渔业资源现状】
海洋一直是中国人获取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科学调查数据不充分,无法制定精准的捕捞管理政策,使中国的近海渔业资源严重退化。"网下去捞上来的只有大量的贝壳和虾、螃蟹等低营养层级的海产品,食肉的大型鱼类很少见到。""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亏本的。"

虽然近些年经过增殖放流和休渔制度,总体资源量有一定恢复,但是中国的海域里到底有多少资源量?远洋是否可以缓解近海的压力?怎样的捕捞政策才更加合理?是多年来渔业资源调查机构面临的难题。

【科学调查的重要性】
"制定这种捕捞政策首先你要知道,你要了解它的资源量的状况,或者它分布的状况,包括它的季节变化,每个渔期或者渔场它的情况,来制定它的捕捞总量,或者是配额这种政策。"

要想知道一片海域的渔业资源详细情况,需要多年持续的数据积累。像挪威、日本、意大利等捕捞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十几艘甚至几十艘千吨级以上的专业船只,长年进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时间跨度最长的已经近百年,调查范围远至南极。而中国一直缺乏大型的专业调查船只,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

【南锋号的使命】
"之前的几十年间,我们没有专用的科学渔业调查船,我们只能够租借渔民和一些捕捞企业船,带着很简易调查工具,去从事调查研究工作。""它要有相应的仪器设备,科学探鱼仪,还有像水下机器人还有温盐深仪,才能够完成这么多的观测项目。"

直到2010年,中国的20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南锋号"建成使用,科学家们终于盼来了国产大型渔业调查船。希望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摸清南海渔场的详细情况,精确地告诉渔民:哪里有鱼,有什么鱼,有多少鱼,能捕多少。

【科研成果】
近十年来,"南锋号"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仅仅探明的南海鸢乌贼资源量,每年可以合理捕捞利用的就有4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目前中国海洋捕捞总量的三分之一。

【蓝海系列调查船】
要想科学地利用远洋渔业资源,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增加更加强有力的科研保障刻不容缓。开始于两年前的一个庞大的造船计划已经接近完成。今天是汤晓林船长连续第302天登上这艘正在建造的船只。再有1天,这艘3000吨级的远洋船就要交付使用了。

"我们2017年11月14日进来,到2018年9月正好10个月。"这是船舶出坞前的最后一次安全检查,所有的构造和已安装固定的设备都要进行最细致检验。"海底阀间这边都可以没问题。""没问题下边都没水。"船底部是汤船长和技术人员最重视的地方。下水后如果船底出现问题,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这些只够一个人容身的狭小空间,他们一个接缝都不肯放过。"小心点。""行没问题。"

早上7点,在几艘拖轮的推动下,两艘30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顺利出坞靠岸。"蓝海101"、"蓝海201"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装备完善的30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不仅仅完全满足中国近海和远海的渔业资源调查任务,也有能力踏上探寻南极渔业资源考察的极地之旅。

【国际话语权】
"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拥有调查船只在这一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的国家,不超过10个。""我们要到公海去调查,我们为人类,就是为国际同行提供科学数据科学结论,同时也增加我们大国应有的责任,提高我们的话语权。"

2019年5月到6月,"蓝海101"试航,"蓝海201"试航。中国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的新征程刚刚开始。

【深海养殖创新】
人们像耕耘土地一样耕耘着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国另一渔业装备将面临更为复杂和严峻的考验。"渔场上面有哪些工人谁先砍,砍的顺序定了以后那就是谁来砍,不能人人都来砍。""我知道这个现在没有,我来砍行不行。"

郭根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所的渔业工程专家,他和技术团队正在讨论将临近完工的一个深水养鱼网箱投放海中接受台风的检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深水养鱼网箱,总长93.1米,宽27.6米,它相当于7个标准篮球场面积。这是全球第一座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深海养殖渔场"德海1号",它可以年产450吨的海鱼。

【台风考验】
根据气象分析,9月初预计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会形成一个热带气旋。郭根喜希望"德海1号"能够在强台风中得到检验。2018年9月2日,"德海1号"从造船厂出发,经过40多个小时的拖行,到达投放的目的地——珠海万山枕箱岛外海域。

"小心准备下重碗。""那个绳子你要拿到后面去。""子没事你烧我会放好。""我会放好没事你烧。""快了还有一秒。"恶劣的天气给作业增加了难度。郭根喜团队用了40分钟,把重达550吨的"德海1号"固定在了万山枕箱岛外海域。

"德海1号"下锚的地方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这里距大陆约32公里,海底深度20米左右。因为每年总会经历台风,"台风口"当地渔民也把这片海域叫做。"德海1号"结局难测,郭根喜团队深知,因为全球还没有一个悬浮式的大型深海网箱直面抗拒过超强台风。

