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有没有《2025开学第一课》撒贝宁和龙洋缅怀英烈的文字稿?

回答时间: 2025-09-02
最佳答案


本文字实录基于2025《开学第一课》的硬字幕,通过以下技术流程生成:  
1. 字幕提取:使用「幕析图像」OCR工具进行初步提取;
2. 智能校对:借助 DeepSeek 大语言模型进行校对与优化。

字幕提取工具:幕析图像https://www.mxiimg.com/



注意事项
• 本文仅演示字幕提取与优化的技术方法
•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节目内容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优化后的效果展示:


撒贝宁:同学们眼前的这幅《时局图》,大家应该都在八年级的历史课本里见过。这幅画画的是一百多年前被撕裂的中华大地,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爪就这样深深地刺入华夏大地的血肉之中。

龙洋:在这动荡的1905年,两个孩子降生了:一个在湖南醴陵,名叫左纪权;一个在河南确山,名叫马尚德。他们相隔千里,互不相识,可他们脚下的土地却有着同样的苦难。

1915年要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刺痛了亿万国人的心。无数爱国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课桌前,10岁的左纪权俯身在这书夹板上,一笔一画重重地写下两行字:"勿忘五九国耻"、"五月九忆国仇"。这方小小的书夹板,正是百年前的"书包",左纪权每天就背着它往返在上学的路上。

撒贝宁:时间来到了1923年,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二七惨案"的枪声刺破长空,惊醒了无数热血青年。18岁的马尚德就在这求索的行列中。作为河南开封纺织工业学校的学生,他当时的心愿很简单,就是想让挨饿受冻的乡亲们都能穿上衣裳。

然而,他亲眼看到的却是战火烧毁了民房,老百姓沿街乞讨。于是他提笔在作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的结尾痛心疾首地写下:"若战争长此不息,则中国土崩瓦解之祸不远矣。"昔日纺线织布的理想还未冷却,一个更沉重更急迫的誓言在他年轻的胸膛里燃起:此身报国,护家国免于崩解之危。

龙洋:当年在书夹板上写下"勿忘五九国耻"的左纪权,此时同样长成了18岁的青年。他背起行囊,毅然踏上了携笔从戎的征途。从陆军讲武学校到黄埔军校,再到苏联留学走进伏龙芝军事学院,每一步跋涉都让从前的誓言变得愈发响亮。那个当年在学堂里暗暗立志的少年,如今已然成为一名年轻的革命军人,他还有了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左权。

撒贝宁: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马尚德临危受命,远赴东北组织领导抗日斗争。从此,马尚德这个名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名字——杨靖宇。

龙洋:当左权踏过长征的万水千山,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只能写下誓言的少年。他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完成了40多篇军事著作,这些书被八路军总部列为部队训练的核心教材,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撒贝宁:今冬日贼声称要开展“东边道残匪肃正”大讨伐,根据小鬼子鸟泽归顺工作宣传单,针对第一路军已编成一万人组成的警察讨伐队。当杨靖宇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平静得就好像在记录一个寻常的军情。

可实际上,1939年10月,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已经碾过了东北大地,企图把游击区困成牢笼。

此时的杨靖宇已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对德苏关系的判断,冷静地分析着欧洲战局的走向,字里行间是穿透硝烟的战略视野。他仔细地记录着联络的地点、日期、伤残人员,还有后勤弹药的补给等等情况,每一页都透着细致和周全。

龙洋:这是左权在1937年给叔父的一封信。信中他这样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

在写下这封信的七天后,左权参与指挥的平型关大捷,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撒贝宁:1940年,日军对东北抗联队伍收紧了包围圈。在天寒地冻当中,缺粮少弹的恶劣条件之下,杨靖宇率领着队伍与敌人血战了100多天,历经了数十次殊死的搏斗,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在了雪地里。最终,只剩下杨靖宇一个人。

那是2月2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山外,或许能零星地听见爆竹的声音,但是杨靖宇却一个人在冰冷刺骨的地窖子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夜晚。

第二天,200多名日伪军如饿狼一般朝他包抄了过来,敌人喊话劝他投降。那一刻,在35岁杨靖宇的眼睛里,仿佛又闪过了自己18岁时在作文里写下的救国誓言。那誓言从未褪色,从未动摇。

他掷地有声地反问敌人:"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刹那间,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杨靖宇。在冰冷的皑皑白雪上,他为抗日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残暴的日寇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遗体,却在他的胃里找不到一颗粮食,只有尚未消化的树皮、棉絮还有枯草。

龙洋:当35岁的杨靖宇牺牲在白山黑水间,太行山下,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笃定地写道:"我们敢于确定地说,百团大战必将转变华北战争局势,这一次所获得的胜利愈多,新的战争局势就将对于我们愈加有利。"

1942年5月,日军的飞机蜂拥而至,对八路军地面部队展开猛烈的轰炸。左权拒绝提前撤离,他坚持亲自指挥部队与群众转移。就在即将冲破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炸响。左权不顾自身安危,让大家卧倒。话音未落,第二发炮弹接连而至。这位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7岁。"

撒贝宁:两位英雄的轨迹从未交会,却共同撑起了中国永不弯曲的脊梁。14年抗战烽火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英雄将生命祭献于黎明前的黑夜,是他们用血肉挽救了破碎的山河。他们:

- 是孤悬敌后、至死不屈的杨靖宇
- 是百折不挠、铸就铁骨忠魂的赵尚志
- 是太行山上运筹帷幄、血染十字岭的左权
- 是纵横豫皖苏边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骑兵将军"彭雪枫
- 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佟麟阁
- 是挥舞大刀夜袭敌营、在北平南苑壮烈殉国的赵登禹
- 是十里长山上力战至最后一息的张自忠
- 是马革裹尸、酬报家国壮志的戴安澜

龙洋:

- 还有那狼牙山上"狼牙山五壮士"砸毁枪支、纵身跳下悬崖的决绝
- 淮水之畔"刘老庄连"82位勇士对敌1000余人寸土不让、最终全部牺牲的壮烈
- 乌斯浑河刺骨的激流中,八位女战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手挽着手走进滔滔江水的坚毅
- 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坚守四个昼夜的孤军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

撒贝宁: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里,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着民族大义。而他们藏在衣襟里、托在战友手中的家书,却穿越了炮火硝烟,蹚过漫长光阴,直至今日还能被我们重读。你依旧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的滚烫:

赵一曼:宁儿,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张自忠: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程雄:亲爱的双亲大人,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

——完——

更多文稿下载见公众号【小小台词君】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推荐