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你好,重庆
乙:怎么还唱上了?
甲:嘉陵江水,滚滚的东流像开锅。赤日炎炎如烈火,路上的行人烧心窝。
乙:哎我说……
甲:突然间,黑云密布遮天日,“哗——”
乙:咱们说相声呢……
甲:一阵暴雨就似个瓢泼。
乙:没理我这茬儿。
甲:霎时间,雨过天晴消了热,长虹瑞彩照山河,清风徐来吹人爽,哎!
乙:嚯!你怎么意思你?趟地雷上了?
甲:这叫“炸口”知道吗?
乙:那也没有你这么一惊一乍的呀!
甲:知道我唱的是什么吗?
乙:这是李派快板书的经典佳作《劫刑车》啊。
甲:对,知道说的是哪儿的故事吗?
乙:重庆渣滓洞啊。
甲:哦,你也在里边待过。
乙:没有!好家伙,几句话给我送进去了。
甲:我是问你去没去浏览观光过?
乙:那也没有。
甲:应该去实地学习学习。重庆,别名山城,江城,桥都,雾都嘛。知道为什么叫重庆吗?
乙:为什么啊?
甲: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由此得名“重庆”。
乙:哦,这么来的。
甲:对,重庆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像我刚才唱的《劫刑车》就是根据红色文学经典《红岩》而改编来的,读过《红岩》吗?
乙:没有。(不好意思的)
甲:哎呀!你连《红岩》都没读过?
乙:怎么了?
甲: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乙:啊?没读过《红岩》我就不活了?
甲:年轻人应该读一读老一辈的革命文学作品啊!
乙:你岁数也不大啊!
甲:重庆还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巴渝知道吗?
乙:知道!鲅鱼嘛,做饺子馅最好了!
甲:鲅鱼饺子啊?!
乙:好吃啊。
甲:什么好吃啊!巴渝!古时重庆这里出现过“巴族”和“巴国”;渝是重庆的简称。这两个字合称为“巴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乙:哦哦,这个意思。那有什么代表吗?
甲:有啊,像渝派川菜,也可以叫渝菜、重庆方言,也可以叫渝语。
乙:渝……语,这还真不好说。
甲:还有什么龙门阵啊,袍哥文化啊,川江号子啊,等等等等吧,有很多。
乙:是喽。
甲:在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中,重庆曾三为国都,四次筑城,最有名的当属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陪都。
乙:也就是战时首都啊。
甲:没错。那个时候,重庆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艺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
乙:都有谁啊?
甲:像著名的画家张大干……
乙:张大干?
甲:就是那个泼墨画家嘛,把墨“啪”一泼,然后……
乙:行行行了,那叫张大千!还大干,这不胡起名字嘛。
甲:对对对,张大千,还有那谁“目前”
乙:目前……那是“钱穆”!
甲:梁秋实。
乙:梁实秋!
甲:陶知行。
乙:陶行知!
甲:林堂语。
乙:林语堂!行行行别说了!你怎么全记倒了!
甲:就是我老弄混。
乙:我看你是成心。
甲:反正就是这些大师们吧,还有什么胡适、傅斯年、郭沫若、马寅初、徐悲鸿、老舍等等,这些名流都来到了重庆,重庆也因此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重庆文化区沙坪坝也成为了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
乙:这介绍的对。
甲:重庆的旅游景观也不少。
乙:是吗?
甲:我最近呢,正打算去重庆一趟,找一个同伴,不用人家花钱啊,我就报销了。
乙:有这好事?
甲:主要是我一个人旅行太寂寞!
乙:那……您看我行吗?
甲:你去过重庆吗?
乙:没有啊!
甲:那就好办了。
乙:好办了?要蒙我是吗?
甲:不是蒙你,你没去过我先给你介绍介绍,等到时候再详细的观光游览。
乙:那好啊!
甲:重庆要说最有名的景点——
乙:什么呀?
甲:大脚石刻。
乙:嗐,那叫大足石刻!
甲:足就是脚。你不说你没去过吗?
乙:没去过我还没听说过吗?那就得说足。
甲:大足石刻!咱们先去那儿,然后再去转一转市区里的洪崖洞。
乙:哦,市区里的山洞?
甲:不是你理解的山洞。它是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旅游区。主要就是吊脚楼和仿古商业街。吊脚楼懂吗?
乙:不太懂。
甲:上实下虚,根据山势进行筑台、吊脚、错叠、临崖,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空中步行街。不过你得注意。
乙:什么呀?
甲:没事儿别往下蹦!
乙:多新鲜啊!我没事往下蹦什么呀!
——未完——
完整剧本请通过公众号【中文台词网】联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