【渔民期待】
早上珠海桂山岛的刘新四和工人们正忙着捞鱼装船。今天有800斤红鱼、4000斤金鱼要上船销售到香港。刘新四长期以来一直和郭根喜教授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他将是第一个试用那座万吨级养殖渔场的人。"德海1号对他来说,即将彻底改变他20年来的养鱼方式。""他这个东西可以更加往远一点,抗风能力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尝试,把我们这个养殖场走向深海,这是我们的期待。"

控制近海养殖密度,开拓深海养殖空间,这是很多像刘新四一样的渔民们心中的渴望。

【山竹台风】
2018年9月7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山竹"超强台风。9月16日在广东省登陆。"德海1号"所处海域最大风力17级,风速达到每小时200多公里,破坏力惊人。"山竹"被称为39年来对珠三角地区影响最大的超强台风。

"德海1号"上的监控设备成了郭根喜获取渔场情况的唯一途径。上午8点36分台风外围到达,风力7级风速11.07米/秒,相当于时速42公里浪高2米,渔场上所有的踏板被风浪卷走。上午11点40分台风本体到达,风力12级风速32.02米/秒,相当于时速115公里浪高4米,重达上千斤的网衣被台风肆意挪动。

"'山竹'诞生于大洋深处一路发展,今天上午它的强度已经达到了17级以上。"根据不完全统计,汕尾、江门、潮州市共有11个县、118个小镇超过20万人受灾。下午16点左右台风中心到达,风力17级风速65米/秒,相当于时速200多公里,迎风面每平方米受力达到上百公斤。监控设备被摧毁,"德海1号"情况不明。

"谁上渔场安排好了没有?""过去一下过去带一下他过来。""就是如果万一这个渔场漂走了,去哪里找?"

【台风后的检验】
10多个小时后,"山竹"过境。郭根喜团队立刻赶向枕箱岛。虽然渔场附属设备受损严重,但让郭根喜团队惊喜的是,"德海1号"主体结构完整,养殖设施仍能正常运行。"已经完成了完成了。"

"德海1号"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通过17级台风工况检验安全的深海渔场。这座可以抵御超强台风的深海渔场,郭根喜团队花费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六年来,他们结合水动力试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只为一个目的:增强"德海1号"的稳定性。

【技术创新】
从外形看,"德海1号"的桁架结构主要由横杆、侧柱和立柱等组接而成,便于水流通过减少巨浪的冲击。"德海1号"出色的稳定能力,不只在于渔场框架的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可以漂移的渔场,随力化力。网箱在风浪中可以移动,不与风浪硬对抗,把风浪力量在移动中逐渐化解。

"德海1号"不管怎么运动,始终围绕着一个圆心做运动。它被强大而稳定的力量牵引着。那么到底是什么牵引着它不至于被冲走呢?"因为它这个现在是采用单点系泊,原来是多点系泊,从目前来看是全世界范围内是第一个。"

【单点系泊系统】
普通的深水网箱一般需要六个锚固定,而用单个锚链系统来稳定大型深海网箱,是郭根喜团队的首创。可是只用一个锚,能在强台风中稳定住重达550吨、面积达到2500多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吗?

大海深处总是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锚链直径有15厘米左右,已经被海泥所掩盖。锚链一直伸向海底,被海泥一同掩盖的还有铁锚,它已经深深地扎进了海床。海水深20米,当风浪加大时,船首和铁锚之间100米的锚链会被逐渐绷紧起到缓冲作用。随着风力继续升级,设在船首和锚之间五吨重的铁碗一旦被拖动,八吨重的锚也会被带动,开始往海床下扎,越扎越深最后完全扎入海底,稳稳地拉住"德海1号"。

单点系泊,成为"德海1号"稳固的根基。同样稳固的还有包围鱼群的网衣。上千斤的网衣被绳子牢牢固定在整个桁架里。一旦强风浪经过,整个网衣可以保持形状不变,避免了鱼群因网衣变形导致的挤压损伤。网衣、框架、锚泊系统组成了结构强度更高的渔场。

【深海养殖前景】
精心设计的"德海1号"让郭根喜充满了期盼:"对我们整个国家20米到60米,甚至100米水深这个区间,合理来布局这个深海养殖,那会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2018年12月5日,刘新四早早就登上了"德海1号"。首期投放的十万斤大黄鱼鱼苗即将到达。鱼苗的运输船从福建宁德航行1500多公里来到珠海万山海域,历经60多个小时。这是"德海1号"第一次投入生产。投放的大黄鱼鱼苗只有三两左右。网兜可以装3000斤鱼苗。大黄鱼最适宜20℃左右的水温,现在放鱼,是保证鱼苗成活率的最佳季节。

