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华史记》解说词丨第7集:战国 大变革时代(下)

本文字实录基于纪录片《中华史记》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识别工具下载:幕析图像 - 网页视频硬字幕实时提取工具|一键框选字幕OCR转文字|内嵌字幕导出工具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未经人工校对的效果展示:
《战国风云录》纪录片解说词优化版
【战国开端】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世通常把这两件大事看作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七个最强国家初具规模,大争之世,谁能够占领更多土地,就可以拥有更多资源和人口。如何变强,成为各国国君心中的头号问题。
【商鞅变法】
"鞅拜见大王。"
"先生请上前说话。"
商鞅迫不及待来到秦国,秦孝公召见他,问他治国之道。
"早就听闻先生大名,正好想听听先生的治国策略。"
商鞅提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死守旧制。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个世道变则通,现在的秦国一定要变法。"他认为两方面的改革最为重要:"国之所以兴者,皆因农战",就是种地和打仗。
不过在变法之前,商鞅先做了一件事,这就是著名的徙木立信。
"今日,但凡有人能将此木搬去北门,赏十金。"
十金的价值,大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小康家庭的全部财产。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么丰厚的赏金,事出反常必有妖,没有人敢动手去搬。
商鞅怎么做了呢?
"能搬走的人,赏五十金。"
他居然把赏金改为了五十金。
"我来!"
终于,有一个人将木杆搬到了北门,当真获得了五十金奖赏。从此,商鞅在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这个公众事件,摆明了商鞅的态度:我说话算话,绝不空谈。
【军事变革】
他首要做的,就是强兵。战国时代,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的位置,成为主流。
"春秋后期铁器的生产是有了比较大的进步。铁器和青铜器的一个关键区别,就是冶铁技术的门槛比较高,但是一旦这个门槛迈过去了之后,这个铁资源比铜资源要丰富得多,所以生产铁器的成本比生产青铜器的成本是要低下来的。这个成本低,有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管子·海王》里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可见男耕女织都离不开铁器。恩格斯说,铁让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更为广阔的森林开垦成为可能。
大规模铁质兵器也在投入战争,显现出无与伦比的杀伤力。
"你只能给少数贵族装备青铜武器,但是你可以给大量的普通士兵都装备铁质的武器。"
"过去的青铜器如果说做这个剑,剑的长度你是受限制的。那么铁器它有它本身的韧性,尤其是懂得了保持一定的碳的含量,它就保持一个很柔韧性,就是钢的这个属性。所以我们经常把它叫做钢铁技术。那这样的话铁刀或者是铁剑,它的长度要比过去的青铜刀和青铜剑要长很多。如果两个人对打的话你想一想,拿了刀长的那个是不是就占优势。"
【军事规模】
各国都在扩军,战斗主体不再是贵族,而是广大的庶民。像秦楚这样的军事大国,"拥有虎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列国大战中,交战双方动辄投入军队几十万。
"古代有成千上万的国家,现在变成我们战国七雄了。城墙有一千丈长的城,城里边有上万户人家的城,相望也,一个接着一个,彼此都能看见。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拿3万人去打仗,你连个城墙脚都包不住,你根本是不够用的。所以大家都是装备几十万的军队,而且打起仗来旷日持久。"
【军功爵制】
商鞅建立了军功爵制。战场上杀敌的士兵,可根据斩下的人头数量授予爵位。不同等级的爵位,会赐予不同等级的田产、随从和任官资格。
在秦赵长平之战遗址中,可以看到缺失了头骨的遗骸,应该就是被秦兵斩下了人头。强烈的利益驱动下,秦国人一听说打仗就兴奋。《战国策》中形容:"说他们顿足徒跣,犯白刃蹈炉炭,左契人头右挟生虏",浑然不把性命当回事。
秦国成为一个强大冷酷的战争机器,"以无与伦比的吞噬力量,扑向东方六国"。
【合纵连横】
在秦不断东进的形势下,各国的辩客说士,开始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
"东西方向叫横,南北方向叫纵。南北方向的联合就叫合纵,东西方向的联合就叫连横。"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最早的策动合纵连横的人都是魏国人,因为魏国刚好是在天下的差不多接近中央的这个位置。他特别倚赖外交,因为只有把外交搞好了,你在天下中央的国家,你才能避免陷入多线作战的这个境地。"
"到后来慢慢的含义就变了,因为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他国家的重要选择就是:我们到底是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还是和秦国联合去欺负别人呢?"