再过半年,刘新四将收获十五万斤大黄鱼。"德海1号"给他带来的收获而未来,将不止于此。

【结语】
从追赶到超越,每一次对未知的探索,每一次对极限的挑战,都让中国渔业装备的技术和应用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耕海牧鱼"的蓝色梦想让中国距离越来越近。

——完——

更多文稿下载: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纪录片《大太平洋》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激情

    长久以来,瓜达卢佩岛一直巍然矗立在冰冷的海水中,吸引着众多大型生物前来。这里的海滩是众多哺乳动物的休息之所,其中包括体形壮硕的海狮。而像象海豹这样的庞然大物也随处可见。此外还有大白鲨经常在近海地带巡视,伺机捕猎。而大白鲨一旦出击,猎物就会在劫难逃。

    116纪录片2025-09-22
  • 纪录片《中华文明地标》解说词文字丨第1集:礼出红山

    考古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与古人对话的过程。我们依靠一次次的考古发现,来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灿烂的文明。远古的智慧像一道道曙光,跃出东方地平线。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三才的同体共融。

    99纪录片2025-10-10
  • 纪录片《丝路新空港》解说词文稿丨第1集:蜕变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原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2000年后的今天,一个道通天下、物畅其流的枢纽西安,正在加速崛起,为中国内陆开放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此加速汇聚。广阔天空上,空中走廊日趋繁忙,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球的空中丝路网与陆地上横贯亚欧的中欧班列,构建起立体多维的交通网络。

    74纪录片2025-10-14
  • 纪录片《岭南医道》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少年行

    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抵达了这里。进山时已是暮色四合,一夜星河入梦。贬官广东惠州的苏东坡终于得偿所愿,与心中的老师对话:勇敢坚持自己的理想,乐观对待人生的苦难。这是一座历代文人无比向往的山,让他们在骨感的现实中看到理想的人生微光。谢灵运、韩愈、杨万里、刘禹锡、汤显祖,他们和苏轼一样,不远万里相继登临这座海拔1296米的南粤群山之祖。

    74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嫦娥六号》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再出发

    平时无论是满月、凸月、半月还是月牙,不管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都不影响你看不到月亮背面这件事。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相互引力的作用,使得月亮被地球锁定,永远只有正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从地球上就永远看不到了。

    92纪录片2025-09-14
  • 纪录片《塔里木河》解说词文字稿丨第1集:漫流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孕育着十几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这里是世界上超级冰川最密集的地区。雪线之下涓滴成川,汇成塔里木河最长的源流——叶尔羌河。从叶尔羌河算起,塔里木河沿线接纳了以九大源流为骨干的144条河流,形成了环绕"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庞大水系。1200余万人在此庇佑下繁衍生息。塔里木河,让生存环境如此严苛的地区拥有了欣欣向荣的主题——生命。

    94纪录片2025-09-15
  • 纪录片《国土重光》解说词文字稿丨第3集:不屈抗争

    台湾人民的顽强抵抗与大陆人民的浴血奋战遥相呼应、同仇敌忾,共同彰显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铮铮铁骨。他们正如莫那·鲁道所言,“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而“灵魂”就是战胜外来侵略奴役,实现民族自由和解放,重新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56纪录片2025-11-05
  • 纪录片《文脉春秋》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浙江绍兴

    几乎在所有描述中国上古历史的文献典籍中,都不约而同记载了发生在四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大禹治水。《史记》中记载,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归葬于此,并命名为会稽。所谓“会稽”,意为会集人马,稽核考查,这也是现代汉语当中“会计”一词的来源。

    49纪录片2025-10-14
  • 文化纪录片:河北卫视《嘿,这就是诗经》解说词文案

    我们如今看到的《诗经》收录了311首作品,包含305首诗与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文本中直接标明作者的有5篇,除了尹吉甫的两篇外,家父、孟子、奚斯各1篇。《毛诗序》《左传》《国语》等古籍里也记载有周公、许穆夫人等人作诗的故事。尹吉甫因与《诗经》渊源深厚,被后世尊为"中华诗祖"。

    56纪录片2025-08-13
  • 纪录片解说词:读书的力量丨第01集:文明根脉

    如果将人类的300万年进化历程,压缩成24小时,那么在最后的3分钟里,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才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脱颖而出。而就是在书籍伴随人类的这3分钟里,无论是处于时间纵轴上的古代文明,还是处于空间横轴上的异域文明,终于由各自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

    66纪录片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