公元前318年,魏将公孙衍联合韩赵魏燕楚五国,以楚怀王为纵约长,一同攻秦,最后反被秦国打败。
【屈原变法】
合纵行动失败后,楚怀王任用屈原开始变法。那个时代的变法,很有相似性:以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为主。
当时的楚国贵族分为两派:一是亲秦派,一是亲齐派。屈原属于亲齐派。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在武关会面,以谈修好之事。屈原深知秦昭王的狡诈,却没能阻止楚怀王。楚怀王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楚怀王到了武关,就被秦国扣压下来做人质。秦昭王提出要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而且要先拿地才放人。楚怀王坚决不同意,三年后死在秦国。楚国的百姓听闻这个消息,"皆怜之如悲亲戚",一直到楚国灭亡大家最怀念的还是他。
【屈原投江】
楚怀王去世后,楚襄王即位。按理说楚国该考虑走亲齐的路线,但齐国却不认为齐楚联合对自身有利。此时秦国已强大到可怕,齐国并不想引火上身,只想自保。楚襄王别无它法,只好继续走回亲秦的老路。
楚怀王是自己的伯乐,与仇人为伍,这种耻辱和痛苦是屈原无法接受的。他选择了投江。他留下的诗篇,是楚文化最绚烂最精彩的所在: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那种上天入地的想象力,那种神秘莫测的创造力: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疯狂执迷的爱,忧愤冲动的情,不枉此生的生,义不容辞的死,成为楚文化的终极气质。
【齐国风貌】
这里是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所在地。临淄,是两千多年前的国际大都市。
来看看这里,这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公共设施,它是什么呢?它是大城西墙的排水道口。这个排水道口可不一般,它的内部结构很复杂,石块交错排列,既可以排放废水,又可以防御外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甚至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方便泥沙的沉淀。这是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杰作,在同时期的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齐国统治者的想法很简单:图强需要智谋和人才。对前来稷下的学者,齐国按资历水平声望授予官职,给予相应的俸禄和待遇。
这样一来,稷下学宫就成了齐国招揽人才的平台,统治者的智库。战国时代的大家: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等等,都曾经到稷下讲学。
学宫的规模相当大,能容纳数千名学生在此进修。稷下先生淳于髡死时,为他治丧的弟子达到了3000人之多。
【轴心时代】
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学宫,与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都上演着思想争鸣的盛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我们可以把世界文明看作同时代的、并不联系的、并列存在的整体。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末期到战国的三百年,中国大地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各国变法如火如荼,士人崛起打破了阶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诸子百家出现,他们的思想启发人们从蒙昧中觉醒,开始思考人作为我自己的存在。
【赵国崛起】
赵国的北部长城遗址,从赵武灵王时期开始修筑。它东起今天的河北蔚县,经山西雁北地区进入内蒙古,再沿着大青山南麓西行,西北折至乌拉尔山狼山,到巴彦淖尔东北的高阙塞为止,全长1000多公里。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赵国的崛起,因赵武灵王。我们今天熟知的负荆请罪的名将廉颇、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毛遂自荐的毛遂等等,都来自他的时代。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赵国的地理位置,注定它的生存压力很大。它夹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北方还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扰。北长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修筑的。在赵国的疆域内,还有一个中山国,可谓心腹之患。
【胡服骑射】
面对生死存亡的局面,赵武灵王力排众议,锐意推进胡服骑射。他命赵人学习胡人的骑马射箭,还推广了适合骑射的胡服,短时间内就建设了一支傲视群雄的军队。
"他四边都有国家,他要往四边打。那你在这样的四战之国,如果你不发展军备的话,你就是被人兼并。所以既是时事造英雄,但同时也是时势所迫。"
中山国被赵国很快灭掉。赵国的领土不断向北方扩张。赵武灵王还另辟蹊径地琢磨出一条攻打秦国的新思路:不要跟秦国在函谷关硬碰硬,可以取道云中九原,再南下直击秦都咸阳。
【沙丘之变】
只是他还未来得及实施自己的构想,便遭遇了严重的家庭问题。
"儿臣见过父王。"
"真乖,再来看看这个字,认得吗?"
赵武灵王宠爱一个叫吴娃的女子,竟然把王位传给了吴娃的儿子,自己的小儿子赵何。赵何年纪还很小,根本没有独立的主张。这样做似乎对大儿子赵章有些不公,于是他打算着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到北方的代地去做王。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和两个儿子到沙丘宫游玩的时候,发生了一起变故。赵章想要趁机谋杀弟弟,不料却被赵何一派势力反杀。赵何一派势力惧怕赵武灵王为长子报仇,将他囚禁在了沙丘宫。赵武灵王被囚一百多天,活活饿死。
自此之后,赵国再也不曾出现英明强势的君王。
【长平之战】
白骨沉寂在山西省高平市的黄土中。这里就是长平之战遗址。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占领少曲、高平、经城、南阳、野王,将韩国拦腰斩断。韩王欲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苟活。但上党的将领冯亭不愿臣服于暴秦,于是将上党十七城献给了赵国,以求联赵抗秦。
于是,秦昭王发兵上党,这便是长平之战的序幕。秦军远途作战,粮草不足。赵将廉颇筑垒固守的防御措施颇为有效。秦赵两军相持了三年有余。
【赵括败亡】
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反间计,买通赵王身边的人诬陷廉颇。廉颇被弃用,换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年少有名的这么一个人,而且有很多的来自于书本的经验。当然他为人所病的也就是这一点,就是缺乏实战的经验。而他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他接手了当时对于这个国家至关重要的一场生存之战。"
公元前260年,赵括一反廉颇的防御战术,主动出击。很快,就被秦军断了后路。赵军被围困后,分四队轮番出击,想要突围。
"实际上,整个赵国也非常的疲惫了。所以他所采用的一系列的策略,都是想要去获胜。"
秦将白起利用赵括急于求胜的心态,佯败退,诱敌深入,再进一步分割包围,切断了赵军粮道,逐个歼灭。这就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
"战国中后期的所有的战争,打到后面拼的都是国力,拼的都是应该说是双方这个统治者的一种魄力。你是否敢于去信任将领,然后投入大量的这个人力和资源,来完成这样一场战争。那么在赵括接手之前,其实赵军就已经和秦军处于一种拉锯的状态了。而赵括本人接手之后,他并没有能力做出任何实质上的改变,所以他只能尽量的采取自己认为合理的政策。"
【战争结局】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点。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里说:"白起将赵卒四十余万皆坑之。"后世对坑杀有不同的读解:一说是杀死之后将尸体堆积起来,一说是以欺诈的方式将其杀死。
千年之后,静静躺在这里的尸骨告诉我们:他们曾经伤痕累累,整齐的牙齿也在告诉我们,他们都还很年轻。他们何其无辜,成为这燎燎战火时代的祭品。
【战国终结】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它的统一大业。几百年来的列国战争,终于结束。后世的史书一遍遍地讲着战国的故事,感慨它的残酷、暴力和血腥,却也赞叹它的自由、变革与激情。毕竟,中国历史上,不会再有这样一个时代:它把一切都彻底打破毁灭,却又在塑造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